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喜福会_看两种文化的冲突
- 格式:pdf
- 大小:780.57 KB
- 文档页数:3
《喜福会》中母⼥⽭盾背后隐含的⽂化冲突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喜福会》在当时轰动⼀时。
它以四个母亲是中国⼈,⼥⼉是美国⼈的家庭为线索,在讲述每个家庭中每对母⼥之间⽭盾的同时,以不经意的⼿法将中美两国不同⽂化冲突与融合的事实表现出来,很值得⼈们思考。
那么,下⾯就简单分析⼀下,中美不同⽂化背景下,作为普通⼈,普通家庭,是怎样从相互误解、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的。
中国⾃古以来就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男权思想根深蒂固。
作为从⼩在中国长⼤的四个母亲,她们或多或少在思想中就残留着中国式的封建思想。
她们的共同⽬标,共同⼼愿就是严格教育⾃⼰的⼥⼉,将⾃⼰的理想,⾃⼰的期许强加给⾃⼰的⼥⼉,⽬的只是不想⾃⼰的下⼀代成为像⾃⼰⼀样的⼥⼈。
但是,作为从⼩在美国长⼤的⼥⼉,她们⾃幼接受的是美国本⼟教育。
她们对于⾃由,对于⾃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爱情等等,有着不同于母亲的看法,做法。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似⽭盾的现象,是基于不同⽂化背景下,⽂化归属感和⽂化认同感的不同,以及⾼、低背景⽂化下中美两国⽂化从排斥到趋同的⾃然发展趋势。
四位母亲,她们对于从⼩⽣活的⽂化环境,受到的⽂化熏陶有着强烈的⽂化归属感。
在她们的思想中,⼥⼈是作为男⼈的附属物⽽存在的、没有⾃主意识的从属品。
四位母亲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在中国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婚姻不⾃主或婚姻不幸等。
这更加剧了她们的⾃卑,加深了对她们的伤害。
但即使这样,她们仍有意⽆意地在头脑中保留了这种封建思想。
所以,来到美国以后,即使她们的⽣活条件变好了,也得到了尊重,但在对⾃⼰⼥⼉的教育上,还是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们则不同,她们从⼩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对于中国⽂化根本就没有进⾏深⼊的了解和学习。
对于中国⽂化的内涵,特点;优点和缺点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认同感,更不⽤说归属感。
她们有的是对美国个⼈主义⽂化的认同感。
美国个⼈主义讲求个性的解放和⾃由;强调的是⾃我价值的实现和主体个性的张扬。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
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
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
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
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
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
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
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
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
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
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
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承梦姣【摘要】Focusing on four pairs of Chines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ho immigrated to America, The Joy Luck Club described the stories in their families in recent hundreds of years and reflect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men who grew from their suffering grandmothers to personally and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women. In this novel, the second generatio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America almost rejected Chinese culture. They agreed with American values, so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ir Chinese mothers. They finally understood their mothers, and finished their culture identity.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America began to merge.%《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作者】承梦姣【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解放前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矛盾;谦虚与直爽;夫妻关系;冲突Key words : 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modesty and frankness ;couple relationships ;conflict小说《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掀起了热潮.不仅是因为它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更因为它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冲突,本文将从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中美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三个方面分析《喜福会》存在的文化冲突。
一母女之间矛盾体现的冲突首先是Jingmei和她妈妈Suyuan之间的矛盾。
Jingmei的妈妈Suyuan早在中国内地时,因为迫于逃命,她不得不抛弃了自己双胞胎的女儿,自己去逃命了。
作为移民美国的一位中国母亲,即使是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Suyuan依然像其他的中国父母一样,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她把自己对抛弃了的两个女儿的希望寄托于出生在美国的女儿Jingmei身上。
在电影的开始,Jingmei的一段叙述中讲到她妈妈来到美国的旅途中带着一只天鹅,她对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跟我不同的是,在那里,她不会被人看不起。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引言喜福会是一种传统的婚礼习俗,源自中国南方地区。
它是一个重要的家庭盛事,代表着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以及新婚夫妇在社会中的成人礼。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交流和移民的增加,喜福会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喜福会所涉及的文化冲突和融合,并分析其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1. 喜福会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1.1 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碰撞喜福会作为一个家庭盛事,通常受到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
