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5.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解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相当于生态系统概念中的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总和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也就是概念中的生物群落。
只要具备生态系统的这四种成分,就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A、C、D三个选项中所描述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生态系统。
答案:B2.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部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生产者可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转变成化学能,使之流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将无法分解,终将尸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缺少消费者,生态系统也可以长期维持平衡。
答案:C3.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
答案:B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解析: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作业内容1. 基础概念测试(1)请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解释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3)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
2.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1)绘制你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图,标明主要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和分解者(如微生物)。
(2)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关系,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3)请指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营养级,并解释其原因。
3. 实践应用思考(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析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如砍伐森林、过度捕捞等)对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2)提出一项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以恢复或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2. 确保答案准确、详细,能够清楚地解释所涉及的概念;3. 鼓励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和讨论;4. 鼓励团队合作,共同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作业评价1. 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概念的理解程度,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2. 分析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3.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观察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4. 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在批改完作业后,将反馈意见通过邮件或班级群聊告知学生;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共同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将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复习:学生需复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和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并能够解释这些原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作业实践:(1)制作生态瓶:学生需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生态瓶模型,包括水生植物、小动物、底沙和水分等元素,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
(2)观察记录:学生需每日观察生态瓶中生物的活动情况,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生物的生长情况,持续一周。
(3)分析报告:根据观察记录,学生需分析生态瓶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在其中的流动情况,并撰写一份分析报告。
3.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拓宽知识视野。
三、作业要求1. 制作生态瓶时需注意生物的选择与搭配,确保生物能在其中正常生存和繁衍。
2. 观察记录需真实、详细,能够反映出生态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分析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能够准确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复习情况、实践操作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进行评价。
2. 分析报告的撰写质量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包括报告的条理性、观点的明确性以及解释原理的准确性。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教师可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3. 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作业质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和探究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3. 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请以表格或图示的形式呈现。
2. 以你身边的一个生态系统为例,分析其主要组成成分,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3. 根据教材中提到的营养级概念,假设你是一名生态学家,需要调查一个岛屿的生态系统。
请列出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可划分为几个营养级,并解释其原因。
4. 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过程,如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并讨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作业应使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确保答案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3. 针对每个问题,建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提高作业的质量。
4. 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应包括答案和必要的解释。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将基于作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是否体现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精神。
2. 评价方式将包括教师评语、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
3.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五、作业反馈:1. 请学生定期检查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有需要可以重新做作业以达到教学目标。
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心得,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通过以上作业内容的设计,希望帮助学生深化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作业要求明确,评价方式多元化,旨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作业反馈部分也将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通过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小组探究任务:每个小组需选取一个生态系统的样本(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究。
* 任务一:识别并记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任务二:识别并记录非生物成分(如阳光、水、土壤等)。
* 任务三: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实验报告:将小组的观察结果和分析写成一份实验报告,要求图文并茂,使报告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读性。
3. 知识问答:回答以下问题,检验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程度。
例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三、作业要求:1. 小组合作:请以小组形式进行作业,每个小组需选出一位汇报人,负责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2. 实事求是:请同学们在观察和记录时,务必实事求是,尊重样本的真实情况。
3. 按时提交: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和知识问答答案,以便老师及时评价。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观察的全面性、记录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报告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2. 知识问答评价: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情况,考察他们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程度。
3. 个人表现评价:根据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尊重队友、是否积极发言等,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收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请同学们在作业评价后,提出对本次作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 个性化辅导: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同学,我们将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其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单选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描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植物都是生产者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细菌都是分解者C.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D.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都是消费者2.劳氏肉瘤病毒可使感染它的禽类患恶性肿瘤,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身含有逆转录酶B.含有A、T、C、G四种碱基C.无法激活受感染禽类的免疫反应D.属于分解者3.某种植物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吸附于其他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
该种植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捕食者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C.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细菌可以属于分解者或消费者或生产者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 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值)的曲线图,假设3 种生物在一天中呼吸速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动物B.b、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b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D.a、b、c 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6.下图是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生物的生物总量7.甲湖湖水退却,逐渐暴露出底部沙丘,在沙丘上最后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乙农田弃耕后发展成栎-山核桃群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湖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乙地的演替过程进行得比较缓慢C.不同演替阶段上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有差异D.任何群落演替的结果最后都会发展成为森林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B.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C.人类的活动可干预群落演替的进程D.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由光照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8.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三)一、选择题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答案] A[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D仅仅指生态系统的成分,选项C为生态系统的功能。
2.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D[解析]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能够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
3.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A.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答案] C[解析] 一级消费者是草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是异养型生物;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
分解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营养级的确定方法。
解答流程如下:综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
