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公债风潮
- 格式:docx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3
国民政府1936年公债整理案述评
潘国琪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1936年"统一公债案",是南京国民政府继1932年公债整理案后的又一次内债整理.减轻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避免财政破产是这次整理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此次整理案对南京政府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潘国琪
【作者单位】杭州师院政治经济分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39
【相关文献】
1.1932年的公债风潮: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界关系述评 [J], 王晶
2.统一公债案述评 [J], 董昕
3.1921年北洋政府整理公债述评 [J], 何旭艳
4.阶级理论的局限性:国民政府土地整理研究述评 [J], 程郁华
5.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政策述评 [J], 杨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2004年06月25日14:33张春廷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内容最丰富、变化最复杂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中国近代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
而证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证券交易市场承接晚清的发展,迅速突破"茶会"和"公会"的松散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证券交易形式也由现期交易的单一形式,发展为现期、定期和便期等多种交易形式。
但1921年"信交风潮"的爆发,使产业证券市场再次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取而代之,后来居上。
这种公债唱"独角戏"的财政市场一直持续到1939年2月。
当公债市场开始衰落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40年代初的上海租界悄然复苏并迅速繁荣。
然而,此时出现和发展的股票市场,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游资投机需要的结果,与产业经济联系很少。
从此中国股票市场开始走上脱离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轨道。
抗战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后期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一方面使政府前期举借的内债轻而易举地全部还清,然而政府却因此彻底失去民心和债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速度愈快。
投机利润也就愈大,股票市场也就发展愈快。
在此背景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
随着南京政府的倒台,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走到了尽头。
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一、产业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民国成立以后,北京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倡导、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厂、办矿、开银行。
适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不仅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反而对中国工商业提出了商品需求。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危机及启示作者:赵宸宇吴守帅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33期【摘要】本文总结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几次大的危机,并进行了原因剖析,认为政局不稳、国际危机的传导、政府信用缺失与内幕交易是其主要原因。
之后浅析了危机对我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启示,并针对危机发生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中国金融金融危机近代中国金融受一系列原因的影响,曾经爆发过多次金融危机。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几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证券市场危机,然后对危机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剖析,最后结合危机的原因谈谈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面对国内国外诸多冲击,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应对政策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危机以及原因剖析近代中国金融受一系列内因外因,包括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的曲折而又动荡。
据孙建华统计,在中国近代109年的金融发展史上,曾经爆发的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25次,而这其中证券市场危机就有9次,可见证券市场与金融的联系之紧密。
从这几次大的危机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危机的爆发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战乱的不断与政局不定的恐慌气氛从1840—1949年,中国的近代史伴随着不断的战争与战乱恐慌,战争的恐慌与政局的不稳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投资情绪,并进而造成证券市场的大危机。
这几次大危机中战争或多或少的“影子”可以印证这一点,如矿局股票投机风潮受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票号和钱庄收缩银根的影响。
(二)政府信用不良导致1932年公债风潮由于南京国民政府财政连年赤字,遂主张停付内债本息,这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还一度停拍公债。
证券市场上人们购买国债是因为政府的债券历来被是作为最安全的一种避险资产,即使在旧中国也是这样,人们看中的是政府的信誉,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各种手段来保证本息的偿付。
所以政府的信用在稳定证券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市场危机的国际传导与不法商贩投机1883—1884年资本主义危机通过贸易的通道传导至国内证券市场,导致国内经济衰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滞,进而银根缩紧,导致股价大跌,从而导致矿局股票投机风潮。
中国期货百年史期货交易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期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历程,充分显示了期货交易的顽强生命力,其中有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与汲取。
为了给中国期货学术界进行理论研究与期货交易界从事实务操作提供一个系统的历史线索,我们尝试编纂了“中国期货百年史略”,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基本顺序,前溯至唐五代,重点对清代后期直至1992年前中国期货发展的历史及其壮观场面进行了粗略的描述。
一、清代:中国期货交易的萌发时期中国期货的萌发比西方迟,但是它与西方有两个相似之处:第一,中西商品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先出现古代的预购、赊卖,进而逐步形成了远期交易合同的形式,最后是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
人们一般把远期交易合同作为期货交易的初级形式。
第二,中国期货交易的发展虽然与证券交易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西方相似,期货交易的萌发都是先从商品批发交易(特别是农产品批发交易)开始,然后才有证券交易、商品期货交易与证券期货交易的依次出现。
