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科技创新的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5
科技创新教案设计范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科技创新教学中教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份好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介绍科技创新教案设计的范本。
一、教学目标科技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部分需要说明本次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什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部分需要明确学生在本次科技创新教学中面临的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新。
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个人、团队或者学科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本部分需要针对本次科技创新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于该内容的教学要求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对于教材的理解、研究阅读和实践操作等。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本部分需要针对本次科技创新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等。
1.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热情。
(2)合作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创新。
(3)学以致用方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2.教学活动(1)讲授理论知识(2)实验操作(3)讨论交流(4)分组合作3.评价方式(1)小组交流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并互相评价。
(2)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所做实验的结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3)项目展示评价:通过校内或者校外展示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本部分需要对于本次科技创新教学的教学资源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教材、工具、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六、教学安排本部分需要根据本次科技创新教学的具体内容,制定详细的课程安排和进度表,以便教师充分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学情。
七、教学评价本部分需要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价,主要包括小组合作评价、实验报告评价、项目展示评价等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
一、课程名称:科技创新二、课程编号:XXX三、授课对象:XXX年级全体学生四、授课时间:每周X课时,共计X周五、课程目标:1. 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2. 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第一周:科技创新概述1. 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概念2. 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3. 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第二周: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1. 查找和收集信息的方法2.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3.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方法第三周:科技创新实践案例分析1. 国内外科技创新成功案例介绍2. 分析案例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创新过程第四周:科技创新项目设计1. 学生分组,确定科技创新项目2. 设计科技创新项目方案3. 撰写科技创新项目报告第五周: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与评估1. 学生分组,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3. 项目评估与总结第六周: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1. 学生展示科技创新项目成果2. 学生之间交流创新经验3. 教师点评与总结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判断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交流法:组织学生展示创新成果,促进交流与合作。
八、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实施等(占比30%)2. 项目报告:撰写科技创新项目报告,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占比40%)3. 成果展示:展示科技创新项目成果,体现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团队合作能力(占比30%)九、教学资源:1. 教材:《科技创新教程》2. 参考书籍:《创新启示录》、《创新能力教程》等3. 网络资源:相关科技创新网站、学术论文等十、教学安排:第1周:课程介绍、创新思维训练第2周:科技创新基本方法、查找信息方法第3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4周:项目设计、撰写项目报告第5周:项目实施、问题解决第6周:成果展示、交流与总结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学习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方面教案教案标题:科技创新方面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2.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2. 提出一个有关科技创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3. 介绍一些著名的科技创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或挑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
3. 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工具和资源,如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进行实验和创作。
4.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分享和交流创新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经验。
2.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和鼓励。
3. 引导学生总结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自身的收获。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或展览,进一步展示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2. 提供一些相关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2. 评价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估他们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或座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了解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
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创新企业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氛围。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创新想法和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和改进。
以上是一份科技创新方面的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教案
教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活动背景:介绍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
2. 活动目标:明确本次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
3. 活动内容:
* 主题一:科技创新概念理解。
通过讲解科技创新的定义、特点、历史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技创新。
* 主题二:创新思维训练。
通过各种创新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主题三:科技创新实践。
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如设计、制作、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活动步骤:详细描述每次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步骤,包括任务、时间、人员分配等。
5. 活动评价: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包括作品质量、创新性、团队合作等方面。
6. 活动总结:对本次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7. 注意事项:强调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保障学生的安全。
8. 附录:提供相关的科技创新资料、案例、工具等资源,供学生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案的实施效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科技创新简介、创新案例、创新方法等。
2. 实验器材:小发明制作材料、实验工具等。
3. 分组活动材料:任务卡、记录表、评价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科技创新的例子?二、新课讲授1. 展示科技创新案例,如手机、高铁、互联网等。
2. 分析案例中的创新点,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方法。
