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5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2013·广东惠州摸底)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A、B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热带气候分布面积广大②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③B区域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④A区域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A、B两个区域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A.经济方面B.地形方面C.气候方面D.植被方面(2012·浙江绍兴模拟)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
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A.夏季洪水多发B.夏季高温潮湿C.冬季降雪量大D.冬季光照时间短6.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B.光照C.地形D.台风(2013·吉林长春摸底)下列经纬网表示甲、乙两个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域范围,阴影部分分别为两国著名的工业区。
据此完成第7~8题。
7.关于两国人口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人口数量大于乙国B.乙国外来务工人员多于甲国C.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乙国D.两国人口密度均是东部大于西部8.图中两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有()①铁矿丰富②煤矿丰富③水源丰富④环境优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读“世界甲、乙两半岛图”,完成第9~11题。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自然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得很好日本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①过渡地带⎩⎪⎨⎪⎧农区与牧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措施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时作业(二十六)1.A 2.D[解析] 第1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A项正确。
各区域内部的特点性质相对一致,但并不完全一致,B项错误。
图中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不相当,C项错误。
气候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D项错误。
第2题,a→b→c→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
a→b→c→d 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相同高度的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a→b→c→d冬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小,夏季气温普遍较高,考虑到冬季避寒和夏季散热,传统房屋窗户应是越来越大;现代楼房的高度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小;墙壁厚利于防寒保温,墙壁薄利于散热通风,所以a→b→c→d传统房屋墙壁越来越薄。
D项叙述正确。
3.A 4.B 5.A[解析] 第3题,地坑院是当地人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其修建的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室内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首要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
第4题,当地降水较少,但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院里,当地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第5题,由上述分析可以推知,该地区既不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降水非常少的新疆,而应该位于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地区,A项符合。
6.C7.C[解析] 第6题,2013年,三省级行政区中辽宁增速最快,①错误;2013—2015年,黑龙江的排名先下降,后上升,④错误。
第7题,经过多年的开发,东北地区的许多矿产资源已日益减少,工矿城市面临着资源不足的严峻挑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8.B9.A[解析]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图中Y轴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显示山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值,湖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值,但远低于江苏的,故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的,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的,A、C项错误;图中X轴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其比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X轴显示经济发展速度上海低于江苏,广西高于全国,故B项正确,D项错误。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广东惠州模拟)下图为某区域沿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1.该区域位于( )A.北非西部B.印度半岛西部C.大洋洲西部D.南美洲西部2.与图示沙漠核心区自然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A.河流稀少B.终年炎热C.植被稀疏D.光照强烈3.图示海岸沙漠区常见大雾弥漫,其成因主要是( )A.沿岸暖流增湿B.海水蒸发强烈C.沿岸寒流降温D.大气对流旺盛(2017·河北衡水一模)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淡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读“北印度洋7月份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分布图”(单位:‰),回答4~6题:4.影响印度半岛东西两侧盐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洋流C.地表径流D.纬度5.甲处海水常年向西北流,但受季风洋流的影响,不同季节流速不同。
其流速较慢的季节及该季节北印度洋海区的风向分别是( )A.夏季西南风B.夏季东北风C.冬季西南风D.冬季东北风6.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的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B.工业发达C.历史文化悠久D.人口稠密(2017·湖北联考)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
据此回答7~9题:7.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8.有关该地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9.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下图示意我国某省1990~2009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B正确;答案读下图,完成3~4题;3.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衰落阶段4.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答案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5~6题;5.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6.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解析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6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7~9题;7.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地形8.图中四段河流的流速最快的是A.R1B.R2C.R3D.R49.下列关于图中四沉积作用明显区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④两地区B.①沉积区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C.③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D.②地区海拔最高,沉积作用最弱解析第7题,图中的1月份的0℃等温线是位于汉江和渭河的分水岭,即与秦岭山脉的走向一致,由于秦岭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导致秦岭以南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所以影响图中1月份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8题,河流落差大,则流速快,图中的R1、R2、R3三个河段位于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河段的落差较小,而R4河段位于③沉积区域的上游河段,靠近秦岭山脉,河流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第9题,早期的聚落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者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图中的①③两地位于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便于农耕、取水便利、水运发达,故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③地区,④位于河流上游,聚落的形成会晚一些;①沉积区为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地区,适宜冬小麦种植,春小麦分布在中温带地区;③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同时比②、④地势要低,热量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④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比②区的海拔高,②地区沉积作用弱,是因为此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题;10.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答案 B11.