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今中国之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13015014陈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
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
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
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
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
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
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
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
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某指导老师刘燕关于教育的讨论成为近几年来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事实上,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讨论没有什么结果,更不会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
但是我还是想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高度,去谈一谈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其实什么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教育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是传统的,我不是很想应和这样的大道理。
没错中国教育很大,所以依我个人来看对中国教育是看不全的,那我就简单来谈谈,中国教育对当代人的一些影响,和我对中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文化积淀是教育有利的土壤,当然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来说,拥有这样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无可厚非的,其实这正为教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土壤。
我们从过去中提炼教训,从教训中成长,谁能说这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但是为何当下的中国教育却如此令人担忧呢?现在的我们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养分,也与时俱进的接纳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如此中西合并式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优秀的,可是为什么中国教育事业却停留在“高考”模式止步不前?其实我们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摒弃,历史中有成就也会有教训,我们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分的同时,也吸入了传统文化中的病毒。
“十年寒窗,一朝中榜”的科举制度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批判的,但是我们又在另一个角度继承了它,“中考”“高考”成为多少莘莘学子和家长的成功梦。
现代教育解放了“八股文”,也解放了学者的头脑和双手,我们把世界观从局部放大到整体,把理论联系上实际。
但是“考分”又开始决定一个学者的前途与命运,这无疑又用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学者的大脑与双手,绑回了书桌前课本上。
此番阐述我并非完全否定了“高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意义,只是什么扭曲了原本教育的初衷?当今社会已不是过去,物质世界日益庞大的今天,物欲横流。
当然人终究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功利所指之处人心所向。
不是教育体系变质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变了,我们参与教育的人变质了。
浅析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革措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正在不断地引发和推进教育改革的强大浪潮。
当今教育发展变革呈现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大趋势。
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提到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应试教育了。
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是世界所有人公认的,但这个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示出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等诸多弊端。
从80年代开始,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然而近三十年过去,中国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任然是一句空话。
应试教育在很多地方根深蒂固,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实行题海战术。
这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脱离开来,而且每天重复同样的习题,很大限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国家财政投入的问题。
我国总体教育水平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对教育的投入不足。
从国家公共教育预算来看,我国目前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2.5%。
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介于5%.7%之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大约在3%~4%。
尽管我国中央政府已指出,2010年将使这一比例达到4%,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既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革与提高,又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建设都急需大量资金。
而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支出多少,不仅取决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取决于其他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及发展的轻重缓急。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小学自从西方的一声炮响打开了我国闭关锁国的的大门,我国的先进分子便在动荡中不断摸索前进着,希望寻找一条道路,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其中被提及最多的便是教育这条道路。
在那个动乱残酷而又落后的年代,教育的发展无不是最锋利的武器。
展望21世纪的今天,教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教育只有崛起了,这个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国的教育包括幼教、小学、中学、大学,快速蓬勃地发展了。
而今日我想讲的是我眼中的中国教育——小学教育。
从我们的第一声响亮的哭声响起开始,其实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教育了。
父母在我们耳畔的轻轻低语,墙上写着英文字母或画着动物的贴纸,画着漂亮漫画的小人书,这都体现着现代社会在学龄前的各种教育。
而最为系统的真正的教育是从我们踏进小学课堂的那一秒钟开始。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意思是说无论是做什么事,都要把基础打好。
而小学教育正是建筑我们的人生高楼的地基。
