浅议孔子理想人格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34.43 KB
- 文档页数:4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仁礼相成的思想,并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孔子也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仪式。
孔子将仁和礼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仁和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人伦完美的境界。
在孔子的看法中,人性是善良的,人们本性具有善良、勇敢、聪明等美好品质,但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发挥和完善这些品质。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社会规范和人性教育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人性观、人性教育、培养、思想、理解、重视、结合、总结。
1. 引言1.1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仁礼相成思想及对人性的观念。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的基础。
而礼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孔子看来,仁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与人为善、以仁心待人,认为只有怀有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而礼则是在人们相处中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仁和礼的结合,即在尊重他人的同时遵守社会规范,这样才能既保持个体的尊严,又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孔子对人性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的潜力。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是一种基于道德伦理的社会理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一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关心和同情心。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2.道德观念孔子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事。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度,不要过度或不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和偏激。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建设和谐、友善、公正、平等的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被概括为“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礼”与“仁”,他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人格、修养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广受赞赏和借鉴。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两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孔子的人格特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可谓是一个千古传颂的伟人。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
他的人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修德孔子强调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只有内在的修养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他鼓励人们天天勤奋修行,向更高的品德积极追求,建立道德的根基。
2. 宽容孔子认为宽容是人们相处必备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点,只有在容忍和包容中,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协调与支持。
他经常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时,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执着。
3. 忠诚孔子是一个忠诚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向自己的“国君”或者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他总是表现出了多么忠诚的态度。
在他看来,忠诚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
4. 学习孔子是一个永远保持学习之心的人。
他认为自己虽已蓄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但仍不足以了解天下万物。
他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明了自己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品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他的思想与道德哲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1. 仁爱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而解析所有社会问题。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注和互相尊重,这些都是关于如何获得和保持尊重和互相关注的道德需要。
2. 福利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处于社会的角色,他认为个体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因此,在他的许多思想中,健全社会机制和公平分配财富就非常重要,这样才可以达到福利的目的。
3. 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体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最好途径。
05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产生于春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我国古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产物。
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重要成分。
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下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孔子; 理想人格;基本内涵; 当代价值浅论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张媛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1]和谐社会的实现依靠社会成员的人格完善,而个体人格形成离不开成长的环境,更离不开历史文化环境。
两千多年来,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持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理想追求。
因此,探究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特征,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一、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源起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另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充满了活力和创新力。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多产生于此时期,重大的思想文化也大都源起于这个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影响深远。
“人格”一词是现代心理学概念,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理想人格是个体所在的社会倡导的、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等。
两千多年前的儒家虽然没有使用“理想人格”的术语,但是实际上却以“君子”概括了理想人格的内涵。
先秦理想人格的集中概括是“君子”,而非“圣人”或者其他宗教人物。
孔子解释“圣人”的人格内涵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
“圣人”是能够济民,使百姓生活幸福安逸的人。
这样的人非常少见,即使是上古杰出的帝王“尧舜”都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尧舜其犹病诸”。
那么,谁能够担任起恢复社会秩序的重任?在孔子看来只有当时社会的精英层——氏族贵族子弟,即君子。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一、儒家理想人格概论儒家理想人格是从孔子发端,并初步构建。
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仁学体系。
可以说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从“仁”开始,后来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儒家的理想人格逐渐完备、成熟。
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人生目标,也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理论。
“儒家对理想人格有多种说法,如圣人、贤人、仁人、志士、君子等”。
简言之,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圣贤。
“圣”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至善至美的最高典范,是儒家理想人格中最高的道德境界。
“圣”不仅具有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而且泛爱天下的百姓,功绩显赫。
圣有圣王、圣人之分。
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圣的人寥寥无几,仅有八圣。
圣王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而能被称为圣人的仅有孔子一人。
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也只能被称为亚圣,介于圣和贤之间的层次。
圣王要具有崇高的德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安邦兴国,实现大一统。
“圣人,人伦之至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以,在儒家看来,圣人就是这种“仁德”的体现者。
“他们爱人以德,立人达人,忠信孝义,智勇刚朴,心胸坦荡,达到了人格修养的尽善尽美的极境”正是因为“圣”人格一般人不易达到,所以普通老百姓或士大夫之类的知识分子便以贤为目标。