这导致了喜福会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还涉及到个人意愿和选择。
这种冲突可能引起争议和不满。
1.2 文化观念的差异带来的矛盾喜福会通常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之间的联姻。
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出现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例如,传统中国婚礼中重视家族和社会地位,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选择和爱情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这种文化观念差异可能导致婚礼仪式上的矛盾和不协调。
2. 文化融合与创新2.1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喜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家庭盛事也是文化交流的机会。
通过喜福会,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有机会了解对方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并促进文化融合。
2.2 创新与个性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喜福会逐渐迈向了创新与个性表达。
新婚夫妇开始将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特点融入到婚礼中,使得喜福会变得更加独特和多样化。
这不仅丰富了喜福会的形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个性和创新的追求。
3. 喜福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社会认同感的加强喜福会作为一个家庭盛事,有助于加强家族、亲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承继,也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3.2 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喜福会,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并为其传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结论喜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婚礼习俗,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挑战。
电影《喜福会》影评——从主观幸福感来体验的跨文化差异201440105888 广升88 88888有一只鸭子,它一直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它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脖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
电影《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地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于是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离开了中国来到美国。
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寻找着幸福感,想要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
当然最终也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她们在新的地方,幸福感的追寻之路因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差异显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不同的语言交流《喜福会》中母亲们在美国居住多年之后依旧用汉语来表达她们重要的情感。
然而她们的女儿虽会说一些汉语都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就导致了母女之间的冲突: 她们因为母亲们“结结巴巴”的英语,总是认为母亲们“脑子不灵活”“没有见识”, 她们的话不值得认真地听,显得不耐烦;而母亲们用蹩脚汉式英语无法向女儿表达自己真正爱她们的情感。
不同的语言,在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阻碍了母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疏远。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影响她们幸福感主要阻碍因素。
不同的权力距离不同的权力距离导致了不同的家庭观念。
中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家长权威是绝对的、不容冒犯的,子女孝顺父母听从训导是天经地义的。
管自己的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子女服从家长那是孩子的“义务”。
而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们,认为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
于是他们反抗,“我从不相信,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
”母亲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权和子女平等、自由想挣脱束缚的独立意识发生冲突,父母一味的理所当然,而孩子却是反抗、忤逆。
从《喜福会》中看中美文化冲突作者:于洋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11期摘要:《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为第二代移民的谭恩美,在对美国文化有着深刻体会的同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
而《喜福会》描写的两代移民母女间的冲突与对抗,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抗。
关键词:中美文化;冲突;对抗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001-011.引言《喜福会》主要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
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分四个部分,用十六个章节,将四位中国母亲及其美国女儿的故事串联起来,并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展开。
作者把全书形象地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向另一个家庭。
”这样,母亲和女儿们就可以像打麻将一样轮流坐庄,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
母亲们各自述说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来美国后对异国文化的迷惘,对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的失望等。
而女儿们则分别讲述自己处于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与婚姻上所遭受的挫折等。
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匠心独具的整体布局,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具张力,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喜福会》是近些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的一个范本。
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全过程。
作家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建立了一个特定的观察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将自我经历放大,将家庭矛盾、母女之间的对立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并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言化。