只有在小学期间把基本的知识学好了,才能为我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从学写一二三,学读āōī到可以完整读写出一篇文章,从一句名言俗语都不懂到可以随意引用,从不知张海迪是谁到我们了解她并且知道要向她学习,从我们不知尊老爱幼为何物到我们在马路上可以扶老奶奶过马路,这无不体现着小学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因为小学教育,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小学教育,我们心里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渐渐被激发;因为小学教育,我们开始学会明辨是非,判断对错。
小学就是一只小舟,把我们送到名为中学的彼岸。
虽然很多人因为舟小而忽视了它的作用,但是我想说舟虽小,但能量无穷,小学教育的作用并不次于最接近高考的高中,它所承载的责任足以把我们送上成功的高峰。
小学教育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期间更好地学习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却反应出小学教育存在真很多缺陷。
浅谈我眼中的中国教育——结合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教育一直是社会瞩目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靠教育。
以时间为轴,将现阶段和上一阶段进行对比,纵向来看政府对教育领域的重视,从而深化了公共管理。
我们先来看2011年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建树。
总目标是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已经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了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了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补助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面的几点都是总目标的体现。
再来看今年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这是大轮廓。
着重有以下几点:1、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入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所以在教育投入方面,力度、范围都有很大的提高,确保硬指标,举全国之力,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
2、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
尤其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我国东中西部的教育是不均衡发展的,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加强校车管理等方面都有阐述。
政府增加了教育投资,且有重点地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在深度发展基础上重视广度,更多地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3、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行成制度。
从这可见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性。
另外对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办好民族教育。
将高等教育与国家相结合,完善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各级各类教育领域。
特别是这一点,深入体现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大家对教育的关注度,促进教育的全面推进。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80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们:
《中国式教育》一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备受争议,大家对于中国式教育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国式教育的一些想法。
中国式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代表,注重对学生的功利性培养,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导致了学生的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中国式教育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然而,中国式教育也有它的好处。
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闭目塞听,忽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让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全面性和个性发展。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自由发展,挖掘出他们的潜力。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不要一味追求成绩,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他们。
学校也应该增加课外活动和兴趣班,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式教育需要变革,我们要摒弃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从古至今,教育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与个人的人格发育、品质形成、知识增长、社会进步等息息相关。
从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到当今社会的高考制度,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素质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各高校实行扩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普通教育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得以较快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了学生资助体系等促进了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同时,中国教育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投入不足,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贪腐严重。
各国通常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不足4%,而2010年则只有3.2%,最近两年虽然以4%为目标但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同时,教育经费在使用上,效率不高,存在布局分散,重复办学等问题。
并且,由于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监督和制度、法律等规范,使得教育界贪污腐败的大量存在,许多经教育费外流,降低了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作用。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包括师资的分配,财政支持的分配,政策的倾斜等。
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明显。
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导致西部居民享有教育的水平很低,并且政府对于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缺乏,导致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过大。
政府对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均,是使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来自农村的孩子,仅靠家中微薄的收入,想要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无疑是更大的困难。
三、义务教育不义务,教育产业化严重2005年中央提出要在200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一概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从解放初期到58年,58年.66年,66年.78年,78年以后这么几个发展阶段。
