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唐朝李世民为何没把治国贤能用在父子关系上?
- 格式:docx
- 大小:6.63 KB
- 文档页数: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抹黑父兄导语: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还被视作太平盛世的典范,而为人们所津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还被视作太平盛世的典范,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伟大的唐太宗,却首开了中国历史上篡改历史的恶例,抹黑父兄功绩的同时,不惜涂脂抹粉,过分渲染自己开国伟业之君的伟光正形象,影响相当恶劣,可以说流弊所及,贻患无穷。
当然了,李世民这样做似乎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得到皇位的手段不太光明正大。
尽管每一个鼎盛王朝无不由白骨蘸着鲜血堆砌而成,但这些鲜血和白骨总是别人家的,而李世民却是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残杀自家兄弟,踏着他们的鲜血白骨,不光彩地登上帝王宝座。
为了把这段血腥历史自圆其说,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李世民就开了中国历史上篡改历史的恶劣先例。
李世民首先抹黑的是自己的父亲。
说起来,唐高祖李渊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倒霉开国皇帝。
其他的开国鼻祖往往都被自己的子孙描述得英明盖世、威震寰宇,然而李渊却是例外。
为了突出儿子的英明,老爹只好受点委屈了。
在儿子的万丈光芒之下,李渊留在历史中的身影,显然被平庸化了。
不但他出生时没有什么灵异的事情发生,而且连举旗造反的首功也被剥夺了。
据篡改后的正史记载,李渊谋反是被李世民逼的。
当时李世民与大臣刘文静先商量好起兵,然后告诉李渊,李渊闻之大惊,最后迫于形势,不得不勉强从之。
对于李渊举兵反隋是被李世民所迫的说法,不少后世史学家都提出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导语: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
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
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
然而综观中国历史,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这230多名皇帝中昏君、暴君占据了多数的比例。
那些杰出的皇帝,尤其是有始有终的文治武功、德兼有功的好皇帝,简直是凤毛麟角。
相比较而言,中国有7名比较有政绩的皇帝或者是君王。
夏禹,他领导治水有功;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分封天下的国家;秦始皇,第一个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帝国;汉高祖刘邦,他与项羽决战,取得了胜利;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贞观之治,推动历史大进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政权,恢复汉人之治;清朝康熙玄烨,统一全国,确定了现代中国的大致版图。
然而,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而疏于制止,即使这几位明君,也并不是完美无瑕。
有时候,他们也像猛虎一样,杀人如麻。
唐太宗杀兄逼父"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这是王夫之对唐初玄武门之变的评价,与我们正史上的评价出入很大。
正史是这样记载的: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
建成、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杀兄逼父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王之位的手段导语: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
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李渊在位期间对朝中政治事务漠不关心,听信谗言错杀良臣。
对于儿子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兄弟之间的矛盾未能及时化解,成了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导火索。
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边境来犯,太子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元帅,他想借机除掉秦王李世民。
没想到李世民知道了这个事情,他没有办法只好先发制人,诬告太子与李元吉在玄武门起兵造反。
没等皇帝李渊下旨处制,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兵将太子李建成杀害。
随后李世民命令手下进宫告知皇上,当时旁边的大臣见状十分害怕。
宫中军队也都受制于秦王李世民,李渊看到如此情形知道大事已去。
玄武门之变李渊无耐之下,写下了招书,全国上下军队都听令于秦王李世民,并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虽然在情急之下被迫发动政变,但是他对父亲李渊,只要李渊在世一天都孝顺伺候于他。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手上几乎没有了皇权,最后愿意早些退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李世民继承皇位的经历。
李世民杀兄弑父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家男人共用一妻唐朝皇室究竟有多开放导语: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限划分没有那么清楚,在唐朝,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被强制性地改穿汉装;北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限划分没有那么清楚,在唐朝,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被强制性地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
不仅如此,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
一是因为文化起了联结各民族纽带的作用,只要对文化发展有益,不管是什么少数民族,都会采取接受态度,国家结合的共同体在于相同的东方礼乐文化。
二是唐朝经济非常繁荣,所以更多采取对各民族宽容的政策。
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皇后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
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
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
