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12.96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材料
-电磁炉
-温度计
-水
-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炉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确保温度计底部完全浸入水中。
3,将水烧开,同时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4.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水的沸点。
5.将温度计拿出水中,将其底部擦干净。
6.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7.当冰块完全融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冰的融化点。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为100o Co
-冰的融化点为OC。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知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O o Co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电磁炉时要小心,避免触电。
2.温度计底部必须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准确测量温度。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确保记录准确。
实验展示
我们通过实验展示了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磁炉和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我们理解水的性质和相变过程非常重要。
实验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沸点和融化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024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 天平-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水果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台天平。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重量的物体。
3. 学生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观察并记录物体的重量。
4. 小组成员交换物体,再次测量重量并记录。
5.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并能够使用天平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二:水的沸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沸点,探究加热对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烧杯-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烧杯和一支温度计。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3.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的水温并记录。
4. 将烧杯放在加热器上,加热水。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6.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水的温度。
7. 关闭加热器,观察水的冷却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并了解到加热能使水的温度升高,冷却能使水的温度降低。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 水培植物(如豆芽或小麦苗)- 透明塑料袋- 太阳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培植物。
2. 将植物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3. 使用透明塑料袋将植物完全包裹住,确保没有空气进入袋内。
4. 观察植物在袋内的变化并记录。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且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四:磁力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力的作用和基本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夹、塑料片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磁铁。
1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实验过程: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2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实验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3实验:研究根的作用(演示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植物油。
实验过程: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实验:茎的作用(分组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植物茎的作用实验材料:烧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实验过程:1、将芹菜等植物的茎插入到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的瓶中。
2、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
3、然后将茎纵切和横切,观察茎的颜色变化实验现象:茎的横切面上出现一圈小红点,在茎的纵切面上出现一条条红线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结论:土豆泥相当于岩层,番茄酱相当于岩浆。
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实验材料:竹筷实验过程: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麻木。
结果及解释:筷子相当于地壳的岩层;筷子用力弯曲相当于挤压产生褶皱;当筷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三、卵石的形成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鼓碎纸屑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响度越大,纸屑跳动得越高。
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五、观星箱的制作步骤1.准备1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
3.在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在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在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六、木材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水槽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必考实验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验装置- 长尺或直尺- 物体样本(如铅笔、书本等)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长尺或直尺。
2. 选择一个物体样本作为测量对象。
3. 将尺子的起点对准物体的一端。
4. 用目视和触摸的方法确定物体的另一端。
5.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 物体长度:XX厘米(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了如何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实验二:观察植物的生长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一生过程。
实验装置- 豆芽种子- 花盆或种子播种盒- 良好的光线和适当温度的环境实验步骤1. 准备豆芽种子,并将其放置在花盆或种子播种盒中。
2. 给予种子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温度。
3. 每天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4. 持续观察数天,直到种子完全生长成豆芽。
实验结果- 观察结果(例如:第一天种子开始发芽,经过五天,豆芽生长到XXX厘米高等)实验结论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了植物的一生过程,并体会到了植物生长的奇妙之处。
实验三:探究水的沸点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点,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装置- 水- 温度计- 烧杯或锅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水,并倒入烧杯或锅中。