1.从解放初期到58年特点:全盘苏化,院系调整,理工师范,各领风骚。
五十年代初,战后世界形成东西方两个阵营,中国党和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老大哥”,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的楷模。
彼时,中国百废待兴,规划中的工业化美好蓝图,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
所以,理T 科专业,被提到了特殊的高度。
同时由于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和高等教育基础过于薄弱,所以,在经济建设和文教科技方面按照苏联模式、依靠苏联专家,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高教苏化的显著标志就是院系调整,其核心内容,就是按照专业设立院校。
拆分了许多综合性大学,重组、新建、强化了一大批专业类院校,其中主要是工科院校。
如钢铁学院,化工学院,石油学院,船舶学院、航空学院等等。
几乎每一个工业部门都对应有相应的工科院校。
同时还有综合性工业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著名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遭遇肢解。
清华大学人文类学科、浙大的文史、医学、农学等被拆分,几成纯理工大学。
关于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和苏联模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尽管理工科和师范教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具有充分的合理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新制度的优势之一,但是,这一时期的调整,将人文学科的发展置于了从属地位,特别是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几乎从体系中消失,如此看来,值得商榷之处,也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
2.58年----66年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相对稳定。
由于中国自己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教育革命”的理念在高层逐步成型,中苏两党关系逐步恶化等等,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脱苏化”。
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教育成就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的发展成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可以从教育投入来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
从2010年开始,我国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稳步增长,2018年达到了4%,远高于国际标准。
这使得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地的学校、幼儿园、高校都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从教育体制改革来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继续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学历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加灵活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也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另外,教育的普及和公平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基本教育阶段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00%,高等教育入学率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1%增长到了今天的40%左右。
此外,教育公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家对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扶贫政策不断加大力度,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推动了教育的公平发展。
我国的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逐渐走上世界一流水平。
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据国际权威机构数据显示,我国的15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一直处于全球前列,高等教育也有很多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上高度认可。
同时,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完善起来,一大批技术型人才、技工人才、技能人才等职业人才不断涌现,为国家的制造业、科技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成就之外,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教育的利与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现代的教育有利有弊,在这里,我谈谈我的看法。
有利的一面也许是大家喜欢听的,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弊端。
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失败的,是与世界教育大潮背道而驰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有个性,这个另当别论。
它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体制上是落后的、观念上是保守的、方法上是陈旧的、结果上是低效的。
教育曾被誉为朝阳产业,而中国的教育已经夕阳西下,一年不如一年,已经民怨沸腾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走在世界前列,古代有很多项领先于世界的发明;而近现代科学技术却在中国没有发生。
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教育都没有培养出几个真正对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更别说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了。
另外,在社会综合经济实力上,我们的发达城市落后欧美50年,西北地区至少落后100年,在文化教育上也是遥不可及。
看看我们中国最好的大学清华北大,在世界排名也是百名开外。
中国基本是把已有的知识交给你,而并没有新的知识。
再加上应试的制度,因此中国基本延续了前人,而且我也认为后人并没有超过前人只是学了前人。
包括现代,仍然学习古代以及外国的先进知识。
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都是外国人的发明,比如飞机,汽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等,教科书几经改版,物理、化学课本上仍然尽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中华民族原本并不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墨子》中就有小孔成像的记载,周赧王时的偃师就造出了能应节而舞的“机器人”,公输般造出了连飞三日三夜而不落的木鸟,祖冲之设计了指南车、木牛流马……截止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占当时世界的65﹪。
这些荣誉值的我们骄傲,但是我们并不能只停留在这些上,更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中国天天喊素质教育,难道你们真的认为能被称为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只是换了一种很好听,能跟的上时代的说法。
当代中国教育成功吗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劳动的价值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那么多人口,为什么中国大陆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当从考试成绩看,我们的教育质量很高,尤其是基础教育。
