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执行力理论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45.79 KB
- 文档页数:5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综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政府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级执行主体,其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成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
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内涵和特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在实施公共政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行能力和执行效果。
它包括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效率性和公正性。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内涵包括:政策执行的合法性,即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政策执行的效力,即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是否能够达到政策制定的目标;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即政策执行是否公正合理,是否对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公平对待。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特点主要包括:政治性、复杂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由于我国政府体制的特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过程常常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执行资源、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干部素质和能力等多个方面。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政策执行的关注和投入,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素。
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责不明、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力和效率。
政策执行资源的配置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综述引言地方政府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之一,其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进行研究,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的现状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国际上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对政府的执行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关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理论和观点。
而在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本身的属性、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二是政策执行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政策执行效果、效率和公平性的评估;三是政策执行的改进策略,包括如何提高政府执行效率、保证政策落实到位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政策属性、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1.政策属性政策的属性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
政策的性质、复杂程度、目标确定性、政策内容等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政策性质越复杂、目标越不确定,政策执行力要求就越高。
2.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管理规范与制度建设,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一个机构化规范、职能分明的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有利于政策高效执行。
3.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人口结构、市场竞争程度等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一个相对稳定、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策的良好执行。
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分析检查报告政府执行力是由“政府”作为决策主体,“执行”作为作用过程,“力”作为效率程序所构成的互为条件、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体。
关于一系列政府执行力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政府决策的准确度、人之精神的作用度、客观条件的适应度三方面,而影响政府执行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政府管理。
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于创新政府管理。
所谓创新政府管理,就是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要求,其本质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从而确保社会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确保国家资本更好地用于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简而言之,创新政府管理,就是要求政府创新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行为等各个方面,打造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围绕简政放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不断变革,但是必须看到,政府管理体制还远远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由此造成了当前一系列突出的政府执行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落后、观念滞后。
由于客观存在的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相差悬殊,职务、级别的权利差异等原因,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突出。
有的干部一旦任用不如意,则思想消沉、工作消极;有的即使照顾换了岗,待“兴奋期”一过,就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随大流、一般化;有的业务不熟、能力不强、作风不实,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造成“一把手”难以为计,力不从心;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本部门、本单位没钱、没权、没地位,而产生见异思迁、厌倦其职的思想和情绪;有的则无心事业、用心营私,盼到调整盼升迁,思想动荡不定,工作安心不下。
不仅自己无所顾忌,而且影响他人工作积极性。
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构成影响执行力的思想根源。
二是机制不全、体制不顺。
我国政府执行客体的理论探析内容摘要: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是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所要面临的头等大事。
本文基于研究党和国家的政策及现实状况出发,在阐述提升政府执行力的过程中,重点就我国政府执行客体的“合道德性”缺失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政府执行客体政府执行力合道德性公民参与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从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凸显的问题可以看出,政府执行力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其现实紧迫性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关概念界定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具体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力量。
政府执行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通过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战略计划等行为,对各种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有效处理政府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效力。
狭义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能力及效力。
政府执行客体是针对解决政府“执行什么”的问题而提出的。
大部分人研究政府执行力时,都假定所执行的客体都是正确的,或者认为政府执行客体就是公共政策,因此大多学者都回避了这个问题的研究。
然而笔者认为在强调提升政府执行力时也不能忽视对政府执行客体的正当性论证。
