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内容分析-优质公开课-人教彩色九下2017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722.50 KB
- 文档页数:8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鲁国名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劝说鲁庄公治国安邦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及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深入理解曹刿的治国理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忠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智谋策略,理解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智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智谋策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战争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曹刿的画像,简要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对话的语气和神态,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曹刿为什么能够说服鲁庄公、曹刿的战争策略有何特点等。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积累文言文重点的字词。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点的字词。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学难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历史,导入课文1、导入: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你知道有哪些?(学生举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论述战争的文章。
(板题:曹刿论战)2、解题:曹刿,曹沫,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论长勺之战。
二、检查预习1、熟悉课文背景,介绍《左传》相关知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1)、背景: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2)、《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读准下列字词。
刿、间、鄙、弗、徧、孚、勺、辙、轼、靡、盈3、字词解释: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 .何以战(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必以情()小大之狱()公将鼓之()望其旗靡( )4、句子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
第21课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主要写曹刿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
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表现出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进一步印证了曹刿指挥判断的正确性,其余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这样剪裁,鲜明地再现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了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是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
除此之外,教学时,要适当讲讲背景和相关文化常识,对于重点词语的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文义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文言积累。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争论述。
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和策略。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战争取胜的道理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战争取胜道理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战争取胜的道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揭示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战争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部编⼈教版语⽂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省优质课⼀等奖教案《曹刿论战》教案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左传·庄公⼗年》。
本篇选⽂⼜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战争发⽣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
这篇课⽂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的关键是“远谋”⼀语,通过⼈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先应引导学⽣整体把握⽂意,并要求学⽣积累⽂⾔重点词语,提⾼⽂⾔⽂的阅读能⼒;其次应引导学⽣把握本⽂以“论战”为中⼼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理解课⽂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落,让学⽣思考在课堂的每⼀分钟⾥,全⾯提⾼⽂⾔⽂教学效率。
教学⽬标:知识⽬标1.积累⽂⾔⽂常⽤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标1.把握本⽂以“论战”为中⼼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理解课⽂的主旨。
德育⽬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
背诵课⽂。
2.体会课⽂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成问题有这么⼀场战役,曾受到⽑泽东同志的称赞,那就是战国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
鲁国⼀个弱⼩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强⼤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家翻开课⽂《曹刿论战》。
⼆、⾃学互研⽣成新知步骤⼀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学常识背景链接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和公⼦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曹刿论战》鉴赏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
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不少事情。
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
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了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
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
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
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
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
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
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
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
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
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
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
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
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
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的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
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
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
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加强诵读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
九(下)《曹刿论战》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重点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评析人物形象难点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设疑问导入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2.小知识: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语文初三下人教新资料第21课(曹刿论战)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闻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要紧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亮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表达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故。
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
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情况,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
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
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那么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确信了“请见”的必要。
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预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预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
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盼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
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只是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因此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从这番对话能够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确实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word整理版
《曹刿论战》要点简析
本文记的是史实。
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
本文就是这个方面的一篇代表作。
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例如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作者对这个人物没有直接加以褒贬,只是把上述事件和几句有代表性的话写了出来,这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是史家的笔法。
史家笔法用得好,文章自然精练。
学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