但是我觉得考试成绩不能决定教育的成败。
教育的成败在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是过分注重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达不到教育家办教育的境地。
深究我们教育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一、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序是先“成人”,再“成才”。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在于颠倒了这个顺序,我们的教育过分追求“成才”,而忽视了“成人”的培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追求对书本知识的培养,而失去精力培养学生作为人的根本的东西。
马加爵,他是一个高材生,不成才吗?可是,他是人吗?社会上那些贪污腐败者,他们有的身居高位,甚至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不是大智慧之才吗?可是他们经不住诱惑,把握不住做人的道德底线,换句话说,他们是人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古人的教育顺序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今天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学文”,而忽视其他的培养。
二、我们的教育过分追求速成,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精神的培养。
比如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实,很多学校管理方式不创新,教育方式不创新,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是因循守旧的人,毫无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可言。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被当今浮躁的、快节奏、追求高效率的社会所掩埋了,什么东西都追求速成,可能吗?尤其教育,能速成吗?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有学分,没有学习力;有学历,没有能力。
高分低能的现象将持续不已。
三、教育管理过分追求制度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
当今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其实管理制度都十分健全了,甚至有的单位建立了十分严格的奖惩制度。
教育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儿>>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教育是人类的伟大的进程,谁也不会怀疑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样社会的发展也是教育继续前进而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培根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那同样教育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个阶梯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革的,而在探索改革中我们的教育是在发展的。
我们首先对教育就要有着正确而客观的态度与认识,这方面在中国的教育尤其需要。
中国是十几亿的人口大国,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是一个特别庞大的体系,城市子女、农民子女、务工人员的子女等等,这样的人口复杂的体系中,首先能够实现覆盖全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这样的教育举措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中国教育的前进,所以在面对中国的教育我们要有信心,因为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中国教育就是这句话的体现。
但最重要的还是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纵观中国自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隋朝开始,当然科举制度真正发展是在唐朝,唐帝国的繁荣是空前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昌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唐朝官学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唐朝教育科考中虽已诗歌为主但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出现了一大批大家,像陈子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写下千古绝唱的有名诗人,所以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昌盛,而当今的中国是经济政治等方面迅速发展的时候,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也在发展,不得不提的就是覆盖全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国家对少数名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
所以中国的教育之路正在前进。
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曾经在文革时期实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可否认这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极大地影响,教育停滞不前,这样的背景下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座谈会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中国教育现状分析(一)每一个对历史有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真理,那就是“教育为大国崛起之根本”。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国已经开始,并正在走向崛起。
但是,教育,这个大国崛起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更确切的说,教育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没有人更清楚的知道该怎样重视教育。
我现在仍在中学当学生,对此,我想我对现状有足够的了解。
还是先从历史说起吧,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读过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崛起与美国的教育不可分离,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美国人对于教育方式也很有一套,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的教育目的与中国不同,曾经有一个中国人参观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后说:中国的教育目的是拔出尖子生,美国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巨大的差异。
国家需要学校的目的主要有两条:一是教育国家的公民未来要有好的品德,二是教育国家的公民未来知识,其中我认为第一条最重要,原因很简单:没知识的人干坏事最多是偷抢,有知识的人干坏事最少是偷抢,如果再进一步,其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我并不是是说中国没有品德教育,只是这个品德教育有一个小的可以忽略的问题(至少是这样想的):它根本不可能起作用。
怎么样,这个问题很小吧。
为什么不起作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在仍在中学学校里上学,或者儿女在学校上学,就应该知道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怎么回事了:老师告诉学生们如果遇到问题该怎么做,学生把老师说的一字不漏抄在书上,然后老师告诉学生遇到哪种考试题应该往卷子上抄那一段,考试是开卷考试,大家把抄在书上的东西又抄在卷子上,就算过关了。
要抄的东西名目繁多,比如:诚实的重要性,遇到问题该怎么办之类的,并且看起来十分像80岁老太太给小孙子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或者,像校长所作的报告,冗长乏味,味如嚼蜡,唯一的实用价值是可以治疗失眠,比安眠药还有效。
