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正己、礼乐相和——习射的回归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届中考语文真题试卷第一轮专项复习—答题技巧15(论证思路类题型)题型概述|模板构建|真题试卷试炼考什么(题型特点)怎么考(考查方向)问什么(常见设问形式)论证思路题的命题形式通俗明了,变化不多,最直接的是分析(梳理)文章(段落)的论证思路(过程),其形式基本上都是问答式的,偶尔会运用填空的形式,审题难度不大。
论证思路题是中考议论文试题中频频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目的是考查考生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
既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也考查对材料局部的理解。
以此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等。
1.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2.请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3.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4.某段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5.完成思路类填空题。
6.文章的某段能否删除,或某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技|巧第一步:审题认真审题。
审清题干,弄清是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还是某几段(或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并找到对应答题区间。
第二步:分析1.通读对应答题区域,勾画能揭示论证方法或能引出主旨和结论的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结构。
2.分析每个层次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论据的(举……的例子,或引用……或将……与……进行对比,或把……比作……),并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3.写出结论、观点之类的句子,可直接引用,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中考·题型概述总结·模板构建第三步:归纳答案围绕答题术语,归纳整理答案。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术语。
答题模板: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观点),或首先通过写……的事例,或首先引用……的名言,提出了……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接着用……事例,从正面(或反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论点在结尾:首先列举(引用)了……的事例(典故传说或名言警句),从正面(或反面)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的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最后发出……的号召(或提出……的希望)。
古代的射礼《礼记正义》曰:射之所起,起自黄帝,故《易·系辞》黄帝以下九事章云:“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又,《世本》云:“挥作弓,夷牟作矢。
”注云:“挥、夷牟,黄帝臣。
”是弓矢起于黄帝矣。
《虞书》云:“侯以明之”,是射侯见于尧舜,夏殷无文,周则具矣。
(《礼记正义·卷六十二》“射义第四十六”)“男子生而有射事,长学礼乐以饰之。
”古人把射箭作为必须掌握的人生技能,这更是“礼、乐、射、御、书、数”孔门六艺之一。
古人选“士”之时,首重德行之考量,然后即取决于射。
同时,射礼在先民的语义里更被赋予了“求仁”和“观德行”这样一个化民成俗的重要内容。
“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求反诸己而已矣。
”[1]故孔子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退而饮,其争也君子。
”[2]射礼,在古代既是学校里的课程,也是士大夫必须掌握的内容。
有关射礼的记载,礼经中有《乡射礼》、《大射仪》两篇:乡射礼是地方长官于春、秋二季在州(乡)学会民习射之礼;大射仪则是天子或诸侯与群臣习射之礼。
《周礼》大宗伯职:“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注疏云:“以此宾射之礼者,谓行燕饮之礼,乃与之射,所以申欢乐之情,故云亲故旧朋友也。
”《礼记·射义》云:“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凡诸侯之射必先行燕礼,乡射必先行乡饮酒礼,所以还涉及《燕礼》和《乡饮酒礼》这两篇文章,其内容殊为庞杂,或者说射礼本是燕饮之礼中间的一个环节而已。
《周礼·乡大夫》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人使治之。
”《射义》云:“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武术研究2021年1月第6卷 第1期形端志正:浅论中华射艺的修身价值代梧佑 申梦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摘 要:君子六艺,射艺居首;十八般武艺,射艺第一。
射艺自古就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趋势下,射艺重返校园。
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论述射艺对现代人修身养性的价值所在。
射艺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还能改善为人处世的方式。
对于初学射艺者,“形端志正”是基本要求,即身体端正,精神专注;射艺技术纯熟以后要力求做到“心”端志正,即恪守本心方能百发百中;习练射艺最终的追求为“行”端志正,即通过射艺培养品行端正的人。
