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及其规律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73.73 KB
- 文档页数:4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韩国新村运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是一场由总统发起的,政府主导的,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伦理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群众活动。
(一)韩国发动新村运动的背景首先,韩国人当时处于一种绝望的宿命论中。
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农民生活状况非常恶劣,80%的农户都被高利贷所困,年息甚至超过了50%。
村民在漫长的冬季无事可做,只能喝酒打牌度日,他们完全被宿命和绝望的情绪所笼罩,看不到丝毫希望。
新村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宿命观念树立自助精神。
其次,从当时的经济背景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一定的城乡差距、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等四大因素是新村运动发起的原因和条件。
新村运动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发展的希望。
250万农户中大约有80%住茅草屋,连接乡村的道路大多没有修好。
当时韩国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政府完全主导全国的经济运行。
另外,韩国当时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极低。
再次,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说,韩国已经确立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多党制与总统直选制,这是总统朴正熙发动新村运动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新村运动发动的背景和我国现在农村的情况大相径庭:首先,就农民的社会心理而言,我国农民生活勤俭、消费不足,不存在与韩国农民类似的宿命论。
其次,从经济上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包括乡镇在内的各级政府正从生产经营中逐步退出;农民获得了较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收入逐年提高,但城乡差距却远远高于韩国;在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提高。
从政治上来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民没有迁徙自由等制度缺陷阻碍了农民经济权利的进一步实现。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农村与新村运动基本完成时更加相似:大多数农村通了乡村公路,汽车自由进出乡村,家家通电话,户户有电视,已经告别茅草屋,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逐步奔向小康。
韩国新农村运动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摘要:韩国新农村运动(下称“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的一项社会性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城乡和工农关系密切的和谐社会”。
韩国“新村运动”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构建。
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经验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农民;统筹城乡;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5-0152-03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的一项社会性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在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给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情况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但城乡发展严重失调。
例如,两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分别为7.8%和10.5%,而农业发展速度仅分别为5.3%和2.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
又如,农户年平均收入也从1962年是城市居民的71%,下降到1970年61%。
由于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严重不均,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城乡社会矛盾重重。
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韩国政府自1970年发起了“新村运动”。
韩国政府“新村运动”主要措施是:1.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1971至1975年间,在全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修筑宽3.5米的进村公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韩国基本构筑起了城乡畅通无阻的公路网;修筑和加固各种大小河流水库及农渠,改进农村的水利设施;大力改进农村电网,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历程(一)历史背景。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工农脱节,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别悬殊。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5美元,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末,80%的农户住茅草房,50%的村庄无法进汽车,2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民不能温饱,农民意识消极懒惰。
(二)战略转变。
1970年开始,朴正熙政府开始倡导“新村运动”,把实施“工农业均衡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逐步实施了由先工业化发展战略,向工农并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主要采取农村开发战略和精神开发战略与公民运动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精神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发展过程。
1970-1980年为启动推进阶段。
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屋顶、改厨房、改厕所、打水井、架桥修路等。
政府无偿提供部分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村庄和农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建立新村运动协会,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并且建立新村运动研修院,大批培养新村指导员。
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974年农民整体脱贫,城乡差距缩小。
1980-1990年为加速建设阶段。
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加工业,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强化民间青年会、老人会和妇女会的自助合作精神。
1988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1990年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
城市繁荣发展逐步向农村扩散,新村运动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
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运动。
在当时的韩国,农村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
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新村运动迅速兴起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村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农村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教育等
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新村运动中,政府设
立了相关机构,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新村运动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发展,韩国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农村
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医院、道路等设施日益完善,农
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民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逐渐脱离了贫困状态。
除了带来经济效益,新村运动还为韩国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许多新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了
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宜居环境。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农村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场有益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要社会运动。
通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新村运动改善了农
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韩国的文化传统。
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为构建
美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与启示(一)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以前,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落后的农业国。
自1962年开始实施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被认为是导致农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韩国政府发现,农业发展缓慢已经制约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和改造。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韩国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即“新村运动”(SaemaulUndong)。
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民树立“勤劳、自助、合作”精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提高农渔民的生活水平。
一、韩国新村运动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韩国新村运动从兴起到今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国民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其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为:1.基础建设阶段(1970—1973)。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运动开始的前8个月里,韩国政府为每个村庄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公共事业,修筑村级公路、修建桥梁、公共浴池、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等。
1972年活动事项扩大到改善农村的发展条件、精神教养和增加收入三个方面,但重点仍是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农民人均收入从1970年的257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375美元。
2.拓展阶段(1974-1976)。
此时新村运动进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
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经营和合作生产,积极寻求农业外的收入来源等。
同时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的自立能力。
韩国“新村运动”启示录我不能发附件,所以发一篇比较好的文章给大家。
在农村改革方面,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类似韩国当年的情况,应该有借鉴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启示录郑新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为了制定好“十一五”规划,2005年5月,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由中研室、中农办、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和贵州省的有关同志,到韩国就“新村运动”进行了考察。
我作为考察团团长,深深感到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要借鉴韩国经验,形成奖勤罚懒的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主要靠农民自己的努力,尽快改变生产生活条件。
10年间政府投入了2.8万亿韩元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韩国的“新村运动”开始于1970年,当时正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或给水井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20种工程项目,由村民民主讨论、自主选择。
政府免费分给每个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户约4袋,每袋50斤。
