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2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诊断和补偿2汇报人:日期:contents•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目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疑难问题与对策建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范围包括所有疑似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异常反应,无论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
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标准包括临床标准、流行病学标准和因果关系标准等。
报告标准报告范围与标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流程包括报告的发现、报告的受理和调查、诊断和补偿等环节。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方式包括个案报告、集体报告和越级报告等。
报告流程与方式报告方式报告流程报告责任与监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负有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
监督机制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督机制,对不按规定报告的行为进行处罚,并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临床诊断进行必要的临床检查和诊断,确定疑似反应的类型和程度。
初步筛选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属于异常反应的情况。
详细询问对筛选出的疑似病例进行详细询问,了解接种情况、疑似反应发生时间、症状等。
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反应的疾病或因素。
综合评估根据调查结果,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综合评估。
明确接种疫苗和接种时间。
确定疑似反应的发生时间和表现形式。
判断疑似反应是否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如有必要,进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
0102030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工作,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调查诊断责任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补偿标准与依据补偿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损害的受种者予以一次性补偿。
补偿标准按照当时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接种对象年龄等因素综合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次均医疗费用总额的2倍,但最高不超过50万元。
接种疫苗异常反应,赔偿共计53万
基本案情:许某在⼈民医院进⾏预防接种,按照其要求注射接种了武汉某⽣物制品公司⽣产的百⽩破疫苗,并⼝服了北京某⽣物制品公司⽣产的脊灰疫苗。
接种后第五天早晨,许某开始出现全⾝出汗、眼球不动、瞳孔放⼤、失声、癫痫等⾝体异常状况。
后送⾄多家医院进⾏抢救治疗。
经该市预防接种异常反映诊断专家组诊断确认本病例不排除预防接种异常反映。
鉴定结果:1、许某伤残程度评定为⼆级;2、后期康复训练治疗费⽤每年约需80000元,从鉴定之⽇起可计算⾄12年;其⼲细胞治疗费⽤由临床专家出具诊断证明确定;3、护理依赖评定为⼀级。
许某将⼈民医院、武汉某⽣物制品公司、北京某⽣物制品公司诉⾄法院。
法院认为:许某在⼈民医院接种武汉某⽣物制品公司⽣产的百⽇破疫苗及服⽤北京某⽣物制品公司⽣产的脊灰疫苗后造成损害,因现有技术不能确定许某受到的损害与使⽤两公司⽣产的药品有因果关系,但⼈民医院和武汉⽣物制品公司、北京某⽣物制品公司同为此次事故中的⾏为⼈,应共同分担许某在此次事故中的损失,并判定三被告分别按20%、30%、30%的份额分担许某损失,分别赔偿许某13万元、20万元、20万元。
律师指引:本案属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许某已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领取了30万元的补偿款,但不影响其依据《侵权责任法》要求接种单位及疫苗⽣产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医疗律师张⽂波|以案例科普医疗常识,让医疗纠纷处理更简单。
卡介苗异常反应赔偿标准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定义,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并非疫苗生产方、接种机构存在过错,而是因受种者自身特异体质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类似于医院规范使用某种药物,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疫苗生产、运输、储存、接种环节出现的问题导致疫苗质量问题或接种机构发生的诊疗过错引起受种者不良后果的不在该定义及本文讨论之列。
二、法律法规。
1.《预防接种工作规范》(1)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①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③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④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⑤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⑥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2)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2.《疫苗管理法》第五十六条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
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
补偿范围实行目录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经费中安排;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
国家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应当及时、便民、合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标准、程序由国务院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一、异常反应基本概念1、异常反应:是指接种活疫苗后引起的临床症状,包括遗传性相关的、无关的和偶发的,但其症状必须与接种活疫苗有关,且诊断为异常反应。
2、接种异常反应:指经临床诊断,因接种疫苗而引起的有影响健康的症状、疾病、伤害或死亡。
3、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指以异常反应风险为保险责任,按照保险合同规定为接种者赔偿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一种保险。
二、保险金额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的保险金额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保险金额:1、死亡赔偿:指保险合同规定的接种者接种异常反应致死的,保险人应向被保险人给付的一次性赔偿金额。
2、伤残赔偿:指保险合同规定的接种者接种异常反应致伤残的,保险人应向被保险人给付的一次性赔偿金额。
3、医疗费用:指接种者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所支付的合理医疗费用,主要包括住院、诊疗费、药品费等。
三、保险责任1、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的保险责任是指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应向接种者给付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用。
2、保险责任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为接种者接种异常反应致死、致伤残及接种者发生接种异常反应所支付的合理医疗费用等费用的赔偿。
3、本保险的责任范围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内容,保险人不承担由接种者接种异常反应引起的任何其他费用或损失的赔偿责任。
四、保险期间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的保险期间是指接种者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日期到保险终止的日期。
五、保险条款为保障接种者的权益,保险条款中应涵盖以下内容:1、保险责任的范围、金额及赔偿标准;2、投保资格、投保对象及被保险人;3、保险期间、保费缴纳及免赔额;4、责任免除及投保人责任;5、赔偿程序;6、投保人、投保人及受益人的义务和权利。
六、结论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保护接种者的权益,同时也将激励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接种质量和管理规范,使接种活疫苗安全有序,提高接种服务的质量。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方案为了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的保险措施,保障接种人员的权益,特制定本《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方案》。
一、保险范围全国范围内接种疫苗的人员,包括婴幼儿、学生、成年人等,均可享受保险补偿。
二、保险责任本保险针对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提供赔偿服务。
具体保险责任如下:1.死亡: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异常反应导致死亡的,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金额的全部赔付。