关键词:射艺 形端志正 射艺价值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1—0023—03众所周知,弓箭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射艺文化魅力独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射礼是射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就有大射礼、宾射礼、乡射礼、燕射礼。
至明代,射礼成为“每月朔望的乡射礼基本制度文化”。
[1]射礼的形成与发展,将弓箭从杀戮武器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射礼将礼、乐和射结合起来,用礼的典雅端庄规范射的行为,用射的行为来体现礼的精神内涵,超出了原本的弓箭或者单一的礼或者射的范畴。
而形端志正无论是对于礼还是对于射而言,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核心内容。
有诗云:“射贵形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
”一个“贵”字不仅体现了射艺形端志正的重要性,而且也点明了射艺修炼的一个重要目的——达到形端志正。
形端,即身正体直,四平八稳,不歪不斜;志正,即精神专注,心无邪念、杂念,做到正心诚意。
[2]中庸讲“中不偏,庸不易”,中正平和正好与行端志正相切合,射艺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之一,传承千载而不失。
射艺内涵丰富,有君子之射、仁者之射、观德之射等等。
但凡射者无一不是从形端志正开始,可以讲“形端志正”初步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射艺的问题。
然而,形端志正并不是射艺的最终价值目标指向,随着修习的步步深入,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形端志正”的君子。
乡射礼第五|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仪礼》中有两篇记述射礼,一是《乡射礼》,一是《大射礼》。
乡射礼是州长于春、秋二季在州学会民习射之礼;大射礼则是诸侯与群臣习射之礼。
凡诸侯之射,必先行燕礼;乡射,必先行乡饮酒礼。
因此,《仪礼》把《乡饮酒礼》和《燕礼》分别列于《乡射礼》和《大射礼》之前。
《礼记》中有《射义》一篇,阐述射礼的意义。
《射义》说: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又,射之为言绎也(孔疏:绎者陈也,陈已之志)。
各绎己之志也。
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
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乡射礼》、《大射礼》中都有以乐节射之仪。
《射义》说: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据此,射不仅是一种技艺的练习与竞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观盛德、司礼乐、正志行,以成己立德的道德教化意义。
乡射之礼:主人戒宾(1)。
宾出迎,再拜。
主人答再拜,乃请。
宾礼辞许。
主人再拜,宾答再拜。
主人退,宾送再拜。
乃席宾,南面,东上。
众宾之席,继而西。
席主人于阼阶上,西面。
尊于宾席之东,两壶,斯禁,左玄酒。
皆加勺。
篚在其南,东肆。
设洗于阼阶东南,南北以堂深,东西当东荣。
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
县于洗东北,西面(2)。
乃张侯,下纲不及地武(3)。
不系左下纲,中掩束之(4)。
乏参侯道居侯党之一,西五步(5)。
羹定(6)。
主人朝服,乃速宾。
宾朝服出迎,再拜。
主人答再拜,退。
宾送再拜。
宾及众宾遂从之。
及门,主人一相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
揖众宾。
主人以宾揖,先入(7)。
宾厌众宾,众宾皆入门左,东面北上。
宾少进,主人以宾三揖,皆行。
及阶,三让,主人升一等,宾升。
主人阼阶上当楣北面再拜,宾西阶上当楣北面答再拜。
主人坐取爵于上篚,以降。
宾降。
主人阼阶前西面坐奠爵,兴,辞降,宾对。
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
宾进,东北面辞洗。
“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冯兵【摘要】“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
“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
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Zhong (中)" and "He (和)",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raditions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 reflects the Chinese existence wisdom and humanism and constitutes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 The Chinese word "Zhong (中)"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and wisdom of being flexible to the regulations and is a basis for practice of rites and music ; and "He (和)" is a harmonious idea about the Chinese theory of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expressing values in rites and music life. The "Zhong and He" thought of the rites and music has two meanings in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Chinese understanding and esteem to the truth, the goodness and the esthetics, and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礼乐;“中”;“和”;中和精神【作者】冯兵【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牟宗三在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时曾说:“这整个的文化系统,从礼一面,即从其广度一面说,我将名之曰:礼乐型的文化系统,以与西方的宗教型的文化系统相区别。