(一)清代商品交易中的期货交易萌芽在各类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一谈到期货交易市场,往往都提及其他国家。
17世纪左右的在阿姆斯特丹开设郁金香交易中心市场,日本江户时代的稻米的远期合约交易。
但是鲜有介绍中国的大宗商品交易。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期货市场起步阶段的起点标志性事件是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但是纵观期货发展的历史,早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关于赊卖、预购等商业信用活动的发生与记载。
到了宋代,江南、四川等地有关水果、茶叶等商品交易中赊卖、预购等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到了清代,已出现了远期交易合同为中介的贸易形式。
在茶叶出口贸易中,这种贸易形式尤常见。
清代中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美,经营此项贸易的商人往往在收茶季节前就来到茶叶产地,与茶农或产地茶商订立茶叶远期交易合同,品种、价格、数量等预先讲定,并预付相应的定金。
中国公债发展历程
公债作为一种政府借款工具,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
以下就是中国公债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元朝时期:元朝开始使用公债作为财政手段,用于筹集军费和政府开支。
元朝实行银币制度,官方发行的票据类似现代公债的形式。
2. 明朝时期:明朝初年也曾发行过公债,以筹集战争经费和养育无业游民。
明成祖朱棣时期,推行“两税法”,通过购买公债的方式筹集资金。
3.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是中国公债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朝初年,政府发行了最早的国债——“金票”,用于抵押赎回外债。
19
世纪末,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发债,用以资助军费和现代化建设。
4. 民国时期:民国成立后,财政困难成为重要问题,公债发行成为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
1913年,北洋政府发行了第一种
公债——“金元公债”。
之后,各省政府也相继发行地方公债。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公债发行体系得到重建。
1949年,中国政府发行了新币制下的首批国债。
随着国
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公债市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债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和挑
战。
比如,在清末民初时期,公债发行过度以致负债累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公债市场相对不发达等。
总体而言,中国的公债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加强公债管理,逐渐完善了公债发行体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84邮币卡15 Sept. 2015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筹措革命战争经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度过暂时的经济困难,各革命根据地政府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曾先后发行了多种公债券,以信用形式向人民群众举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公债券中央苏区地处赣南、闽西地区,是毛泽东、朱德、陈毅于1929年共同领导创建的一个革命根据地。
1931年中华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发行的公债券魏振军123456789编辑|刘 玉85邮币卡15 Sept. 2015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首都设在瑞金。
当时临时中央政府面临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财政情况十分困难,税收收入有限。
为了解决当时面临的财政困难,临时中央政府曾发行两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公债。
第一期是1932年7月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债券面额有伍角(图1)、壹圆(图2)、伍圆(图3)三种,发行总额为60万元,规定于1933年1月还本付息,利率为周年1分。
债券为双面印刷,正中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部”的红色圆形印章,下方有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的署名印章。
背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条例”全文共10条,条例文末落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及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图4)。
同年11月,又发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发行总额为120万元,利率为周年1分,债券有两种:一种是新印制的债券,这种债券的面额、种类及颜色均与第一期发行的债券相同。
所不同的是在债券正面印有“第二期”和“一九三三年六月一日还本付息”“在六月一日以前不准抵缴租税”的说明,这是吸取了发行第一期债券的经验教训,防止提前兑付所设计的制度说明;债券为单面印刷,背面未印发行本公债的条例。
新印制的第二次革命战争公债券分伍角(图5)、壹圆(图6)、伍圆(图7)三种面额。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摘要】中国国内公债在近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历了清朝时期、民国时期、解放后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这些阶段的详细研究,探讨了国内公债的情况、影响、管理与改革等方面。
结合现状与展望,总结出国内公债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经济历史的启示与借鉴,为我们理解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清朝、民国、解放后、改革开放、国内公债市场、管理、改革、现状、展望、意义、价值、发展趋势、经济史研究、启示、借鉴。
1. 引言1.1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涉及清朝时期、民国时期、解放后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内公债情况与影响,通过对这些时期的国内公债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国家财政运作机制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公债史研究还包括对国内公债市场的管理与改革、现状与展望的探讨,可以为我们了解当前中国国内公债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通过对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掌握中国经济史上财政运作的重要节点和趋势,还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为今后的经济史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探讨未来中国国内公债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借鉴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和参考。
2. 正文2.1 清朝时期国内公债情况与影响【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清朝时期是中国国内公债发展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国内公债发行主要集中在清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各类债券。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开始发行的银本位钞票,这些钞票起初是以白银为担保,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由清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券形式。
