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21.55 KB
- 文档页数:4
15 说“屏”课文研讨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
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感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
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
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下文又说从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风,“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其实我们不难体会到,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随后,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
第4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
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练习说明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1.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2.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
说“屏”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名为《说“屏”》。
该课是一篇议论文,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屏风的形制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识。
本课紧扣话题,层层推进,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屏风的定义和形制特点。
•理解屏风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和艺术价值。
•掌握论述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撰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屏风的定义和形制特点。
•理解屏风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本节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了解屏风的基本概念和形制特点。
第二步:学习课文(30分钟)•轮流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论述方式。
第三步:开展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就屏风的用途和艺术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屏风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基本概念和形制特点。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学习课文1.轮流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生词:“琳琅满目”、“大观园”、“文人雅士”等。
通过词语解释和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句子:“屏风,从古时候就被当作屏障、隔断、装饰品而流传下来。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论述思路。
3.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说课稿《说“屏”》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被编入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第15课。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关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
作者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把其中第一、第二条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条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对屏的浓浓的喜爱之情,以及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所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屏风的常识后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赏析文章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关于屏风的古诗词,展望屏的新用途。
(二)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
《说“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屏”的概念和本义;(2)了解“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和用法;(3)初步掌握“屏”的应用组合与变化。
2、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2)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诱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习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屏”的概念和本义;(2)了解“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和用法;(3)初步掌握“屏”的应用组合与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屏”的不同含义和用法;(2)掌握“屏”的应用组合与变化。
三、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听说结合法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说‘屏’”(2)通过图片或视频呈现“屏”能代表什么?Step 2:阅读(1)让学生阅读一篇名为《区别文化的奥妙在“屏”中》的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A. 根据文章,理解“屏”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B. 根据文章,简述文中说到的日本“障屏”和印度“纱屏”(2)学生交流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答案Step 3:听说互动(1)让学生听老师读出一段文字,并观察其中与“屏”的相关结构(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针对问题进行回答,例如:A. 文字中提到的“屏幕”是一个由什么两部分组成的词语?B. 通过“屏幕”可以想到哪些其他的概念?(3)各小组进行汇报(4)以“屏幕”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构词法分析:屏(i)+幕(n),则“屏幕”的字面意思为“屏住(或遮住)的帷幕”。
Step4:运用(1)教师先呈现一些与屏有关的词语或词组,例如:屏幕、屏障、屏风、屏息、屏幕保护、石屏山等(2)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活动,掌握这些词语的基本应用。
比如构思一则有屏障的情节,描述在何种情况下,由于屏障的存在,必须克服一些困难等。
Step 5: 总结(1)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关应用,教师进行梳理及加深学生对“屏”的认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说“屏”》说课稿【导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一节课,主要讲解了难字词“屏”的读音和用途。
本节课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图示和实物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屏”的用途。
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屏”在文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
【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屏”的读音和用途;2. 认识“屏”在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3.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汉字“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汉字“屏”的用途和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领会“屏”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PPT、文学材料;2. 屏风、壁屏等实物;3. 白板、粉笔、草稿纸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学生自我介绍;2. 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物品是什么,引出“屏”的话题。
二、讲授“屏”的用途和意义(10分钟)1. 出示屏风、壁屏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描述;2. 介绍“屏”的用途和概念;3. 引导学生探究“屏”的字形来源和演变;4. 教师板书“屏”的拼音和基本解释。
三、解读《楚辞》中的“屏风”(10分钟)1. 出示《离骚》中的屏风描写,让学生观察、解读;2. 引导学生了解《楚辞》中的“屏风”在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学生自行翻译课文中的“屏”(15分钟)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上的“屏”;2. 学生将“屏”的意义和用法进行翻译;3. 教师纠正学生中的错误认识和用法,并加以解释和讲解。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若干幅图片,让学生辨别图片上与“屏”有关的词汇;2. 教师提问并导入下一环节。
六、巩固复习(10分钟)1. 教师出题,让学生回答和运用汉字“屏”;2. 学生自行总结“屏”的用途和意义;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板书设计】屏 píng1. [píng] 见物面而正对的物体,用以遮挡风、光、烟尘等;2. 板屏、屏风等实物;3. 课文中的“屏”。
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说课内容)【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说屏》的课文。
大家有没有听过“说屏”这个词呢?其实,说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骈文,它是一种短文,风格幽默而活泼。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和学习这篇课文,探究怎样运用幽默的语言写作,并体会文字的韵味。
【导入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尝试念一遍,感受一下其中的节奏和韵味。
【导入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和课文中描述的“小说”相似的情节呢?也许你们看到别人文书写“表示”,也会笑得像课文中的人一样,“对!对!”呢?为什么大家听到或看到那些搞笑的话语、情节,都会忍不住笑出声呢?从小孩到老人,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会对幽默感充满兴趣。
同学们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把这种幽默的情感表达,写进文章、写进文学作品中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跟进】这就需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幽默的表达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幽默是用笑料来娱乐人们的一种技法,用来提供搞笑效果的笑话、滑稽情节等,会让人们感到愉快、轻松、舒畅,从而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引起读者共鸣。
而写作幽默文章,通常都会通过夸张、对比、反转等手法来制造笑点,引发人们的笑声。
【解读一】在课文《说屏》中,苏轼就是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幽默情节。
比如,文中描述了屏物中的景物和同一个屏物相比的另一个物体,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强调屏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通过作出对比,课文中的描述既夸张有真实,使读者感到新奇有趣,从而引发读者的笑声。
【解读二】同时,课文中还引入了对话的手法,通过屏物与人们的对话,增加了语境的幽默效果。
课文中屏物说“不要指望借我的帮助增加美的作用”,把人们对屏物的期望与事实进行对比,强调屏物的不可替代性。
整个对话既逗乐,又展示了屏物的价值。
这种幽默的对话,使文中的情节更吸引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互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体会,如果用正式的语言或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描写屏物,读起来会不会没有那么有趣?通过幽默的手法,课文中写出了一种诙谐幽默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
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初一学习《*》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
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多媒体展示)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明确:“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说“屏”》。
下面,我主要从对文本分析,课程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1、教材分析:《说“屏”》是陈从周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说”的对象有几分古朴,有几分清雅;“说”的内容有几分专业,有几分见地;“说”时有一点悠闲,还伴有几许深情。
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文本的重点内容,文本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基于文本的以上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说明文来处理,而应在教学中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应关注语言,品砸其中的情味。