第一年下来,50%的村干得不错,政府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
干得不好的村如果第二年干得好,还可在第三年追加给1000袋水泥。
政府把全国的村按好中差分为自立村、自助村、基础村三等,在村口立上牌子,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进入以增加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
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
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1974年达到大米自给,1975—1978年实现自给有余。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提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着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依据、社会特征、社会效益和如何借鉴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韩国新农村建设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一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
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
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
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
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
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为显著。
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农业与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
韩国“新村运动”真相与启示[摘要]韩国实行土地私有制,这为韩国农民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了条件。
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
韩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韩国农村居民的收入能接近城市居民,归根到底是农民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余下的农民又有机会在城市经济部门得到兼业机会,这使得政府在支援农民时的负担得以相对减轻。
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与目前韩国这样的国家有很大不同。
土地产权不清、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城市化程度低、农民隐性失业严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是我们面临的最关键问题。
1970年4月22日,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在旱荒对策会议上发起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全韩的全方位社会改革运动。
但是,新村运动除了农村以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取得成效。
1979年11月朴正熙遇刺身亡,新村运动急速落幕。
起因: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上世纪60年代,韩国推行了两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启动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同一时期,由于政府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结果造成农业和农村的严重落后。
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6年),全国GNP (国民生产总值)和工矿业增长率分别达到7. 7%和14.1%,而农林渔业增长率却不过5. 1%。
到了第二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这样的差距更严重,全国GNP增长率和工矿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5%、20.3%,而农林渔业增长率反而下降到2. 3%。
此外,1960年,农户收入超过城市家庭收入,但到了1970年,反而减少到城市家庭收入的70%。
农业的相对落后导致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的缩小和粮食进口外汇的浪费,威胁到工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面对这些严峻问题,韩国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村运动”。
在新村运动之初,政府为了让居民自愿参与,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近年来,韩国新村运动备受关注,这场运动致力于通过建设新的城市和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场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对韩国新村运动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运动背景韩国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韩国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
长期的战争和过度的工业化,使得城市、社区的环境极为恶劣,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将人们从城市转移到新建的社区。
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运动特点1.创新城市规划:韩国新村运动采用了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了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和生态化的城市。
例如,新村运动提倡多层次建筑,将不同的功能分层,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和有序;新村中各种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也大有改善,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和快速。
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运动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建设更多的豪华住宅、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自由,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注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关键点。
运动中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通过改善空气和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等手段,让新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安全和宜居。
三、运动影响1.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趋势:新村运动给韩国城市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新城市以低碳、环保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平衡。
因此,韩国成为了一个维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国家。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韩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活水平的国家之一。
这与韩国新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府通过新村运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3.创造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什么?他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
全国2 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韩国“新村运动”不无关系。
“村”——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
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若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
于是,“精神启蒙”成为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
鉴于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村,韩国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
为落实省政府与韩国忠清北道政府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与大韩民国忠清北道新农村建设交流协议书》,应韩国忠清北道政府邀请,我省由省农委牵头,组成赴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考察团,于4月17日至4月23日在韩国进行了新村运动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培训考察。
现将考察韩国新村运动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基本情况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旗帜高扬的新村运动是以倡导过好日子为主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是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塑造民族思想文化和道德的运动,是发端于农村、农民和农业逐步延展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体国民运动。
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重点扶持工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80%的农户住茅草房、用不上电,40%的村庄不通汽车。
农村人口年均收入137美元,是城市居民的61%,“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绝大部分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民普遍缺乏自信心,离弃农业农村的风气蔓延,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失调日益加剧。
加之市场开放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等因素,使失业、学潮、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凸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支援农业,稳定农村,致富农民,以缩小城乡、工农和区域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4月提出,在全国农村开展新村美化运动,要求农民“用我们的自身力量重新建设我们的农村”,拉开了新村运动的序幕。
韩国新村运动已有30多年历史,经过了由政府主导转向民间主导,由农民运动转向全民运动,由物质基础建设转向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重大变化过程,其发展走势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前期,韩国政府倡导农村从生产生活需要、投资少、易见效的事情做起,组织农民开展改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动,改良稻草房顶,更换区域围墙、修桥铺路、安装自来水、设置公共洗衣处,建立村会馆。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一)一、西部大开发与韩国新村运动的对比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
美国、日本等都有开发“西部”的艰苦历程。
而韩国从1961年到1995年,人均国民收入从83美元猛增到1万多美元。
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他们仅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
所谓韩国的新村运动,其“新”就是新颖、光明、新鲜、新意;其“村”原意是指农村,但后拓展为社区、社会之意,新村运动的实质意义是,通过教育、培养、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和平、安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社会。
因此,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的新村运动有较大的可比性,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开发的起点,生产水平相当。
60年代初新村运动起始前,由于长期被统治和战争,韩国经济极度困难,政府难以全面顾及农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低于83美元;而当前我国西部的生产力也相对低下,基本处于农耕时代,有的甚至还是游耕部落式生产,每平方公里的产值仅是东部的1%.人均收入也仅是发达地区的1/10左右,为数不少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期待。
其次,类似的自然条件,综合资源贫乏。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其自然资源贫乏,土地狭小,地下矿产基本空白;而我国西部,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山地、沙漠面积大,可耕地少。
在新村运动初期,韩国在人力资源上,不论是决定劳动者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程度,还是数量和构成的丰度,都与当前我国西部类似。
再次,类似的经济模式,宏观调控力度强。
在亚洲“四小龙”中,人们普遍认为香港是“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而韩国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其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通过官民一体、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协调、干预来实现国家对整体经济发展起着总体调控、运作和平衡的重要作用;而我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能发挥“政府主导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