当今中国教育利与弊当今中国教育利与弊当今中国“精英式”教育利与弊苟天下大计,一为民食,次为育民。
解放前,国无明政,军阀混战,致使国不强、民难安,苛捐杂税繁重,百姓衣难裹体,堕落外部侵略者入侵我中华民族内、肆意烧杀抢掠,民不聊生,连年战事不断,地疲民乏,何谈育民。
建国及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集体核心力量领导下,通过几代人不遗余力,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卓绝,终究恢复我中华大地之盛世元气。
面对国际经济飞速发展的全球,我们最稀缺也是决定今后如何发展最需要的是精英的难题摆在了我们这个被称之谓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大国。
从而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步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再次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核心思想。
在我国现行的政策环境下,全球日益竞争激烈的经济持续环境,社会精英式的教育在短期的目标利益而言,确实有着开拓创新、功不可没的业绩。
1、在现有基础上的我国,可以提前填补我国现有的一些空缺。
2、短期中,可以更好的影响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对教育的重视。
3、在我国现有的范围内,可以更好的拓展其他未知领域。
4、短期中,可以有效并且高效的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井然有序、整体发展。
5、可以吸收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其糟粕,汲取精华更好的为发展自己的领域填补所欠缺的一面。
6、在国际持续环境中,可以完成提前与世界接轨。
全球竞争必然越演越烈,当然社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精英的培养,但就长远利益而看,中国精英式的教育不能长久立足主要位臵。
在发展的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相应的弊端。
1、就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精英式的发展,终究是少数,毕竟不能完全做到相应的全面补缺。
2、长远下去,精英式的教育会带来教育资源的大量失衡,导致我国国民思想两极化。
3、精英式的教育,必然门槛相当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严刑”下必然出现投机取巧者,为什么我国每年都在上演留学生频繁遭到他国学校集体开出的现象,这就意味着一个精英诚信、教育本质的问题。
看当今中国之教育
昨晚,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湿润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
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应值得重视而不可小觑。
现象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该怪谁?。
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
而在这其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
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其实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其实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
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现象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
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
于是在教师胡乱拼凑、抄袭摘录的热闹非凡中,各学术刊物也趁火打劫,规定可以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金额从400元到几万元不等。
无论你的论文写得如何,也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原创,只要有关系加之有钱,就可以照登不误。
而到了职称评审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够条件”教师,又遭遇到了“必须得有淘汰”的评审规则。
既然谁有关系、谁送礼就让谁过关,谁无人无钱就被刷掉,那么不跑不送岂不成了不明事理的傻蛋了?现象三:掩人耳目玩“猫腻”,教师为何不如“妓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
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
一边是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部门的禁令不断、雷声震天,一边是教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公然反抗、“补课”热火朝天,而且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
而到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佳,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
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最终希望却成为了泡沫,苦于工作无着落而不得不浪荡街头......现象四:拿着文件规定当作为,相关部门因何心明眼瞎?关于减负的问题,教育部20多年连续下发了30多个文件依然未能“减”下来,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对补课与乱收费的现象往往是或一罚了之,或避重就轻,或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甚至就连教育厅门前的学校补课也没有人查没有人问,这难道不是“补课之风仍然强劲、学生负担愈减愈重”的根源所在吗?“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
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
”可中国的教育管理特色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如此心明眼瞎的管理特色,何以能够杜绝“鼠儿在猫须子底下玩把戏”的闹剧与丑闻上演?现象五:校长队伍乱象丛生,领跑教育者啥德行?在这个“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的时代里,笔者不敢说所有的校长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但放眼中国的基础教育,笔者敢问: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有几个校长是真正有品行有学识且一心一意想把教育办好的人?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他们除了会场、酒场、关系场,平常都在忙些什么?他们除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吗?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校长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权威、权贵的象征,甚至把自己能和学生来一次“共进晚餐”作为对学生天大的恩赐——无怪乎不少
教师已经沦陷了师德,甚至出现了拉关系、搞斗争的龌龊;无怪乎现今学生“拼爹”成风、以“官”为荣,教育事业由这些“死不要脸”的人来“统领”,岂能不蝇营狗苟、污浊不堪?现象六:错把学生当道具,中国人的“奴性”咋炼成?应付上级领导的卫生大检查,学校赶紧发动全校师生大扫除;为迎接某一级重点中学验收,要求学生捐出几本书给学校图书馆以充数;为对付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的督查,教务处立马将六天的日课表改成五天的,并责令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统一的口径回答督查组的提问;再就是为取悦台上领导,教学生三番五次练习鼓掌,哪怕学生一百个不情愿,哪怕手掌鼓得又红又疼也在所不惜。
如此这般下来,奴性因子岂能不深深植根于学生年幼的心中,岂能不从小就练就一身曲己阿人、奉承拍马的本领?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这种做戏又与俄国的“虚无党”大不同,人家的是“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样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观相距何啻霄壤!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
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