2.两种文化表现出的冲突《喜福会》中两代人之间冲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儒家文化提倡忠孝;而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宣扬个性、自由, 父母对子女没有绝对的权威,对子女的的抚养限于未成年之前。
所以, 当《喜福会》中的母亲以忠孝观念要求女儿时, 后者就觉得不可理喻。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兰尼·杰尔维斯成功地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一部通过喜剧的方式,考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电影中,杰尔维斯以典型的喜剧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中国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激发观众的笑声来传达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信息。
首先,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在电影开场的派对中,美国家庭礼貌地询问中国家庭是否有鸡灵魂的胆囊,而中国家庭则以惊讶和恶心的表情回应。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食物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动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吃掉,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认为食物应该被尊重并遵循特定的规则。
这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两种文化对待食物和动物的态度的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对待亲密关系的不同方式。
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通常会以开放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电影中,当中国家庭的女儿告诉男友她爱他的时候,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行为和象征来表达。
这一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表达爱意的理解和方式上的差异。
然而,在电影中也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的融合。
电影通过混合中美元素的角色和情节来体现这种融合。
例如,在中美婚礼的场景中,混合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西方的婚礼习俗。
这一场景展示了中国家庭在接纳这个美国新成员时如何融入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同样,电影中还有一些角色是中美混血儿,他们在故事中充当着文化融合的桥梁。
通过喜剧的手法,电影《喜福会》成功地呈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导演兰尼·杰尔维斯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影片中展示的中美文化差异,比如在食物、爱意表达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和情节的融合展示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之处。
这种融合使得两个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Joy Luck ClubbyXXX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School of English Educationof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May 18, 2012Class: 08-4Advisor: ________外国语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 wish to thank all those who have given me consistent help, encouragement, and advice.Then,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advisor, Wang Tong, a respectable, responsible and resourceful scholar,who has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guidance in every stage of the writing of thisthesis.Her effective advice, shrewd comments have kept the thesi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out her enlightening instruction, impressive kindness and patience, I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my thesis. Her keen and vigorous academic observationenlightens me not only in this thesis but also in my future study.Last but not least,thanks all my friends, especially my lovely roommates,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when I felt frustrated with this thesis.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喜福会》是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一系列冲突,呈现了四对母女从误会,隔膜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喜福会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观后感《喜福会》是一部由中国大陆和香港共同拍摄的喜剧片,通过一家香港企业在内地开设的分公司的故事,展示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种种笑话和冲突。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巨大,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喜剧效果。
在电影中,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呈现得十分鲜明。
例如,在用餐习惯上,香港人习惯于吃饭把盘子吃得干干净净,而内地人则习惯留一些剩菜。
这个细节在电影中被夸大地展示出来,从而产生了很多爆笑的效果。
另外,在交流方式上,香港人以英语为主,而内地人大多使用普通话。
正是因为这种语言的差异,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经常发生沟通上的误解和笑话。
这些场景使观众感受到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巨大。
除了中港文化差异,电影中还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电影情节中,当香港主管在内地的分公司提议给员工发放红包以示庆祝时,却遭到了内地员工的拒绝。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红包是在特定的节日或特殊场合才会发生的事情,而且款额也有讲究。
这样的情节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商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超越。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还展现了港式幽默和内地幽默之间的差异。
