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雨巷、偶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2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
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走近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
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
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初读《雨巷》(1) 欣赏歌曲《雨巷》,为学生带来诗歌的读音以及意境。
(2) 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色彩,与学生探讨。
(3) 分析文学著作《雨巷》中表现出的情感色彩。
2. 了解《雨巷》的背景(1) 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雨巷》的历史、作者等相关知识。
(2) 分析语言和文学特点,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雨巷》的文学鉴赏(1) 继续对《雨巷》的语言、文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引,分组完成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3) 教师分组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 自由写作(1)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任选一种文学形式,写下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可以以叙事形式、抒情形式、描写形式等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在所需时间内点评并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对《雨巷》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2. 互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互动,即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互相交流意见和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 创造性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就《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鉴赏、欣赏和写作进行了探究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理解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该教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体会和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1、诵读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2、美吗?什么样的美?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主要涉及现代诗歌单元中的《雨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从意象、音韵和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走在一条幽静的小巷,感受诗中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雨巷》的写作背景。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音韵和情感美,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意象美音韵美情感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雨巷》读后感2. 作业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但在象征手法和隐喻的分析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5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此境地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
这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融入诗歌的意境。
教学中,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赏析诗中的三个重要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再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至于本诗的语言特点,将作为背诵的要求留待下节课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朗诵片段,雨巷、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几首新诗《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爱这土地》、《雨巷》)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提起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这样的一些作者,徐志摩、海子、艾青、戴望舒,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戴望舒的《雨巷》。
说起戴望舒,人们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朗读诗歌1、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思考]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忧愁的、哀伤的(意思相近即可)[分析]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
因此,我们应读得低沉一点,感伤一点。
[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参考答案]低沉的,感伤的2、指定一学生再次朗读[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中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而学语文的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教材分析:《雨巷》选自高教版中职高一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和戏剧。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几个重点意象的涵义;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几个重点意象的内在含义。
难点:理解并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巧设情境法;2、诵读感受法;3、联想创作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情的哮喘带走戴望舒的生命,却留下这样一段曲折朦胧的、神秘莫测的、耐人寻味的江南小巷。
今天就让我们相约雨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款款深情。
二、关于作者戴望舒,原名梦鸥(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因1927年作的《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三、《雨巷》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个人背景: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教学方法:1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1、录音机;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课文:导语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1、放录音(第一遍)。
学生合上书本。
静听。
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
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对。
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听的过程中简单了解作者及知识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问:读完这首诗歌,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什么?低沉幽怨(诗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称只之为基调)(2)问: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的感情呢?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2.学生配乐朗读并点评(注意表现低沉幽怨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听录音,进行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忧伤的意境。
重点:理解和欣赏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可结合熟悉的诗歌简单了解意象)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缠绵哀怨的意境。
可轻声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教师可提示理解和鉴赏方法:①分析意象包含了那些哪些信息?(意象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②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
那幽深弯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车的小道,班驳古老,给人一种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
在江南小镇,这样的小巷随处可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悠长、寂寥”,它与凄冷的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狭小阴暗的空间,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无边,传递无限的愁绪和哀愁。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者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中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单薄细弱,一般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者白色,颜色不轻佻,经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3.通过对雨巷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时对词语、句式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文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雨巷》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巷》的多种表达谱,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音乐、绘画、影像等方式,呈现《雨巷》所描述的场景,为学生描绘出狭窄、昏暗的小巷和雨中落寞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学习课文内容(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全文阅读课文《雨巷》。
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解析:狭窄、昏暗、落寞、调笑、凄清、烟雨、嫁衣裳等。
•句子分析和理解:如“一幕幕,都是那么凄清”、“深巷里许多鬼神的宿老”等。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孤独和迷茫,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
第三步: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针对《雨巷》的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韵律和形式美感。
•分析诗歌语言、形象和艺术手法,如比喻、排比、借代、押韵等手法的运用。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第四步:写作指导(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雨巷这个主题,通过考场作文、日记、小说等不同文体进行写作指导。
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词语、句式的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灵敏的观察力和语觉能力,提高写作质量。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此次课堂的学习收获以及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资源准备•课文《雨巷》及多种表达谱。
•学生阅读资料《如何学习文学鉴赏》。
•指导写作的素材和题目。
五、教学评估•阅读课文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能够分析和理解诗歌语言、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能够将理解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提高写作质量。
诗两首:雨巷、偶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诗两首雨巷戴望舒【相关知识】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浙江杭县人。
1926年开始创作新诗,是“现代派”诗人代表。
1932年留学法国。
1938年赴香港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被日寇逮捕入狱,倍受折磨,但坚贞不屈,1949年回大陆,翌年病逝。
戴望舒是五四以来有影响的诗人,诗歌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是其成名作,叶圣陶赞誉“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是中国象征派诗中最成功运用暗示性抒情的典范。
有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译诗集》等。
2、时代背景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作为一介书生,在那样一个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的寂寥“雨巷”里,他感到伤怀,痛苦,但又有难以割舍的理想,于是他在那“雨巷”中徘徊,寻觅。
3、题目解说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展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当时任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出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是一个象征,阴沉沉的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使人想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诗中的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诗歌以深沉优美的旋律,细腻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徊而迷茫的心境。
[教学设想]《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
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
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
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
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原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①在悠长,悠长又寂寥②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③。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④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⑤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⑥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7年夏[注释]1、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寂寥:寂静;空旷。
3、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古诗词有以丁香象征愁怨之情的,如“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丁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圆形成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冠长筒状。
供观赏。
有时也将其花叫丁香。
4、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5、太息:出声叹气。
6、颓圯(pǐ):倒塌。
[点评]本诗借助具浓重象征色彩的意境,运用低沉而优美的韵调,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
全诗共七节,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1节)写雨巷中的期望;第二层(2-6节)写梦幻中的丁香;第三层(7)写浓重的失望和彷徨。
开篇作者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主人公——也是作者的化身,他孤独寂寞于绵绵细雨中,尽管如此,他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想像中的姑娘美丽而又愁苦,“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又仿徨”,可说是同病相怜,是主人公渴望的知己:“我”多么渴望能够与她说些什么啊。
然而她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又惆怅”,她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飘去,所有的美丽和惆怅在如注的雨歌中消散。
剩下的仍然是“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孤独的彷徨。
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这里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暗指黑暗而沉闷的社会,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我”则一个人彳亍于雨巷的彷徨的孤独者。
丁香姑娘,则是美丽而忧愁的理想的象征。
全诗语调优美,回环往复,如低沉忧伤的音乐缭绕不断。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一朵气味芬芳的紫丁香。
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
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
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诗歌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
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二)“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雨巷》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
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
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教学过程:一、导入1928年夏天。
伦敦。
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踯躅。
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
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又不得不向它们告别。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二、整体感知1、题目: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
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
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2、朗读。
要求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①正音,正字。
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三、讨论: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提示:①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开头的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
可谓真爱无声。
)学生也可以从选择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条水草”表明永不分离等)来表现热爱自然这一角度作答。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
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自由而获取自己心灵上的更大自由。
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