3. 讲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任务卡。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任务卡上的创新任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践操作1. 根据任务卡,学生开始进行小发明制作。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注意安全操作。
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收获。
二、展示成果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讲解创新过程。
2. 教师点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新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继续关注科技创新的相关资讯,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2.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个小发明,并记录创新过程。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创新任务中的表现,如创意、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
3.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反思总结: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科技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2.明确科技的发展历程,认识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
3.了解学习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科技创新简介科技创新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竞争力,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追求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2.科技发展历程科技发展历程由远古时代到现代,几经沧桑,展现出不断变革和创新的魅力。
从人类最早的工具制造,到农业时代的发展,再到工业革命的开启,人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也随之不断增多,众多的科学家和人才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推动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进程。
3.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学习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实践和应用这些知识。
还可以积极参与各种科技项目和展览会,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了解技术趋势及发展方向,并尝试自己动手实验和创造出新的想法和理念。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科技创新相关知识和科技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2.实践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调研等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创新的实践和应用。
3.互动法:通过互动答题和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材选用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教材,如《科技与创新》等。
六、实践活动安排本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和成果展示。
具体实践活动如下:1.理论学习(1天)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学生将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并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
2.实践应用(2天)学生将会分成小组,进行有关科技创新的调研、实验和创造等环节,从而深入学习遇到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和试验。
科技创新教案一、引言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科技创新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创新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团队中协作完成科技创新项目。
三、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定义和重要性1.1 科技创新的定义1.2 科技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科技创新的基本流程和步骤2.1 问题定义与需求分析2.2 研究与调研2.3 创意生成与选择2.4 设计与开发2.5 测试与改进2.6 推广与应用3. 创新思维培养3.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3.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4. 团队合作与沟通4.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2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4.3 培养学生的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介绍科技创新的定义、重要性、基本流程和步骤。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科技创新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思维和创新流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和头脑风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项目:引导学生选择科技创新项目并分组进行实践,从问题定义到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创新思维的贡献。
3. 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程度以及项目成果的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科技创新理论和案例的教材。
2. 布置课外阅读:科技创新案例分析和相关科技创新资讯的网站或杂志。
3. 板书和投影工具:用于呈现科技创新流程和步骤的图示和图表。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创新企业或科技博物馆,深入了解科技创新的实践和成果。
《科技创新》教学计划科技创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科技,开展创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科技创新基础知识1. 科技创新概述:介绍科技创新的定义、重要性和影响。
2. 创新思维培养:探讨创新思维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3. 科技创新过程:介绍科技创新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4. 技术评估与选择:研究如何评估和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
第二部分:科技创新方法与工具1. 创新方法论:介绍常用的科技创新方法和工具,如设计思维、敏捷开发等。
2. 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进行创新研究。
3. 创新项目管理:了解创新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专利与知识产权:介绍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保护意识。
第三部分:科技创新实践1. 创新案例研究:分析和讨论一些成功的科技创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2. 创新项目实施:组织学生进行创新项目实践,从问题定义到解决方案的实施。
3. 创新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促进他们的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评估方法学生的评估将综合考虑他们的课堂表现、项目成果和个人报告。
评估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项目实践成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发展。
参考资料1. 《科技创新导论》(李明著)2. 《创新思维与方法》(张强著)3. 《科技创新案例研究》(王晓莉著)以上为《科技创新》教学计划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教案第一章:科技创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创新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科技创新的定义和内涵。
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挑战。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科技创新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考。
讲授知识:介绍科技创新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科技创新定义和趋势的理解。
第二章:科技创新的驱动力2.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教学内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解决社会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勇于尝试、善于观察、开放思维。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好奇心。
讲授知识:介绍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和重要性。
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科技创新驱动力和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章:科技创新的障碍与挑战3.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与挑战。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科技创新的障碍与挑战:技术难题、资金短缺、市场竞争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团队合作、持续学习、灵活调整。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科技创新中的失败案例,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障碍与挑战的思考。
