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备课人:尚之亿课题: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事主体的资格,增强依法处理民事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1、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是解释民法规范的准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中职学生作为公民,要依法处理民事关系,必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1)地位。
无论是民事立法、司法,还是民事活动,都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为准绳。
(2)理解。
五条原则中,平等原则是民法的首要原则、核心原则,强调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主体地位平等,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平等,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3)理解。
五条原则是为下一目依法处理民事关系作铺垫。
因为要依法处理民事关系,就必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2、依法处理民事关系从理论上说,了解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事主体的资格,目的都是为了在民事活动中依法处理民事关系。
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1)明确。
要了解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内容及其内涵,明确无论公民还是法人,要成为民事主体,必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是依法处理民事关系的前提。
(2)思想和行动。
将其观念、意识和民法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
(3)了解。
《民法通则》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理解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教学难点:1、民法调整的对象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平等地位的社会成员间的民事关系,财产关系的基本内容是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人身关系的内容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这些知识比较抽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引导学生理解,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民事关系,非平等主体的民事关系不是由民法所调整。
(2)要引导学生首先理解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内涵及其内容,再引导学生搞清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超星德育课程选课手册2016年1月中职德育课程概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例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MOOCs”等不断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教学。
2015年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据此,超星集团汇聚师资资源,整合平台优势,借助慕课技术,精心打造中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包含四门必修课以及十一门选修课。
必修课《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特色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学习资源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课程设计基础核心知识内容模块(微课视频)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模块(混合式教学活动)教学案例资源库模块(课堂教学ppt、方案、案例资源音视频)专家教学设计指导模块(教学重难点突破)选修课《中职生心理健康》、《中职生安全教育》、《中职生就业指导》、《军事理论》、《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二十四史名篇导读》、《有效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美的历程——美的导论》、《艺术鉴赏》、《穿T恤听古典音乐》。
聚焦中职内容宽泛通俗易懂权威名师专业制作目录一、必修课(4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选修课(11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必修课(4门)编号课程名称主讲人单位及职称课时1 哲学与人生常晋芳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32 纪莹莹浙江塘栖职业学校副校长谢国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2 职业生涯规划于丽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讲师323 经济政治与社会宁霞南京商业学校高级讲师副校长32 梁慧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讲师学生科科长4 职业道德与法律32(一)哲学与人生(32课时)主讲人简介:常晋芳: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秘书处秘书。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第二课时二、依法保护人身权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人身权的含义、内容以及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2)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2。
情感态度观念通过理解保护人身权的有关法律规定以及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增强依法保护人身权的意识,崇尚公平正义。
3.运用学会自我保护,提高维权意识,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从理论上讲,了解我国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理解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的重要性,并落实到日常民事活动中。
这是本框题的落脚点。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法治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首要的是必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身权。
人身权是关于人自身的权利,是人与生俱来所固有的权利。
人身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如果人连自身的权利都得不到有效而充分的保障,其他一切权利不仅无从谈起,而且毫无意义,建设法治国家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在现实中,人们对于人身权的理解比较狭窄,多是从生命权和身体权来理解,并且以为轻微的侵害不用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人们对人身权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刻,侵害人身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这些概念及其内容理论性强,中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在民事活动中侵害这些人身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更是存在着理解的误区。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习礼仪,讲文明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
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第1-2课时: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依法保护人身权和依法参与民事活动。
在第一部分,学生将了解民法的含义、民事主体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并学会如何处理民事关系。
在第二部分,学生将认识到人身权的含义、内容以及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1.了解民法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活,增强处理民事法律关系的能力。
2.认识到人身权的含义、内容,以及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3.学会自我保护,提高维权意识,依法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情境导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
教学设计:在讲授新课前,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与前两个单元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民事关系和违反的民法原则。
然后,讲授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并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中违反了民法的哪些基本原则。
最后,介绍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让学生理解民事主体的概念。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前两个单元的内容,明确本单元与前两个单元的内在联系。
2.新课导入(8分钟)通过一个案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民事关系和违反的民法原则。
3.讲授新课(32分钟)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1.民法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民法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民法的基本原则。
2.民事主体的资格介绍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让学生理解民事主体的概念。
二)依法保护人身权1.人身权的含义和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人身权的含义和内容。
2.保护人身权的规定介绍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让学生了解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4.总结(5分钟)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要依法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
分析 P128 《生活处处有民法》案例导入新课,民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直接、最密切……(1)民法调整的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 2)民法的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②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价有偿原则;③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④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⑥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
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教材 126 页上的漫画认为李某现在已经 18 周岁了,是否有资格处理父母留给自己的财产?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略)自然人要成为民事主体,必须以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为前提。
除了自然人以外,法人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那末,什么是法人、法人的成立需要哪些条件呢?是一种社会组织,但惟独具备法人条件的社会组织才干取得法人资格。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我们刚才学习了解的法人条件,也就是说法人需要通过法定代表人来进行民事活动。
是指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首先我们要学习民法, 懂得民法,遵守民法;其次要自觉运用民法规范自 己的行为, 依法正确行使民事权利, 自觉履行法定的民事义务, 并尊重其他民事 主体的民事权利。
否则,就是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具体为:住手侵害,排除妨 碍,消除危(wei )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 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分析书本 P133 页几个镜头,突出民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等。
例如: 1.工人排队接受搜身 2. “恶作剧” 3.偷看他人信件 4.网上说 别人坏话 5.拍广告 (1) “工人排队接受搜身”侵害了工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
(2) “恶作剧”侵害了生命健康权。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韩重修2014.02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
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四、教材简析:全书共五个单元,在内容上可分为礼仪和法律两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难点: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关键: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六、教学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
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七、教学进度(参见下表)教学安排和进度:。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韩重修2014.02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
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四、教材简析:全书共五个单元,在内容上可分为礼仪和法律两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难点: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关键: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六、教学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
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七、教学进度(参见下表)教学安排和进度:。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成都市工业学校任敏
教学设计备注讲授新课前,先复习上节课两个问题(5分钟)
新课导入(5分钟)
{创境激趣}
出示关于体现财产权的图片,提问图片中事例体现了哪些财产权,帮助学生理解
财产权。
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的相关规定。
{提出问题}
1、我国有关法律是如何保护财产权的?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财产权的事情,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3、结合个人实际谈谈,我们中职业生如何维护财产权。
讲授新课(20分钟)
三、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一)法律保护财产权
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教材p165的案例,引入财产权的概念
1、财产权
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
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
2、国家、集体、私人的财产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二)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分析p167—168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侵害财产权所要承担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2、刑事责任。
3、解决的途径。
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
{相关链接}
我国《物权法》对物权的保护规定,见书p160。
{互动在线}
见书p158
可利用课件演示声图并貌的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