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认识1-100的数1. 数的读法:十以内的数,首先说出十位上的数,然后连读个位上的数,中间加上“零”。
20以上的数,如26,先读出十位上的数“二十”,再读出个位上的数“六”。
2. 数的顺序:从1开始,逐个向后数,即为自然数。
3. 数的大小比较:数值大的数较大,数值小的数较小。
4. 数的顺序排列:根据大小关系,将一组数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5. 数的分类:奇数和偶数。
个位是1、3、5、7、9的数为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为偶数。
第二章:加法运算1. 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和。
2. 加法的性质:- 交换律:a + b = b + a-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加零律:任何数加0等于它本身3. 一位数的加法:直接相加即可。
4. 补数法:加法运算中,若某一数不便计算,则可用一个数与它相加得到一个方便计算的数,再减去该数得到所求结果。
第三章:减法运算1. 减法的定义: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
2. 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定义决定了减法运算没有交换律,即a - b ≠ b - a。
- 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a - b = c 可以写成 a = b + c。
3. 一位数的减法:直接相减即可。
4. 消去法:减法运算中,若两个数的差与其中一个数相等,可将这两个数消去。
第四章:数字之间的关系1. 大于、小于、等于:数的大小关系。
2. 数的顺序: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连起来判断顺序。
3. 数量关系:比较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数量大小。
4. 顺序关系:按照某一顺序排列,如时间的先后顺序。
第五章:数的计数和顺序1. 数的计数:根据数的顺序,能够准确地说出某一范围内的数。
2. 数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列出一组数的顺序。
3. 数的比较: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数字的认识和计数:学习数字0-99的认识和书写,掌握用手指和物体进行计数的方法。
2.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学习数字的大小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大小比较进行排序。
3. 数字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4. 位数和数位的认识:了解数字的组成和位数的概念,学习十位和个位的读法和写法。
5. 数量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数量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字、物体和图形的表示。
6. 长度的认识和比较:学习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比较,初步掌握米和半米的概念。
7. 时间的认识和处理:学习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能读懂和写懂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8. 金钱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面值的货币,掌握用纸币和硬币进行金额的比较和计算。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分数的认识和比较: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读法和书写,能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10.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图形
分类和比较。
这些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
能够建立起对数字、数量、长度、时间、金钱和图形等概念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3) 1米=100厘米.(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六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数乘号乘数积(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2、乘法口诀表(1)一一得一一二的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丈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 1 厘米,张开双臂大概 1 米。
1 米=100 厘米100 厘米 =1 米。
2、丈量较短物体往常用厘米作单位,丈量较长物体往常用米作单位。
3、丈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瞄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 较小数,比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 6 厘米( 6-0=6),从刻度“ 6”到刻度“ 9”之间是 3 厘米 (9-6=3) ;还能够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 算,数 )4、线段是直的,能够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 :从尺子的“ 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 6 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
)二、100 之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同样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 10,向十位进 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同样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和个位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 1。
3、加减混淆运算,按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 70 比 25 多多少? 19 比 46 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 29+17=46)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1、角有 1 个极点, 2 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 <直角 <钝角(钝角 >直角 >锐角)。
2、用三角板能够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全部的直角都同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能否是直角,能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个角, 4 个都是直角。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
型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难点和题目类型总结如下:
知识点:
1. 数字认知:认识数0-100,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比较: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3.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的表示方法。
4. 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5. 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
6. 量的认知:学习认识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度量单位。
7. 数的排列组合:学习数的排列组合,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重难点:
1. 数字的认知和大小比较是孩子们最初的难点,需要多进行练习和游戏来巩固。
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些孩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3. 量的认知中的单位转换和度量单位的换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题目类型:
1. 数字认知题:比如填空写出数的读音、写出正确的数字等。
2. 大小比较题:比如用符号>、<、=来比较大小。
3. 加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加法运算结果。
4. 减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减法运算结果。
5. 数量判断题:比如给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描述,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
6. 单位换算题:比如将一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换算,比如换算成个、打、袋等单位。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排列组合题:比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们组合出多个不同的数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美版,表格呈现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评价知识要点归纳: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 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评价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不进位加:(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一、数字1. 数字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首先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包括0-100的认识,学习了0-5的阶梯式识数,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简单的数的概念。
2. 数的比较大小在数字的基础上,学习了数字的比较大小,包括大于、小于、等于等概念的认知,为后续的加减法打下了基本的数学思维。
3. 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了数字的组成,包括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任务练习,让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简单的加减法1. 加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加法运算,培养了孩子们对于数字运算的逻辑思维,包括10以内的加法计算,并逐步扩展到20以内的加法运算。
2. 减法同样通过各种形式的减法运算,让学生们了解减法的概念,包括10以内的减法计算,并逐步扩展到20以内的减法运算。
3. 加减法的综合运用通过综合的加减法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字运算的掌握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简单的长度和时间1. 长度的认识学习了长度的概念,包括用手指、铅笔、尺子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量规的认知,让孩子们对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时间的认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包括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段的认知,让孩子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
四、简单的图形1. 图形的认识学习了各种简单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通过形状分类和认知,培养了孩子们对图形的感知能力。
2. 图形的组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图形组合,让孩子们了解了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为后续的图形变换和拼接打下了基础。
五、简单的数据统计1. 数据的收集学习了通过观察和统计,收集各种数据,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培养了对数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2. 数据的呈现通过各种形式的图表和图片,让学生们了解了如何通过图形的方式呈现数据,包括用柱形图、饼图等形式展示数据。
3. 数据的分析学习了如何分析数据,包括比较数据的大小、数量等,培养了对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
六、综合练习与应用1. 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形式的综合练习,包括加减法的运算、图形的拼接、数据的统计等,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了综合性的运用。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米〔m〕、厘米〔cm〕;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 刻度线,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 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5、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 刻度线,在“0” 刻度线所对应的位置上面画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刻度,在这个刻度所对应的位置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在这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直线连接两个点,在直线的上方写出线段的长度,并标明长度单位;〔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 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一个二年级学生的身高:1〔米〕 30〔厘米〕;一本数学练习本的宽度:13〔厘米〕;一根铅笔的长度:17〔厘米〕;教室里黑板的长度:2〔米〕;一颗图钉的长度:1〔厘米〕;一张床的长度:2〔米〕;一口井的浓度:3〔米〕;学校进展 100〔米〕赛跑;教学楼的高度:25〔米〕;小宝宝的身高:80〔厘米〕;一根跳绳的长度:2〔米〕;一棵树的高度:3〔米〕;一把钥匙的长度:5〔厘米〕;一个文具盒的长度:24〔厘米〕;讲台的高度:90〔厘米〕;教室门的高度:2〔米〕;教室的长度:12〔米〕;筷子的长度:20〔厘米〕;一棵小树苗的高度: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 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米〕 20〔厘米〕或 120〔厘米〕;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那么:把一样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一样数位上的数相加;2、用竖式进展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那么:①一样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那么:一样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一样数位上的数相减;2、用竖式进展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那么:①一样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 10 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个位加 10 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 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边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和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边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一样;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 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 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
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
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
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六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
(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
乘数乘号乘数积
(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
(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
(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
2、乘法口诀表
(1)一一得一
一二的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