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10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速度》教案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课时)一、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明确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的大小的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以及区别,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二、设计思路通过和初中的知识比较,区分并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顺序递进教学,矢量性和比较教学是这节课的主线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时,答案要加以修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努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平均速度、速度的“初中”教学策略:通过数学上微元法的思想来推导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为后面的类似的问题埋下伏笔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物体运动的情况;挂图、实物投影 五、板书设计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2、速度(v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2)定义: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x Δ所用时间t Δ的比值(3)表达式:t x v Δ/Δ=(SI 中,单位为m/s )1m/s=3.6km/h (让学生推导过);cm/s 、km/h(4)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3、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位移)内的平均的运动的快慢,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难点):前者位移与时间比值,矢量;后者路程除时间,标量4、速度和速率(1)速率是物体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x/km学生1: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图表和数学方法表达和分析运动速度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的实验探究,速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小车等。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快慢。
2. 探究速度的概念: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4. 速度的变化规律:讲解物体在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5.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绘制速度-时间图,计算平均速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用速度描述下列运动场景:a. 一名运动员100米短跑比赛。
b.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2. 完成实验报告: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
3. 复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竞技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八、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计划安排1. 下一节课内容: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2. 教学目标: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
(2)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3、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难点:由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二、说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1、新课引入:由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2、速度概念的学习: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回位移相同时间不同。
让学生观察总结: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小的快老师进一步提问: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例如:某同学跑完百米用13.5秒自行车在30分钟内行驶8千米学生总结: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由学生总结对速度的理解练习: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B、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D、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老师提问: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78秒这能说明该运动员都是以10.22米每秒的速度运动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更直观的说明上述速度的定义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平均起来的快慢程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主备人:刘光霞成员:陈艳云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3.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
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4.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5.理解速度和速率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六、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等概念,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 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内容1.速度(1)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生:如果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可比较位移的大小;如果位移相同,可比较时间大小;一般情况下看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
师:也就是看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2)速度①定义: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通常用字母表示。
②表达式: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合是m/s或m·s-1。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如何描述运动速度,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方法;2. 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快慢与强弱的关系;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运动速度;2. 难点:如何理解运动速度快慢与强弱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不同运动的速度,学习如何描述;2. 模拟法:模拟不同运动的速度,体验运动的快慢差异;3. 演练法:通过游戏和练习,加深对速度描述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形容词和副词快:rapid, fast, quick, swift慢:slow, leisurely, sluggish, gentle还可以使用一些修饰词,如very、quite、extremely等来修饰形容词,表达更具体的速度。
2. 运动速度的描述不同运动速度的描述不同,下面列举几项常见的运动:游泳:快速游泳,迅速前行;慢慢地划水,轻松地享受游泳的乐趣。
跑步:轻快地飞奔,显现出强大的气势;慢跑,步伐轻盈,享受跑步的乐趣。
篮球:快速奔跑,灵巧地运球,速度非常快;慢慢地运球,技术纯熟,非常稳重。
乒乓球:快速地挥拍,速度迅猛,技术高超;慢慢地挥拍,准确无误,非常细致。
3. 运动速度的快慢与强弱的关系运动速度快并不代表强大,快速运动可能会是耗费更多精力的运动,在运动员无法坚持的情况下快速反应减弱。
速度快慢并不代表运动的强弱,有些运动需要速度,有些运动需要力量,需要适应不同的场景。
五、教学过程1. 明确教学目标。
2. 通过观察和模拟,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运动速度。
3. 实践游戏,加深对不同运动速度的理解。
例如,学生进行游泳比赛,比赛中要求进行快速游泳、慢慢划水等不同速度的游泳方式,最快到达终点的同学胜出。
4. 让学生思考运动速度快慢与运动强弱的关系,分组讨论,在班级公共场合对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教案)
教材综述
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速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几项是第一次出现。
例如:第一次在坐标轴上表示矢量;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思想;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的“变化率”的含义;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用图象来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等等。
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第一次”,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学习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
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
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
如:讲速度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体和交通工具的速度;教科书注意。
高一物理课堂教案 2016年 9 月 18 日教学活动[新课导入]【PP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和位移,知道位移表示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那么不同的运动,有时候位置变化情况不太一样。
打个比方:有一个运动员培养基地培养了很多的运动员。
这个基地旁边呢,有一个苹果园。
有一天这个看苹果的老头找到学校里,要求见校领导,说你们学生偷我苹果,你们学校得赔。
领导一听挺生气的,说这周围居民也挺多的,你凭什么说我们学生偷你苹果?老头更生气了,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了,说:我放狗都追不上!不是你们运动基地培养的还是谁呀,你想想。
哎,你琢磨琢磨,前面跑着偷苹果的,后面有只追偷苹果的狗,双方的位置变化都挺剧烈的,你理解吧。
但是后者没有追上前者,它们位置变化的什么不一样呢?变化的快慢程度不一样。
这就说明很多运动中啊,是需要考虑运动变化的快慢程度的,以及如何比较它。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三节《运动变化快慢程度的描述——速度》,是个重点。
板书:§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教学]一、速度为了好比较物体的快慢程度,再举一个例子,叫你做一个选择。
比如说,有一匹千里马,还有一匹万里牛【PPT】,你希望骑着哪一匹去青海旅游啊?绝大部分喊万里牛,从小养成习惯,挑东西挑个大的,这万里比千里强多了。
很好,有同学反应过来了,你光说位置变化的大小,你没说时间哦。