讲授知识:介绍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与挑战。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技创新障碍与挑战的解决方案。
3.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科技创新班会课教案一、教学内容及难点本次科技创新班会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创新的概念及意义:介绍科技创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之中。
2、科技创新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的任务和责任。
3、科技创新的途径:介绍科技创新的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和支撑。
4、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以一些成功的科技创新案例为引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奋斗历程和成功之道,鼓励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1、学习科技创新的概念与意义,将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引进学生心中。
2、了解科技创新的现状,启发学生对于未来科技创新的规划和实践。
3、了解科技创新的途径,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问答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2、案例教学法:以经典的科技创新案例为引介,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成功之道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让学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
4、讲解式教学法:教师通过详尽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把知识点通俗易懂地讲述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堂内容。
四、教学手段1、PPT演示:通过精美的PPT演示,把教学重点一一呈现,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的独特魅力。
2、影音资料:利用影音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协同学习和交流。
4、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具体应用和操作技巧。
五、教学结构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科技创新案例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科技创新活动教案一、教案背景科技创新是指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以及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制定科技创新活动的教案,以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观察、提问、实验和思考的能力;2.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4.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主题:科技创新实践——设计一个智能小车活动设计步骤:(1)引入活动:介绍智能小车的概念,以及智能小车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习相关知识:讲解小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以及智能控制的基本原理;(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制作一个智能小车;(4)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提前做好设计方案,包括小车的外形、功能和控制系统等;(5)制作小车: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材料和电子元件制作小车;(6)测试与改进:学生进行小车的测试,检查是否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如有问题,及时进行改进;(7)展示与分享: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小车设计的成果,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的创新思路和实践过程。
2. 主题:科技创新实践——编写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活动设计步骤:(1)引入活动:介绍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概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学习相关知识:讲解聊天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算法和编程语言等知识;(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写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4)功能设计:要求学生提前确定聊天机器人的功能和交互方式;(5)编写代码:学生使用编程语言,编写聊天机器人的代码;(6)测试与改进:学生对聊天机器人进行测试,检查其是否满足功能需求,如有问题,进行改进;(7)展示与分享: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聊天机器人的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编程思路和实现过程。
初中科技创新课程教案设计课程名称:初中科技创新课程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技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科技创新的实际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科技创新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科技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
2. 教师通过举例或讲解一些科技创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和分享(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一个科技创新的主题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技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见解。
第四环节: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科技创新的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技创新方法进行实践。
2. 学生可以利用课内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制作等,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第五环节: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科技创新方法和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创新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3. 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反思。
教学资源:1. 科技创新的图片或视频。
2. 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材料。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3.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些科技创新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技创新吗?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以下内容:(1)科技创新的定义:科技创新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等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2)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的工业革命,再到现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科技创新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科技创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等。
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技创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同学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思维的定义:创新思维是指运用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对问题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
2. 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程度;2. 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情况;3. 学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名称:科技创新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发展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树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意义、发展趋势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科技发展历程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科技创新?为什么科技创新如此重要?二、新课讲授1. 介绍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科技创新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通过发明、发现、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2. 分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3. 探讨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