这些国内公债的发行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筹措战争经费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
清朝时期的国内公债发行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战前十年公债结构的变迁、原因及影响抗战前十年,中国公债结构出现内债化、国债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此时发行的公债因战争和政治冲突的影响仍主要用于维持军政开支,公债较少用于经济建设,这使得政府信用未能通过政府投资及其乘数作用来有力地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
历史表明,公债这种政府信用形式只有在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在政府积极运用行政力量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才会通过政府支出乘数效应的提高而有效地发挥出来。
标签:抗战前十年;公债结构;变迁;原因受“信交风潮”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抗战前十年,中国股市陷于低迷,而债券市场则发展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公债作为债券市场主要的融资工具,其结构出现三个变化。
一、公债结构的第一个变化:公债内债化,国内公债发行市场扩大1.财政窘迫加大了南京国民政府发行公债的压力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虽然战乱没有北洋政府时期那么频仍,但是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内忧外患严重。
为了“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地方军阀的反抗和准备抵御日本的军事侵略,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军事和国防建设,军费开支增加。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还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府对国有经济金融事业的投资也随之扩大,这使得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日趋扩大。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支亏短数额占财政实支数的百分比虽然从48.7%降低到了31.7%,但财政收支亏短数额却从735万元增加到了6亿元。
[1](P413)2.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内国公债数额急剧增加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继续走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老路,通过增发公债来维持军政开支和国有经济建设的投资。
不同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行的公债以内国公债为主,以致公债结构中的外债比重降低而内债比重趋于提高,内债实收数占债款收入的比重从1927年的83.5%上升到1931年的97.6%。
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国内公债(对内国债)共计23.2亿元,高出北洋政府时期15年公债发行总额的近3倍。
国债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是从清朝末期开始发行国内公债并大量举借丧权辱国的外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曾多次发行公债,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分2期发行总额为180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
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民国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2004年06月25日14:33春廷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容最丰富、变化最复杂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中国近代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
而证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证券交易市场承接晚清的发展,迅速突破"茶会"和"公会"的松散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证券交易形式也由现期交易的单一形式,发展为现期、定期和便期等多种交易形式。
但1921年"信交风潮"的爆发,使产业证券市场再次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取而代之,后来居上。
这种公债唱"独角戏"的财政市场一直持续到1939年2月。
当公债市场开始衰落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40年代初的租界悄然复并迅速繁荣。
然而,此时出现和发展的股票市场,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游资投机需要的结果,与产业经济联系很少。
从此中国股票市场开始走上脱离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轨道。
抗战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到国民党政府后期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一方面使政府前期举借的债轻而易举地全部还清,然而政府却因此彻底失去民心和债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速度愈快。
投机利润也就愈大,股票市场也就发展愈快。
在此背景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
随着政府的倒台,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走到了尽头。
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一、产业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民国成立以后,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倡导、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厂、办矿、开银行。
适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不仅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反而对中国工商业提出了商品需求。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二)——民国时期【摘要】由于近代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证券交易市场突破松散的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民国时期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内容最丰富、变化量复杂的重要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内容最丰富、变化最复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中国近代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而证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证券交易市场承接晚清的发展迅速突破"茶会"和"公会"的松散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证券交易形式也由现期交易的单一形式发展为现期、定期和便期等多种交易形式但1921年"信交风潮"的爆发使产业证券市场再次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取而代之后来居上这种公债唱"独角戏"的财政市场一直持续到1939年2月当公债市场开始衰落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40年代初的上海租界悄然复苏并迅速繁荣然而此时出现和发展的股票市场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游资投机需要的结果与产业经济联系很少从此中国股票市场开始走上脱离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轨道抗战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后期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