所以这里牵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比较它俩运动的快慢程度问题。
咱比如说,这是千里马,这是万里牛,我们对它来进行比较一下。
你从初中学过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很多种方法是不是?比如说: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我们到高中要比的是位置移动,也就是说第一种比法是时间相同比位移。
我们让它们花同样的时间看谁走的远,好理解吧?相同的时间,比如说,千里马给它10秒,万里牛也给它10秒,我们看它们各自的位置移动啊,结果经过测量,我们发现千里马跑了100米,发挥还可以是吧?而万里牛呢,挪了1米。
哎,相同的时间比较位置移动,是不是一下就比较出来谁快谁慢?这个如果你要骑它去上学的话麻烦挺大,你倒准时出发了,等你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放学铃响了。
[物理教案]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冃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平均速度和瞬吋速度,逐步学会用图象和公式两种数学工具描述和处理物理量之间方法。
【教学难点】1.对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物体的不同运动,快慢程度并不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用两种方法:一是在位移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长短;另一种是在时间相等的条件下,比较发生的位移。
物理学中用速度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㈠速度1.概念的引入:为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速度这一概念。
2.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v = -ot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秒。
读作“米每秒”,符号是,必(或常用单位还有T•米/小时(km/h)、厘米/秒(cm/s)4.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意义: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它是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粗略描述。
(2)平均速度7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吋间的比值叫做这段吋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v = -t(3)对于变速直线运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的值町能不一样。
(4)平均速度是矢量。
方向与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
水演示:拖动纸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迹来分析讨论并求出各段时间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打点计时器在记录了时间的同时又记录了位移,所以可求出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1)意义:反映物体在某TI寸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对变速运动做精确描述。
(2)瞬吋速度v: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ZV TO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v =—在4 — 0吋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吋Ar速度。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主备教师:曾光芬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速度指的是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其核心是速度的概念和定义,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对位移的理解。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速度,在本章第二节中已经学习过位移,本节课的内容速度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力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定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区分速度和速率,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对位移和路程要区分,速度是矢量,注意速度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目标定位(1)了解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2)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目标解析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S)内的平均快慢与运动方向(运动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简称速度。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速度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初中学过的速度与现在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定义入手,其中关键是注意对位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问题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例题1 如图1所示,一辆小汽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坐标系已建立好,则这辆小汽车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___100m,在B点的位置坐标为_-200_ m,从A到B的过程中坐标的变化为___-300_____ m.图1变式练习1 在x轴上,质点的位移可以用坐标变化量Δx来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__大小___,Δx的_正负______表示位移的方向.问题2:速度和速率?例题2 对于各种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标量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变式练习2 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ACD)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质点运动的方向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地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师生活动:(一)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单位:介绍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两种速度单位,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速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教具,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以及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作业1.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给定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2.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将给定的速度从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
八、课后反思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九、拓展任务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教科版必修1《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是中学必修一教科书中的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方向的重要物理量——速度。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时间和空间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与运动的关系,为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理解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速度概念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举一反三的例子,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运用速度概念进行日常生活中运动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速度的概念1.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运动的视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时间和空间有哪些重要作用?3.引导学生体验:请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地点,利用手表计时,测量两点间运动的时间;再利用手边的尺子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
4.通过以上引导,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5.通过举例和画图,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速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以一个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假设小车在2秒钟里行驶了20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车的速度。
2.教师示范计算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及计算过程。
3.小组讨论和解题:将学生分组并给予几个速度计算问题,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速度与运动的关系1.引入:以运动员在不同速度下完成跑步比赛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会描述运动的速度快慢。
2. 学会使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速度快慢。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运动速度的词汇和句型。
2. 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包括人类和动物的运动场景。
2. 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运动场景的图片或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运动,询问他们运动时的感受。
步骤二:教学新知1. 教师出示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如"快(kuài)"、"慢(màn)"、"迅速(xùn sù)"、"缓慢(huǎn màn)"等,帮助学生认读和理解。
2. 教师出示图片或展示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使用新学到的词汇来描述,如"这个人快跑了"、"那只猫慢步行"等。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张图片或展示一个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型描述所看到的运动速度。
2. 学生展示: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描述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四:拓展任务1. 自由活动:要求学生在班级周围环境中寻找运动的场景,观察并描述场景中运动的速度。