2. 将温度计插入水中。
3. 加热水,逐渐提高水的温度。
4. 当温度计显示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水的沸点温度。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温度:XX摄氏度(根据实际观察结果填写)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水的沸点以及水的物理性质。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必考实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火山的形成我猜:火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从岩石的裂缝中上升。
当它遇到脆弱的表面时,它会从表面喷出,形成一座火山。
我的方案:1在铁盘里放一些土豆泥,堆成山的形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盖住。
3把铁盘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番茄酱溢出来了。
实验表明,火山爆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造成的。
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从岩石的裂缝中上升。
当它遇到脆弱的表面时,它会从表面喷出,形成一座火山。
2、地震的形成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计划是:我拿一根竹子,慢慢地用力弯曲,然后观察这个现象。
2.改用筷子我的发现:筷子、竹片慢慢弯曲,然后断裂,手感到麻木。
实验说明地震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三、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我猜: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性的影响。
我的方案: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入冷水中。
2、再加热,再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3观察实验现象。
我的发现:岩石破裂了。
实验表明,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性影响。
4、声音产生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计划是: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响鼓,观察现象。
2.敲击音叉。
听到声音后,用音叉触摸水面并观察。
我的发现:鼓面振动,豆粒在鼓面上跳动。
音叉在振动,水面上有波纹,水珠溅出来。
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空气传播声音我猜: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我的方案:1、点燃两根蜡烛,放在鼓的一侧,一根离鼓近,另一根离鼓远2敲响鼓,观察蜡烛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第一单元光实验一:红苹果实验.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
.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的难点在于创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没有光能够进入,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实验效果。
.预测实验结果:预测1: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预测2: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见这个红苹果。
.预测3: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模糊的影子。
.实验现象: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
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
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
.实验二:光的传播实验.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
实验方法:①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
②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③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④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
.⑤把手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⑥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注意点:.4张卡纸直立在桌面上,卡纸之间的间隔都是15厘米,并且保持前三张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实验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实验效果会更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目集实验题目1:发现浮力实验材料:- 一个透明的塑料杯- 水- 各种物体(纸张、钥匙、小石头等)实验步骤:1. 将塑料杯填满水。
2. 拿一个物体放入杯子中,观察它会不会沉下去。
3. 重复步骤2,将不同的物体放入杯子中。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会不会浮在水中,以及浮力对物体的作用。
实验题目2:探究磁铁的吸引力实验材料:- 一个小型磁铁- 各种金属物体(纸夹、硬币、铁钉等)实验步骤:1. 拿一个金属物体靠近磁铁,观察它们之间是否有吸引力。
2. 尝试不同的金属物体,观察它们和磁铁之间的吸引力有何不同。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磁铁的吸引力对不同金属物体的表现是否一样。
实验题目3:观察水的蒸发实验材料:- 一个透明的玻璃杯- 水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装满水。
2. 标记水的初始水位。
3. 留意玻璃杯中的水会不会慢慢减少。
4. 观察一段时间后,检查水的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水的蒸发现象以及水的量是否会减少。
实验题目4:探究木块的浮沉实验材料:- 一个(盆子或大碗)- 水- 木块实验步骤:1. 将装满水。
2. 轻轻放入木块,观察它会不会浮起来。
3. 观察一段时间后,检查木块是否会浮上水面。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木块是否会浮起来,并了解浮力的原理。
以上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实验题目集。
希望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专项练习实验一:水的凝固点材料::- 水- 温度计- 平底锅- 冰块步骤::1. 在平底锅中倒入一些水。
2.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将平底锅放在火上加热,直到水开始沸腾。
4. 继续加热一段时间,然后将火关掉。
5. 快速放入几块冰块并搅拌一下。
6.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结果::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
当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
加入冰块后,水的温度会迅速下降。
结论::水的凝固点是将水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时,水会凝固成冰。
实验二:磁铁与非磁性物质材料::- 磁铁- 钉子- 纸夹- 钢珠- 铝片步骤::1. 将磁铁放在桌子上。
2. 用磁铁吸引钉子,并观察钉子被吸引的情况。
3. 尝试用磁铁吸引纸夹、钢珠和铝片,并观察吸引的情况。
结果::磁铁可以吸引钉子和钢珠,但无法吸引纸夹和铝片。
结论::磁铁只能吸引具有磁性的物质,例如铁和钢。
非磁性物质如纸夹和铝则不会被磁铁吸引。
实验三:光的传播材料::- 手电筒- 纸板- 剪刀步骤::1. 在纸板上剪一个小孔。
2. 打开手电筒,将它的灯光对准纸板上的小孔。
3. 观察并记录从小孔射出的光线。
结果::从小孔射出的光线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
结论::光线会沿直线传播,并会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光斑。
通过开一个小孔,我们可以看到光线传播的路径。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26个,这26个实验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请你写出制作地球模型的方案使用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木块、钉子使用工具:小刀、笔制作步骤:1、把红色的橡皮泥制成小球,当做地核。
2、把黄色橡皮泥做成饼状,把红色小球包起来,做成地幔。
3、把绿色橡皮泥做成饼状,包在小球外面,做成地壳。
4、用铅笔在小球上画上弧线,用小刀切去小球的八分之一。
这就是地球结构模型二、探究火山的成因实验材料:番茄酱、土豆泥、三角架、酒精灯、托盘实验过程:1、用土豆泥把番茄酱包起来,放在托盘里。