一方面使政府前期举借的内债轻而易举地全部还清然而政府却因此彻底失去民心和债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速度愈快投机利润也就愈大股票市场也就发展愈快在此背景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随着南京政府的倒台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走到了尽头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一、产业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民国成立以后北京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倡导、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厂、办矿、开银行适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不仅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反而对中国工商业提出了商品需求而此时由政府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还正处在雏形阶段暂无力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生产领域使得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更多的自由性民族资本向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其他产业全面进军兴办了一大批近代新式企业1912~1927年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约1984家投入资本总额约为4589万元;创办近代新式银行311家投入资本总计约11943万元(注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第330、336页)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中国近代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第一次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经济基础而近代新式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又给中国证券市场扩大规模和功能辐射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首先产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证券在当时发展最快的纺织、面粉、卷烟、火柴四大传统轻工业中不仅出现了数百家股份制企业而且其中有的企业资本迅速扩大发展为拥有数家企业的集团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利润丰厚特别是给股东发放优厚的股息和红利使得其发行的股票为人乐于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股票的发行数量1921年春通泰盐垦五公司委托上海24家银行和钱业组成的银行团发行年息八厘的公司债券500万元(注《银行周报》第211号)首开中国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先河随后上海纱厂联合会及各纱厂组织棉业银公司拟在国内及欧美资本市场发行公司债券3000万两尽管这次发债未付诸实施但社会反响很大后来又有几家企业公司委托银团发行公司债券获得成功至此中国产业证券中又增加了公司债券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建立对于证券市场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银行等金融股票大量涌现如北京政府设立的中国实业银行等7家专业银行招股集资达7000万元私营银行发展更快1912~1927年新设的私营银行达186家1925年私营银行资本总额为15800多万元(注陈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第102页)尤其像"北四行"和"南三行"这样实力强大的私营银行的股票从一开始就备受市场青睐此外还出现了很多保险公司、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其发行的股票也十分抢手另一方面银行信用制度随着金融机构网络的延伸得到普遍运用有效地克服了股份公司在股票、债票融资过程中的信用局限扩大了股票、债券发行的范围缩短了股份公司筹资时间产业证券和公债的大量发行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民国初年证券掮客迅速增加原先只把股票买卖当副业的各色商人逐渐转向以此为主发展成为专营股票买卖的股票公司一时间在上海福州路、汉口路和九江路一带股票公司林立形成了十分热闹的证券交易市场附图{图}1914年秋经当时的农商部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公会时期"公会在会址内附设有证券交易市场对交易时间和不同证券的交易佣金都作了具体规定1917年在公会上场买卖的股票有招商局、汉冶萍、既济水电、商务印书馆、中国银行等20多种二、证券交易所时代的开创和"信交风潮"的爆发证券交易的兴盛使得清末创设证券交易所的呼声在此时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内容1913年刘揆一出任工商部长召集全国工商巨子在北京开会讨论设立交易所问题会议最后拟定在通商大埠酌量分设证券交易所此后财政总长梁士诒为了方便举借内债曾向"内阁"提出"集资100万元由官商合办交易所"的动议虽未获成功却反映了北京政府在此事上的意向1914年实业家张謇担任农商部长对设立证券交易所更是积极推动并于当年年底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所法》中国证券交易所开始进入筹建时期根据《证券交易所法》1916年冬孙中山、虞洽卿等联名向政府农商部呈请设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但因与农商部在交易所业务范围上意见相左虽经1918年初虞治卿等人再次呈请一直未获农商部核准在上海交易所申办胶着之际北京证券交易所却顺利获得农商部批准于1918年6月5日率先开业成为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日商也乘机利用治外法权于1918年底抢先在上海设立取引所(即交易所)此举对华商刺激很大1919年3月虞洽卿等通电政府要求政府核准所请6月农商部终于准其所请1919年9月该所修订章程正式定名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并于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接着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农商部批准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于1920年11月成立翌年5月20日正式开业北京、上海两地三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不到半年以其实收资本125万元获利50万元年收益率近100%从事证券买卖的股东、掮客、经纪人也都获得厚利这些不能不使人们对交易所事业刮目相看误认为开设交易所赚钱容易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于是各业纷纷仿效投资兴办交易所和与交易所事业密切相关的信托公司形成了争设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热潮到1921年底仅上海一地开设的交易所竟达140家之多信托公司也有12家设立交易所之风很快又由上海吹到全国各地在汉口、天津、广州、南京、苏州等地设立的交易所有52家起初各交易所还只是充当有价证券和物品买卖的中介收取佣金但是市面上可流通的证券和物品相对过多的交易所显得十分有限于是有的交易所就将本所的股票作为交易筹码进行买卖交易所、信托公司相互利用哄抬股价从中牟利股价在投机分子的操纵下迅速飞涨有的竟上涨了五六倍此时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资卷土重来国内战争频仍市场萧条工商不振社会游资充斥市场在暴利的引诱推动下一齐涌向股票市场不问缘由盲目跟风更有不少的人套用银行、钱庄信用以小博大以虚带虚狂热的股票投机使市面资金遂感缺乏1921年银钱业为资金安全计开始收缩资金抽紧银根投机者措手不及资金周转不灵告贷无门破产者十之八九累及效应先是股票价格大跌后是交易所、信托公司大量倒闭"信交风潮"由此爆发风潮过后全国交易所仅存十多家信托公司也只有一、两家勉强过关盛极一时的股票市场遭受重挫从此再次跌入低谷转入低潮三、公债市场的形成和后来居上与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蓬勃发展相反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只得仰赖举债度日先是举借外债1912~1926年先后举借外债387项借款总额12亿多元其中许多外债由外国银行在市场上发行金币公债予以募集于是在伦敦、巴黎、纽约等金融市场和上海众业公所出现了一个中国金币公债市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资本市场低迷加之北京政府对前期所借款项屡屡不能按期偿还更无举借新的外债的希望便改换方法转向国内发行公债1912~1926年政府先后发行公债27