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幽默滑稽的方式迎合观众,而内地电影则更注重剧情和哲理的塑造。
在《喜福会》中,香港电影的幽默手法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为了赢得内地员工的心,香港主管练习内地方言和打麻将的场景,不仅让人捧腹大笑,又把港式幽默带入了内地观众的视线。
这种幽默方式的差异使得电影更加趣味十足。
通过观看《喜福会》,我深刻体验到了中港两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所带来的喜剧效果。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和思索。
文化差异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文化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达成和解。
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
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于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价值观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
因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以便光耀门楣。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
因此,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和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发展变迁,通过母女关系的变化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从冲突到理解再到融合的过程。
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的误解正是导致文化冲突的部分原因。
堂【摘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发展变迁,通过母女关系的变化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从冲突到理解再到融合的过程。
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的误解正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小部分原因。
《喜福会》1eoukCu)(TyLclb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hJ(ma)发表于18AyTn99年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跻身《约时报》纽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获得多项大奖。
由此,谭恩美奠定了她在美国少数民族作家中无可动摇的代表人物地位。
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已逐渐成为全美国以至西她方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母亲们在中国吃了很多苦,因而她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素媛采取了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不顾精美对钢琴学习的厌恶,强迫她必须学习。
为了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素媛花了很大的代价购买了钢琴并请来钢琴教师。
但是女儿精美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认为母亲是在利用和压迫她,因此拒绝学习,还对素嫒喊道:“我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不能强迫我!”传统而保《喜福会》讲述了四个美籍华裔家庭母女两代人成长和奋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母守的素嫒非常生气,吼道:世界上有两种女儿,也“顺从的女儿和自作主张的女儿,只有一种女儿能留在这个家里,那就是顺从的女儿!”精美不甘示弱地回答:我希望我不是你女“儿,你也不是我妈妈!”这种冲突体现了东西方对父母地位的不同理解。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权威,为子女安排一切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父爱和母爱的体现,女必须无条件子服从。
而在西方家庭,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朋友,子的未来孩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不能干涉。
从伦理学角度解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美国精神之间的文化冲突。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和美国家庭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与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作为华裔的女儿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喜福会》;儒家思想;美国精神;文化冲突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between four moth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daughters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American spirit represented by the two generation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are revealed, which a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ecking order of family members in Chinese family and the equality idea in American family,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modesty and American frankness,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y awareness in Confuc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American spirit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Confucianism; American spirit; cultural conflict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一发表,便好评如潮,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九个月之久,获得多项文学大奖,令她一举成名。