武术研究2016年6月第1卷 第6期从文化回归的视角看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读徐开才《射艺》有感佘丽容 罗 川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为中国当下文化回归运动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追溯传统文化的脉络,找寻已经失落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射箭运动上的体现。
文章对徐开才所著《射艺》一书主要结构与书中主要内容进行评价,并就近些年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进行对应探讨,认为《射艺》一书的出版顺应其时,为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与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材。
关键词:传统射箭 文化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 射艺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6—0107—042015年12月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射箭邀请大赛暨徐开才老师《射艺》新书签售会。
徐开才老师是中国射箭泰斗,在其运动员时代,曾先后获得多次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多次打破全国纪录与国际纪录,两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员荣誉奖章。
退役执教后,更先后培养出众多全国冠军、世界冠军。
退休后,徐老师不辞辛劳,致力于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与推广。
2015年10月,徐老师出版《射艺》一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有关中国传统射箭的中文教程,也是传统射箭复兴急需的一本规范性教程。
《射艺》全书分三个部分,书的序和第一部分从中国传统射箭最早的习射场所到礼射到中国传统射箭的比赛再到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简单地介绍了传统弓射箭项目的发展史,从品德修养的角度讲述了传统射箭的独到之处,并且说明了传统射箭与现代射箭的区别。
第二部分应该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作者分静心与自信、站立、搭箭、握弓、钩弦、转头与举弓、开弓、靠弦、瞄准、撒放、动作暂留、收势十二个小点详细的讲述了射箭运动的基本技术。
在这部分,徐老用了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列举了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对比并给出了纠正的方法。
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与如何训练的一些方法。
109立德正己崇尚武力的春秋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
射礼所追求的,是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教民谦逊和让、道德自省,以“敦化成俗”。
射礼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
之礼弓箭,原本是古人用以谋生、进行自我保护,或者用于战争以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一种实用性工具。
远古时代,人们把射箭作为必须掌握的人生技能,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仅仅依靠射箭来收集猎物维持生计,于是射箭的娱乐性便逐渐增强,礼仪性功能渐渐出现,并最终演化成一种通过习箭而观德,进而引导人们尚德、养德以“化民易俗”为目的的活动。
周时,“射”被列为“六艺”之一,成为古人选“士”之时,继德行之后,最重要的考量依据。
礼、乐、射、御、书、数,在中国古代,六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学子们从15岁起就要求学习射箭,且必须达到五方面标准才算及格:拉弓要满,能连续射出三箭,箭与靶成一条直线,拉弓的手肘要平,开弓圆满似井口。
成年以后,还要学习“射礼”,以执行国家的礼仪制度。
射礼,取其字面的意思,由“射”以及“礼”二字组合而成。
射礼对于古人来说是意义重大之事。
“男子生而有射事,长学礼乐以饰之。
”所以说,射礼,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射箭过程,而是一个融合竞技、礼仪与宴饮于一体的活动,是教化万大粮山故名。
大粮山/郭中海110民的一种具体的方式。
孟子说“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重视人的道德自省,被赋予了“求仁”和“观德行”的文化景观,强调身心浑然一体,直至达到“无心”的境地。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技运动,而是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可谓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学“六艺”的书生们,不但要学多种射箭之术,还要学会驾驭马车。
与现在的孩子们相比,他们可能拥有更强健的体魄。
孔子继承周礼,归纳了儒家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艺名列第三。
邢台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
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很长,民族、地理、文化多样,使得中国的治理难度极高。
然而,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这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治与法律,还需要辅以德治。
三代德治以文武、周公之政为集大成,儒家将文武、周公之政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
礼乐教化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是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