5.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的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红树林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某地红树林的食物网见图,据图可知不正确的是( )A.水生植物是主要生产者B.该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C.该食物网共有3个营养级D.过度捕捞鱼会影响鸟类的数量【解析】据图可知,水生植物是大部分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所以是主要生产者,另外浮游植物也属于生产者,A项正确;图示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B项正确;同一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别不同,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中最多有4个环节(营养级),C项错误;鱼是鸟类的食物,过度捕捞鱼会使鸟的食物减少,进而影响鸟类的数量,D项正确。
【答案】 C2.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蚯蚓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病毒是异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解析】太阳能虽然来源于地球之外,但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A项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项正确;蚯蚓是需氧型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项错误;病毒是异养型生物,营寄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项错误。
【答案】 B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消费者都是动物A.②B.②③C.③④ D.②⑤【解析】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都是生产者,①错。
凡是自养型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
消费者以现成有机物为食物,一定是异养型生物,③正确。
动物如果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就是分解者,如蚯蚓、秃鹫等,④错。
有些植物也是生产者,如食虫植物,又能扮演消费者角色,⑤错。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植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 D[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故选D。
2.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答案] A[解析]生产者包括植物、蓝藻和化能自养型细菌,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腐生真菌、腐生动物,而原核生物包括各种细菌和蓝藻,据图仔细分析比较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可推知A正确。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3个C.4个.5个[答案] C[解析]解答时应先完整地写出成语所隐含的最短食物链:生产者→蝉→螳螂→黄雀,然后确定营养级数至少有4个。
【巩固提升】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答案] B[解析]由图可知,青蛙和蜘蛛同时以蝗虫为食,即构成竞争关系,而青蛙又捕食蜘蛛,构成捕食关系;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而图中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了分解者;图中一共包含4条食物链;蛇同时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故选B。
5.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答案] C[解析]由图中a、b、c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理它们存在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3.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并能简单绘制生态金字塔图。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围绕《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等要素。
2.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将本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概念。
3. 绘制生态金字塔图: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熟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绘制其生态金字塔图。
图中应包括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及其数量或生物量。
4. 分析与讨论:学生需结合所绘制的生态金字塔图,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及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生态金字塔图的绘制应准确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或生物量应准确标注。
3. 分析与讨论部分应结合实际情况,言之有据,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 作业应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图示绘制、分析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图示绘制的规范性、分析讨论的深入程度和逻辑性等。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批改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作业质量。
2. 针对学生在分析与讨论部分的表现,教师将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时间:30分钟)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生物圈B.太平洋C.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D.一棵银杏树[解析]D项,一棵银杏树只能代表一个个体,不属于生态系统。
[答案] D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不属于无机环境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一块稻田也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因素恒定不变[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其中非生物部分就是无机环境,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属于无机环境,A错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B 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不断发展变化,D错误。
[答案] C3.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图,其中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能量[解析]依图中箭头表示的方向可以判断出a、b和c分别表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 B4.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D.甲和乙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石[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可以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生产者,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 D5.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下列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A.阳光→水稻→害虫→青蛙B.草→植食昆虫→食虫鸟C.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D.植物遗体→真菌→动物[解析]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点,A错误;C项中的箭头方向反了,应该是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C错误;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
D错误。
[答案] B6.(2017·郑州一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A错误,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B错误,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的动物(蚯蚓等)属于分解者;D错误,细菌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 生态系统B. 生物群落C. 种群D. 物种2.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 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3. 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 B.C. D.4.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B. 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 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5. 动物生态学家对某林区周边区域四种经济动物(M、N、O、P)进行了调查,所得结果如下:这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中M的种群密度最小,且各物种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处于最高营养级。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动物的营养级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B. 只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C. 四种动物的种间关系不止一种D. M动物一定处于第五营养级6. 一组学生将叶捣碎成汁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存。
在10 d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面哪一个结论是错误的()A. 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B. 生物Ⅱ可能以生物Ⅰ为食C. 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D. 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7.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 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 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8. 下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 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B. 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C. 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D. 鹰占有第三、四两个营养级9. 如图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和物种C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
生态系统的结构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5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B.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C.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受害最大的是甲种群D.如果丁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乙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减少2.下图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B.鼠是次级消费者C.蛇和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蛇和鹰处于同一个营养级3.池塘中的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在该食物链中,鲢鱼属于()A.第一营养B.第二营养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5.下列有关下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图示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D.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6.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本地鱼。
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B.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C.鲈鱼的引入会导致本地鱼的减少D.本地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9.下图表示的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A.草B.鼠C.蛇D.鹰1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鹰B.蛇是四级消费者C.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D.兔和蚱蜢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11.11.某小型湖泊中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螳螂都以绿色植物为食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细菌和黄雀之间是捕食关系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B.生物圈中的生物可以分布在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C.消费者通过消化系统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4.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物质得以循环再利用。
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A.蓝藻B.腐生真菌C.寄生虫D.绿色植物5.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人体内的寄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6.如图甲表示人体中体液中物质交换过程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三种细胞外液,D表示组织细胞,图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图甲中的D为肌肉细胞,则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A中,可导致A的pH 下降B.图甲的C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C.图乙中的D可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可表示消费者D.图乙中的A表示的一定是自养生物知识点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属于第一营养级B.青蛙是初级消费者C.蛇只属于第三营养级D.该食物网有2条食物链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兔和食草昆虫B.兔与食虫鸟为竞争关系C.若兔的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食虫鸟的数量增加D.猫头鹰占有2个营养级9.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10.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第17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的统一体,而A、C、D三个选项中都不含无机环境。
