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练习1.(2015·浙江学考)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该思想家应是( )A.韩非子B.老子C.孟子D.庄子答案 C2.(2014·浙江会考)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该学派“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可判断是墨家学派,故选C项。
答案 C3.(2016·义乌高一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
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A.《周礼》B.《老子》C.《墨经》D.《论语》解析“仁在其中矣”表明该典籍有关儒家思想。
故选D项。
答案 D4.(2016年3月宁波模拟)“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
”这里的“他”是( ) A.荀子 B.老子C.庄子D.墨子解析从史料中相对性关系及齐一万物等信息可判断该思想家为庄子。
故选C项。
答案 C5.(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
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墨家,②是法家,③是道家,④是儒家。
答案 D6.(2016年9月台州质量评估)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司马谈批评的这一流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根据材料“一断于法”“严而少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法家。
第34讲 宋明理学 江苏考试说明 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2)王阳明心学。
知识点一 程朱理学1.背景(1)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2)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1)周敦颐、邵雍: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
(2)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3)“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3.成熟:朱熹理学。
(1)内容⎩⎪⎨⎪⎧①理气论:理气互相依存,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 明辨, 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 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影响: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 王阳明心学1.形成背景(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1)宇宙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伦理观: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3)认识论⎩⎪⎨⎪⎧①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影响(1)积极⎩⎪⎨⎪⎧①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 影响深远。
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考向 程朱理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史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2018·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2017·保定二模,2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答案 D解析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3.(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图一战国司南图二清朝早期象牙罗盘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们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4)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练习1.(2015年9月浙江选考调研)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
”这一观点是( )A.“心即理也”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孔颜之乐”解析材料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故选B项。
答案 B2.(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钱穆先生在评价朱熹时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下列属于朱熹主张的有( )①“格物致知”②“心即理也”③“正君心”④“立纲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排除②。
答案 C3.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续十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解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与儒家传统“五经”并称“四书五经”,成为后世科举的主要依据。
答案 C4.(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
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解析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项正确。
答案 C5.(2016·湖州高一期末)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X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X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X“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X,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那么,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那么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材拓展]孔子的文化贡献(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空坐标专题概览](对应学生用书第200页)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1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1.(2016·杭州高一期末质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其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B.纸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印刷术的发明解析纸的发明对文化文明的记载和传播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
故选B项。
答案 B2.(2016·温州十校高二期末联考)“排字工匠可转轮找字,以字就入,按韵取字,不必走来走去”。
该发明是下图中的(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元朝人王祯创制的转轮排字盘,一人读声,一人检字,既提高效率,又减轻劳动强度,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活字印刷术字盘;C项图片反映了造纸的过程;D项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机械水排。
答案 A3.宋代史书记载水手航海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中的航海器械直接推动( )A.地理大发现B.殖民扩张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解析指南针的西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故选A项。
答案 A4.(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名声大到当时远方的少数民族都知道,此人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B.怀素C.张旭D.欧阳询解析根据“初唐”“开颜柳先河”可以判断出是欧阳询。
答案 D5.(2016·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二联考)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千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 )A.《丧乱帖》B.《肚痛帖》C.《玄秘塔碑》D.《汉汲黯传》解析“千变万化”、“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说的是草书,故选B项。
答案 B6.下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贴》。
第3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某某考试说明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1)汉字与书法艺术;(2)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3)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四大发明1.纸的发明(1)发明: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独创“蔡侯纸”。
(2)外传:8世纪传到中亚,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作用: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已有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3)作用:为明代X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
3.火药(1)发明和应用:唐末宋初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等。
(2)外传: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入西欧乃至世界各地。
(3)作用: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1)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技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此后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
(3)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的演变(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1)含义: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演变⎩⎪⎪⎪⎨⎪⎪⎪⎧①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代,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②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③隶书:始于秦朝,成熟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 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训练1.(2015·浙江学考)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该思想家应是( )A.韩非子B.老子C.孟子D.庄子答案C2.(2014·浙江会考)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该学派“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可判断是墨家学派,故选C项。
答案C3.(2016·义乌高一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
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A.《周礼》B.《老子》C.《墨经》D.《论语》解析“仁在其中矣”表明该典籍有关儒家思想。
故选D项。
答案D4.(2016年3月宁波模拟)“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
”这里的“他”是( )A.荀子B.老子C.庄子D.墨子解析从史料中相对性关系及齐一万物等信息可判断该思想家为庄子。
故选C项。
答案C5.(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
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墨家,②是法家,③是道家,④是儒家。
答案D6.(2016年9月台州质量评估)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司马谈批评的这一流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根据材料“一断于法”“严而少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法家。
答案C7.(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这一“开启”始于( )A.春秋战国B.西汉C.宋代D.明清解析根据题干“开启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以及“为统治找到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可以分析出应该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B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培养政治管理人才B.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C.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D.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解析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注重乡举里选。
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机会是科举制,故选B项。
答案B9.(2016年8月温州选考模拟)董仲舒认为“礼”的主要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据此可知董仲舒( )A.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相异之处B.认为礼是学习的最高目标C.认为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D.使儒家思想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解析材料强调“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与孟子民本思想不同。
答案A10.(加试)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命运开始分化:_______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_______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__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故D项正确。
答案D11.(加试)网易新闻解读栏目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重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国家政权正常进行是重要的支持。
”这一制度应该是指( )A.三公九卿制B.郡国并行制度C.科举制D.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解析将“考试”→“择优录取”→“底层上升通道”等关键词联系,即可知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故选C。
答案C12.(加试)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其次我们可知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
排除④。
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解析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
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
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
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②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14.(加试)(2015年浙江10月)(选考)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
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
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
”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
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
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
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
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办学性质的不同体现在,孔子“收徒讲学”,创办的是私学,西汉“设立太学”属于政府设立的官学;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孔子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小问,从保和殿作为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场所这一角度分析。
第(2)问,评价科举制度,言之有理即可,如果选择观点①,可以从科举制培养专制奴仆、阻碍古代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如果选择观点②,可以从推动官员选拔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
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①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②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
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