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3《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本文以“书非借不能读”为论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
这次为您整理了3篇《《黄生借书说》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黄生借书说》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教学步骤:一、导入(1)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
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
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
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1.注音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guǐ2.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
夫人,那人。
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夫,音fú。
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
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
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
姑,姑且、且。
俟,音sì,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有所览,有看到的。
《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黄生借书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黄生借书说》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黄生热爱读书,却家境贫寒,他向邻居借书并用心学习,最终成为一位学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借尸还魂”、“临时抱佛脚”等。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如勤奋好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标记生词和不懂的地方,准备与小组讨论。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共同解决问题和理解成语的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4.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小故事或感想,运用所学的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其他有关勤奋好学的文章或故事,扩大阅读量。
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成语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5.2 课堂展示:学生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促进学习的交流和提高。
《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生借书说》。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黄宗羲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培养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生借书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黄宗羲及其作品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对文中寓意和道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黄宗羲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黄生借书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气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练习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拓展材料。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黄生借书说》。
2. 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推荐的文言文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课后反馈评价: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对读书观念的认同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生借书的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观点。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课文注释和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等,评价文章的观点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黄生借书说》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勤奋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收集有关颜之推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3.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勤奋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观点。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
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
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温故而知新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1)子不闻藏书者乎?(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3、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投影)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有书而不读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不同心态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投影)自己通籍前:家贫难致有所览辄省记——勤奋后:俸去书来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投影)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提出希望“予不幸”与“生幸”读书必速、归书必速(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九年级下册语文《黄生借书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黄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韵味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书籍、乐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黄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散文的韵味和修辞手法的欣赏。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黄生借书说》。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黄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黄生借书说》,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韵味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书籍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韵味的把握。
4. 个人感悟: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心得体会等,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黄生借书说》;(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2)理解借书的道德规范和诚信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3)学会珍惜时间和资源,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黄生借书说》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3.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特殊用词的理解;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的把握;3. 课文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提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黄生借书说》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黄生借书说》;2. 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诚信”的短文;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4.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黄生借书说》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2. 课文来源: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黄生借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概述:本文讲述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黄生借书的过程,揭示了珍惜书籍、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3.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源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僻词汇;2. 课堂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书籍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章主旨;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黄生借书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珍惜书籍的意义;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良好习惯;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书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设计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书籍的短文,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3. 搜集有关书籍的成语或名言警句,进行积累和分享。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题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热爱阅读、珍惜书籍情感态度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课文内容,是否突出重点;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2、学习课文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
3、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重点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部分词汇的古今异义,学习课文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有不同,唐代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密切联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强调的是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代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多媒体展示)先来了解“说”和作者。
请两位同学一读“说”一读作者。
(多媒体)二、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把握情感。
(2)学生边读边画出疑难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或问同学解决。
2、学生轮读,其余同学注意字音、断句,然后学生纠正。
3、字音检测(多媒体)4、大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快速口头翻译课文,标记出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举手提问,看哪个小组掌握的最准确。