陈寅恪当年曾详细考证此事,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什么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或实物可以供此问题得到深一步的结论。
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
昭君出塞的典故中,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唐朝帝王史中,也有类似的尴尬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乱伦。
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14岁时,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
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生活常识分享。
论唐太宗举贤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唐太宗封赏不私亲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
基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寝,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译文将帅的气质、气度有不同,其本领、作用有大小之分。
如果能察觉他人的奸诈,看到事物潜伏的危害、祸端,被部下所信服,这种将领为十夫之将,可以统领十人的队伍。
如果早起晚睡,整日为公事操劳,言辞谨慎小心,能倾听部下的心声,这种将领为百夫之将,可以统领百人的队伍。
为人耿直又深谋远虑,勇猛善战,这样的将领是千夫之将,可以统领千人的队伍。
外表威武,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个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别人的努力和辛苦,又能关心他人的饥寒情况,这种将领为万夫之将,可以统领万人的部队。
能举贤能之人,进德修业不断充实自己,连续不断,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为十万人之将,可以统领十万人的部队。
能以仁爱之心待部下,又能使领国信服,晓天文,善处人际关系,知识地理,放眼四海之内,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和谐圆满,这样的将领是天下之将,可以治理整个天下。
拓例唐太宗封赏不私亲李氏灭隋兴唐后,又经过数年征讨,到李世民称帝时,才算彻底平定天下。
李世民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
但李世民大封天下,却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
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
如今,连房玄齿、杜如海这样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响。
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
见此情景,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
但您虽首倡义军,却无功于国家。
起兵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
唐太宗议论文600字唐太宗议论文1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识时务者为俊杰,唐太宗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18岁的李世民就已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
后来,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这确是识时务的看法!唐太宗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虽然李建成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平庸、禄禄无为,他也很有才华。
有人说,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李世民过于狠毒,杀戮亲兄弟有损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但,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
李建成确实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要逊色得多。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
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
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甚至被人杀死,对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且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
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所以,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借“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当今社会的领导人仍起很大作用。
唐宋以后的皇帝制度尽管仍然在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它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的方面,不是如何约束皇帝的一面!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我约束上动心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唐秘史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瞧不起父亲李渊
导语: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铲除了他的两位亲兄弟,接掌了国政实际是家政大权。
有些人蛮奇怪,问:作为一家之长的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铲除了他的两位亲兄弟,接掌了国政——实际是家政——大权。
有些人蛮奇怪,问:作为一家之长的李渊,为什么就不追究二儿子弑兄杀弟的责任,反过来还十分知趣地乖乖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老爸几斤几两,在儿子李世民这儿,早掂量得一清二楚。
一路走来,李世民看穿了他爸其实是个软蛋,于是乎很瞧不上这个老爸,最难忍的就是李渊优柔寡断、出尔反尔。
按说李渊和隋炀帝杨广的关系,非常人可比,两位是姨表兄弟。
就这,有一回李渊吓得差点尿裤子。
隋末群雄割据图
怎么回事呢?一度,隋炀帝对手下臣子总疑神疑鬼,恰巧这时节李渊接到皇帝表弟杨广的诏命,让他到行宫来见,李渊正病着,行动实在不便,就给皇帝告了个假。
李渊有个外甥女姓王,是杨广的嫔妃之一。
事后,外甥女来告诉舅舅李渊:你没去见驾,皇帝好像有些不高兴。
李渊忙问外甥女咋看出皇帝不高兴,王氏说:见你没来,皇上立马脸吊着问我:“汝舅何迟?”你舅为啥迟迟不见?我解释说舅舅病了,结果皇上更来气,说病得死得了吗?