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拟定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读可能会喜欢上的,但这种喜欢是感性的、浅表的,要完成从文本知识到阅读能力,从文化积累到技法欣赏,从文字表面到内心感动的飞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来完成,有机构建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灵动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话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兼融。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学生资源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重难点的确定:关注语言的情味,理会行文的技巧2.学生资源分析:我们知道:面对课堂,教师是资源,文本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相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能够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
也能够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思考: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屏者,障也,能够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能够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水准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很多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全班讨论明确: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说“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以了解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组元。
《说“屏”》是一篇说明文,主要通过对屏的特点、作用、种类的说明,让我们了解“屏”这种事物,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在七年级上册接触了说明文,并且本单元的前四篇课文也是典型的说明文,所以学生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掌握上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三、教学目标依据本册教材及本单元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能正确识读本课的生字、词。
2、能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可以准确地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并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及在建筑美学中的作用的了解。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说明“屏风”这种事物时融入的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以朗读和阅读教学为经,以学生的品读、讨论、感悟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思索,反复品味,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提升感情。
六、教学准备本节课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需要用到的教具有多媒体(用途:便于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屏风”这种事物)。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在餐厅、宾馆中见到的“屏”说起,使用多媒体展示屏风图片,告诉他们“屏”以来已久,并且在古诗词中出现多次,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引出本课-------《说“屏”》。
(设计意图:这种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又能引发学生兴趣:古诗词中怎么写的?为什么说它充满诗情画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可做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屏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屏风的特点。
2.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屏风吗?它在古代有什么作用?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屏风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说“屏”》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写作思路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作文,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作文分享1.学生分享作文,互相学习借鉴。
2.教师点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作文中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修改作文,准备参加班级作文比赛。
四、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屏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说“屏”》说课稿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生活中常见的屏风为切入点,引导幼儿了解屏风的起源、特点和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表达和创作等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屏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本次活动还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屏风的起源、特点和作用,知道屏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屏风的起源、特点和作用,知道屏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屏风实物、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画纸、一支画笔、一把剪刀、一瓶胶水。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播放一个关于屏风的短片,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屏风的历史和特点。
2. 知识讲解(5分钟)简要讲解屏风的起源、特点和作用,让幼儿知道屏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动手操作(10分钟)发放材料,引导幼儿分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屏风。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5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屏风的起源、特点和作用,知道屏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对屏风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15课《说“屏”》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第15课讲〝屏〞陈从周学习目的:1、明白得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的讲明方法。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屏〞文化的审美乐趣。
5、鼓舞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更好地来装饰自己美好的生活。
教学建议«讲〝屏〞»是一篇带有一定讲明性的小品文。
关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屏风,使读者获得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而要紧是从观赏者的角度,介绍有关屏风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风,教学时不要以传授关于屏风的知识为目的。
可辅以图片,使学生建立对屏风的直观印象,再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能永久散发出不朽的艺术魅力。
课前预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假如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一、屏风诗画,激趣引读。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口技»中学到过屏风:〝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请把你课外查找的有关屏风图片、诗句拿出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吧。
例:〝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教师引读: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奇异的作用,集有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讲〝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屏风之美。
2、整体感知:①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②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作者是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设置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有关屏的知识的。
第1篇: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人教版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菁华,包括园林建造,名胜古迹。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说“屏”》是一篇比较轻松。
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翼借此唤起建造师。
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味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教学拟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味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索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味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
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说屏》说课稿《说“屏”》说课稿教材分析处理【序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
基于这一理念,我申报了温州市名师课题《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这篇说课稿就是根据校极公开课改编而成的,从中可见本人践行课题的历程。
【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目标:(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2、《说“屏“》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初中语文《说屏》说课稿设计一.说教材《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由此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三.说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说课稿【序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
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
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5、《说“屏”》说课稿
【序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
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六、【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
(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
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
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
)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
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
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
(多媒体展示)(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注重朗读是本文
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多媒体展示图片)◆屏的设置,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小组合作讨论。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
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
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
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媒体展示)(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多媒体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
2)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
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
(六)布置作业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
(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
说“屏”陈从周
作用
↗巧↖
分类→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