读“印度、美国示意图”,回答下题;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解析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对;与印度耕地分布位置无关,A错;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大,C错;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与灌溉面积比重小无关,D错;答案 B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13题;1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13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和江苏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答案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14~15题;14.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15.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解析第14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选B;第15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选C;答案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6~17题;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17.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6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17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8题;18.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答案 B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0.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0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1~22题;2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2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解析第2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第2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答案。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一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因素分析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①________: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②________:区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________: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
④可变性: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有的边界是明确的,如________;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是逐步过渡的。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受制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的________和________,不同区域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造成不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即常言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差异命题角度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经典例题](2014·某某高考)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某某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某某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简述某某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某某省________独特。
2. 图像信息获取经纬度信息;注记信息;图例信息;0 ℃等温线、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等信息。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及中国区域地理知识。
[小试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归纳]针对性归纳(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叙述。
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图)。
据此回答1~2题。
1.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A.无划分指标依据B.有明确的界线C.气候类型一致D.地形单元一致2.“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解析:第1题,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指标依据是地形特征,A错。
自然地理界线是模糊的界线,B错。
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C对。
地形单元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D错。
第2题,“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C对,D错。
两侧自然景观分异不是巫山影响形成,A错。
两侧差异是自然景观差异,B错。
答案:1.C 2.C“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6~7米、长宽12~15米的土坑做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遗弃,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的影响,现又被人们重视和保护。
读我国黄土高原“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下图),完成3~4题。
3.与工业文明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式房屋相比,“下沉式窑洞”逐渐被遗弃。
最可能是因为( )A.成本高B.通风差C.面积小D.通讯好4.为延长“地坑式窑洞”的使用寿命,下列保护措施最可行的是( )A.窑顶多种树B.石磙碾窑顶C.院内多建门D.洞内贴窗花解析:第3题,由于下沉式窑洞建在地下,与外界空气交换的渠道较少,不利于通风,所以逐渐被遗弃。
故选B。
第4题,窑顶多种树,树根会破坏窑体,不利于其经久耐用,A错。
用石磙碾窑顶,使得窑顶坚固,不易被水淹塌,B对。
院内建门和洞内贴窗花与窑洞使用寿命没有影响,C、D错。
课时作业7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闻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我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读表,回答1~3题。
资源类型主要分布省区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耕地资源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0.56 66.24矿产资源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0.02 4能源资源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0.11 5.68森林资源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0.27 1496.591.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A.黑龙江B.云南C.四川D.西藏2.上表中对经济发展“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C.能源资源D.森林资源3.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A.东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南地区D.西北地区[2024·天津河北区模拟]南澳岛地处广东省东部,背靠汕头,东临台湾海峡,主岛面积仅111.44平方千米,旁边有南澳候鸟自然爱护区。
岛上风力资源丰富,建有亚洲最大的海岛风电场。
下图为“南澳岛轮廓图”。
据此完成4~5题。
4.南澳岛建有亚洲最大的海岛风电场主要得益于( )①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②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风力稳定③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能源需求大④经济发达,资金足够,技术成熟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南澳岛风电场建设的主要意义是( )A.大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B.有效爱护和扩大海候鸟栖息地C.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D.解决东南沿海能源不足的问题[答题区]题号 1 2 3 4 5答案6.[2024·广东珠海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在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分布着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盖塔拉凹地,其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米,距离地中海约56千米。
课时作业(二十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2019·四川成都一诊)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图,其中甲图为土墙平顶屋,乙图为砖墙斜顶屋。
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分别位于( )A.新疆、四川B.甘肃、浙江C.陕西、江苏D.贵州、广东2.导致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温C.降水D.河流3.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测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 )A.东北和西北方向B.西北和西南方向C.东南和东北方向D.东南和西南方向1.B 2.C 3.A[第1题,甲传统民居顶部为平顶,顶上还有天窗,说明该地区是干旱地区;乙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屋檐较长,说明该地区是湿润地区,结合四个选项可知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分别位于甘肃、浙江,故选B。
第2题,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屋顶的差异主要是对当地降水条件的适应,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少对排水要求小,顶部为平顶,故选C。
