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极少。
结果是,课堂教育显得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活力,学生的创新精神被大大压抑,学生唯教师说的、唯教本上的为答案,为权威,自己的思想完全被束缚。
这种现状,是与新时期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我们应该改革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如何操作的呢?
一、创设环境,提供主动参与机会
首先,应有个宽松的、和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生也有自主学习、思考的足够的时间。
在新时期,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理念。
一方面,要尽可能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个性特点,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尽量不束缚学生的思想,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吧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引导应适可而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分析,否则效果会很不好。
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尽量把学习的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从而使他们养成一边学一边想的
习惯。
这样就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造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增长才干,形成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态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有的学习姿态和生活方式。
那么,什么是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细说起来,它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呈现一个个问题,引起学生多问,鼓励学生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了。
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能力。
同时,教师不要满足于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本,甚至否定“权威”,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一定要精心呵护,给与鼓励。
三、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在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那么,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呢?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
一,从形式上看,它可以同桌、四人小组、大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不过,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异同,鼓励他们自由组合,这样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从内容来看,作交流可针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讨论;可先分工实施,再交流综合……方法可多样,内容可全面,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不是短期的、表面的、做样子的,而应该是长期的、潜意识的、富有实效的;之友在广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合作互动的精神和氛围,每天的课堂教学才会活跃、生动,学生在求知欲才会得到激发,学生才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探索学习。
为了弄清课内学到得知识,课外他们也许还会问大人、找资料,并乐于和同学交流、讨论,互相评价,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进一步闪烁。
总之,我们若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以上三条原则,紧紧围绕新时期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按照新思维、新模式,;灵活教导学生,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也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知识广博的、素质全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