2.伤残: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异常反应导致永久性伤残的,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赔付。
3.医疗费用: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保险公司将按照实际医疗费用进行赔付。
4.误工费用: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导致不能正常工作的,保险公司将按照一定比例赔付误工费用。
三、保险金额及保费保险金额根据不同疫苗的接种情况而定,保费由接种单位或个人承担。
四、理赔流程1.受害人应在出现异常反应后及时向接种单位报告,并于48小时内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2.接种单位应在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3.保险公司将在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核,并在审核通过后进行赔付。
五、保险期限及续保保险期限为一年,自疫苗接种之日起开始计算。
若需续保,则需在保险期限到期前向保险公司申请续保。
六、其他事项1.接种单位应认真履行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
2.受害人应按照疫苗接种规定进行接种,并及时报告异常反应情况。
3.保险公司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赔付,不得违法违规操作。
七、工作机制保险公司应成立专门的理赔组,负责受理申请、审核理赔等工作,并开展相关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保险的认知度。
以上为本《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保险公司应按照该方案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为接种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险保障服务。
浅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法律性质摘要:从行政补偿法律规范和国家尊重保障人权角度,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符合行政补偿的性质,应由政府承担行政补偿的国家保障责任,其性质决定了异常反应纠纷应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法律性质;补偿近年来,随着国家免疫规划范围的扩大,纳入免疫规划范围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多①,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预防接种纠纷呈上升趋势②,然而关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③补偿法律性质并不明确,有必要对其补偿法律性质进行明确,从而为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受种者提供补偿依据,以真正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行政补偿性质,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指受种者、接种者、疫苗生产企业应按照何种法律关系提起诉讼,该纠纷应属于何类诉讼性质,也即归于何种诉讼性质类型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补偿法律规范决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行政补偿性质首先,预防接种是行政主体(主要指政府)基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等公共利益需要的目的。
④其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⑤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政主体通过授权接种者对受种者实施疫苗接种,实质上是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再次,受种者因履行法律规定义务及公共利益的需要接种疫苗造成身体损害后果,且接种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最后,在接种造成损害后,受种者应当有依照法律规定得到国家行政补偿权利,同时,行政机关应当有予以补偿的法定义务。
国家的公权力行为不论合法与否,给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就应该承担责任,予以弥补。
国家赔偿的实质是国家对不法公权力行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行政补偿则是基于公平正义等理念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补偿责任,其实质是对于受害人损害进行弥补的一种法律责任。
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是行政补偿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全体公民接种疫苗的方式,保护社会大多数群体的公共利益,为了弥补个别受种者的损害,应由国家承担行政补偿责任。
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是指为了保护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补偿机制。
疫苗的使用是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虽然疫苗的益处被广泛认可,但在极少数情况下,接种疫苗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对个体健康造成影响。
为了确保个体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得到适当的补偿,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应运而生。
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疫苗的风险与效益,确保被疫苗不良反应影响的个体能够获得公正和适当的赔偿。
它还旨在增强民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疫苗接种计划,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传播的目标。
在国际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以便更好地保护接种疫苗的个体。
这些制度的安排和实施具体因国家而异,但都致力于确保个体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得到补偿和支持。
通过对国际上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定义和意义。
它旨在保护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个体的权益,并为公众提供信心和支持,从而促进疫苗接种计划的顺利进行。
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经验,为我国的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同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具体内容包括疫苗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国际上的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同时探讨了疫苗不良反应补偿制度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
整体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过引言的介绍引出了正文的具体内容,再通过结论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展望,使文章内容互相呼应,展现了完整的思路和观点。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日期】2012.08.20•【字号】京卫疾控字[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08.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事故正文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2〕51号)各区县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北京医学会: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卫生部令第60号,以下简称鉴定办法)、《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12〕29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市近年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情况,现就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北京市和区县疾控机构应按照鉴定办法要求,成立和及时更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
二、北京医学会负责组建和及时更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为北京市和区县医学会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提供专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应以下列三种形式表述:(一)本例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二)不除外本例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三)本例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医学会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时,可以向有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取疫苗生产与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资料。
