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1人物经历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的资料(一):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换巢鸾凤》《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杂感集》1946,商务《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翻译书目]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人物简介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祖籍广东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
许地山简介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台湾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基督徒。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
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陈寅恪的梵文老师,西方汉学家钢和泰教授在北大教过梵文,学生有罗世方等人,编有北京商务印书馆版《梵语课本》和《梵语诗文图解》等书籍。
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
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许地山的好友老舍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
他虽在执着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
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许地山的资料【篇一:许地山的资料】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人物生平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
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
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
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
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
.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
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
”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
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敬悼许地山先生批注
(实用版)
目录
1.许地山先生的生平简介
2.许地山先生的主要成就
3.许地山先生的影响和贡献
4.对许地山先生的敬悼和缅怀
正文
许地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研究,成就斐然。
许地山先生在学术界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文学研究、历史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三个领域。
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对我国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研究方面,他主张从实际出发,注重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他的《中国小说史》是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在历史研究方面,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注重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成果。
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他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注重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他的《社会学的方法和应用》是我国社会学的重要著作。
许地山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他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推动国家的民主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懈努力。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在此,我们深切悼念许地山先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他的崇高精神。
五年级落花生知识点《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被选入五年级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给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以下是关于五年级《落花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许地山(1893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往往将宗教色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寓意深刻。
二、字词积累1、生字亩(mǔ)播(bō)浇(jiāo)吩(fēn)咐(fù)亭(tíng)榨(zhà)慕(mù)矮(ǎi)2、多音字空(kōng 天空)(kòng 空地)便(pián 便宜)(biàn 方便)种(zhǒng 种子)(zhòng 种地)3、近义词可惜——惋惜开辟——开拓居然——竟然吩咐——嘱咐爱慕——羡慕4、反义词便宜——昂贵可贵——可鄙实用——无用居然——果然爱慕——嫌弃三、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主题本文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我们”姐弟几个在后园的半亩空地上种花生。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写花生播种后,几个月便收获了。
第三部分(第 3 15 自然段):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父亲以花生为例,教导孩子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重点语句解析(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段话通过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
许地山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许地山先生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作品集。
许地山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笔名落华生(也叫落花生),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家。
许地山的代表作品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印度文学》等。
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人物生平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许地山(1893.2.14—1941.8.4),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k ūn,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出于爱国之心,依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
落花生:落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花生”或“长生果”。
落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许地山的故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许地山的简介
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
3.许地山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许地山,原名许振德,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在求学过程中,他不仅勤奋好学,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致力于推动民主和文化的进步。
许地山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
他曾在台湾、大陆、香港等地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与鲁迅、郭沫若等著名作家有过密切的交往,共同探讨文学和文化问题。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许地山发表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散文和评论,如《缀网劳蛛》、《商人妇》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和人性的复杂。
许地山的贡献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积极参与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再次,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第1页共1页。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许地山(1893~1941),福建龙溪人,作家、学者。
著有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集《缀网劳蛛》、学术论著《中国道教史》等。
“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
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
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编辞源的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着:“一国物质上,精神上,所有之特质。
此由国民之特性及土地之情形,历史等,所养成者。
”这解释未免太笼统,太不明了。
国民的特性,地理的情形,历史的过程,乃至所谓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特质,也许是产生国粹的条件,未必就是国粹。
陆衣言先生在中华国语大辞典里解释说,“本国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就是国粹。
这个比较好一点,不过还是不大明白。
在重新解释国粹是什么之前,我们应当先问条件。
(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事物不必是国粹。
特有的事物无论是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或地理上的,只能显示那民族的特点,可是这特点,说不定连自己也不欢喜它。
假如世间还有一个尾巴的民族,从生理上的特质,使他们的尾巴显出手或脚的功用,因而造成那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以后他们有了进化学的知识,知道自己身上的尾巴是连类人猿都没有了的,在知识与运动上也没有用尾巴的必要,他们必会厌恶自己的尾巴,因而试要改变从尾巴产出来的文化。
用缺乏碘质的盐,使人现出粗颈的形态,是地理上及病理上的原因。
由此颈腺肿的毛病,说话的声音,衣服的样式,甚至思想,都会受影响的。
可是我们不能说这特别的事物是一种“粹”,认真说来,却是一种“病”。
假如有个民族,个个身上都长了无毒无害的瘿瘤,忽然有个装饰瘿瘤的风气,渐次成为习俗,育为特殊文化,我们也不能用“国粹”的美名来加在这“爱瘿民族”的行为上。
(二)一个民族在久远时代所留下的遗风流俗不必是国粹。
民族的遗物如石镞,雷斧;其风俗,如种种特殊的礼仪与好尚,都可以用物质的生活,社会制度,或知识程度来解释它们,并不是绝对神圣,也不必都是优越的。
许地山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许地山先生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