种共计6.12多亿元此外还有各类短期库券1.08亿元以及名目繁多的地方公债如此巨量的公债发行在当时并非易事政府只得采用高息、大折扣的发行吸引银行承销银行承办公债发行不仅使证券市场的有价证券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还使得公债借助银行金融机构网络和银行信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行中国公债发行市场正式形成公债买卖交易也因此日见兴隆在上海和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开拍成交的证券98%以上是公债1921年"信交风潮"过后华商股票信誉扫地无人问津大量社会游资转向公债买卖公债市场如鱼得水加上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量资金介入公债市场更趋活跃据统计1927年底仅国内30家较大的银行购进保存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就达10881万多元平均占其总资产的8%以上而当年主要公债的流通市值大约为22500万元(注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于《东方杂志》第27卷第20号)公债交易市场形成并后来居上当然公债市场也并非风平浪静公债风波仍是接二连三当时的公债市场除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金融季节性变化以及资金供求变动影响外还受公债本身的利率、期限、担保和交易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团和个人故意制造谣言操纵市场从中牟利;一些大银行家、大企业主经常利用手中巨大的资金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使本来信誉最佳的公债也变成了投机买卖的对象公债市场风波迭起较大的有1924年8月发生在京、沪两地证券交易所的"二四公债风波"和1926年12月的"二六公债风波"四、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外商证券交易所的存在北京政府时期西方各国对华的资本输出始终未有放松帝国主义一方面通过对北京政府借款进行间接投资;另一方面继续在华设厂、办矿、修铁路进行直接投资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外资公司股票、债券品种及数量的成倍增加促进了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在1910年的"橡皮风潮"中也被累及其会员破产者不少营业有所恢复后不久又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易因此停止了4个月加之北京政府对其意欲取缔该所业务几乎频于停顿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在华企业公司获利倍蓰众业公所的股票交易才又兴旺起来上市股票种类增多成交量也创历史最高记录当时在众业公所开拍的股票有怡和、椰松、会德丰、汇丰银行、蓝格志、德律风、业广地产等30多种1922年以后北京政府开始对外债进行整理中国金币公债债信有所提高众业公所金币公债交易也渐趋活跃当时上市交易的金币公债的品种有十几种如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善后借款和京奉铁路借款、沪宁铁路借款等除上海众业公所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几家日商在华开办的取引所日商为呼应其本国在华的资本扩张企图操纵中国证券市场于1918年6月在上海成立上海日商取引所并于同年12月正式营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上下抵制日货加之1920年以后上海多家华商交易所相继设立致使取引所营业并不理想交易极为清淡拖到1927年1月自动停业清理日商还在青岛和天津组织过类似的取引所但结果比上海取引所还差开业不久即告歇业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一、南京政府前期证券市场的继续发展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金融变革其中整顿财政、发行公债、改革币制和着手建立国家垄断金融体系以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举措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附图{图}这一时期公债市场迅速扩大是证券市场继续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南京政府前期国内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巨额增长尤其是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南京政府只好步北京政府后尘大举内外债在外债方面1928~1937年举借外债52项总计6000万美元;在发行内债方面较之北京政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27~1936年的10年间南京政府共发行公债26亿元是前政府15年发行公债的4倍多南京政府最初发行的几期公债大多采用强行摊派不给折扣遭到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抵制在武力胁迫下才勉强推销出去为了顺利地从证券市场筹措到急需的军政费用南京政府不得不改变最初的发行方式继续沿用北京政府时期优惠让利发行公债的作法南京政府政府靠发行公债解决了很大部分的军政费用并凭借几张公债预约券初步建立起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反过来又便利政府更大规模地发行公债筹措资金公债大规模的发行使自1921年"信交风潮"后兴旺起来的公债交易市场更加兴旺当时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以及全国各地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几乎全部集中在政府公债上1927年公债成交量只有2.4亿元到1929年已经增到14亿元1931年更是高达39亿元为全部公债发行额的3倍以上公债交易市场这种兴旺发达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然而由于南京政府所发行的公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军政费用对培育社会经济和生长社会财力百害而无一利只能使政府信用恶性膨胀在公债市场鼎盛之中已潜伏着深刻的信用危机1932年和1936年政府先后对公债的两次整理实际上宣布了债信的破产当时的证券市场继续发展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随着对证券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归口管理的部门级别也逐步升级证券业先是归口财政部金融监理局后归口财政部泉币司继而又归口工商部1929年后则由财政部和工商部共同管理管理部门对原有的《证券交易所法》进行了修订于1929年10月重新颁布了较完整的《交易所法》并于同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公司法》重点规范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管理和证券立法的加强客观上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第二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根据新颁的《交易所法》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证券部于1933年4月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合并后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统一经营上海的证券交易业务快速增长1934年证券交易便成交了47.7亿元获利十分丰厚也就是这一年该所筹措巨资在汉口路新建了著名的"上海证券大楼"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设备最完备、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此时改称北平证券交易所该所当初的设立并非北京地方经济发达所致纯粹是因北京政府滥发公债而起1927年新政府定都南京公债发行中心也随之南移北平证券交易所经营公债失去往日的优势经营每况愈下1933年上半年手续费收入只有1677元已不能维持营业陷入停顿状况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9年初歇业天津当时虽然未成立证券交易所却有许多证券行(即证券公司)此外天津各银行的证券部或信托部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证券交易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游资从东北、华北各地涌向天津当时因时局影响公债买卖已开始疲软工商业也呆滞不振游资大多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机买卖在公债市场一统天下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津局部股票市场此外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几家证