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
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孝、忠合一,这成为“家国同构”的观念形态。
西周推行礼乐教化,并非是政治权力运用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礼乐精神一经确立,这种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做法便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奉的治国经典。
源于早期国家家国同构关系的伦理观也成为传统中国的重要价值观念。
周秦之后,“家国天下”观念之所以仍然能够流传后世,与历朝历代的德治国策有关。
在长达两千年的实践中,德治的形式日益广泛,既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如朝廷规定教育、选士制度,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社会共识由此而凝聚,社会风气也由此而改变。
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以德化民这方面,儒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家国同构的观念被儒家进行了内在性的转化。
《论语·学而》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们在家庭伦理中感受到的亲情血缘之爱,成为对他人之爱的起点,进而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入世精神的基础。
周朝的制度篇一:教育的起源西周教育制度前21——前16/17——前11——前771—前770—前476—前256/前221前221 秦581隋1271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时间跨度,从远古(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到鸦片战争(1840)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共十几个朝代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演进,教育逐渐地发展、丰富、积淀和日益完善。
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学习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发展的状况、重要问题、突出人物及其思想与贡献、重要教育举措等。
本章主要围绕七个大的专题展开: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2.西周的教育制度(官学制度的建立)3.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4.两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模式的形成5.隋唐时期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6.书院的发展(唐后期——清1898、1901)7.科举制的发展(隋607-1905)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这是教育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对此中外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史学家孟禄。
他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它没有解释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教育的发生都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读书杂记六字真言咒指的是唵、嘛、呢、叭、咪和哞,这六字真言咒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唵是能消除天界的生死苦;嘛是能消除非天斗争的苦;呢是能消除人间生老病死之苦;叭是能消除畜生牲役之苦;咪是能消除饿鬼饥渴之苦;哞是能消除冷热地狱之苦。
另外,这六字真言是有颜色的,分别代表白、绿、黄、蓝、红和黑。
佛珠数代表的含义佛珠有不同的长度,而不同的长度有不同的作用和象征意义:一百零八颗,用来求证百八三昧;一千零八十颗的,这是因为十界分别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等等。
十四粒的佛珠是用来象征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可以让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昭武九姓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计有康、安、曹、米、王、何、穆、毕、纳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日期及生辰八字数卦法以年月日的加数之和除八,取上卦。
又以年月日加时辰数的和除八,取下卦;除六,取动爻。
例如,子年视为一数,丑年视为二数,依此类推到亥年视为十二数,又如正月视为一数,至十二月视为十二数。
日数的算法也是一样的。
例如,初一视为一数,至三十日为三十数。
将年月日数相加,除八,以所得余数为上卦。
把年月日数的和加时辰数,除八,以所得余数为下卦。
时辰数的算法同前,如子时视为一数,类推至亥时十二数。
又以年月日时数的和除六,以所得余数取动爻。
乾一,艮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比如:1989年农历十月初一是蛇年,数6。
酉时,数10。
上卦=(年+月+日)÷8取余数,即上卦=(6+10+1)÷8=17÷8=2余1。
1为乾卦;下卦=(年+月+日+时)÷8取余数,即上卦=(6+10+1+10)÷8=27÷8=3余3。
3为离卦;动爻=(年+月+日+时)÷6取余数,即上卦=(6+10+1+10)÷6=27÷6=4余3。
八年级作文古诗词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八年级作文古诗词比看上去更有意思篇1国风运动会上,古代射箭比赛正在进行。
一群少年运动员身穿蓝红汉服,先是四方行礼,仪态端庄。
下一刻由静而动,虎变阵、锋矢阵、飞龙阵穿插变换,让人眼花缭乱。
“一字轮射、一字齐射”,好似回到万箭齐发的古战场,气势恢宏,画面炫酷!看上去很有意思!终于有了一次亲身体验古代射箭礼仪的机会,一到场馆,同学们都急不可耐,一个个跃跃欲试。
