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 必修一 1.3.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
高中物理课中所说的速度,被严格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对初学者来说,达到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及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关系;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4.能够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关系的过程中,我对取极限的思维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体验速度的意义,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交流,体会物理的乐趣、思考、合作交流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是: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首先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的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速度,询问学生如何比较,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反思、总结,想出两种比较运动速度的方法,即比较相同位移下所用的时间和比较相同时间下的位移。
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隐约感受到速度的感觉,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思考得出相对快慢的方法。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根据新课标的理论,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重点为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经过以上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直线坐标系中的坐标与位移的关系。
(2)知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定义的。
(3)理解速度的意义,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是速率。
(4)能够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能够求解实际情景中的平均速度。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在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学生在初中时对速度已有了初步的学习。
并在上节学习中理解了矢量与标量,为这节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基于此点本节的教学与学法我将采用教师启发、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环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教案)
教材综述
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速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几项是第一次出现。
例如:第一次在坐标轴上表示矢量;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思想;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的“变化率”的含义;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用图象来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等等。
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第一次”,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学习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
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
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
如:讲速度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体和交通工具的速度;教科书注意。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1.3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2、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物理的过程,逐步爱上物理学的严谨、奇妙。
2、通过“速度”与“现代社会”的阅读,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情操【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比值法和极限思想的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预习学案【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初中同学们已经学过了速度这个物理量,大家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再来对速度这个物理量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物理情境〗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时刻t1时汽车位于A点,坐标x1=10m,一段时间后,汽车位于B点,坐标x2=30m。
〖问题〗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坐标变化量是多少?汽车的位移是多少?方向如何?如果汽车是从B点向A点运动呢?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总结〗已知坐标求位移,可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变化量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变化量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二、速度〖物理情境〗1、自行车在30min内行驶8km2、汽车在相同时间内行驶50km3、百米赛跑,优秀运动员用10s时间跑完全程4、百米赛跑,某位同学用13.5s才跑完全程〖问题〗1、自行车和汽车谁运动的快?怎样比较?2、优秀运动员和某位同学谁跑得快?如何比较?3、优秀运动员和自行车哪个运动的更快?如何比较?〖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得快;2、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3、不同的位移,不同的时间,则可以通过比较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四、教学内容:两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甲同学用时12.5s ,乙同学用时13.5s ,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在10min 内,火车可行驶36km ,大型客机可行驶180km ,大型客机比火车运动的快;可见,运动的快慢与位移..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有关,在其中一个物理量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另一个物理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当这两个物理量都不同时,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比如上例中比较甲同学与火车的快慢,就不能直接看出来了,这就要找出统一的比较标准。
本节开始学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坐标和位移物体沿直线运动,规定一个起点作为参考点(相当于数轴规定原点),物体所达到的位置都对应一个坐标。
物体在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和x 2,从A 到B 的坐标变化量Δx =x 2-x 1,又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所以Δx 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二、速度1.速度公式 用Δx 表示坐标变化量、用Δt 表示时间变化量Δt =t 2-t 1,如果Δx 为Δt 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则物体的速度v =tx ∆∆。
注意:Δx 为物体运动位移、而不是运动路程;Δx 和Δt 必须是对应的,Δx 为Δt 时间内的位移、Δt 为运动位移Δx 所用时间。
2.理解速度公式(1)如果Δt →0时,v 为物体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如果Δt 为一段时间,v 为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如果Δt 相同,由数学知识可知Δt 一定、v 与Δx 成正比,则Δt 相同、Δx 越大v 越大、Δx 越小v 越小;(3)如果Δx 相同,由数学知识可知Δx 一定、v 与Δt 成反比,则Δx 相同条件下、所用时间Δt 越大v 越小、Δt 越小v 越大。
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说课稿: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取自于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这一节的学习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
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我说课的课题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
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也是学生对瞬时速度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是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对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拓展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
教科版必修1《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是中学必修一教科书中的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方向的重要物理量——速度。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时间和空间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与运动的关系,为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理解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速度概念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举一反三的例子,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运用速度概念进行日常生活中运动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速度的概念1.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运动的视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时间和空间有哪些重要作用?3.引导学生体验:请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地点,利用手表计时,测量两点间运动的时间;再利用手边的尺子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
4.通过以上引导,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5.通过举例和画图,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速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以一个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假设小车在2秒钟里行驶了20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车的速度。
2.教师示范计算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及计算过程。
3.小组讨论和解题:将学生分组并给予几个速度计算问题,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速度与运动的关系1.引入:以运动员在不同速度下完成跑步比赛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及分析一、教材分析《速度》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3课,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力目标: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并会用公式计算。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难点: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四、教学过程1. 由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同学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