券交易所如宁波四明证券交易所、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汉口证券交易所和重庆证券交易所这些交易所规模都不大交易量也较小除买卖中央政府公债和本地少数几家知名企业股票外主要经营地方政府债券的买卖第三股票、公司债券等产业证券进一步增加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资本主义还未垄断工商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对兴办民族工商业进行奖励和扶持因此产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1936年工矿业的资本达13.76亿元其中1929年2月至1933年底上海注册登记的494家股份公司实缴资本就有2.02亿元据陈光甫的估计到1933年除外商投票外上海本地公司至少发行了1亿元以上的股票(注陈光甫《怎样打开中国的经济出路》见《新中华》创刊号)30年代以前公司债券虽有发行但尚属凤毛麟角;30年代以后公司债券的发行逐渐增多仅1934年闸北水电、六河沟煤矿、启新洋灰、永利化学等七家著名企业就发行了1750万元的公司债券(注马寅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开拍产业证券行市之可能呼》见《东方杂志》第33卷1号)有资料表明到30年代末全国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大致有19家债券总发行额约为5000万元其中上海的8家企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1800多万元(注沈春雷、陈禾章《中国战时经济志》第57-60页)据此估计到抗战前夕全国历年所发行的产业证券包括股票和公司债券在内至少在5亿元以上受"信交风潮"及其他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政府公债自1921年后一直主宰着证券交易市场产业证券很难插足;加之效益卓著的企业公司股票、债券多掌握在少数大企业家、官僚和富商以及承办发行的金融机构手中很少面市因此这一时期产业证券仅有发行市场而无交易市场公司债券因总体规模较小而表现尤其二、抗日战争时期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演变1.国统区证券市场的萧条和萎缩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奉命停业公债市场陷入停顿但是上海原先经营公债的商号发起组织了小规模的公债场外交易市场在原证券大楼走廊上进行证券交易然而随着战事迅速西移、南下中国半壁河山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应解税款全部中断政府不得不于1939的2月公布非常时期公债停止还本付息公债交易一落千丈彻底停顿南京政府退守西南、西北后实行战时财政经济统制政策在缺少税收手段的情况下军政费用等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举借内外债和货币财政发行1937~1945年举借外债21次共计7亿多美元;发行国内公债19次共计法币223亿元这时的国内公债除"救国公债"、"军需公债"和"同盟胜利公债"等直接向社会发行外其余的没有在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而是以总预约券的方式向银行抵押由银行垫款实际上是变相的货币发行当时工商界、金融界人士多次议论舆论也有设立证券交易所以吸引游资与海外侨资的呼声抗战初期才停业的原重庆证券交易所的股东也积极活动于1941年要求复业但是政府均以非常时期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抗战为由加以否定实际上政府考虑有三其一政府已垄断了金融发行公债与发行纸币无异无需另设证券交易所;其二战争已使公债信誉大打折扣而当时利率高涨建立证券交易所公债势必进入交易公债市价必定大幅跌落使债信再损新债也会因此难以发行;其三证券交易所一向是极敏感的场所战事变动必然导致行市波动进而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加之证券交易所设立必然会吸引部分资金与政府经济统制、垄断金融的政策相悖由于政府对证券市场持上述看法致使已发公债在黑市上价格一跌再跌几乎成为废纸新债发行绝大部分由政府强令银行承销垫款公债市场几乎不复存在国统区的证券市场不仅没有新的发展反而呈萧条萎缩之势2.上海租界"孤岛"股票市场的复苏和畸形发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笔者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收集齐了一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3年发行的面值分别为伍角、壹元、贰元、叁元和伍元的经济建设公债。
这套公债真实地再现了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研究中国革命历程的历史资料。
这套公债券因年代久远,已呈微黄色。
伍角券图案和文字呈绛紫色,竖12.4厘米、横9.9厘米,正中图案为苏区人民踊跃交售公粮的场景;壹元券图案和文字呈绛红色,竖12.7厘米,宽11.8厘米,正中图案为中华苏维埃贸易局所在地;贰元券图案和文字呈绛紫色,竖15.2厘米,宽12.6厘米,正中图案为群众争相认购股票、债券的情景;叁元券图案和文字也呈绛紫色,竖15.7厘米,宽13.9厘米,正中图案为群众正在悬挂写有“谷仓合作社”横幅;伍元券图案和文字呈绿色,竖17.4厘米,宽15.2厘米,正中为农民喜获丰收的图案。
这套公债均由上半部的债券和下半部的息票组成。
债券上方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债券”字样,壹元左边,伍角、贰元、叁元、伍元的右边竖书“本公债周年利息五厘,于每年十月一日付息”字样;壹元的右边,伍角、贰元、叁元、伍元的左边,竖书“本公债从一九三六年十月起分五年还本”。
各券正中的图案上均盖有红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委员部”圆形印章,下方为“主席毛泽东”、国民经济人民委员林伯渠、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字样和方形印章。
下半部分的七枚息票分别为1934年10月至1940年10月1日的付息票。
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的年息分别为2分5厘、5分、1角、1角5分、2角5分。
根据考证,1933年6月,为了发展根据地经济,解决战争经费,在中央政府召集的8县区以上苏维埃负责人查田运动大会及8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上,决定建议中央政府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
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一建议,并于同年7月颁发《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简述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自行宣告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发行国债来筹措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
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和经济发展需求。
国债发行成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方式之一。
1949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行了新中国的国债,这是我国国债发行的开端。
当时的国债发行主要是面向国内投资者的,用于支持国家重建和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债发行逐渐成为我国国内资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国债发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1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行了国内外通用的外债,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国债发行的国际化进程的开始。
1997年,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其中包括改革国债市场。
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发行了第一批金融债券,开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新篇章。
此后,我国国债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类型的债券产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
200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国债期货市场的试点工作。
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度。
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发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公开发行方式外,我国还推出了招标发行、绿色债券、地方政府存续债等新的发行方式和产品。