“别着急拿弓箭”,教练说:“先换好射箭专用的古装。
”“射箭,从刚开始的打猎到战争,又从战争变成了一种运动”,教练说。
“从周朝开始射箭比赛更是升华成一种礼仪,它讲究立德正己,礼乐相和,讲的是谦和,礼让,庄重。
同学们穿上汉服,能够更好的体验射箭的内涵。
”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射箭,其中还蕴含着传统文化啊,真是太有意思了。
果然,换上古装,我精神一振,感觉整个人气质都变了。
拿起弓掂了掂,好重!我从箭筒里抽出一枝箭,搭弦、拉满、瞄靶、放手!于是,我的第一支箭从弦上飞走,此刻我意气风发、信心满满。
我的心仿佛也在箭上,和箭一起飞走了。
“砰”,箭落在靶子边上……我急不可待地再次拉弓,我的左手不相信我的右手,我的右手也不相信我的左手,左手不知道要稳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右手放,右手也不知道左手什么时候才能稳到该放的时机。
连射了几次,越急越偏,情绪也焦躁起来。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我想起了教练的教导:“你要慢慢去感受射箭的过程,稳住心神,反复练习,体会和弓箭融为一体的感觉。
”执弦、挟矢、审固、引彀……,我调整呼吸,稳住重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基础动作。
随着心绪渐渐平静,我的感知变得敏锐起来。
脚下的草叶色泽清新,微风送来初春的气息。
远处有和煦的光影氤氲着,那是阳光透过树林的涂鸦。
我仿佛置身在一群古代少年人中,持弓谦和有礼,搭箭雄姿英发。
一轮又一轮齐射,向天、覆地、压阵、破军,飞矢与惊雁齐飞,弦声共喝彩齐鸣,壮哉,射箭少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射礼-中国传统礼仪
立德正己、礼乐相和——汉民族传统礼仪“射礼”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礼记·射义》
射礼有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也许我们遗忘了这样的时代:当英勇的华夏武士们在黄沙千里的战场上浴血鏖战,以强弓劲弩捍卫着华夏民族的骄傲与尊严的时候,同样阳刚的儒子们在桃
花夭夭的家园中揖让而升、挟弓并立,耳畔是《采蘩》匀和有力的鼓点,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边是一册昭示射义的《礼记》。
儒子们舒展衣袖,引弓而发,长箭刺破历史,呼啸而来。
那是一个文人投笔即能从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时代。
刚毅、优雅、仁德、礼让,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工具,被我们的祖先射向了溃逃的敌人,也射向了华夏民族的内心。
有道德的教化、有礼乐的熏陶、有体育的锤炼、有竞争的引导......华夏射礼,倾注了数千年华夏礼乐文明内涵的真正的“弓道”。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8-05T03:28:29.54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3月第6期作者:夏雄军曹凌[导读] 《古代音乐教育史》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夏雄军曹凌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古代音乐教育史》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音乐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为例,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课程思政”的深度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厘清高校音乐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阐释了《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与创造价值,并探究了《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古代音乐教育史》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讲授内容涉及我国古代各朝代音乐教育形成、发展、传承、变迁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政治性和全面性。
因此,以该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性路径入手,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渗透性、适度性、情感性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对完善高等院校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进行同类“课程思政”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培养具有音乐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广泛性、多维度”的创新型音乐类人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一)课程思政的提出我国高校思政课设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框架。
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出巨大力量。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建设问题认识不到位,一些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形成长效的思政育人机制。
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间隙过宽,这将影响思政工作的整体发挥。
《礼记·射义》译文及赏析《礼记·射义》译文及赏析“射”为六艺之一,是学校课程也是周代士大夫必须掌握的礼仪。
《礼记·射义》短小精悍,阐释了礼射的根本精神。
对习射者而言,细致研读《礼记·射义》,对了解和把握礼精神甚有助益,对以后礼射训练亦然。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礼记·射义》译文及赏析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1)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2) 古代诸侯举行射礼,一定要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士举行射礼,一定要先举行乡饮酒之礼。