2. 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他们参与过的或者喜欢的运动的速度。
五、教学延伸1. 运用趣味游戏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运动速度描述的能力,例如模拟比赛环节,让学生根据场景描述比赛中不同参与者的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与运动技能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来提高运动速度。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教案)教材综述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速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几项是第一次出现。
例如:第一次在坐标轴上表示矢量;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思想;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的“变化率”的含义;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用图象来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等等。
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第一次”,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学习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
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
如:讲速度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体和交通工具的速度;教科书注意物理知识的人文特色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的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表述通俗易懂,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与城市发展规模等各方面的关系,也介绍了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堵塞、污染等带来的社会问题,从一个侧面使学生对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课后给出的“说一说”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课后练习的设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使用速度和速率的能力。
教学目标(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的诸多真理,它还在建立这种知体系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不仅如此,它的知识和思想对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每一次重在成就,都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成为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并列,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能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3)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能在具体问题的描述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3、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领会速度与平均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过程与方法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等效思想的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
3.体会速度概念参初中基础上的深化,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解决一些基础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瞬时速度的的引入及理解.主要教法:讲述、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指导阅读课时建议: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质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
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体现教科书内容的基础性。
教科书指出应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并且定量地描述质点的位置。
质点沿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位置(又如在抛体运动中用x、y表示位置),用Δx表示位移。
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分也因此更加明确。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用位移与时间的比来定义,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用坐标的变化量Δx来表示的方法是重要的。
教材以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为例,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理解用Δx表示位移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如先选定质点运动的直线为一维直线坐标系,确定坐标轴的原点和坐标轴的正方向,并确定坐标轴的标度。
图1质点①在t1时刻位于A点,坐标x1=10 m质点①在t2时刻位于B点,坐标x2=30 m质点的位移是有向线段AB,线段的长度20 m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Δx=x 2-x 1=2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AB 的大小,Δx 为正值表示位移AB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同。
根据学生思考、讨论的情况,我们还可考虑设置下列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质点②t 1时刻在C 点,x 3=80 m质点②t 2时刻在D 点,x 4=60 mΔx=x 4-x 3=-2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CD 的大小,Δx 为负值表示位移CD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反。
质点③t 1时刻在E 点,x 2=-30 m质点③t 2时刻在F 点,x 6=-10 mΔx=x 6-x 5=2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EF 的大小,Δx 为正值表示位移EF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同。
质点④t 1时刻在G 点,x 7=-40 m质点④t 2时刻在H 点,x 8=-70 mΔx=x 8-x 7=-3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GH 的大小,Δx 为负值表示位移GH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反。
2.教材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任何事物的变化,包括物体位置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情,一件是变化的多少,另一件是变化的快慢,后者就是变化率。
以物体的直线运动为例,位移Δx 是变化的多少,速度tx v ∆∆=就是变化率。
两者相比,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作为位置变化率的速度是更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上的一个台阶。
因为它不像位置变化的多少那么具体,那么“看得见,摸得着”。
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分。
两者相比,平均速度要容易理解,因为它是与一个真实的变化过程相联系的:真实的位移Δx 与真实的时间间隔Δt 的比值。
与此不同,瞬时速度就难以理解了。
在这本教科书中,该问题是在较小的时间间隔Δt 内,平均速度 更能比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从这一事实出发,Δt 越小,描述越精确,进而给出一个推断和认定,即当Δt 很小很小时,就说tx ∆∆是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
在这里渗透了极限思想,但并未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极限的意义上去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① 学生认为平均速度好懂,有的学生误认为平均速度与初中学过的速度没有区别,我们可通过实例让学生注意到,初中学的速度定义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它没有方向。
现在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位移Δx 的方向相同。
一辆汽车10 s 内向东行驶120 m ,另一辆汽车10 s 内向北行驶120 m ,这两辆汽车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它们的平均速度不同。
② 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用极限思想介绍瞬时速度是可行的。
教材在定义了平均速度tx v ∆∆=后进一步指出“为了使运动的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 取得小一些,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Δt 越小,描述越精确;想像Δt 非常小,可以认为t x ∆∆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但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也没有引入“极限”这个术语。
为加深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我们可做下面的演示实验。
图2演示 如图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 为1 cm ,3 cm ,5 cm ,10 cm ,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
遮光片越窄,Δt 越小时,t x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Δt 极小时,可认为tx ∆∆是瞬时速度。
4、速度教学中渗透STS 的思想STS 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
本节教材在“STS ”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
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
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文章的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另外,对教材中所列的常见的速度表,可让学生补充一些感兴趣的、重要的速率,如:空气中0℃时的声速为3.3×102 m/s ,大陆板块移动速度约10-9 m/s 等。
速度教学中渗透STS 的思想,我们可以多联系实际举例启发学生讨论,对于教材阅读材料,可以用指导阅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5、“说一说”“做一做”栏目的教学教科书选用了费恩曼杜撰的那个著名笑话,可组织同学阅读、议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警察所说的超速指的是瞬时速度,女士说的是一段时间走的路程和将要走过的路程,这位女士不懂瞬时速度。
另外,不仅告诉学生只知道快慢的概念而不懂科学的速度概念,会闹出怎样的笑话,而且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瞬时速度,就没有运动学、动力学……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栏目中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测量自行车在不同情况下行驶(长距离和短距离)时的速度和蚊香的燃烧速度均指的是平均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