北京医学会可向有关区县医学会调取申请人首次鉴定的相关材料与参加首次鉴定的专家鉴定组成员名单。
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致受种者残疾的,参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评定,损害程度分为一至十级。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结论应以下列三种形式表述:(一)本例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损害后果为:(死亡、一至十级残疾、不构成残疾)。
(二)不除外本例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损害后果为:(死亡、一至十级残疾、不构成残疾)。
(三)本例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七、受种者或者监护人(简称受种方)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无异议、且没有在医学会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可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对稳定后向北京医学会申请进行损害程度分级评定。
浅论预防接种纠纷补偿法律问题摘要:随着免疫疫苗种类不断增多,预防接种纠纷不断涌现,有必要分析预防接种纠纷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的依据,从而更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截至2013年4月21日16时,全国共报告102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0人,12人康复,其余70人正在各定点医疗单位接受救治。
①传染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有必要加强预防接种工作,以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预防接种工作不仅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也关系着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免疫规划范围的扩大,纳入免疫规划范围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多②,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预防接种补偿纠纷呈上升趋势③,因此有必要对预防接种纠纷补偿纠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为立法机构制定法律规范性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提出预防接种补偿纠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详细分析。
2008年12月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引发《北京市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和《北京市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2009年1月1日启用版)》的通知要求:预防乙肝疫苗,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增加初中一年级1剂次接种,2009年1月1日之后实施。
2009年3月11日,北京某疾控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对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接种,赵某(女,13岁)亦属于被接种对象,疾控中心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对受种者实施接种。
该批次疫苗质量合格,运输、储存等符合要求。
2009年3月16日,赵某出现不适并就诊。
2009年12月2日,疾控中心组织并启动专家组诊断,结论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腹型),本例紫癜与接种乙肝疫苗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属偶合反应。
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④,该调查诊断结论由卫生行政机关盖章并出具给受种者。
赵某监护人不服诊断结论,因无法启动医学会鉴定程序,当地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机关又置之不理并拒绝予以补偿,赵某没有其他救济渠道的情况下,向疾控中心所在地人民法院以医疗事故责任纠纷为案由,并以疫苗生产企业、疾控中心、卫生行政机关为被告提出民事诉讼,经法庭调查,作为接种者的疾控中心,其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该批次疫苗合格。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方案
为了保障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疫苗接种保障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制定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方案。
一、对象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接种由国家规定的疫苗,并在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的接种者。
二、保险责任
1. 对于接种国家规定的疫苗,因疫苗接种引起的严重异常反应,经相关医院确诊并报告,可享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疫苗损害赔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赔偿标准。
2. 对于接种国家规定的疫苗,因接种引起的非严重异常反应,经相关医院确诊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赔付。
三、申请条件及流程
1. 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由接种单位或接种者本人将异常反应及相关证明材料提交当地疾控中心。
2. 当地疾控中心收到申请及材料后,将启动赔偿申请程序。
3. 经过相关鉴定机构审核确认后,由保险公司按照国家规定及当地标准进行赔付。
四、保险费用
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出资支付,接种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五、其他规定
本方案所规定的国家规定、国家标准、相关法规及政策为准,如有未尽事宜,将另行制定相应规定。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日期】•【字号】京卫疾控字[2010]65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疗事故正文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0〕65号)各区县卫生局,北京医学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卫生部令(第60号)〕(以下简称《办法》),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市卫生局制定了《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相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卫生局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全面组织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明确职责,切实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职责,完善工作程序北京医学会要按照《办法》的要求,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区县医学会要参照《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实施细则(试行)》(附件1)和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流程图(附件2),制定本区县鉴定工作程序和制度。
损害程度分级评定工作由北京医学会承担。
三、加强培训,做好鉴定工作区县医学会要安排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相关业务工作。
围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实施细则(试行)》加强对从事鉴定组织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有关政策,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相关工作的培训,由北京医学会负责组织实施。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和处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
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鉴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规范、科学,有序进行。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保障因预防接种引起异常反应的接种者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适用本办法规定申请一次性补偿。
第一类疫苗是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或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各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适用本办法:(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三条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给予一次性补偿。
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实行一次性结算。
