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参考2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C.经验论D.先验论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
马原各章复习要点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和狭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其不同回答形成哪些不同的派别。
3、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些不同派别4、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些不同观点5、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分别是什么6、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8、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10、规律有哪些特点(尤其掌握客观性的具体表现)1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两大基本观点14、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5、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6、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是什么1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18、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1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2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哪些方面(动力和源泉、形式和状态、方向和道路)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3、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这种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马原考试题库【导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马原知识,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性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马原考试的准备,以下是马原考试题库,供学生们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 列宁主义关于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4.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简要解释其内涵。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请你对此做简要阐述。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高任务是什么?【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4. 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1.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历史地位是什么?4. 马克思主义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是实践中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总结】通过对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导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原则和指南,是指导人民大众为创造美好社会的灯塔和武器。
以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变革规律的理论教导为核心的,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运动方向。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们常用的马原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和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新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在矛盾的性质基础上实现的,是对过去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统一。
2、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运用原则有:辩证分析的原则、辩证推理的原则、辩证方法的原则。
在实践中应运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推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的革命实践。
唯物史观是指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唯意识主义、唯心史观和历史上帝观。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指规律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历程的规律,以及唯物史观的运用。
三、政治经济学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体。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国家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操作客观物质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马原复习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分为哪两个方面?书P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能否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书27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书P35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书P40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6.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 生产B 分配C 交换D 消费7.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 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B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17.货币的本质是( )。
A 商品交换的媒介B 特殊等价物C 一般等价物D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8.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
A 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B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C 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D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9.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
A 价值尺度B 利润C 成本D价格33.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 )。
A 超额剩余价值B 超额利润C 平均利润D 商业利润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C 出现资本家和工人D 劳动者一无所有3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D 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6.工资的本质是()。
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37.利润率反映了()。
A 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 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D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51.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B 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C 物质存在形式不同D 运动速度不同52.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设备B 燃料C 原料D 辅助材料74.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分配关系B 消费关系C 生产关系D 交换关系75.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A 价值规律B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 剩余价值规律D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76.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
练习二 多项选择题1.作为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包括()[A]人类所有的优秀思想成果[B]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C]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D]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社会条件包括()[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定程度的发展[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初步显露[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B]人的意识的创造性[C]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4.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C]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D]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5.以下哪些联系不是客观的,而是臆想的()[A]射手座的人今天运气比较差[B]夜观天象,帝星飘摇,凶[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命犯天煞,注定孤独终老6.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包括()[A]价值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量变质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7.超过一定度过后,量变就会导致质变,以下哪项可以说明这个原理()[A]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B]积羽沉舟[C]五十步笑百步[D]九仞之山,功亏一篑8.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以下不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9.某地乡村公路旁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了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练习十三一、单项选择题1.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2.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A.资产阶级政党B.军队、警察C.监狱、法庭D.政府机构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C.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C.保证资产阶级的国家提供理论依据5.我们可以借鉴的资胜利D.为资产阶级建立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马原主观题部分复习的知识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造者、继承者: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3.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和有无同一性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表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和根源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7.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三大规律是什么?它们分别揭示了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和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趋势和完整发展的周期,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复杂过程8.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实现事物的质变。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政治素养和社会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马原大二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汇总,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
一、马原基本概念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含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
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分析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
3.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原强调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5. 人的历史地位马原认为,人类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创造。
二、马原的核心思想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原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2. 社会形态与阶级斗争马原强调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原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4. 商品与货币马原指出,商品是价值形式的价值体现,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5. 价值与剩余价值马原强调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超过生存所需的价值。
三、马原的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原借鉴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马原强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实践的决定作用马原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改变理论。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B.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C. 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C. 德国浪漫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答案:A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D.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答案: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2.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结果。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形态就会发生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2、人口因素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5、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8、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10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1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即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客体就是客观自然界1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上()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B.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16.阶级产生的根源是()A.原始氏族之间战争和相互掠夺的结果 B.原始公社内部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C.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D.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1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的机构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段的工具D保障本国人民利益不受外敌侵犯的组织1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9.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20.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
关于马原的34道题知识点汇总(二)引言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关于马原的34道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
正文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毛泽东思想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观——世界上万物的本质和规律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3.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原则4.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5.唯物辩证法的价值观——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错误观念2.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错误观念3.马克思主义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和辩证法的质量观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和斗争2.辩证法的质量观——对事物质量和质变规律的认识五、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3.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世界观的基本区别文末总结: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34道题的详细解析,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方面的知识点都得到了全面的阐述。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物质的存在形态★★★★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a.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d.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对静止的基本含义①含义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②意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相对静止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题1.)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书P4)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想当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首先,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这些就是马克思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题2.)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的过程(书P23-24)1.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4.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题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你的想法(书P50-51)1.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额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3、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4、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什么是联系?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矛盾?什么是规律?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哲学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单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
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8、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9、如何理解质、量、度?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1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2、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13、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1、什么是认识?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条件。
2、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3、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6、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答: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
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
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
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
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