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英语论文论文【篇一: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英语论文论文】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the first novel of amy tan,a famous chinese-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e novel is se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 the multicultural american society; it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misunderstanding,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globalization not only brings many chances to china but also brings cultural challenges to china. as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is getting deeper, chinese culture faces the danger of being integrated and changed by other cultures. through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an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i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 balance should be kept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 right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conflicts should be taken, and it suggests that the native culture should not be thrown away when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instead, it should be transmitted to others.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 understanding; cultural blending摘要《喜福会》是著名美国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小说以全球化时代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呈现了4对母女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的过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 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The Blindness in King Lear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广告与文化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 v’s Lolita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解读《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On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迁移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Reflections—Emily Dickins on’s Life in Her Poems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从《喜福会》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吴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摘 要]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
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母女;文化;冲突;融合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华裔作家的作品不仅广泛受到书评家的赏识,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有些已经或即将改编成影视作品。
其中谭恩美(Amy Tan)和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当今最具盛名。
汤亭亭在《论谭恩美》[1]一文中,承认谭恩美比她拥有普遍的读者群,而她自己在学术界拥有更牢固的地位,她用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之间的差异为例比较了她与谭恩美之间的区别:前者在学术上地位强,而后者在普通读者中更有名。
[2]《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谭恩美1989 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该书曾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 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 个月之久,销量高达230万册。
同汤亭亭的《女勇士》一样,《喜福会》也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
王裕秋认为,华裔文学的崛起与华裔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视野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他们接受美国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接受从祖先那里承传下来的中国传统。
他们的创作带有美国本土的特色,又汲取了中国故土的营养。
因此,华裔作家的作品在美国可谓别具一格, 受到读者青睐。
”[3]谭恩美,祖籍广东台山,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70年代获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长大的谭恩美承认中国文化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
她在1987 年首次访问中国时说:“我一踏上中国国土就变成了中国人。
”《喜福会》明显地带有自传成分,作者的经历同本书中的吴精妹非常相似。
谭恩美在她母亲病重的时候发誓如果母亲的病好了,就和她一起回中国,去探望母亲当年遗留在中国的女儿。
谭恩美和母亲回到中国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母亲有了深刻的了解,母女间一度紧张的关系变融洽了。
《喜福会》是一部划时代的反映华人在美国的矛盾冲突的好小说,作者选材新颖,写作技巧独特。
她融合了东西方写作技巧,把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麻将理论同西方的“四季理论”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四位母亲四个女儿鲜明生动的形象,她以她独有的细腻笔触描绘出八位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
《喜福会》不仅向西方读者表现了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魅力,东方国度的神秘;而且作者还通过母女的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
笔者认为作者在小说中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时时通过母女的冲突、对立表现出来,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喜福会》写的是四个家庭四对母女之间的不同的故事,母亲们在异国他乡的美国,为了纪念自己的中国生活组织了一个以打麻将为主的纯中国式的俱乐部——喜福会,以寄托对祖国的怀念和对自身在美国命运的良好祝愿。
她们在麻将桌子上轮流坐庄,分别讲述,她们的生活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各自述说自己在中国的遭遇,来美国后对异国文化的迷茫,对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的失望。
在小说中作者苦费心思地将吴精妹放在麻将桌子的东方。
因为“东方是一切的开端,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风吹来的地方。
”[4]这预示了故事将从吴家开始,并以吴家结束。
由于吴精妹的母亲吴宿愿已死,便由精妹代述。
在抗战爆发后,带着孩子逃到广西,在桂林逃难期间,为了排除心中的恐慌和烦恼,她和另外三位妇女组成了喜福会以打麻将消磨时间,不久有消息传来,日本军队将打进桂林,吴宿愿背着还是婴儿的双胞胎女儿逃奔重庆。
但是逃难的人太多,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又无车可乘,终于她病到在路旁,无奈之中她只好把女儿们丢在路旁。
战争使她失去了一切,绝望中的她被一个美国传教士所救,送进了医院,认识了男病友吴吕宁,两人一起辗转到了美国,后来结婚生下了吴精妹。
