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
- 格式:pptx
- 大小:240.15 KB
- 文档页数:20
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1文章标题: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多年,韩国为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一运动早已跨出国界,受到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有130多个国家先后前去访问、学习、考察和取经。
分析和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多山国家,人均耕地仅有06亩。
上个世纪中叶,处于日本30年的殖民统治和3年朝鲜战争之后的韩国,千疮百孔,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村尤其贫穷。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顿饭”,是整个60年代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1962年,韩国人均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1962-1971年,韩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两个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确立了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然而却造成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
这期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7,非农业部门则高达179。
乡村部门的低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率,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存在。
1969年,韩国农户的家庭收入只是城市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65,致使农村人口大批外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70年开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政府启动了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新村运动的10年是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条战线。
新村运动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还设计制作了有三片绿色叶子、黄色背景的新村运动旗帜和徽章,有新村指导者标志服装。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韩国的新村运动与农村教育韩国新村运动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这个运动,韩国的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0世纪40年代,韩国经历了战争和内战,经济恢复缓慢,贫困和落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即在农村地区建立现代化的新型城镇,以促进农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农村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1955年,政府颁布了《农村教育法》,规定农村地区必须建立小学,并且每个小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从教学设备到学生食宿等方面都应该达到标准。
此外,政府开始支持小学生物资补贴,提高了农村地区儿童接受教育的门槛。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韩国的新村运动还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例如,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农村教育,其中不乏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
他们为教学设备的改善、学校建筑的修缮、宣传教育的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新村运动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文化素养和生产力。
通过农村教育,农民得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其次,新型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新村里新增的工商企业和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最后,新村运动和农村教育的成功实践也彰显了政府的决心和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然而,新村运动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教育资源,仍然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此外,农民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也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阻碍。
如何在尊重农民文化的前提下,推动教育现代化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韩国的新村运动和农村教育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次运动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今天,我们应该继续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韩国新村运动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其主要做法:一是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通过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新村项目开发和工程建设、新村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是在“新村运动”发展中期采取政府培育、社会跟进的发展模式,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农村保险业以及农协组织的建设上来,逐步培育社会发展实体,为今后国民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新村运动”发展的后期逐步转入国民主导型发展模式,让既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机构、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在新农村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运用财政、服务等手段,为国民的自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3篇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第1篇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
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一)背景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学潮频繁。
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 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
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 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
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
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历程(一)历史背景。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工农脱节,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别悬殊。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5美元,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末,80%的农户住茅草房,50%的村庄无法进汽车,2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民不能温饱,农民意识消极懒惰。
(二)战略转变。
1970年开始,朴正熙政府开始倡导“新村运动”,把实施“工农业均衡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逐步实施了由先工业化发展战略,向工农并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主要采取农村开发战略和精神开发战略与公民运动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精神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发展过程。
1970-1980年为启动推进阶段。
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屋顶、改厨房、改厕所、打水井、架桥修路等。
政府无偿提供部分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村庄和农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建立新村运动协会,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并且建立新村运动研修院,大批培养新村指导员。
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974年农民整体脱贫,城乡差距缩小。
1980-1990年为加速建设阶段。
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加工业,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强化民间青年会、老人会和妇女会的自助合作精神。
1988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1990年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
城市繁荣发展逐步向农村扩散,新村运动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
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运动。
在当时的韩国,农村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
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新村运动迅速兴起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村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农村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教育等
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新村运动中,政府设
立了相关机构,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新村运动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发展,韩国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农村
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医院、道路等设施日益完善,农
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民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逐渐脱离了贫困状态。
除了带来经济效益,新村运动还为韩国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许多新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了
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宜居环境。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农村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场有益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要社会运动。
通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新村运动改善了农
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韩国的文化传统。
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为构建
美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
第1 页。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历史背景从政治角度看, 近代以来韩国韩国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社会秩序混乱, 腐败盛行。
1961 年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的成功为韩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为了建立稳定政治秩序, 必须发展经济, 改变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状况。
从经济角度看, 韩国长期贫穷落后,人多地少。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相比之下, 农业则落后了许多, 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加剧, 广大农民面临绝境。
韩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已经成为韩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 当时韩国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韩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发展进程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 年中, 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 基础建设阶段( 1971~1973 年) 。