李渊听罢外甥女叙述,浑身顿时筛糠,以为表弟怀疑他有异心,干脆天天借酒买醉,然后又行贿受贿自己糟蹋自己,用这办法消解杨广对他的猜忌。
李渊进攻长安路线及日程图
生活常识分享。
漫议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作者:孔见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11期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开创初唐盛世,为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是同他善于知人、用人和容人相联系的。
李世民经历了隋末社会大动荡,懂得无论是夺取天下还是治理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他协助父亲李渊晋阳起兵反隋时,就注意广泛结交英豪人物;他为秦王时专门在秦王府设立文学馆,四方收罗才学之士。
正是由于他网罗了大批谋士猛将,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为他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在自己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人才的重要,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他懂得要广泛收罗人才,就要搞“五湖四海”。
唐太宗有一句话,叫做“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这可说是他用人之道的生动写照。
他的重要将领如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原来都是敌军的,归顺后以礼相待,加以重用,都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屡建功勋。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弑兄夺位的。
面对稳定局势的首要问题,李世民没有采取扩大事态的做法,而是通过宽大安抚政策,迅速平定了东宫集团残余势力的复仇活动,并起用东宫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徵、王珪、韦挺等人,成为自己的重臣。
玄武门政变后,东宫集团的重要将领薛万彻曾率兵攻打秦王府,失败后逃往终南山,李世民派人把他请回来,仍为大将。
相反,李世民登上帝位后,有人建议秦王府的旧部全部授以官职,唐太宗明确表示:“我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旧部,用人只能唯才是任,而不可以新旧为标准”。
他做到了能够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
所以,在唐太宗周围的核心大臣中,既有他自己的旧属,也有原东宫集团的成员;既有隋朝归顺的将领,也有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
正是这种“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使贞观一代,人才辈出,群贤荟萃一堂。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在凌烟阁绘画24位功臣的画像,加以表彰。
这既体现了贞观之治的盛况,也反映了唐太宗对人才的敬畏之心。
唐太宗还十分重视举贤荐能,发现和广罗人才,他要求大臣们都要做好这个工作。
唐朝继承制度
唐朝继承制度是指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中,对政治和社会财产的继承的制度。
在唐朝,皇位继承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来实现的,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是基于血缘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原则。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取皇位,但他的长子李承乾因担心太子之位被废,联合亲信大臣逼宫,结果失败被流放高宗太子李忠被武则天陷害谋反被赐死。
在唐朝时期的家庭财产继承方面,在唐朝之前,财产继承是以诸子均分为原则,这个原则一直延续到唐朝。
如果家中无子只有女儿,则女子可继承家中全部财产,而如果家中无男性继承财产,则可从子侄中挑选一位血缘关系较近的侄子作为财产继承人。
另外,唐朝还实行宗室继承,即由嫡长子继承家族和财产,而家庭形式也会影响到财产继承的方式和原则。
唐朝的家庭财产继承制度分为宗室继承和财产继承,宗室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财产继承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但女子不能参与到财产继承中。
总的来说,唐朝继承制度中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家庭财产继承是以诸子均分为原则,并有宗室继承和财产继承等多种方式,但女性并没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
天家最无情,似乎已成公论,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认为是其中代表。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两人诸子,随后唐高祖李渊召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但纵然如弑兄杀弟的李世民这样的人物,对儿女也多有怜爱之情。
在“二十四史”之中的《新唐书·列传第八》中,曾有一篇有关李世民的第19个女儿晋阳公主的小传,就表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太宗皇帝。
晋阳公主,名明达,是长孙皇后所生。
长孙皇后一生最受李世民宠爱,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年仅两岁。
当时在李世民诸子女中,时封晋王的李治和晋阳公主最小,由李世民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由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李世民对这位公主的宠爱从其封号“晋阳”就可以看出。
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如襄阳公主、平阳公主等。
但“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晋阳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曾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李世民亲历隋乱,起兵反隋,视晋阳为大唐根基之所在,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且据史书记载,初唐30■文/吴钩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
“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临安也一样,“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
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换言之,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没错,宋代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龙源期刊网
唐太宗赏不私亲
作者:
来源:《月读》2014年第08期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
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知道后大为不满,上奏道:“刚开始起兵反隋时,是我带兵首先赶来响应。
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不能让我服气。
”太宗回答说:“国家大事,只在赏罚。