政府执行客体的正当性分析民主制度的政府对所将要执行的客体必须进行正当性分析,即必须解决执行客体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合道德性。
合法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符合法律的要求”,合法性的内涵孕育在民主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密尔曾言:“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权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不仅对该最终的主权的行使有发言权,而且,至少是有时,被要求实际上参加政府,亲自担任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问题与对策研究在2006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执行力”。
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引起了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同时这也标志着强化政府执行力将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里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
而“政策执行力”作为“政府执行力”概念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急需加强的基本能力,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正是通过公共政策及其有效执行而实现的。
地方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的末梢,是整个国家行政体系运作的基础,直接面对广大民众,国家的各项政策、工作任务必须通过地方政府才能贯彻落实,它是国家意志在社会的输出终端。
基层政府执行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依靠对基层政府执行力的判断来评价政府组织整体的效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基层政府执行力关系到政府行政组织系统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基础。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政府执行力不断提高。
我国有今天这样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经济社会有这样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地位有这样显著的提升,都与政府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密不可分。
但是,在某些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执行力还很弱。
有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多种原因造成了当前的政策执行力薄弱。
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缺乏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
只有切实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才能实现政府确立的各项工作目标。
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政府工作落实,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加强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情况,综合运用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对政府政策执行力相关文献的研究,找寻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规律,寻找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审视基层政府执行力现状,并就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相应的分析。
政府执行力分析检查报告政府执行力是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工作部署的实践能力,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
就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机构设置而言,党委是领导机关,人大是权力机关,政府是执行机关,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依靠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把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蓝图,坚决地、不折不扣地变成现实,这就是政府工作的定位。
政府执行力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公民诉求能否得到回应与满足、关系到公共利益能否得到维护、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能否得到认同。
一、政府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任务繁重,矛盾突出,困难较多。
破解难题、促进发展考量着政府的执行力。
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把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作为自身建设的突破口,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行风评议,治理商业贿赂,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系统的执行力有所提升,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服务水平都有所改进,促进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但我感到,当前政府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是战略问题、思路问题、决策问题,而是执行力问题,政府执行力与群众的期望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拒绝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对上级安排的重大工作任务,有的各取所需、各行其是,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是消极执行,敷衍塞责、被动应付。
精力不集中,缺乏责任心,对上级的工作要求,能推则推,推不了的则拖。
三是低效执行,勤而无效、劳而无果。
工作没有中心,做事没有重点,责任不落实,赏罚不严明,使该干的事干不成、能干的事干不好。
四是机械执行,缺乏创新、求稳怕乱。
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化解矛盾的底气、攻坚克难的志气,遇到矛盾绕着走,致使一些疑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政府执行力大讨论心得体会最近,我镇开展了提高政府执行力大讨论,感触很深,收获很大。
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政府执行力的理解对于政府执行力的概念,虽然早就看到过、听说过,但是理解上很片面和肤浅,对政府执行力的内涵和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不深,掌握不透。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政府执行力的含义。
政府执行力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从法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行政效率的大小和效益的多少。
从社会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的能力。
政府执行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通过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战略计划等行为,对各种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有效处理政府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效力。
狭义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能力及效力。
这本书还从领会力、预测力、计划力、服务力、组织力、创新力、评估力、问责力、调整力九个方面对“行动”之前、“行动”过程、“行动”后期三个阶段政府执行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政府执行力其实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各种能力贯穿于政府执行活动的始终,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二、通过学习,明确了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要素。
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所以我认为提高执行力的落脚点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要通过学习,明确目前对政府干部素质和能力上的要求,从而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预测力中,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辨别力。
在计划力中,要有调查研究的能力、拟定计划方案的能力、论证和选择计划方案的能力等。
在组织力中,要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扬长避短的能力、果断指挥的能力、有效控制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1],因此政策失败也常被认为是政策执行失败[2]。
实践中,由于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结果之间有相当长的距离,文本形态的公共政策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目标置换、信息扭曲或其他差错,不利于政策落实到位。