“贤”人格亦是指君子人格,属于儒家理想人格中,普通人最容易达到的人格典范,同时也是最为儒家学者所重视的理想人格。
和“无为”道家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以积极入世为归宿的圣贤。
儒家所确立的理想人格可以说是分内外两个方面的,也就是“内圣外王”。
“一方面是内圣,是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另一方面则是外王,是指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层面,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仁知统一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与“知”,二者并举。
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说起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学说,到底定义是如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式。
一般看来,将孔子的“理想人格”定义为以下几个版本:第一种,最普遍的版本说法。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一礼”人格。
之所以感觉上最为普遍,是因为其言简意赅,简单一句话,就将其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令人很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第二种,比较详尽版本。
此版本为第一版本的扩展说,讲具体的“内仁外礼”扩展说明了一下,如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礼”统一的伦路到的为基础,以“圣人”和“君子”为主要模式,包含对“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要求,表现为“内圣外王”的人世型人格。
第三种,从较深入的精神层面上阐述的版本。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
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对其概念上定义的版本,我自己就只写了这简单三个版本,而对其深刻的含义剖析,孔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详细含义的简单概述如下。
孔子对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要求。
我简单的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点来说明: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以一个圣哲胸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在他的理想人格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孔子认为天地万物人为贵。
孔子认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主张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和同情。
第二,仁本身包含有义。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理想人格中要求中“仁”最为重要,它不是一个道德的重点,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是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完成的。
⑵义而对于“义”,孔子在义利关系上,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应把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
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一、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塑造应该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仁。
他认为,仁者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要爱他人,以及爱自然界的一切。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仁者应该有自制力,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仁者应该有自尊,不仅要尊重自己,而且要尊重他人。
他认为,仁者应该有自信,不仅要相信自己,而且要相信他人。
二、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塑造应该以“礼”为核心,礼者行仁,行仁者礼。
他认为,礼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制力,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孔子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尊,不仅要尊重自己,而且要尊重他人。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信,不仅要相信自己,而且要相信他人。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塑造应该以“仁”和“礼”为核心,以自律、自制力、自尊、自信为基础,以行动来激励他人,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仁礼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尊重的能力,是一种自我信任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仁礼的人格,才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论语中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描绘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仁爱、诚信、谦虚等。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之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身作则,先行守法,才能对他人有所要求。
这种道德修养的要求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想的人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学问。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种对于知识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类智慧的崇尚,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包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他强调了君子应该遵循的礼仪准则,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对于礼仪的重视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看重,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追求。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并通过反思和反省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这种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要求。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被世人称为“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将从孔子的思想背景、主要思想、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评析。
一、孔子的思想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国家和平。
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爱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德政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通过德行来治理国家,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不应该因贫富贵贱而有所区别,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中庸思想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走极端,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被广泛推崇。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提倡仁爱、尊重他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方面提倡平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在处理问题时提倡中庸之道,有利于保持平衡和谐。
四、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仁、礼、德”等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观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孔子的个人思想观点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只是在后来的生活中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堕落。
因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修身养性,使人回归本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其次,孔子提倡了“仁”的伦理观。
他将仁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伦理关系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实践仁德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仁的境界,并影响他人。
此外,孔子非常注重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之道,守礼仪之节,以修身养性,并要求君子守礼,使整个社会都能得到道德的规范和指引。
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和学问应该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通过学习和修养自己,可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孔子对政治的看法也很独特。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应该是以德治国,通过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他主张君主应该是具备德才兼备的人,要以身作则、立德为先,通过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政治措施来建立和谐和富有成效的政府。
总之,孔子个人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人性的善良、强调仁爱伦理、注重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追求。