之所以先举行燕礼,是为了明确君臣的名分;之所以先举行乡饮酒之礼,是为了明确长幼的顺序。
所以射箭的人,不论前进还是后退,左旋还是右转,动作一定要符合规矩。
从内心来说,沉着冷静;从外表来说,身体挺直;然后把弓控稳,目光越过弓把直达靶子中心。
将弓控稳,目光越过弓把直达靶子中心,然后才可以指望射中。
所以说,从人的外部射箭动作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在德行。
(3)大射礼及乡射礼,分别在燕礼与乡饮酒礼之后。
表面虽写射箭要领,但蕴含仁者君子之道,因而可有射箭动作来看这个人的德行。
(二)(1)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繁》为节。
《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
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
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动乱之祸矣。
功成则国安。
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古代礼乐制度古代礼乐制度1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周公。
武王伐纣后不久,周武王去世传位于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命周公——周武王之弟辅政。
之后N多历史证明,相对战争善后工作而言,战争本身反而是简单的。
周武王立下不世之功便撒手人寰,把烫手的山芋一脚踢给了自己的弟弟。
当时,摆在周公面前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向天下解释周王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周人重蹈商人的覆辙,保证天下长治久安,政权千秋万代的问题。
周公创造性地设立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将两大难题合二为一,一并解决。
这就是“礼乐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前身。
周公的理论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大概是这样。
上有天,下有地,天圆地方。
圆的天犹如锅盖扣在方的地上,所漏四角为四海,所以整个世界称为“天下”,也可称为“四海之内”。
世界的中心在今天河南登封市,登封的地下有一块巨石称为“地胆”,与天上的“天星”遥相呼应。
据说周公亲自做过试验,从地胆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到天边的距离完全一样。
哈哈,小朋友,你们相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当时的人们可都相信了。
接下来,天下是谁的?天的。
咦,被商人统治多年的民众貌似比较容易接受这个说法,看来周公也是投其所好。
天能够直接统治和管理天下吗?不能,因为天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莫测的。
那么天下由谁来统治和管理呢?天子——天的嫡长子。
天授权自己的嫡长子代为行使天下的管理权,称为“天命”。
所谓“天命难违”,就是你不想干也得干,感觉好像周人得了天下,周武王和成王成为天下至尊,多大不情愿似的。
那天命是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呢?不是,难道你没有看到原来的天子商纣王,就被天收回了授权、革除了天命吗?革除天命简称“革命”,这个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商纣王为什么被革命了呢?因为他“失德”,就是失去德行,比如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践踏生命大搞人牲和人殉等,都是失德的行为。
商纣王失德被革命,让有德的周武王取而代之。
周王朝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就得到圆满的回答和解决。
立德正己之礼:射礼弓箭是人类在石器时代发明的狩猎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武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黄帝发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传说。
甲骨文中“侯”字作“”状,有学者研究,“侯”字像箭射向箭靶之形。
上古崇尚勇武,射中者得为首领,这就是“诸侯”之“侯”的来历。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现了养由基那样能百步穿杨的高手。
意味深长的是,正是在这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这就是射礼。
一、射礼梗概?拇?世文献来看,先秦时期可能有四种射礼。
一是大射礼,是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的射礼,大射礼的礼法,见于《仪礼》的《大射仪》;二是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而举行的射礼,参加者有卿、大夫、士等,乡饮酒礼的礼法,见于《仪礼?乡射礼》;三是燕射,是国君与大臣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之义,燕射的礼法文献失载;四是宾射,此说仅见于《周礼》,据载,是与故旧朋友的射礼。
《仪礼》有《射义》一篇,综论射礼的礼义。
大射礼与乡射礼的级别不同,参加的人员也不同,但仪程基本相同,故本文主要介绍乡射礼。
乡射礼的地点在州的学校“序”举行。
行乡射礼之前,先行乡饮酒礼。
需要说明的是,主持乡射礼的是宾,而不是地方行政长官,这一点与乡饮酒礼相同。
宾是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但德行卓著,由宾来担任射礼的主角,显然是为了提倡尊贤的风气。
人选一经确定,州长要亲自登门约请。
行礼之日,州长要在序的门外迎接宾。
射礼的具体指挥者是司射,司射与前面乡饮酒礼中的司正是同一个人,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射位在序的堂上,用空心的“十”字做标志。
箭靶称为“侯”,设置在堂的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弧形的皮制小屏,是报靶者的藏身之处,称为“乏”,意思是箭到此处已经乏力。
