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在光功能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1.58 KB
- 文档页数:3
国科大在光功能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课题组在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学活性材料的设计构建及生物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设计构建了具有双光子激发、近红外发射特性的仿生荧光探针并成功将其应用于活体肿瘤的高清晰度荧光成像。
由于具有高灵敏度、优良的时-空分辨率、相对于其它技术而言的良好生物兼容性等特性,基于光学活性材料的荧光探测及诊疗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生物荧光成像需要由外源性荧光团提供读出信号或增强成像的对比度,这使得荧光探测手段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荧光探针的性能。
传统生物荧光成像所使用的荧光探针多以可见光作为激发源、而且信标光位于可见光区;而对于以深源的细胞或组织为探测目标的应用而言,这类激发光和信标光都位于可见光区的荧光成像会在穿透深度上受到很大限制。
针对以上问题,田志远带领的低维光学活性材料与生物探测实验室近年来在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构建及其生物探测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设计构建了用NIR光通过双光子吸收过程进行激发、发射NIR荧光的复合型聚合物荧光探针,其荧光成像穿透深度可高达1.2毫米、对深置目标及具有一定厚度的生物样品进行成像具有实用意义(ACS Applied Mater. Interfaces,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