这些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学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个人思想体系凝聚了他对人性、教育、政治、仁爱等问题的深思熟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人性的培养。
他相信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品质,只需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成为道德良善的人。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个人应先修身,通过学习和自我修炼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然后才能影响和管理家庭、社会,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其次,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塑造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关键。
孔子强调教育应当注重个体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的智慧、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以教育培养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使人具备好的品格和正确的行为。
为此,孔子提出了一整套教育原则和方法,如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理论研究,注重礼仪和音乐的学习,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概念和思想。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强调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通过仁爱的实践来达到人格美和社会和谐。
此外,孔子还思考了政治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仁政治国,以德治理国家,通过自身的榜样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和鼓励人民,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孔子认为政府应该注重公正、廉洁和利民,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人民的发展和幸福。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和官员应该以德治国,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实践仁爱的理念。
总之,孔子的个人思想集中体现了他对人性、教育、政治、仁爱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和世界,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注重实践,努力寻求对人生的智慧,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人性观和伦理观三个方面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可以让人的善性得以发扬光大。
他强调“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所有道德品质的根源,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够理解“礼、义、廉、耻”等要素。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完善自身以及和他人的关系,通过学习探索,使自己更加符合“仁”的标准。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个人性善良和“仁”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孔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是有天赋的善良天性,他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使很多后来的思想家受益,并推进了这个基本的人伦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能够发掘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即人性完全可以受到教育的影响,其实我们的人性更容易转变。
孔子强调,如果社会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积极的道德引导,那么人性的善良和卓越品质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强调人的伦理观孔子的伦理观以“仁爱”为核心,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是“仁爱”之心,即一种亲切之情和平等之心。
孔子认为,照顾各种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他对社会组织的重视。
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道德做人的较深原则。
孔子提倡的这种伦理观和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照亮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伦理、价值和行为规范。
他的伦理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总之,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孔子强调“仁”是道德的根本,它是人类文化最高解释资本,还强调要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发挥人类善良的本性,推进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优化,人际家庭伦理,这些思想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个人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个人思想进行总结,从其思想核心、教育理念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加以阐述。
二、思想核心孔子的个人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仁”。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意味着关切他人的利益,以及自律和道德行为的追求。
他认为实践仁道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他提倡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伦理,认为尊老爱幼、敬重长辈是孝顺的表现。
在社会伦理方面,孔子主张“君子之于天下也,不侮而不争”,即言行和善、遵循正义、不与他人争斗。
此外,孔子的个人思想还包括了对天命的尊重和崇拜。
他认为天命是不可违背的力量,个体应当顺从天命,并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三、教育理念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的关键。
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念,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
他认为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是教育的核心,通过模范行为和言谈举止的示范,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孔子强调“教无常师”,即教育师资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质,并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另外,孔子强调了个性发展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注重实践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政治主张孔子的个人思想对于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也提出了一些主张。
他主张在政治治理上采用仁政,即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的政治方式。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通过榜样效应来影响民众。
他主张君主要关心人民的疾苦,推行仁政,保护人民的权益,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4卷第5期Vol.4No.5潍坊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2004年9月Sep.2004浅议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王朋琦Ξ(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山东 潍坊 261041)摘 要:人的现代化,包括人格的理想化或健康化,难以回避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而孔子思想是主要渊源。
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人格思想,其中,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很值得关注。
其关于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划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利益倾向;既正视人的利益追求,又强调遵守规则的富贵正道;倡直道、明是非、否定巧言令色之徒的正义思想;仁者爱人的重视和尊重人(天下人)的平等意识;主张立志坚定、坚韧不拔的大丈夫气概;坚持热心救世、百折不回、进而不止的积极入世精神,等等,早已成为中国人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过程,如何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扬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关键词:理想人格;君子;小人;义;利;仁者爱人;进而不止;积极入世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04)05-0114-04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难以回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论语》等典籍以语录的形式记载下来的,以后的体系是“后儒”和封建统治者们经营几千年才形成的。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极度推崇、“圣化”和后来的几次否定特别是“文革”式的“鬼化”之后,尘埃落定,孔子的思想也再次以思想碎片的形式真实地呈现于世,仿佛又像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那样,再次回到了《论语》。
而一部《论语》,君子论也(君子者,品德高尚之谓也),主要阐发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孔子独具魅力的健康、理想的人格思想,堪称几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之滥觞,至今仍然渗透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深刻地影响着国人关于人的品格的价值判断标准。