一切准备完毕后,司射上堂报告宾,宾说可以宣布射礼开始。
州学的弟子们把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器具全部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射艺,在中国文化中曾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礼成商周,《周礼·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先师始教习弟子六艺,而后历代躬行。
知礼守节、崇文尚武,为华夏民族;礼义之邦,为中国。
“射、御两艺可以起到平衡人的四肢效果,我们国家古代的文人其实是文武双修的。
”6月19日,国家传统弓分会创会理事、奎虚射圃负责人郑海亭老师做客代代传承。
郑海亭老师习射照射艺,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个很陌生的名字,很多人一生或许都未曾碰过弓箭。
代表华夏民族一种礼仪与精神的射艺,断代时间已然很久。
“济南城有800多万人,我最开始背着弓箭在济南的河边习射时,只有我一个人。
现在这个城市有一百多人接触学习习射。
”谈及习射的经历,郑老师讲起了他的初衷“射艺对中国人真的太重要,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射艺,并从中受益。
”
何为射“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何为射,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礼记·射义》
“射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习射以知礼、修身、立志、尚武,古人讲究射以观德。
”郑老师说道。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是纸上文字,更多的是深入体验式教学,读万卷书,仍需行万里路,华夏先祖有大智慧,虽微言,却大义。
礼、乐、射、御、书、数,六字道出华夏民族修习的文化。
射艺排第三位,已可见其重要性。
飒爽英姿奎虚射圃女子射艺队何为艺“一开始宣传射艺是很难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射艺实践教会了我们很多。
古人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讲究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郑老师笑谈。
使自身变得优秀,别人就会认可。
“我希望大家能明白的是,我们是在学射艺,而不是玩射箭。
”
一步步走来,郑老师从一开始的一人,到如今众多的学生弟子。
奎虚射圃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包括政府和港澳台同袍。
复兴华夏射艺,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传承,任重道远,但也甘之若饴。
谈到箭馆的发展,我们发现郑老师的理念与代代传承不谋而合,“射艺重艺,但更重德。
自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我们在教学生习射的同时不唯授业,更是传道。
德艺结合始为射,这也是射艺所教会人们的”当代大儒前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参观济南奎虚射圃评价习射者:不是武士,乃士者。
崇文尚武,然武之大者,非武士,乃古之士者。
传播浩然正气,立天地之间,师友古人,以期代代传承华夏智慧与文明。
华夏民族是含蓄的民族,习射亦是一种修身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战胜自我的过程,无需言语,乾坤已在胸中。
奎虚射圃青少年射艺少年强则国强何为礼与郑老师谈话,是件非常愉快且增长见识的
事情。
“来之前没想到代代传承是个这么年轻的团队,你们助推传统文化发展的努力很可贵,我也十分认可。
现在传统文化慢慢开始复兴发展,但是整合能力还很弱,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把大家汇集在一起。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相通的。
”的确,于传统文化而言,彼此千丝万缕,大道本一家。
看过郑老师及其学生的习射照片,除了被展示出的力量美与准确美吸引,还惊艳他们身着的衣裳。
“那是汉服,我们在习射的时候必须有汉服的元素。
这即是对射艺这项华夏运动的尊重,也是我们自己的所好。
我们自称华夏儿女,如果连自己的衣服都不认识又何谈传承。
”郑老师表示:“习射,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对其文化的认知,二是习射之技,三是礼仪与衣冠。
”
射以观德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汉服近年在年轻人中开始复兴,然而毕竟还有太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服饰。
郑老师对汉服的了解认知让我们意外也惊喜,谈及此事,郑老师充满童心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我身边围了一群这样的人呀。
”从不了解到认知认可,郑老师在面对外人质疑时,像同袍一样解说这是汉服,在香港身着汉服讲解射艺时,面对香港同胞的疑惑,他在最后说:“我穿的是汉服,不是韩服也不是和服。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认识自己的民族服饰,记起我们曾是‘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谈及汉服这个话题,郑老师也发表了他对汉服及射艺的关系:“身着汉服是习射必需的礼仪,而射艺,可以赋予汉服更多意义。
我很喜欢看年轻人穿汉服习射,那让我感到一种活力,一种华夏儿女自古相传的精神与文明。
”
郑海亭老师(左二)做客代代传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同音共律,风雨同舟。
想到郑老师与复兴汉服的人,想到习射与汉服,想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许这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作为立志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代代传承,与一直发扬中国传统射艺的郑老师,同样彼此会说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同音共律,风雨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