5、自学检测(多媒体)(1)解释下划线的字词(2)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三、分析课文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作者想证明一个什么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板书2、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总结(多媒体)举例子自己的经历天子之书、《七略》四库余幼时家贫借书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张氏之吝书用心专其他祖父积做官之后束之高阁有书不读借书读用心专反面证明正反对比证明3、文中那些句子写出了借书读及自己拥有书后的心理和做法?提示:非夫人之物而·······姑姑俟异日观云儿(多媒体)4、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证明论点的?余幼好书···············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5、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做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起什么作用?(多媒体)6、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多媒体)第二段借书者的心理:藏书者的心理第三段作者年轻时急切求书心理:通籍后有书: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第四段予之不幸:黄生之幸:通过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深切厚望,读书必专,归书必速。
《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黄生借书说》的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
1.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黄生借书说》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文章通过讲述黄生借书、读书、赔书的过程,揭示了读书人应有的品德和态度。
2.2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3)分析课文结构,领会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讨中掌握知识。
3.2 案例教学以黄生借书为例,分析其品德和态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提高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阅微草堂笔记》及作者纪昀,引发学生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观点。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4 案例分析以黄生借书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德和态度,探讨读书人应有的品质。
4.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4.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总结学习心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附:课后作业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读书人应有的品德和态度的认识。
不少于300字。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阅微草堂笔记》的其他篇章,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黄生借书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比照方法说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那么”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
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根底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
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本文构造是怎样的?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局部。
第一局部(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
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比照,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
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
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局部(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拟,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完毕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1)中心明确,构造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
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
《黄生借书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生借书说》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地位。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
2.3 文化内涵讲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礼仪、道德观念等。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借书的规矩和礼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分析、综合、评价文章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4.3 期中期末考试设计针对本章内容的期中和期末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黄生借书说》的原文和注释版本。
选用相关的辅导书籍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化内涵介绍,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黄生借书说》教案(优秀模板7套)《黄生借书说》教案1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词语积累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件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
夫人,那人。
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只。
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
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
姑,姑且、且。
俟,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有所览,有看到的。
辄,就。
省记,记在心里。
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
落落,堆集的样子。
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之前)同样贫穷。
类,似,像。
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
唯,只是。
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
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 一词多义3.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 庋��guǐ惴惴zhuìzhuì�ryín 挑剔tì炫xuàn耀梗gěng概狡黠xiá4.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5. 作者、作品简介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类文体的文章每每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生借书说》。
(2)理解《黄生借书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黄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观点。
(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黄生借书说》。
2. 理解文章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3. 分析黄生的性格特点和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 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观点。
3. 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念和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生借书说》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准备生字词卡片和练习题。
3. 准备合作学习的分组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黄生借书说》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态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生借书说》,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教师分析黄生的性格特点,讲解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5. 实践操作:(1)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练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黄生借书说》的文意和观点。
(2)请学生回家后,练习朗读和背诵《黄生借书说》。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黄生借书说》与其他古代散文的异同,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生借书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了解作者黄宗羲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文章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会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生借书说》。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黄宗羲的生平和思想。
(2)简要介绍《黄生借书说》的背景。
(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生借书说》,理解文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论证方法。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教案教学目标:教育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时安排:2时第一时教学要点:解题,了解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导入新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
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
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文整理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2解题:学生阅读文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①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整理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
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
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
②文整理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
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
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
”③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
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
《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整理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④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
《黄生借书说》教案《黄生借书说》教案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__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3、诵读课文,领会__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学习过程:一、导入语二、预习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5)故有所览辄省记。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2翻译句子(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交流、展示读课文,思考: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友情提示: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分以下几步作答:1、作者观点是怎样提出的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被证明的(先概括各段内容,看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3、联系全文结构,分析论证思路。
2、__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对比鲜明,请结合课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示例: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我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3、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