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就会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的人就会感到畏惧。
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劳,就像汉代的萧何一样,虽没有战功,但能制定策略、推荐贤能,所以应该功居第一。
叔父您虽是皇亲,但我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给您封赏!”功臣们听后互相耳语道:“陛下最为公正,封赏不偏袒亲眷,我们怎么能妄自请求非分之赏呢!”。
唐太宗儿子为何成『垮掉的一代』作者: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2年第08期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最终发展到谋反的地步,其实,唐太宗这位做父亲的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他的父爱虽然真切,却没到位。
李世民脾气其实很暴躁,李承乾血液中也流淌着李世民暴躁的因素,而他又没有李世民那样的历练,所以就任着这种负面性格脱缰一般地发展。
李承乾甚至说:“谁敢劝谏我,我杀他几百个,就耳根清净了。
”李世民天性喜欢战斗,李承乾也好斗,上不了沙场杀敌就在家中斗殴。
他经常和叔叔李元昌组织家丁在府中练习刺杀,大玩杀人游戏,不从者就捆起来鞭笞,甚至打死。
唐太宗早年忙于征战,和李承乾聚少离多。
后来唐太宗登基,不过3年,又把十来岁的李承乾抛在东宫。
当时太子东宫的西墙和皇宫不过20多步,但父子不能朝夕相处,自然生出隔阂来。
皇帝与太子之所以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皇帝和太子不能培养亲情,父子关系上下级化,同时父爱的缺失导致李承乾血液中的家族劣根性不断发展。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0年7月29日)儿童的天性在良性诱导下就是长处,在恶性诱导下就是短处。
李世民一类的创业者所具备的刚烈、热情的个性,经过创业环境的历练,能变成优点、长处。
而秉承了李家这种脾性的李承乾,由于没有创业环境的历练,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于是朝着暴戾、荒唐的角度发展。
此种现象今日仍值得我们深思。
适用话题:家教,父爱,成长等。
科举时代的“高考移民”近日,“异地高考”改革进入快车道。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大国,科举历史上一直有“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等问题。
科举制起于隋唐,以考试论英雄,取代被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
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不过京兆府(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一般州的名额为二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
这种“高考洼地”,也引发了“高考移民”,古代称之为“冒籍”“冒贯”。
唐朝的家族与亲属关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其家族与亲属关系在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唐朝家族与亲属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一、家族与亲属关系的地位和重要性唐朝时期,家族和亲属关系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
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核心。
亲属关系则是家族内部的纽带,能够确保家族的延续和繁荣。
家族和亲属关系既表现为血缘联系,也包括了通过婚姻和结盟形成的联姻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纽带,更是一种社会网络,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二、唐朝家族的组织结构和特点唐朝的家族以父系血缘为主,即以男性祖先的血统为核心组织。
父系血缘制度决定了唐朝家族中的权力继承和地位传承主要通过男性后代来实现。
父系家族在唐朝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
唐朝的家族还具有世袭制度,即家族的权力和地位可通过世代相传。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家族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助于维护家族利益并确保家族的长久存在。
三、家族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唐朝的政治格局与家族和亲属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在唐朝的官僚制度中,很多权力职位都与家族和亲属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家族的势力和联姻策略,家族成员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进而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家族对政治的影响不仅限于地方官员,还延伸至中央政府。
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都来自于有影响力的家族,他们借助家族的力量在政治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政策制定和国家运行。
四、家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家族在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亲属关系形成了广泛的商业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经济的合作。
许多家族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唐朝的土地经营中,家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有影响力的家族手中,家族成员通过耕种和经营土地,实现了家族财富的积累和传承。
五、家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唐朝的家族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与政治成就唐朝的李世民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国家领袖。
他在位期间深入贯彻了“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实行了多项革新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被誉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皇帝之一。
李世民治国的核心理念是“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度的政治素养和修养,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向善。
他曾经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相亲,百姓大同,天下太平。
”这句话反映了他的治国理念,即要使人们之间建立起和睦的关系,营造出一个亲密、和谐的社会环境。
李世民治国的另一个核心是实施科学决策和系统管理。
他注重贯彻执行,善于将自己的理念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手段,有条不紊地实现治国目标。
他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将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相分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和管理政府机构,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行。