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管理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教育、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与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应当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并适时制定相关政策。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开展2012年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日期】2012.09.06•【字号】京卫疾控字[2012]54号•【施行日期】2012.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开展2012年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2〕54号)各区县卫生局、教委,各中等专科学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为做好今冬明春流感流行季节的防病工作,定于2012年10月11日至11月30日开展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将继续享受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的惠民政策。
现将《北京市2012年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各单位,并就做好2012年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各区县卫生局要在各区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统筹安排、责任到人,积极协调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切实落实好惠民政策。
二、统一组织,优质服务在10月10日至11月30日期间,全市所有免疫预防接种门诊在工作时间内提供接种服务,周六、日不间断。
各接种门诊要把以人为本、群众受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为群众免疫接种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特别是对于敬老院老人、残障人员等要提供优先和上门服务。
三、加强管理,确保安全(一)区县卫生局要于9月30日前完成全市开展流感疫苗接种的人员培训、接种门诊与临时接种点确定、动员协调、物资准备等工作。
于9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确定的接种门诊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接种时间汇总表报至****************.cn,联系电话:83970620。
(二)各区县卫生局要按照《关于开展北京市2011年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1〕96号)中流感疫苗预防接种临时接种场所要求,在学校、养老机构适当开设临时接种点,为学生、老人接种提供方便。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做好《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日期】2012.06.18•【字号】京卫疾控字[2012]33号•【施行日期】2012.06.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做好《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2〕33号)各区县卫生局,各三级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北京医学会:市卫生局、市财政局于近期印发了《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12〕29号,以下简称《补偿办法》)。
现就做好补偿实施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各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补偿办法》,掌握有关内容,确保补偿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各区县卫生局要制定《补偿办法》工作流程,参考附件印制相关受理文书,确保申请人能够顺利申请补偿。
三、北京医学会与各区县医学会要做好近期可能出现的大量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准备,为补偿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附件: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告知书2.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受理审批书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5.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协议书二○一二年六月十八日附件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告知书(供参考)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时,应向所在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下列材料: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二、受种者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三、受种者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的就诊治疗经过及病历复印件;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
受种者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委托其他人代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五、其它相关材料。
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分为以下几种:(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和北京医学会作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评定结论;(二)区县医学会作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防疫检疫【发文字号】京卫疾控字[2012]29号【发布部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财政局【发布日期】2012.05.16【实施日期】2012.06.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2〕29号)各区县卫生局、财政局,海淀区公共委,各三级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北京医学会:现将《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保障因预防接种引起异常反应的受种者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本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给予一次性补偿,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实行一次性结算。
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管理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第六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一)医疗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之日以前2年内,受种者在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定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在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及医疗救助资金等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自费药品除外),凭可提供的原始收费单据或相关报销审批单支付。
(二)误工费:指受种者在治疗期间本人或其家属(按1人计算)的陪护误工费。
《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为加强疫苗使用的安全性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指南,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调查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和原因,为改进疫苗质量和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三、报告(一)报告范围。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 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第一条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微生物及其产物、异性蛋白等),接种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及免疫反应,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称为预防接种反应。
预防接种反应分:(一)一般反应和加重反应:这是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其性质和强度随制品而异。
最常见的是发热反应、局部的红肿反应或种痘后的发痘反应等。
加重反应只是一般反应的加重或发生的比例略多一些,均属正常反应。
(二)异常反应:指同一批制品同时接种很多人,只在极个别人中发生的一类反应。
其特点为:1.与制品的种类有一定联系,但只发生于个别人(与受种者体质有关);2.反应性质、临床表现与一般反应不同;3.反应程度比较严重,必须及时就医诊治。
偶合和事故虽不属于反应,但在大规模接种工作中偶而也会遇到。