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友情提示:先表观点,再说理由,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试设想,袁枚和柏杨相遇,关于借书的利弊,他们会怎样对话?友情提示:注意要点1、袁枚和柏杨对借书的观点的异同。
2、两人不同的语言特色。
四、盘点收获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
那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寄语: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
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去读一读,相信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念书的观点各不相同。
唐朝诗人杜甫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念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以为:“念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念书的益处很多。
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念书的观点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咱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路探讨有关念书的问题。
二、温习检查(投影)温故而知新一、解释句中划线的词:(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二、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然:然天子念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有地洼但是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五、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1)子不闻藏书者乎?(2)然富贵人念书者有几?(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上节课,咱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诵、翻译,下面请同窗进一步朗诵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二、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来论证观点的?3、这些论证方式的作用是什么?探讨一、(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探讨二、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投影)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有书而不读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生回答)(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不同心态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他人提及,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式?生答)(投影)自己通籍前:家贫难致有所览辄省记——勤奋后:俸去书来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念书?生答)(投影)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提出希望“予不幸”与“生幸”念书必速、归书必速(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小结:按照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式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念书。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黄生”指青年黄允修。
“说”足古代的一种文体,叮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生字词。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议论层层深入,含蓄表达主旨的写法。
【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多搜集些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导入。
如: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
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
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2.作者作品简介。
袁枚是一位较重要的作家,“说”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必须让学生据实了解掌握。
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教师再加以补充。
明确: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所写成的文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但都是为说明一个道理。
3.学生多样化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方法,本环节读的方法丰富多样,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采取教师范读课文:正音、停顿、节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正音、感知文章大意。
再挑学生自主争先朗读,师生点评。
在点评的基础上,全班再一次齐读。
声音洪亮,要求达到准确流畅,节奏和谐,快慢有度。
4.整体感知课文。
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用原文回答:(1)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3)富有藏书而不读的有哪三种人?(问题较简单,学生集体回答即可)5.译读课文,梳理思路。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层次。
(1)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
师生共同处理疑难词句。
(2)能结合注释准确地说出文意大意,注意以下重点语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然而、可是。
无沦: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为:被。
俟异日俟: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
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家贫难致致:得到。
故有所览,辄省记览;阅读。
辄:就。
省: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俸: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
(3)概括各段大意,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适当点拨:第1段从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
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和第3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
第4自然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
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
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6.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后引导学生探讨:(1)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明确;作者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得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
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2)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明确: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坊。
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
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3)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
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作者幼时好书,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读书效率很高。
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
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
7.比较探究。
本环节旨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写作特色地把握学生能点出其中的几点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
(1)比较袁枚与柏杨关于借书的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都认为借书必还。
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无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未完全拒绝借书。
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
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
(2)论证借书必还,袁、柏写法各有哪些独特之处?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袁枚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
柏杨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
(3)探究本文在写作上的对比手法。
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总结归纳: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
以“落落大满,素蟑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
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论点。
第4自然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提及的图片:袁枚图像及资料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作者作品语言特色。
2.课文中有关的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文章中的思想和写作特色。
加深学生认识。
(三)教学资料要求1.作者图像2.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历官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有政声。
三十三岁时因其父亡故而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筑室小仓山,称随园,因又自号随园主人。
于此从事诗文著述近五十年。
他发展了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性情之外无诗”,论诗有明显的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对当时影响很大。
散文笔墨畅达,才气流溢,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3.相关资料:课文简析王镇远文章虽仅三百余字,但写得颇有感情,令人感到真切。
如第二段中“书非借不能读也”以下,一连用了三个问句来说明藏书者未必能读书,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
举了天子与富贵人的例子,不仅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表现了袁枚敢于指责权贵、无视传统的个性。
又如“余幼好书”一段,叙述了亲身经历。
以少年时借书的困难和自己的勤于记诵与后来通籍后积书日多而读书渐少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是切身体会,所以写得极真切感人。
此文由于是写给学生的,所以乍看似乎信手写出,漫不经意,然仔细分析,可见波澜起伏,层层展开,颇具谋篇运思的匠心。
第一段简略地交代写作本文的缘起。
只是全文的引子。
第段开门见山,劈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并以此贯穿全文。
魏际瑞说韩愈的文章“入手多特起,故雄奇有力”,此句也可谓“特起”,这正是中国古二代散文(特别是论说文)起势的常用手法,即在第一句将所说的论点和盘托出,给读者以强烈印象,然后徐徐展开。
第三段由书而推到天下之物,进一步说明了第二段中的观点。
第四段则以亲身经历说明了借书读之易专、藏书未必能读的事实,紧扣文章宗旨。
第五段归结到黄生借书事,以黄生今日的借书与自己昔日的借书作了对比,指出了彼此不同的遭遇,回扣上文,而勉励后进的用意已溢于言表。
“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黄生的希望;最后七字作为结束,便令全文结构完整。
可见文章中心明确,虽任情写来,而章法宛然,形散而神不散。
(节选)体兼说、序,文含情、理——读袁枚《黄生借书说》王英志这篇文章所要“说”的道理并不深奥,但作者却能正说、反说、侧面说,以及明说、暗说,角度多变,波澜起伏,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毫不乏味。
作者不仅注意以理服人,更重在以情感人,特别是以个人亲身经历劝勉后学,推出论旨,情真意切,使人读后为之折服。
全文结构上则特别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层层对比之中说明论旨。
而文风的唯情所适,率性而发,娓娓而谈,明白轻快,亦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