第3题,甲传统民居顶部为平顶,顶上还有天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冬季温度低,盛行寒冷的偏北风,所以说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东北和西北方向,故选A。
](2019·河南模拟)满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
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
后来改良形成吊炕(下图),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
据此完成4~5题。
4.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5.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B.提高柴火利用率C.压缩室内储藏空间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4.C 5.B[第4题,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
山脚低洼处容易导致冷空气沉聚,A、B项错误;辽东低山丘陵区南坡是阳坡,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受冷空气影响小,C项正确;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较多,D项错误。
第5题,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
吊炕将炕洞,即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缩小了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可以提高柴火利用率,B项正确。
](2019·全国大联考)2017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3.8 271亿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 222万hm2,粮食总产量61 791千万kg。
下图为1820年中国各省粮食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统计图(注:单位面积产量已考虑复种指数的影响)。
据此完成6~8题。
6.与新疆相比,I类地区中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 )A.人均耕地面积较大B.水热条件优越C.农业发展历史悠久D.市场需求量大7.对比1820年,目前东北三省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已远远超过I类地区中的各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A.复种指数高B.区域人口密度增加C.耕地面积扩大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8.影响1820年和2017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投入B.农业技术水平C.自然灾害D.机械化水平高6.B7.C8.B[第6题,由图可知,I类地区中的各省区多位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故选项B正确。
第7题,影响商品粮总量的主要因素有粮食播种总面积、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以来,随着我国对东北地区垦荒力度的加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使其提供的商品粮总量不断增多,故选C项正确。
第8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生产要素的影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自然灾害、劳动力、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化肥、农药、地膜等。
其中,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1820年为我国清朝时期,农业技术水平较低,而现在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高,故B项正确。
] (2019·广东广州一模)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
下表反映我国不同雨量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A.由中温带移向暖温带B.由半湿润区移向湿润区C.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D.由半干旱区移向半湿润区10.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化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C.农业技术进步D.交通运输网络发展11.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A.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B.更有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C.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D.增加了台风、洪涝的灾害风险9.C10.B11.A[第9题,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由表中数据可知,降水量≥800 mm的地区为东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故亚热带的粮食生产集中度呈下降趋势;降水量400~800 mm的地区为东部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故暖温带粮食生产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所以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转移。
故选C。
第10题,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
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率先成为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区域,由于种粮效益低,大量粮田转为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再加上外向型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些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锐减。
所以,这些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退出粮食主产区的行列,使北方地区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
所以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故选B。
第11题,从耕地资源的地区分布来看,北方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而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人多地少。
所以,北方与南方相比,具有人均耕地数量较多的优势,土地容易产生规模效益,从而为粮食生产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所以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故选A。
]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9·四川宜宾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冰屋是因纽特人建造的独特建筑。
其建筑材料就是一块块长方形的大冰块,建筑方法是先选好地方,然后开始垒砌冰砖,水是建造冰屋的最好黏合剂,因纽特人会先泼上一些水,码放一层冰砖,再泼一些水,再垒一层冰砖,层层垒砌起来,最终建成馒头形的小屋(如下图)。
(1)说明水是建造冰屋最好黏合剂的原因。
(14分)(2)分析当地气候对因纽特人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14分)解析第(1)题,在无任何材料可借助的茫茫雪原上,冰是最主要的建材;同时当地气温极低,由于物理性质差异大,其它材料做黏合剂难以和冰块黏结;据材料可知,泼洒的水很快冻结成冰,使冰砖黏结牢固、密实,因为水的作用,建好后的冰屋早已冻结成一个整体。
第(2)题,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冰原覆盖,难以进行种植业、畜牧业的生产,因此爱斯基摩人的传统文化模式,完全是为适应一种极其寒冷的冰雪覆盖的环境。
这种环境几乎没有植物性食品,树木极少,食物来源只靠驯鹿、海豹、海象、鲸等肉类,鲸脂以及鱼类,且夏季短,从事狩猎、捕鱼活动时间短。
答案(1)冰原广布,缺乏其它建筑材料,冰是最主要建材;当地气温极低,由于(物理)性质差异大,其它材料做黏合剂难以和冰块黏结;(泼洒的)水很快冻结成冰,使冰砖黏结牢固、密实。
(2)当地气候酷寒、冰原覆盖,难以进行种植业、畜牧业的生产,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的狩猎、捕渔活动;夏季(暖季)短,从事狩猎、捕鱼活动时间短。
13.(2019·山东潍坊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北极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及其沿岸、格陵兰岛及其周围。
哈德孙湾是位于加拿大东北部近乎封闭的浅海湾,该地区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当海冰融化后,不得不在陆地上寻找食物。
哈德孙湾西岸的丘吉尔港在无海冰时期经常有北极熊来此寻找食物,并发生过伤害人类的事情,因此曾经设立过“北极熊监狱”。
哈德孙湾通常10月开始结冰,结冰时间早于同纬度其他海域,直至来年5月开始融冰,7~8月完全消融。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下图示意哈德孙湾在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1)分析哈得孙湾开始结冰的时间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更早的原因。
(10分)(2)推测纬度较低的哈德孙湾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能够生存大量北极熊的原因。
(10分)(3)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分析哈德孙湾西部海域北极熊生存的不利条件。
(8分)解析第(1)题,哈得孙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海湾深入内陆,水浅,受陆地影响较大,海水降温快。
海湾比较封闭,与较温暖的外海海水交换少。
有大量河水注入,盐度低,易结冰,所以结冰早,结冰期长,蒸发弱。
第(2)题,影响北极能生存的条件主要从食物、活动时间等方面分析。
有大量河流入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海湾内生物量巨大,动物的食物充足,吸引大量海豹来此觅食。
海水温度低,结冰期较长,有利于北极熊长时间利用海冰捕食海豹。
第(3)题,哈德孙湾西部海域纬度较低,水温相对较高,海水结冰期短,适宜北极熊捕食海豹时间短。
沿岸有丘吉尔港,人类活动较多,不利于北极熊生存,导致其栖息地减少。
答案(1)海湾深入内陆,水浅,海水降温快;海湾比较封闭,与较温暖的外海海水交换少;有大量河水注入,且结冰期长,蒸发弱,使海水盐度较低,易结冰。
(2)大量河流入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海湾内生物量巨大,吸引大量海豹来此觅食;海水温度低,结冰期较长,北极熊能够长时间利用海冰捕食海豹。
(3)纬度较低,水温相对较高,海水结冰期短,北极熊捕食海豹时间短;人类活动较多,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导致其栖息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