这一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且建设一些新村建设协会, 推动新村运动, 政府还派新村指导员以进行协调领导工作。
( 2) 扩散阶段( 1974~1976 年) 。
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 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同时, 政府派人到新农村进行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帮助农民增收。
( 3) 充实和提高阶段( 1977~1980 年) 。
这一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方面, 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和社会实效。
( 4) 国民自发运动阶段( 1981~1988 年) 。
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宣传工作由这些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宏观规划和引导。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与启示(一)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以前,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落后的农业国。
自1962年开始实施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被认为是导致农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韩国政府发现,农业发展缓慢已经制约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和改造。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韩国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即“新村运动”(SaemaulUndong)。
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民树立“勤劳、自助、合作”精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提高农渔民的生活水平。
一、韩国新村运动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韩国新村运动从兴起到今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国民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其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为:1.基础建设阶段(1970—1973)。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运动开始的前8个月里,韩国政府为每个村庄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公共事业,修筑村级公路、修建桥梁、公共浴池、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等。
1972年活动事项扩大到改善农村的发展条件、精神教养和增加收入三个方面,但重点仍是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农民人均收入从1970年的257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375美元。
2.拓展阶段(1974-1976)。
此时新村运动进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
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经营和合作生产,积极寻求农业外的收入来源等。
同时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的自立能力。
论韩国新村运动的得失及其启示赖晨摘要:本文论述了韩国新村运动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效果及其原因,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首先,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其次,国家应当限制“黑洞”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最后,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瞎指挥、一刀切、形式主义花架子和官僚主义弊政。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新农村建设一韩国新村运动的经过为了解决城乡差距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韩国进行了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从1970开始,到1979后走向消亡,一共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0—1973),主要是环境改造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
第二个阶段(1974-1976),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增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个阶段(1977-1979),精神启蒙阶段,其主要目标是精神启蒙,通过启蒙,全面地提高和巩固运作成果。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积极性效果及其原因十年间,韩国政府投入2.8万亿韩元,参加新村运动人次达到11亿人次,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性效果,可以说其积极性效果超过了其消极性的效果。
首先,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是最为明显的成果,到1977年,作为农村贫穷标志的稻草、麦杆房全部更换为砖瓦房。
所建立的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了由水源引起的疾病。
村庄的重建工程,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
其次,农民的收入迅速增加。
1970年,农户的人均收入是137美元,到1978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649美元,8年增长了4.8倍。
在七十年代中期,农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
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来自农业收入。
如扩大经济作物、饲养、专业化生产区、合作耕种和售卖提高的收入。
二是通过创造非农业就业机会来提高收入。
农村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
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一)背景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学潮频繁。
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 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
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 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
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
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近年来,韩国新村运动备受关注,这场运动致力于通过建设新的城市和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场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对韩国新村运动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运动背景韩国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韩国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
长期的战争和过度的工业化,使得城市、社区的环境极为恶劣,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将人们从城市转移到新建的社区。
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运动特点1.创新城市规划:韩国新村运动采用了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了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和生态化的城市。
例如,新村运动提倡多层次建筑,将不同的功能分层,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和有序;新村中各种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也大有改善,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和快速。
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运动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建设更多的豪华住宅、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自由,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注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关键点。
运动中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通过改善空气和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等手段,让新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安全和宜居。
三、运动影响1.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趋势:新村运动给韩国城市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新城市以低碳、环保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平衡。
因此,韩国成为了一个维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国家。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韩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活水平的国家之一。
这与韩国新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府通过新村运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3.创造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差异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重点研究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这两种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分析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背景和历史1.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运动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该运动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2.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
该政策旨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相比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差异比较在研究了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以下差异:1. 目标定位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关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2. 政府角色差异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投资和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3. 参与方式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主导并动员了大量的农民参与其中,使农民成为决策的参与者。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除了政府主导,还充分发挥了农民合作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发展。
4. 基础设施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农村发展中,较为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供水、排水等。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更加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什么?他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
全国2 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韩国“新村运动”不无关系。
“村”——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
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若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
于是,“精神启蒙”成为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
鉴于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村,韩国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