苏安梅跟随被迫做了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在那个男权思想统治的旧中国社会里,她母亲改嫁被认为是一件羞耻下贱的事,因而,她母亲在大宅院里四个妻妾中的地位十分低下,苏安梅深深地感受到寄人篱之苦,虽然最后脱离了那个妻妾争风吃醋明争斗的大宅院,可她的自由却是由母亲的生命换的。
钟林冬家处中国的北方,家乡连年灾害,使得父母们不得不及早地让她出嫁,然后带着家庭他成员迁离老家。
钟林冬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在那个家庭里面她不是被当成少奶奶,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童养媳,受尽了各种侮辱,最后婆家为了保全儿子性无能的秘密,给钱让她侥幸逃脱了不幸婚姻,获得自由。
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她因为憎恶丈大,亲自杀死了腹中的胎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她离开了丈夫的家,多年闲居在一个穷亲戚的家里,直到丈大死去才走出了绝望境地,遇上了一位美国士兵并与这个语言不通的美男人结婚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生活。
这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保留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家长制的思想。
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儿女,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
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懈地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吴前进女士在她的《美国华侨人文化变迁论》[5]一书中,把美国华人社会的华人分为一、二、三、四、五代;第一代指中国出生成长,尔后移居当地的老华侨;第二代指在中国出生或当地出生,受过一定程度的中华文化熏陶,保留有一定的华人意识,却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代;第三、四、五代又称为新生代,指二战后在当地出生又受当地教育,中华观念淡薄,思想、行为基本当地化的年青一代。
吴女士认为老华侨是认同中华文化,并以保持该种文化为荣的一群,他们客居他国并随时准备返回故乡,其文化心态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其政治身份属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的一代;第二代华侨为土生族,是受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又广泛接受了美国当地文化的一代。
就华人移民美国历史来看,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20、30 年代的土生族在文化身份上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蕴含较为激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互补的意义,有别于一般统计意义的“土生”(当地出生),其政治身份处于从华侨到华族(指在思想感情上基本认同当地社会文化的华裔少数民族),亦完成了入籍所在国的政治身份的转换。
《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她们不远万里投奔到美国,一方面在她们的心中,美国是一个安全、富有,可以躲过战乱的理想国度,另一方面她们在华的生活环境、经历以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她们仍然在美国的土地上怀念着传统的中国文化。
她们用中国语言、生活习俗、思想方式固执地在美国生活,她们吃着中国菜,一半操着弊脚的英语,一半操着各自的方言或普通话,恪守中国的传统,用中国美德教育着女儿:“怎样孝敬父母,听从母命,怎样才能不露声色,把想法隐藏在深处,再暗中掌握优势;为什么容易的事情不值得追求;怎样才能了解自身的价值,并且发挥出来,别把它当成不值钱的戒指到处炫耀;为什么中国思想是最完美的思想。
”她们应当属于第二代华侨,中西文化冲突最激烈的一代。
而她们的女儿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接受了美国的文化教育,并且少年时期就动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投入到主流文化中,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的”,83女儿们说美式英语,吃美国食品,穿美国衣服,而且美国男孩也更让她们倾心,她们已经全盘美化了。
所以母亲告诉女儿,如果她回到中国即使穿了中国人的服装,不化装,不戴首饰,中国本地人仅从她走路的样子,就能看出她是“外面来的”。
女儿听了很不高兴,立刻显出一种美国式的痛苦。
她们是完全融入了美国文化中的华族。
这样,在一个美国华侨家里,两种不同的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母女的矛盾冲突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在吴宿愿和吴精妹这一对母女中,吴宿愿认为美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使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任何一类:你可以开馆子、可以在政府部门工作领高额薪金,没钱也可以买房,能快速致富,快速成名。
她告诉精妹:“当然你也能成为不凡的人,你会成为最好的”,她对女儿寄于了厚望。
起初她希望女儿成为一个中国的秀兰·邓波儿,她带女儿去进行形象设计,后来发型设计没有成功,母亲便开始从女儿身上发现其他天赋,每晚她都从别人抛弃的旧杂志中寻找女儿不凡之处,她出了很多题考女儿,当这些都失败以后,宿愿却想到要把女儿培养成一名有名的钢琴家,尽管家里穷,她买不起钢琴,她却以自己为一位退休的钢琴老师打扫清洁的代价为女儿迎得了机会。
然而女儿并不高兴,她想以她自己的方式生活,想做一个平凡的人。
她告诉妈妈:“为什么你不喜欢我的这种方式,我不是一个天才,我不学弹钢琴,即使我能弹,你给我100 万美元我也不愿上电视。
”“我永远不会成为你希望那样的女儿!”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父母们都希望养子成龙,养女成凰,儿女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自己的骄傲。
父母有权为儿女安排生活、未来以及婚姻,而儿女们必须孝敬父母。
吴宿愿来到美国,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可是,吴精妹却憧憬着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做一个平常的人。
吴宿愿把传统的思想强加给精妹“只有顺从的女儿才能生活在这屋子里。
”但是女儿却认为她虽是母亲的女儿却不是她的奴隶,这儿不是在中国,她应该得到民主与平等,就像其它白人孩子一样。
钢琴事件之后,母女俩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年之久。
她们从此开始各人以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生活,直到精妹回到大陆之后,才得以了解母亲。
钟林冬和女儿卫弗利母女双方都曾强烈地意识到她们既互相依靠,又彼此折磨。
母亲带着旧中国的屈辱来到美国,为的是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也为了能给儿女们更多地发展机会。
正如钟林冬所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把美国的环境、中国人的性格,完美地结合起来,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两样东西是无法相融的”。
钟林冬同吴宿愿一样也曾寄希望女儿出人头地。
她们俩长期互相攀比自己的女儿,吴宿愿要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她就要把女儿培养成象棋大师。
她以女儿的成就为荣,处处向外人炫耀,使女儿卫弗利特别反感,母女俩发生了一场争吵后,母女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虽然自从“象棋事件以后,钟林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直接地干涉女儿活,然而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她仍然没有等闲,在中国的传统中,儿女的婚姻大事至关重要,父母们都试图干涉,往往是带着善意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