这些创新举措为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日趋多元化。
除了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外,个人投资者也成为了国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保险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国债,提高了国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国内发行到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再到近年来的市场多元化,我国国债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我国国债市场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观察Һ㊀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综述火雯婕摘㊀要:改革开放之前ꎬ 既无内债ꎬ又无外债 是我国财政和金融运行的基本原则ꎬ根据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和金融理论ꎬ认为直接融资活动是资本主义的ꎬ比如商业票据㊁债券和股票融资ꎬ应当一律禁止ꎮ改革开放后ꎬ直接融资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得到恢复ꎬ债券市场得以发展ꎮ文章将梳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ꎮ关键词:债券市场ꎻ历程ꎻ现状一㊁各类债券的发展历程(一)国债1981年ꎬ国库券恢复发行ꎬ主要向国营单位和个人进行行政摊派ꎬ在1981~1987年内处于年均59.5亿元的较低发行规模ꎮ1988年ꎬ试点国债流通市场具有转折意义ꎮ1990年ꎬ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始开展国债交易ꎬ同时出现一些经营国债的中介机构ꎮ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91年试点国债承购包销ꎬ这标志着国债发行市场的初步建立ꎬ上交所在同年年底开始试点国债期货业务ꎮ1993年ꎬ国际公认的国债一级自营商体系开始建立ꎬ对今后的市场化发行具有奠基意义ꎬ同年ꎬ上交所又增加了国债回购业务ꎮ1994年ꎬ短期国债首次发行ꎮ1988~1995年的年均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ꎮ1996年国债市场实现诸多突破ꎮ以月度滚动发行替代了集中发行ꎬ提高了发行频度ꎻ全年发行的期限品种增至7种ꎬ包括试行贴现发行短期国债ꎬ增发3个月的短期国债ꎬ增设7年期和10年期有息国债等ꎻ在承销的基础上招标发行可上市的国债ꎻ利用证券交易网络ꎬ推进以记账式国债为主的无纸化发行进程ꎬ提高发行效率ꎮ1997~1998年ꎬ国债的市场化发展减弱ꎬ主要面向居民发行ꎬ降低了国债可流通比重ꎬ国债市场规模呈萎缩趋势ꎮ1999年ꎬ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ꎬ进一步促进国债市场的发展ꎬ当年高达1015亿元的国债发行总额是历史最高水平ꎬ年底有高达10606亿元的国债内债余额ꎮ面值高达2100亿元的国债ꎬ由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公开定向发行ꎻ借鉴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ꎬ财政部开展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探索ꎬ以招标方式确定债券利率ꎮ这些做法极大促进了国债市场的真正市场化ꎮ(二)企业债券1984~1986年ꎬ企业债券自发发展ꎬ国家没有实行统一管理ꎮ部分企业发行的证券与企业债券的形式相似ꎬ最高发行规模达到100亿元ꎮ1987年ꎬ«企业债券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的颁布实施ꎬ企业债券发行计划的制订ꎬ意味着企业债券市场开始得到国家的统一管理ꎬ从此步上正规的发展轨道ꎮ1988年ꎬ为了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ꎬ虽然发行企业债券的计划ꎬ但是允许部分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资金紧张问题ꎮ1990年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意义重大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首次纳入企业债券ꎬ同时将其确定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正式渠道ꎮ企业债券品种在1992年达到7种ꎬ年发行量达684亿元ꎬ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ꎮ然而ꎬ1993年ꎬ来自政策的冲击严重制约了企业债券的发展ꎬ为了使金融秩序得到整顿ꎬ保证国债的发行ꎬ政策提出发行国债在先ꎬ企业债券在后ꎬ且利率不得高于国债的规定ꎻ同时ꎬ为了对民间集资加强管理ꎬ还规定企业必须以债券形式集资ꎬ并扩大了发债主体的范围ꎮ1994年ꎬ企业债券的多数品种在«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修订中被取消ꎬ更加剧企业债券市场进入增长的低速时期ꎮ1995年ꎬ 九五 计划要求积极稳妥发展债券融资ꎬ成为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动力ꎮ1997年ꎬ国务院颁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试行办法»ꎬ具有转换股票期权性质的债券制度ꎬ第一次从西方金融市场上引入我国市场ꎮ1995~1998年ꎬ企业债券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时期ꎮ(三)金融债券最早的金融债券ꎬ发行于1983年ꎬ发行主体是商业银行ꎬ到了1992年之后发行量锐减ꎬ在此期间发行量共计400多亿元ꎻ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主要发行人ꎬ是国家开发银行㊁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ꎻ主要用于偿还不规范证券回购债务的ꎬ是特种金融债券ꎬ是经中央银行批准ꎬ由部分金融机构发行的ꎬ在1996~1997年间ꎬ发行总量接近50亿元ꎬ有18家金融机构参与发行ꎮ二㊁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借助适度举债ꎬ各级政府财政对基础设施及其他经济建设的支出力度得以提高ꎻ利率与金融市场走势对中央银行确定合适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ꎮ(二)有力促进企业获取中长期债务资金为了经营发展ꎬ非金融类企业需要一定的债务资金ꎬ发行债券是一种主要渠道ꎬ特别是帮助企业获取中长期资金ꎮ2018年ꎬ各类债券发行总额中近两成是非金融类企业债券ꎬ发行总量接近7.8万亿元ꎮ(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头寸调剂的重要机制债券市场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㊁存贷比的升降变化ꎬ活跃于二级市场上的各类交易ꎬ使银行所持大量债券保持在较好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水平上ꎮ债券市场也成为保险资产的主要配置渠道ꎬ保险业机构2018年底资金运用余额的34%是其直接持有的债券ꎮ更重要的是ꎬ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往来头寸调剂已离不开债券回购交易ꎮ(四)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机构参与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大ꎬ以及托管结算系统的对外连接ꎬ逐步扩大了我国债券市场同周边市场及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市场互联互通的广度与深度ꎮ2018年底ꎬ外资机构对中国各类债券的持有量接近1.8万亿元ꎮ作者简介:火雯婕ꎬ中央民族大学ꎮ79。
中央苏区为什么能成功发行公债?中央苏区为什么能成功发行公债?一般来说,公债是各国政府和地方政府以信用为担保举借的各项债务。
公债的发行理论、运作模式及偿还机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早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并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政府,都使用了公债这个金融工具来维持政府的运行,由于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这些公债的发行从规则设计、实施举措以及偿本付息总是状况频出,得不偿失。
清末的“昭信股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筹款能力和执政基础;民国期间,公债发行成为解决政府财源不足的提款机,但在偿付时期就接续爆发了8次公债风潮,对民国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致命的杀伤力。