4. 介绍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综合法等。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科技创新基本概念、意义和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如何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个小发明、编写一个程序、制作一个模型等。
2. 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综合法等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三、成果展示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如:演示小发明、分享编程心得、展示模型制作过程等。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实践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尝试创新。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认识科技创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创新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手机、电脑、电路板、传感器等3. 小组合作材料: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创新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2. 提问:什么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包括科技创新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2. 结合实例,分析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疗、交通、教育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科技创新项目。
2.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设计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项目,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创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探究1.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科技创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科技创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结合科技与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二、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3. 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 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三、方案内容1. 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1)搭建一个集课程资源、教学管理、学生评价、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2)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的高效性;(3)平台支持多种设备接入,如电脑、平板、手机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2. 开发创新课程体系(1)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科特点,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2)引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 教师培训与成长(1)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2)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论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 教育资源共享(1)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鼓励教师开发、上传自制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3)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引进优秀教育资源。
5. 创新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2)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等;2. 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3. 开发创新课程,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4.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推动项目实施;5. 定期评估项目效果,不断优化方案。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1. 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科技创新案例、科学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科技创新项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科技创新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看法。
二、基础知识学习1. 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科技创新的特点。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科技创新案例,如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科技创新点及其应用价值。
四、小组讨论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科技创新项目。
2. 每组介绍自己的项目,其他组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项目实施1.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开始实施科技创新项目。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成果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包括项目背景、实施过程、成果等。
2. 其他组学生对展示项目进行评价和讨论。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延伸:1. 学生继续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特点、意义及发展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了解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特点、意义及发展趋势2. 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3. 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 科技创新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技创新的图片、视频或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2. 讲授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特点、意义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对科技创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创新点、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科技创新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合作能力等。
4.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科技创新教程》2. 多媒体课件3. 科技创新案例库4. 实践活动材料5. 网络资源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的优秀教案科技在现代教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
优秀的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科技创新的教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科技创新教案的优点和如何设计出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教案。
一、虚拟实境教案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 V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或虚构环境的交互式三维体验系统。
在教学中,虚拟实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一个优秀的虚拟实境教案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当清晰地确定虚拟实境教案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引入多种多样的视听资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合理的教学安排: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合理安排虚拟实境教学的时间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获得反馈和指导。
二、编程教案编程教育是现代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编程教案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问题导向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编程来解决。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编程的原理和方法。
2.学生合作:编程教育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与反馈:编程教育更加注重实践。
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编程实践机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三、移动学习教案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便利性。