———在道德上对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和“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价值取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境界高下之区分标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富贵正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朴素平等意识;倡直道、明是非,反对“巧言令色”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德之贼”)的正义理念;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立志坚定和坚韧不拔的大丈夫气概;坚持热心救世、百折不回、“进而不止”的积极入世精神等等理想人格思想,很值得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人进行认真研究和借鉴。
一、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总目标,是推崇人格高尚的“君子”,贬斥品质卑下的“小人”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不乏惟利是趋、鸡鸣狗盗之徒。
而孔子则出污泥而不染,祟君子,贬小人。
以其悲壮不懈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格走向,同样具有很强烈的鞭策和警示作用。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里仁》)———圣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君子就可以了。
所以,他把君子作为理想人格修养的目标,否定小人的卑鄙人格,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并用义与“利”之取舍,划分了君子与小人人格境界的高下。
他通过多方面的鲜明对比,把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品格昭示给人们:“君子喻于义,小人Ξ收稿日期:2004-05-18作者简介:王朋琦(1959-),男,山东平度人,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副教授。
喻于利。
”(《论语・里仁》)意即高尚的人懂得道义,卑下的人只懂得财利,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为君子与小人划分了不同的人格境界。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与上句义近,即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法度,而小人眷恋的是田土、恩惠,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出发点上的区别。
孔子还在人生行为价值取向上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意即君子积极向上通达仁义(公利),小人极力向下追求财利(私利)。
孔子的这一思想大体上符合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上的人格境界。
另外,孔子又在辨别使用人才上区别了君子与小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意即对于有德行的人,不能用小事来考察他,却可以把重大任务交给他;而对于品格卑下的人,则不能把重大任务交给他,却可以用小事情来考验他。
其根据仍在一个“义”字,因为君子在大的是非上,能够坚守道义,而小人则只能在小事情上哗众取宠,经受不住大利的考验。
以上皆以义“利”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高下。
但关于义与利,几千年来的“义利之辩”,基本上背离了孔子的原意。
其实,孔子此处与义相对之“利”,是严格限定在私利、小利甚至与义相排斥的“利”的范围之内,不是广义上的利。
孔子并不反对合乎义的利。
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利,显然指合乎义的利———不管是公利还是私利。
明确了二者(利与“利”)的严格界定,就可以依据对义和“利”之取舍是否正确,来判断人格的高下和是非了。
孔子还给出了一系列塑造君子人格的修身方法。
其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自省也。
”(《论语・里仁》)意即见到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反之,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又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意即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还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意即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这与时下言过其实的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的浮夸行为相比,反差何其大也!二、正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君子爱财),并明确强调获利的正当性(取之有道)儒教到了末世,歪曲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混淆了广义上的利与孔子特定含义上的“利”即与义相矛盾的“利”的区别,“义利之辩”误入歧途,导致“君子讳言利”,仿佛一谈到利,就有小人之嫌。
从而在传统理想人格思想上形成了一种脱离人的生存实际、夸夸其谈愚弄百姓的病态倾向。
那不过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误解和曲解。
其实,孔子对于利,是既不回避,又特别强调其正当性。
在正视个人利益上,与后来的道学先生相比,孔子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可见,他并不排斥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但孔子又同时强调了利益的追求必须遵守规则(符合正道)。
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孔子很鄙夷不义之富贵,对其视若浮云(漠然无动于衷)———不义而富且贵,倒不如去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在其中。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意即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都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穷困与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君子一刻也不能离开仁德。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见得思义,正好与小人的唯利是图相对立。
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自古以来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内驱力)之一,但是,如果不守规则(不义),就会陷入互相蒙骗、无秩序的恶性循环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
某些人在为自己损人利己行为辩护时往往强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仿佛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然是不择手段。
其实,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早就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想人格思想(富贵正途)堵死了他们在道德上的退路。
你要不择手段,就只能是见“利”忘义、道德卑下的小人。
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意即天下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一种耻辱;反之,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一种耻辱。
因为前者之富贵,是有秩序、有规则(有道)中所得,而后者则是无秩第5期 王朋琦:浅议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序、无规则(无道)中所获(后人所说的“发国难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指道义,不是指方法)。
既肯定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必然性,又将其纳入规矩之中。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和法治经济,参与其中的人们,必须具有这样的理想人格,才能保持健康人格,能够长久不衰而不摔跟头。
三、倡直道,明是非,否定“乡愿”和巧言令色的谄媚之徒倡直道,明是非,否定“乡愿”和巧言令色的谄媚之徒,是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往往被误认为是所谓成熟,但孔子却断然给予否定的回答。
认为是与道德相悖,无视规则的卑鄙人格。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意谓: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意谓: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对巧言令色,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悦)人。
我国古代史官,一直有不畏权势,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孔子对这一传统是十分赞同的。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因此,在他的仁的学说中,提倡直、义的操守,是很突出的特征。
以“乡愿”、“巧言令色”和胁肩谄笑乃至贿赂而左右逢源者,正是孔子所贬斥的人格卑鄙小人。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诬罔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为什么守直道者生,反之则该死呢?甚至民间谚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实还是在于是否符合道义,二者是道德上的君子小人之分。
四、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且人人都有实践之的能力孔子以仁学为基础,以做人为根本,建立了一整套伦理、政治和教育理念。
“仁”是一个核心性的范畴。
而他对仁的主张或者诠释,则充满了朴素的平等人格思想。
何谓仁?“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孔子的仁德思想,包括着重视人的生命的理念。
譬如,在春秋时代,一般人已经不以用活人殉葬为然,孔子则进一步,就连以俑殉葬也要给予诅咒。
孟子曾经引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孔子对于最初发明以土俑木俑殉葬的人都要诅咒其断子绝孙,就更不要说对于活人殉葬的态度了。
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物。
可见,重视人的生命,是孔子平等人格思想的基础,也是孔子自身理想人格思想实践的自觉价值取向。
他把“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使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比作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