本办法着重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
第二条在省、市、自治区卫生局领导和组织下建立预防接种反应诊断小组,由各省、市、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有关医院和制品的生产单位组成,对于难以确诊或病情严重的病例进行讨论和鉴定。
地、县也可组织类似小组。
第三条处理程序一、接种单位于每次预防接种后应及时了解接种反应和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接种单位应及时作登记逐级上报。
如为一般的异常反应(如晕厥、荨麻疹等)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县级医院就诊并报告卫生防疫站。
二、各级医疗单位在诊治过程中凡遇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病例,诊断必须慎重,必要时可进行病例讨论或会诊。
如认为可能是预防接种反应,应先和当地卫生防疫站联系,共同研究分析反应情况或通过预防接种诊断小组诊断后,再向家属说明,在未明确之前,不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
三、凡属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或事故,各级医疗防疫部门必须及时诊治或立即组织抢救,并上报县、市卫生防疫站认真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性质后加以妥善处理。
四、凡是严重的异常反应或同时发生多起的异常反应,必须经当地县、市级以上医疗、防疫部门共同讨论确诊。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
京卫疾控字〔2012〕29号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第一条为保障因预防接种引起异常反应的受种者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本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给予一次性补偿,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实行一次性结算。
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管理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第六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之日以前2年内,受种者在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定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在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及医疗救助资金等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自费药品除外),凭可提供的原始收费单据或相关报销审批单支付。
(二)误工费:指受种者在治疗期间本人或其家属(按1人计算)的陪护误工费。
根据受种者的实际误工时间,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上一年度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误工时间根据受种者接受治疗的诊疗资料确定;受种者因病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等级评定之日前1日,最长不超过20年。
(三)护理费: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因公致残返城知青护理费标准计算,按照1人计算,最长不超过20年。
(四)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受种者损害程度等级(一至十级损害程度等级补偿系数分别为100%-10%),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确定之日起,补偿20年。
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五)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受种者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或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中的医疗护理建议,按国产普通适用型器具配置,需更换的按4次计算。
(六)其他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有关的检查检验费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费、损害程度等级评定费凭据支付。
第七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死亡补偿金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计算,补偿20年。
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二)丧葬费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三)尸检费用按照实际支出凭据支付。
(四)受种者死亡前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参照第六条中的规定计算。
第八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申请。
第九条申请人(受种者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继承人)应当自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向接种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补偿申请。
第十条申请补偿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者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受种者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的就诊治疗经过及病历复印件;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
受种者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委托其他人代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一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自接到补偿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市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后,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告知区县卫生行政部门。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审核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同意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审核结果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与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签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于15个工作日内将协议书复印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后,将补偿金拨付相关区县财政,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支付给申请人。
第十三条申请人领取补偿金应当签署收款凭证。
第十四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对补偿情况进行总结,并自申请人领取补偿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总结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不同意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已经提起诉讼的,补偿程序终止。
第十六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相关材料应当保存至少20年。
第十七条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故意刁难、拖延、不按规定发放补偿款的,或者贪污、挪用补偿款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虚报、冒领补偿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因接种第一类疫苗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害,最终结论为不除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适用本办法规定予以一次性补偿。
第二类疫苗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可参考本办法计算补偿金额,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十九条本办法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一)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和北京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
(二)区县医学会做出的、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三)北京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2008年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08〕83号)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伤残鉴定有关资料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08〕93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