这四个物体中,有两个是位移相同,时间不相同的;有两个是时间相同的,位移不相同的。
高三物理学科说课稿: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物理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的学科。
小编准备了高三物理学科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
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也是学生对瞬时速度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学情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2.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用极限的思想思考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生活中的“速度”与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体会生活语言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STS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如: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准确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前提,所以速度是全章的重点内容,自然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要求要用到极限的思想,所以由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的过渡是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变化本节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包含正文、做一做、说一说、STS、问题与练习等五部分。
其中正文包括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三部分。
与原大纲教材相比在本节的正文内容增加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瞬时速度的提法变化较大,原教材是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用极限思想体现瞬时速度;新教材是在正文用极限思想介绍瞬时速度,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旧教材的呈现方式(用物理情景说明位移足够小时,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比新教材(没有物理情景,说△t足够小时,△x/△t表示的就是瞬时速度,学生理解较困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瞬时速度。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包括教学资源)(1)运动的描述运动——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化)位置的描述——坐标位置变化的描述——坐标的变化(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考虑到学生初中的基础,本处略写)举例说明: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往往不同,为了科学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定义:单位:与初中的区别——矢量性区别于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说的速度,如:“吃饭速度快”(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创设情景:平直的公路上,汽车由甲地加速行驶到乙地提出问题:1.由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由于是加速行驶,所以这里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2.描述汽车通过路途中相邻电线杆a和电线杆b过程中的快慢?由电线杆a到电线杆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精确描述汽车通过电线杆a过程中的快慢?由此过渡到瞬时速度——在某一位置(某一时刻)的速度举例说明:汽车速度计(四)关于教材“说一说”和“STS”部分内容同学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和自主学习(阅读)的方式处理。
1.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 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
3. 知道速度和速率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悟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分与联系,并能进行相应计算.(重点)3.理解速度—时间图像.(难点)4.驾驭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并能测平均速度.(难点)教学内容一、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2.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比值.3.定义式v== .若物体沿直线运动,X1、X2分别为物体在t1、t2两时刻的位置,若X2>X1,说明物体的速度方向与Ox轴正方向,若X2<X1,说明物体的速度方向与Ox轴正方向.4.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米每秒,m/s或m·s-1.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或km·h-1)、厘米每秒(cm/s或cm·s-1)等.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练习1.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两物体的速度分别是v 1=2 m/s ,v 2=-3 m/s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v 1>v 2.( ) 3.A 物体的位移大于B 物体的位移,则A 物体的速度肯定大于B 物体的速度.( ) 4.蜗牛要横向爬过一本教科书,至少得用2 min 的时间.乌龟爬行1 m 须要50 s ,猎豹平均每秒可跑32 m .如何比较哪种动物运动得快呢?有几种比较方法?探讨:以下有三个物体的运动,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探讨2:如何比较B 和C 的运动快慢? 1.对速度概念的理解(1)这里的速度指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不再是初中所学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两种速度的定义并不冲突,因为初中只探讨匀速直线运动,不关注运动方向,路程即位移大小.2.对速度定义式v =ΔxΔt的理解(1)公式v =ΔxΔt中的Δx 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2)v =ΔxΔt 是速度的定义式,不是确定式,不能认为v 与位移Δx 成正比、与时间Δt 成反比.3.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2)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4.路程与速度的关系(1)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为零时,物体的速度肯定为零.(2)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不为零时,由于位移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所以物体的速度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例题1(多选)甲、乙两质点在同始终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 ,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 ,则可知( )A .乙质点比甲质点运动的快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 .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动身,则10 s 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练习1 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v =ΔxΔt 知,v 与Δx 成正比,与Δt 成反比B .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 .因为2>-3,所以2 m/s>-3 m/sD .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样练习2 (多选)关于速度的定义式v =ΔxΔt,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 与运动的位移Δx 成正比,与运动时间Δt 成反比B .速度v 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Δx 和时间Δt 都无关C .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D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2)公式:tx v ∆∆=(3)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 .(4)矢量性: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1)定义:物体在 (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 和 。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
围绕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的基础概念。
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
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
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
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引入新课
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
这时学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一个概念。
”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例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
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Δt时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
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算的那一
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接着分析瞬时速度,因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的快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物体在每时每刻运
动的快慢,那我们怎样来描述呢?这里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就引导
学生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并讲
授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
为了让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会将二者做一个比较,并用例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最后讲解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速度与时间的图像。
3、小结练习:
完成上述之后,本节新课内容就结束了,我将向学生举出一个紧扣本节新课内容的例题,让同学们计算平均速度:
【例题】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通过这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后规范解题的习惯并让他们在问题的思考中学会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
4、布置作业:
完成小结,让大家回去后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2、3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
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3、理论与实际要
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
说课活动也不例外。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
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2、针对性强大。
3、准备充分。
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