这种跨国界、超越体制的政策执行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政策制定者和执行部门。
了解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实然状态,洞悉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逻辑,对于更好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
一、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谱系对政策执行的重视源于20世纪70年代。
此前,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背景下,政治被视为国家意志的制定,而行政处于以“价值中立”为原则的意志执行领域。
在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政策执行一直被视为行政系统内的常规过程,被忽视而处于不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青年学者掀起了行政管理的改革运动,剑指行政的“价值中立”,新公共行政强调政策执行后的政策绩效,强调政策制定外——训练有素的公共管理人员的有效执行领域。
因此,在新的公共行政范式转换下,政策执行研究受到重视。
直到70年代,西方尤其美国的政策执行频频出现问题,导致了声势浩大的“执行研究运动”,尤以1973年学者普瑞斯曼和维尔达夫斯基《执行:华盛顿的伟大期望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一书的出版为标志[3]。
因此在理论范式转变和执行研究运动实践的双重需求下,政策执行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
纵观四十多年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按照其理论发展脉络,学者大致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综合模型”三种研究路径。
如表1所示,这三种路径在研究的出发点、视角以及理论假设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话语特点。
学者丁煌将三种路径包含的执行因素变量划分为“组织理论”、“网络分析”、“制度分析”、“阐释性”四类[4]。
组织理论关注官僚机构内部及其与私营部门的关系,关注执行组织的特征,关注执行组织成员的意向等变量;网络分析关注政策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地位、策略、资源多寡、资源交换等网络行动者行为的描述;制度分析出于行动者行为改变的“成本-收益”关系视角,分析制度、激励等其他行为约束性因素变量;阐释性视角提出政策执行的文化维度和执行者对政策的认知框架,强调对政策内容意思解构的阐释性和共享性。
政府管理理论中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研究1. 引言政府管理理论是研究政府行为和政府运作的学科,政府管理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政策执行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对政府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政府管理理论中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研究。
2. 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意义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是对政府行为和政策实施结果的科学评估。
首先,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发现政策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政策。
其次,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可以提供决策依据,使政府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合理分配资源。
此外,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还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3. 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方法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
定量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和数学模型等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综合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结果。
4. 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政策成本的合理性等方面的指标。
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评估政策执行效果的核心指标,可以根据政策目标的特点和要求确定相应的指标。
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来评估。
政策成本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来评估。
5. 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案例分析以某国教育政策为例,探讨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具体应用。
该国政府制定了一项教育政策,旨在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经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意见和建议,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
同时,通过统计数据和数学模型等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最终得出该教育政策的实际效果,并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
经验交流230作者简介:罗剑(1983— ),男,彝族,云南景洪人。
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政府行政执行力是政府执行公共政策、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能力。
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是政府部门权威强弱的客观反映。
本文指出发现与分析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是提高行政执行能力、提升政府绩效的客观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常见因素(1)影响执行力的主观因素。
第一,思想上不重视。
工作得不到思想上的重视,就很难集中优势力量去落实。
这种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往往要到引发了问题和麻烦才被发现,最后还得重视、落实。
第二,态度不端正。
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好大喜功、对待基层采取生硬态度等心理姿态都不利于做好工作,缺少基层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必然导致低效率。
第三,能力素质不高。
有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不能完全理解政策、会议精神,工作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导致政令落实过程中漏掉细节,影响落实质量。
第四,沟通能力差。
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沟通能力差的问题,不能做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导致重复、低效的沟通现象,延误政策的落实时机。
部分工作人员因为沟通问题导致基层群众需要为了一件事情多跑好几次,造成双方的误解和不信任,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印象。
第五,工作方式方法落后。
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与时俱进,使用落后、老套的工作方式方法,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逐步参与到政府工作之中,为政府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若工作人员不能充分应用这些信息技术,依旧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责任心不强。
有些干部在工作中会找借口暂时逃避困难,导致矛盾得不到及时处理,小问题硬生生拖成大毛病,群众情绪得不到及时安抚,政策难以落实。
第七,工作不深入。
政府工作中不深入群众群体调查实际情况,不关心民意的焦点,往往导致政府工作缺乏针对性,难以深度落实。
(2)影响执行力的客观因素。
第一,工作多、顾此失彼。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抓的工作包含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尤其2020年不仅脱贫攻坚收尾年,很多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若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很容易因为工作太多而顾此失彼。
当代中国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研究摘要近几年,我国在政府执行力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存在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等问题,这说明政府执行力建设问题任重道远。
执行力建设的成效之所以还不能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没有认清或者忽视了影响执行力建设的关键的因素,因而不能有的放矢进行政府执行力建设,并收到一针见血之效。