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螳螂都以绿色植物为食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细菌和黄雀之间是捕食关系[答案] A[解析]图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有光、CO2、H2O、N2等组成的无机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答案] C[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一个营养级,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寄生虫。
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4.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D.丙不属于食物链[答案] B[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知识点三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5.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答案] B[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生态系统的结构(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残枝败叶中的有机物不属于无机环境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一块稻田也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因素恒定不变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两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无机环境,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属于无机环境,A错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B错误;一个池塘、一块稻田、一条河流都可以各自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不断发展变化,D错误。
]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D[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 错误;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往往呈“S”型增长,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K值附近呈现波动,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根据功能划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所以其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3.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D.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2.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生活在山洼草丛中的昆虫②某一湖泊中的全部生物③酿制葡萄酒时发酵罐中的酵母菌④一片果园及其中的全部生物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②④4.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5.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县,“稻虾连作”模式已成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增产、增收、绿色生态的立体种养结合模式。
在稻虾连作的稻田中,生长着水稻等植物,生活着小龙虾等动物,以及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物种B.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6.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合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
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7.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D.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8.在小麦→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蛇是()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第三营养级D.三级消费者9.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B.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C.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D.一般说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1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生态瓶的组成和条件如下表(+表示有,﹣表示无),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瓶是()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11.(14分)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活着大黄鱼、小黄鱼、虾、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1.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较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
下图表示南极淡水湖中部分生物的关系示意图。
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C.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D.图中枝角类动物和桡足类动物是竞争关系2.某淡水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的成年个体生活在水体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底层的成年鱼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D.该成年鱼及其幼体水中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3.如图为某草原上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B.鸟类与昆虫之间的关系是捕食、竞争C.昆虫大量减少时,青蛙和蛇都减少D.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4.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无细胞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异养型生物全是分解者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有A.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B.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7.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也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B.稳定的群落中,各物种既能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能相互适应C.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是适应空间非均一性的结果D.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逐渐减少8.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分析,错误的是A.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气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无关C.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个地域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10.一个湖泊干涸后,由沼泽湿地向滩涂湿地转化,逐渐发展为草原,最终形成森林。
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小练]1.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而有机物主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无机物形式返回无机环境。
2.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A.④→①→②→③→⑤B.②→⑤→③→①→④C.③→②→①→⑤→④D.②→⑤→④→③→①答案:B 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藻类作为池塘的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开始,是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藻类→水蚤→水生甲虫→鱼类→池边杂食动物,这样便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上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C.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在食物网中可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生物体型与营养级不呈正相关;有的细菌和真菌是消费者;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4.下面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②图中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不同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③ D.①④答案:B5.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答案:D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要下降,丁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答案:C 解析:该食物网含有7条食物链。
多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有且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一种生物既可能捕食多种生物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不一定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答案:B 解析: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9.据下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光、CO2、H2O等→绿色植物→细菌↓↑蝉→螳螂→黄雀→蛇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答案:A10.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六营养级A.①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B 解析: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鸡→狐。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不占营养级,细菌与狐没有共同的捕食对象,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B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需要;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
12.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物质和能量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b 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
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所以A项正确。
消费者都是异养型,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如根瘤菌,它以活的生物体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它属于原核生物,细菌中有很多都属于寄生菌类,属于消费者,B项错误。
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C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D项错误。
[好题狂练]13.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________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________。
(2)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________营养级。
(3)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绿色植物分解者(2)3 三、五(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相思鸟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负反馈调节使蚯蚓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不能,因为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其他答案合理也可)解析:(1)题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其他生物属于消费者。
(2)题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
(3)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导致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反馈调节使蚯蚓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题图中的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14.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据图1回答:(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________、C.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据图2回答:(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8)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
(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7)捕食和竞争(8)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增多(10)食虫昆虫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解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或老鼠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鹰的食物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