历史教训殷鉴不远,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1932- 1934年间却迎难而上,在不长的时间内却连续发行了两期革命战争公债、一期经济建设公债,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三次成功的公债发行像一块纯度极高的试金石,检验了公债?》等文章,报道了许多公债发行的情况和消息,宣传发行公债中涌现出的模范单位和模范人物。
中华苏维埃政府秘书处还发布《关于推销三百万经济建设公债宣传大纲》。
三次公债发行检验了临时政府的执政能力中央苏区的三次公债发行,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运作的,为了支撑新生政权的生存能力,以为广大受苦民众谋福利的宗旨的共产党政权得到了当地居民无私的奉献和支持,使三次公债发行均超额完成。
比如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的发行,仅半个月时间就发行了128万元,比原计划超出8万元。
中央苏区成功地借助于公债这种形式,动员根据地人民的财力和物力,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第二次全苏代表大会主席团、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完成推销公债征收土地税收集粮食保障红军给养的突击运动的决定》,其中就指出“收集粮食保障红军给养,同时调剂粮食市价,发展苏区经济,是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条件之一。
1932年大事记背景介绍在1932年这一年,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期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政治紧张局势成为主导。
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应对经济危机,并寻求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重点关注1932年发生在各国的重要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讨论。
美国总统选举寰宇大萧条的背景•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大规模失业,贫富差距激增•总统候选人以复苏经济为核心竞选议程胜选者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就职演说:承诺实施新政策,救济失业者,推动经济复苏2.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新政府部门——国民复兴署(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公共工程项目–社会保障体系3.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上的改善,失业率下降–加强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的作用上海淞沪会战动荡的中国局势•中华民国政府内部冲突•鲁迅去世,中国文化界失去重要领袖•上海国际租界与外国势力的纷争上海淞沪会战的爆发1.前奏:–中国共产党发起反蒋介石运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动荡局势2.战斗过程:–日本舰队入侵上海–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最终失败,被迫撤离上海3.影响:–上海等地严重破坏,大量平民伤亡–显示了中国军队的不足,引发了对国防问题的重大关注苏联内部政治变动斯大林的掌权1.俄国内战及其后果:–白军失败,列宁成功建立苏维埃政权–国民经济恢复计划和农业集体化2.斯大林的崛起:–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大力推动工业化,执行五年计划斯大林集权化进程的加速1.镇压异议:–莫洛托夫-里宾特派对反对派的清洗运动–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知名政治家被迫辞职并执行处决2.工业和农业的改革:–实施强制性农业集体化–大规模工业建设和扩张对苏联的影响•苏联经济的显著增长•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恐惧氛围•斯大林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德国总统选举纳粹党的崛起1.威玛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大萧条期间,德国经济遭受重创–政府的不稳定和民主体制的弱点2.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在选举中获得了显著的支持–希特勒成功当选为总统纳粹党的影响1.集权化和法西斯化:–希特勒取消威玛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权威的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的迫害加剧2.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国共两党在中国继续斗争–国际社会对德国的行动表达了关切结论1932年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各国都经历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1932年公债风潮
在近代中国,广义上的公债是指政府发行的债票,既可分为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即国债)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也可分为对内发行的内国公债(即内债)和对外发行的外国公债(即外债)。
另外政府还在国内发行库券,甚至直接向国内金融界借钱从而产生债务,它们也都是内债。
狭义上的公债仅指中央政府发行的内国公债。
据统计,北洋政府自1912年至1926年共发行了27种公债库券,发行总额为6.12亿元,而国民政府仅在1927年至1931年短短四年时间内就发行了30种公债库券,发行总额高达10.58亿元。
这些公债库券由中央政府发行,以低于面值的折扣价格出售,利息也不低,信誉和收益本应不错,然而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严重,天灾人祸不断,政局又长期动荡不安,而且北洋政府发行的不少公债库券并没有提供稳定可靠的担保品,以致经常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从而动摇了持有者和投资人的信心,因此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公债库券风波频起,价格也是潮起潮落。
国民政府为了保证公债库券的信誉和偿还,于1927年在上海专门成立了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基金保管委员会,由著名金融家李铭主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很快沦陷。
12月,蒋介石被迫下野,改由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出任行政院长。
孙科上任之时,国民政府财政状况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每月军费开支1800
万元,党政费用400万元,共需2200万元,而当时有保证的收入只有来自上海的税收每月700万元,根本无法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
情急之下,孙科召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上海开会,主张停付公债库券本息,挪用国债基金3400万元作为政府开支,期限六个月,并准备回到南京后提请中央政治会议通过施行。
消息不胫而走,上海商界及金融界人士闻讯后赶紧去向孙科求证,孙科对此不加否认,于是舆论大哗,社会恐慌,自九一八事变后一直低迷的上海证券市场更受打击,公债风潮由此而起。
1932年1月5日,上海的华商证券交易所开市,公债库券价格跌停,乏人问津。
1月12日,上海市商会、银行业同业公会、钱业同业公会及其组织的“中华民国內国公债库券持票人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认为停付公债库券本息是“自害害民、自杀杀人之举”。
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基金保管委员会、全国商会联合会等主要金融业商业团体也纷纷公开反对孙科的提议。
自1月15日起,上海的证券交易所已不敢开市。
孙科当局在各方一片反对声中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被迫作出让步,于1月17日明确表示:“现政府决定维持公债库券信用,并无停付本息之事……”至此,公债风潮方才平息。
四面楚歌、脸面丢尽的孙科不久以后下台,由汪精卫继任行政院长,宋子文任副院长兼财政部长,蒋介石重新出山掌握实权。
国民政府于当年2月对公债库券进行整理,延长还本期限,降低利息,以减轻政府负担,并将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基金保管委员
会改名为国债基金保管委员会,仍由李铭主持,继续维持公债库
券的信誉和还本付息,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何品
201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