一个优秀的移动学习教案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灵活的学习形式: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
——兼谈创新教学方法【专题名称】中学物理教与学【专题号】G36【复印期号】2010年01期【原文出处】《物理通报》(保定)2009年8期第34~36页【作者简介】邢海根,庐江第四中学(安徽庐江231500)。
科技创新教学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目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但它没有现成的教学课题,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它需要捕捉灵感,然后再把直观启发式教学、科学探究教学等方法糅合起来并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下面通过总结一例科技创新教学的过程,谈谈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电流的磁效应实验时,我们常用小磁针;为了做个演示实验,我自制了一个很大的磁针。
在玩具两叶红色“竹蜻蜓”的叶片上固定一根长的磁化过的钢丝,N极部分保留红色,S极涂成蓝色,将它插在一块橡皮泥上(图1)。
图1图2将直导线沿南北方向架起,下方放自制的磁针。
不通电时磁针指向南北,通电以后,开始向东西方向偏转。
由于转轴较粗,摩擦力矩较大,磁针的N极在东南方向停了下来。
学生得出结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这时,我将电流方向对调,学生发现N极指向西北,学生又得出结论: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在研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是否是以导线为圆心的同心圆时,问题发现了:因为磁针在南北方向力矩的代数和为零,正下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指向东西方向,而实验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磁偏角”,这是阻力矩引起的。
为了克服它的影响,调节滑动变阻器,增大电流强度。
让学生注意观察,随电流值的增大,指针也随着偏转,慢慢接近东西方向。
接着我又用自制的磁针沿如图2的虚拟圆的四周依次旋转来检验: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为以导线上某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最后我提出问题:根据磁针的指向,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这一问题。
这位同学的结论是:磁针的偏转角度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我没有否定他的结论,也没有将这个实验进行修正,而让学生得出教学设计所要得出的结论,顺着该生的思路表扬道:根据你的发现,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你的结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一现象和他的结论有什么用?能否由此选定一个新课题,制作一件新产品?二、分析思考,确定课题提出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前提,而对问题的分析与回答才是发现创新课题的关键之处。
那么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创新课题呢?这需要从两个或几个不同现象间的关系来找启示。
我们反复对实验出现的情境进行回顾,原来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增大直导线中的电流,电流增大了,磁针的偏角也增大了。
磁针的偏角与电流的大小有关,那么能不能用磁针的偏角来显示电流的大小呢?如果两者都是连续变化的,那就可以。
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同学们很快想到可用磁针来制作一种测电流大小的仪表。
很显然,用磁针自制测电流的仪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而电流表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它符合独创性。
能否找到它的先进性呢?原来电流表有两个量程,三个接线柱,并且要将它串联接入电路才能测出电流的大小。
如果用磁针制作测电流的仪表,它可放在直导线的上方或下方,则不需将导线切断与仪表串联,这就是它的先进性。
所以制作磁针式电流表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我们的创新课题。
那么如何给这个即将发明的作品命名?命名往往是根据作品的特点、优点或用途来取名,这种电流表是不需要接线的,我们先给它命名为无接线电流表。
考虑到磁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这需要在静止指针的两侧都标注刻度,这样测量时就可不分极性,再修正命名为“无接线型电流表”,就这样确定了创新课题。
三、理论推测,论证方案课题确定了,设计实验仍是一件复杂和艰巨的过程。
首先是设计实验方案,而设计实验方案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先要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电流的大小与磁针受磁力的大小的关系。
图3如图3,设一直导线上的电流方向指向读者向外,则磁感线是以导线为圆心的同心圆,方向为逆时针。
若在它的正下方沿水平方向放置一小磁针,则磁针的最终指向如图3所示。
小磁针在旋转过程中力矩代数和始终为零。
若在小磁针的转轴上安装一个同电流表内部一样的旋转弹簧,那么小磁针在电流磁场中受到的磁力矩在某一位置时可能与弹簧弹力产生的力矩相等。
设导线中不通电流时,即I=0,此时小磁针正好指向南北方向。
当在转轴上安装上旋转弹簧后,当导线中通5A的电流,导线与小磁针转轴的距离为r时,小磁针正好转至东西方向。
由于磁场强度,可见当r一定时,B与I成正比。
如图4所示小磁针扫过的轨迹是以导线上某点为顶点的圆锥底部的圆。
它到顶点的距离是相等的,可见磁场强度相等,可视为如图5所示的磁场,当小磁针指示南北方向时(图中实线位置)所受磁力的力矩最大;当旋转到虚线位置时(东西方向)所受磁力的力矩等于零。
而弹簧的旋转力矩是定值,这样小磁针N极或S极所移动的轨迹与所对应的电流值的分布不是均匀的,将它运动轨迹转换成对应电流值的刻度将是先密后稀的。
如果用它来显示电流大小,在电流较小时无法准确读数。
图4图5要使该电流表的刻度均匀,只有让磁针在旋转过程中受磁力的力矩始终不变。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仔细分析图2,可知只有磁针与导线共轴时,才能使它所受磁力矩的大小不变,而磁针受到的磁力正好与电流大小成正比,此时力矩的大小便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此时让磁针受到的阻力矩与偏角成正比,我们便可用偏角的大小来均匀显示电流。
但仔细观察发现,S极与N极正好在圆的两侧,磁感应线方向正好相反,所以N极和S极受力方向是相同的,如图6所示,这样无论磁针在何处,力矩代数和都为零。
这一制作设想又走不通。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另找实验方案外,必须使磁针两极受力不相等。
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只要使磁针的两极到导线的距离不相等即磁针的转轴不处于磁针的中点,这一难题便解决了。
但是,要让磁针与导线共轴,必须将转轴制成空心的,而且要在空心轴筒上开一道狭缝,让导线从狭缝穿入。
这样导线便可与磁针共轴,从而实现磁力矩与电流大小成正比,再用偏转角的大小来表示电流的大小。
图6四、制作模型,检验方案取一钢片,在车床上制成如下页图7所示的形状,将它插入一个螺线管内,通以较强的直流电,将其磁化。
取一个外径略小于磁针上圆孔的塑料管插入孔内,安装后要保证磁针能自由转动,若不能自由转动,则将圆孔略放大些,直到能自由转动为止(最后涂点润滑油),用锉刀在塑料管上开一缝隙。
取一圆形塑料板,用钻头在圆心处开一孔,孔的直径应略小于塑料管的外径,在塑料管外涂点润滑油,再将它插入塑料板的圆孔内;并旋转塑料管,让它的缝隙与磁针的缝隙重合。
在指针与转轴上分别固定旋转弹簧的两个端点(用微小钻头开孔)。
图7接下来就是标注刻度。
先将表盘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磁针周围没有通电导体时,它静止时所指的位置(正北方向)标注刻线,并注“0”。
将一导线从中轴穿过,与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电流表组成一电路,让直导线在垂直塑料板面内拉长约20cm呈竖直状态。
闭合开关(直导线中电流竖直向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为1A。
当磁针静止时,在磁针所指的位置标一刻度,并注上“1”;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刻度,并注明“2”“3”“4”“5”。
最后在每——大格间均匀分为10小格,则每格为0.1A。
为了方便测不同方向的电流,在表盘的逆时针方向也同样标注刻度。
制作好后,我们用它来测导线中的电流,发现穿线不方便,同时表盘很难放水平,也很难将表针对准南北方向,另外导线要竖直,很难办到,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图8五、评估矫正,升华创新该电流表在制作时表盘处于水平位置,而且电流为零时指针指向正北,直导线呈竖直状态;而实际测时,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显然它没有实用价值。
经分析发现,磁针是受地磁场的作用,而此力在水平方向。
如果表盘不在水平方向上,磁针对表盘或转轴肯定产生压力;而且表盘的倾角不同,压力矩大小也不同,这样无法从零误差校正。
考虑到导线一般呈水平状态多,这样测量时表盘要竖直放置,在不通电时,指针受南北方向的力,而此时与转轴平行,不会使指针偏转,该电流表在通电时就不受地磁场的影响,而且此时地磁场对磁针产生的力矩是恒定的,我们便可从零误差上进行抵消。
怎样抵消呢?最后想到在指针上内外将一金属滑环将它夹住,如图8虚线位置所示,这样便可平衡地磁力的影响。
另外,每次测量时都要从转轴内穿线,很麻烦。
如果将导线靠近磁针转轴,那么磁感应线的轨迹和磁针转动的轨迹如图9所示,可见在图中上半圆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之间,磁针受力基本上是均匀的,我们只要把“0”定在三分之一处,把最大值定在三分二处,这样刻度基本上是均匀的。
刻度的方法与原来相同。
这样,我们将表盘制成如图10所示形状。
将两个大半圆透明塑料板相隔3cm,下方粘合一块透明塑料板,其中的磁针固定在两透明塑料板中间,透明塑料板的两面都标刻度作为表盘。
塑料板的下表面上刻一条直的凹槽,它与表盘垂直。
测量时,先将导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导线压在该电表下方的凹槽下。
根据正常电表顺时针旋转的特点,该电流表也采用顺时针计数,如果指针反转,可将表盘反过面来测量。
图9图10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教学是三步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提出课题、论证课题;设计实验,实践课题;分析评估,矫正提升。
教学过程中,选题时要灵活地运用发明创造的各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直观启发式教学,同时要把科学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用活,不能千篇一律;只能根据实际,灵活地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创新教学的水平。
^NU1DA201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