李世民还重视实践和发展。
他坚持整合各种制度,吸收借鉴各种文明,促进国家社会发展。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如实行考试选拔制度,坚持文治与武功并重,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等,极大地推动了唐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指导下,李世民领导唐朝取得了辉煌的政治成就。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使唐朝的经济文化实现腾飞。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开元变法”,推行了新的法律体系和科技创新,推进了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他也加强了外交和军事领域的建设,使唐朝盛极一时。
总的来说,李世民的治国思想和政治贡献是伟大的,他以其过人的才智和智慧,实现了对唐朝的整体化、和谐化、现代化建设。
他的治理模式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世民与唐太宗的政治手腕与治国策略唐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王朝之一,而李世民和唐太宗则被誉为这个王朝中最具影响力的皇帝。
他们的政治手腕和治国策略不仅打造了唐朝的辉煌,也对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
首先,作为唐朝的创始人,李世民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敢决断的能力。
在唐朝建立之初,他遵循"礼让贤逊"的传统,将唐高祖李渊作为君主,自己担任皇太子。
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稳定了朝廷内部的局势。
他知道追求权力过于急切会造成混乱和内斗,所以选择了相对稳定的方式来统治。
而正因为他的深思熟虑,李世民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让位给唐太宗时,他并非一味地把权力交给太子李建成。
相反,他选择了一系列相对温和的变动来平息“内哄”,确保唐太宗能够顺利接手王位。
这种机智和政治敏锐性使得整个政权的交接更加和谐,为唐朝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李世民还展现了他的公正和谨慎。
他将大力推行均田制,以平均土地的分配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他还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并且尊重其他宗教的存在。
他坚信"兼容并蓄"的原则,允许各种文化在唐朝范围内充分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他的公正和谨慎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领导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而唐太宗则在李世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唐朝的治国策略。
他对唐朝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革新,将十几个蛮夷国家纳入唐朝势力范围,并且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极大地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繁荣。
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降低税收,实行富国政策。
此外,他还鼓励商业和海外贸易,建设了便捷的交通网络,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经济繁荣,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稳定。
此外,唐太宗注重对官员的选拔和监督,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提出了"能臣敢谏"的原则。
李世民德才兼备,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李渊是怎
样解释的?
本文导读:
然而李渊登上皇位之后,对立李世民为太子之事只字不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李世民也是李渊的儿子,而且就能力而言,他远远超过李建成,为什么李渊会反悔,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仅仅封为秦王呢?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站在李渊的角度思考这件事情,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第一、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制度,先不说李渊想不想打破这一传统制度,就朝堂大臣来说,支持嫡长制继承制的人也是多数。
虽然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是为了稳固政权,很多时候大臣的意见不得不听。
第二、平衡各方势力
身在帝王家有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皇帝不仅要考虑外敌入侵,还有防止内部矛盾。
嫡长子李建成能力是不足李世民,因此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可以与之抗衡。
相反,如果立能力较强的李世民为太子,李建成完全不能与之对抗,这两位之间失去了平衡,李渊的皇位就会被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李世民为何没把治国贤能用在父子关系上?
导语:唐太宗有14个皇子,其中与长孙皇后生有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李承乾是长子,唐太宗即位那年,8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从遗传学上来说
唐太宗有14个皇子,其中与长孙皇后生有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李承乾是长子,唐太宗即位那年,8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从遗传学上来说,父亲是李世民,这边素质是没得说的。
母亲那一方呢?李承乾的外祖父长孙晟,是隋朝著名的神箭将军,“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公的一次箭艺表演。
四肢发达,智商如何?当年此公只身在突厥挑拨各部落的关系,智商跟箭法一样漂亮。
父母两边的素质加起来,李承乾想不优秀都难。
雄厚的师资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太子呢?李承乾同学表现恶劣,严重违反太子道德行为准则:喜好田猎、声色,生活奢靡。
生活作风不正派,搞断背,恋上男歌星称心。
唐太宗怒杀称心后,李承乾为其画像焚香,垂泪徘徊于画像前。
好吃偷窃。
特制一口大铜炉和一个大鼎,偷来民间的牛马自己亲手烹饪,然后招呼手下一起来吃。
不论贵贱,大家都是兄弟。
大搞行为艺术。
在东宫搭起帐篷,穿突厥人服装,梳突厥人发型,学突厥人牧羊、宰羊,又按照突厥人的葬礼,自己装死去的可汗,躺在地上,让周围人骑马环绕,痛哭并割破脸皮,然后李承乾忽然跳起说:我要去突厥,我要当突厥人!拒不接受教育,反而想弑师。
雇用刺客刺杀老师于志宁,刺客见于志宁一副忠心耿耿的苦相,不忍下手。
还雇人打晕老师张玄素。
最后,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图谋造反,被废。
太子教育失败检讨书治神经质不能光抓思想工作李承乾同学的表现,既是行为艺术,又有点神经质。
李承乾同学需要心理医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