2、把托盘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加热一会后,番茄酱喷了出来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深处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岩浆运动喷出地表形成的。
三、写出模拟地震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地震的成因实验器材:毛巾、木棒实验过程:1、把毛巾叠成长条,平铺在桌子上,用手从毛巾两头向中间推,毛巾出现褶皱。
2、用手拿着木棒两端,用力,木棒会折断。
实验结论:地震是岩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断裂引起震动形成的。
四、写出你制作卵石的过程。
材料:锤子、磨刀石、水过程:用锤子把石块的棱角砸去,在磨刀石上反复摩擦,用水冲刷,就制成了卵石。
五、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槌。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鼓前面的蜡烛火焰抖动很厉害,较远处的很轻微。
实验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六、实验目的:液体能传播声音实验器材:水槽、透明的塑料袋、闹钟,水实验过程:1、把闹钟定好铃,用塑料袋包起来,系紧口。
2、把塑料袋放在水槽里。
实验现象:时间到,可以听到铃声实验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七、实验目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抽气机、闹钟实验过程:1、把闹钟定好铃,放在钟罩里。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来。
实验现象:时间到,听不到铃声。
实验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实验一:水的沸点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水的沸点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温度计的温度调至0℃。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玻璃杯中。
3. 点燃酒精灯,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然后将酒精灯放置在温度计下方。
4. 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温度。
5. 实验结束后,关闭酒精灯,小心取出温度计。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当水达到100℃时开始沸腾,即水的沸点为100℃。
实验分析:水的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所需的温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水的沸点为100℃,这个数值在标准大气压下是稳定不变的。
实验二:自制电池实验目的:通过自制电池来了解并验证电能的转化过程。
实验材料:铜片、锌片、铜丝、线材、电灯泡。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铜片和锌片清洗干净。
2. 将铜片和锌片固定在瓶内,使它们不直接接触。
3. 用铜丝将铜片与电灯泡的一端连接起来。
4. 用线材将锌片与电灯泡的另一端连接起来。
5. 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当铜片和锌片连接成电池后,电灯泡亮了起来,说明电能得到了转化并成功地点亮了电灯泡。
实验分析:在电池中,铜片和锌片分别充当电池的正负极,通过连接电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环路。
当电池连接电路时,电流开始流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电灯泡的发光来观察电能的转化过程。
实验三:物体的密度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实验材料:密度试管、水、不同材质的物体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密度试管放在水平台上。
2. 将水倒入密度试管中,直至水平面达到试管中线。
3. 将待测物体轻放入密度试管中,观察其浮力情况。
4. 根据观察到的浮力情况判断待测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一些物体浮在水面上,而另一些物体则下沉至底部。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密度。
实验分析:物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包含的质量。
五年级学生可以做的科学小实验1筷子的神力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著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操作: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 瓶子赛跑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操作: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讲解: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3 带电的报纸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4 带电的气球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操作: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实验一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名称光的行进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器材手电筒、小孔板实验步骤1、将小孔板的孔排成一排,用手电筒对准小孔水平照射。
观察发生的现象从小孔对面可以看到手电筒射出来的光2、如果小孔没有排成一排,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对面就看不到手电筒射出来的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实验二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名称凸透镜的作用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器材凸透镜、白纸,书页、蜡烛、纸屏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透过凸透镜看书页上的字,观察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字变大了。
2、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
过一会儿,纸就会被燃烧起来。
3、把凸透镜对着蜡烛,调节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可以看到在纸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倒像。
1、凸透镜离书页要近一点2、实验前将纸涂黑一块,光斑要落在涂黑部分3、凸透镜、纸屏、蜡烛要放在同一高度上实验结论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实验三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名称七色光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器材涂有七种颜色的圆盘、长钉子、彩笔实验步骤在圆盘上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生的现象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圆盘呈一片灰白色实验结论白色的日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构成的。
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实验四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名称电磁铁的性质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器材大铁钉、电池、回形针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
2、接通电流后,用铁钉去接近回形针,回形针被吸了起来。
3、切断电流后,回形针又掉了下来。
1、导线必须按照同一个方向缠绕2、铁钉必须用火烧过消磁实验结论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
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7.问题: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喷雾器
方法: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观察现象。
现象:看到了彩虹出现。
结论: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8.探究问题: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材料:保鲜袋、清石灰水
方法:1.用保鲜袋收集空气,倒入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2.用保鲜袋收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现象:收集空气的清石灰水摇晃后没有变化,收集呼出气体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