本文从我国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我国政府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1、政府政策;2、执行能力;3、对策目录目录 (3)一、绪言 (4)(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4)(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中国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相关概念 (6)(一)政府执行力涵义 (6)(二)政府执行力运行机理分析 (6)三、中国政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8)(一)中国政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8)(二)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弱化的原因 (9)四、提高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对策 (13)(一)健全政策组织构架 (13)(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13)(三)加强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建设 (14)(四)营造良好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 (14)五、结论 (16)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17)一、绪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第一,民众多元化的价值诉求与对政府期望值增加,使政府执行理念面临严峻的考验,亟待我们更新;第二,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导致政府执行环境更加复杂,亟待我们解决;第三,地方利益隐形利益凸显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复杂关系,导致政府执行体制面临新的困难,亟待我们克服。
当代中国政府执行力的责任治理研究“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各个层级的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我国在政府执行力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说明政府执行力建设问题任重道远。
执行力建设的成效之所以还不能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没有认清或者忽视了影响执行力建设的关键的因素,因而不能有的放矢进行政府执行力建设,并收到一针见血之效。
因此,找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关键的因素,以此为着力点进行政府执行力建设,使之取得更大突破,这是当前和今后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方向。
笔者认为责任因素影响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政府执行力建设做一探讨。
文章分为三部分:上篇是基本理论篇,共两章。
第一章的内容是:政府执行力、责任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分析。
先是对政府执行力概念的分析和运行机理,以及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然后对责任、责任行政概念的梳理和分析。
最后提出了从责任视角审视政府执行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的内容是:责任对政府执行的影响。
前半部分讲的是责任在影响政府执行力因素中地位,后半部分讲的是责任因素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分析。
中篇是现实篇,共两章。
第三章的内容是: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现实状况。
从分析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课题提出的过程入手,在肯定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努力与成就的同时,提出我国当前政府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的内容是:当前我国政府执行问题责任原因分析。
提出了影响政府执行力提高的六个与责任相关的因素。
即政府职责配置的体制不科学、执行责任评估机制缺乏、责任实现的激励机制不科学、执行监督不完善、问责制不完善和责任执行文化缺失。
下篇是路径篇,共六章。
第五章的内容是:确权明责,优化政府职责体制配置。
讲的是从优化配置政府的职责体系角度来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路径。
第六章的内容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责任考核制度。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摘要:执行力是政府的生命力,是政府有效处理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能力。
提升政府执行力,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升政府竞争力和公信力。
政府执行力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推动该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对政府执行力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如何深化该课题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公共管理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落实,就是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政府执行力,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执行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研究和提高的重要课题。
为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现本文将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回顾,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一、国外研究综述“执行力”的概念,首先是由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提出来的,早在1896年,美国学者托马斯和伯恩就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1]其次,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认为:“执行的核心就在于: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
”“执行不只是那些能够完成或者不能够被完成的东西,它是一整套非常具体的行为和技术,它们能帮助公司在任何情况下得以建立和维系自身的竞争优势,[2]进一步丰富了执行力的内涵。
可见,企业管理领域的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执行企业战略计划的技术体系、能力及手段。
执行与执行力概念的相继提出,使所有关注企业组织等大型组织内部运作效率的管理者和学者都眼前一亮,企业执行力的研究从此拉开序幕。
公共管理领域关于“执行”概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著作《行政学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从事政治者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部门则应负责执行政策;认为公共行政就是公法明确而系统的执行活动。
关于我国政府执行力的思考几天前的一则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1月1日起,商务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
《办法》规定,餐饮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违规者最高可被罚款3万元。
但是通过媒体记者的调查发现,个别餐厅有最低消费的门槛,还有部分餐厅通过服务费、茶位费等收费项目打起了‚擦边球‛。
消费者向有关部门举报,从市民热线到消费者协会再到工商管理部门和物价局,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在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之中消弭于无形。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该办法落实的执法机关仅仅为‚商务主管部门‛而没有指定具体的执法机关,而所谓的‚商务主管部门‛本身又有人手不足、人浮于事等问题,最终导致政策无处落实。
还有2010年国资委发布的国企‚退房令‛,要求78家央企对地产业务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并限令在15天之内提交退出方案。
在当时被称为房地产调控的一把利剑,然而几年下来最终也成为了一纸空文,2012年下半年,上海、广州、长沙、深圳、天津等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几乎都被央企收入囊中。
2013年1月份北京成交的8宗经营性用地,也全被国企包揽。
这给了当年的‚退房令‛一个响亮的耳光。
由此我想到,近年来,教育乱收费、买房难、看病贵等传统社会问题依旧,煤矿安全、食品安全等公共危机事件也接连不断。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的一直积极应对,但问题处理的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情况可能是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然而政府部门,尤其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核心,其执行力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质疑。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曾说过,‚在政府工作中,为了实现政府政策的目标,方案确定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我国前总理温家宝也曾说过‚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执行力弱,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