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社戏》原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24 KB
- 文档页数:6
鲁迅《社戏》原文阅读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幺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社戏课文原文及赏析《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社戏》课文原文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我只看过两次中国的戏剧。
前十年我从来没有看过他们,因为我没有看他们的意义和机会。
那两次都是最近十年的事,但我什么都没看到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但是一个辫子来了,把我们引到一边,指出一个位置。
这个所谓的有地位的人曾经是板凳,但是他的坐板比我的大腿窄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小腿长三分之二以上。
我先是没有勇气爬上去,然后想到了私刑的刑具,不禁惊恐地走了出来。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
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
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社戏》课文赏析《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我”的视角,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这篇文章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场景描绘、独特的语言特色、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而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一、人物形象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乡村人物形象。
主人公“我”是一个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和好奇的年轻人,他的朋友们则是淳朴善良的乡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刻画,鲁迅展现了乡村人的善良、真诚和质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如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阶级分化等。
二、场景描绘在场景描绘方面,《社戏》也表现出色。
鲁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包括碧绿的稻田、弯弯的小桥、荡漾的乌篷船等。
这些场景不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也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通过将这些场景与城市生活的对比,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三、语言特色《社戏》的语言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鲁迅先生运用了地道的乡土语言,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鲁迅将乡村人物的情感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社戏》充满了真挚与深情。
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对场景的生动描绘,鲁迅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同时,他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社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情感触动。
五、主题思考最后,关于《社戏》的主题思考,可以说这是一篇关于人性、道德、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鲁迅通过《社戏》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不仅涉及到人性和道德层面的问题,更延伸到了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次领域。
通过对《社戏》的主题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社戏课文赏析社戏课文赏析《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如下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社戏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文章主旨】《社戏》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的愉快生活,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情节发展过程,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写作借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作者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
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
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使它自然带有其他地方的戏不可能有的神韵风致。
这样的写景,是最成功的景物描写。
【课文鉴赏】《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鲁迅《呐喊》小说集:《社戏》鲁迅《呐喊》小说集:《社戏》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
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释】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十二号。
⑵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
⑶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
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
《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
鲁迅《社戏》点评与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社戏》点评与赏析鲁迅《社戏》点评与赏析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
社戏课文原文及分析《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戏课文原文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的课文原文:这是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老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老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⑹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社戏———鲁迅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⑹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社戏》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甘正传》、《朝花夕拾》、《呐喊》等。
【课文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4):写随母亲归省的生活。
第二部分(5-30):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第三部分(31——40):社戏后的余波。
【中心思想】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关注我,每天更新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料!。
鲁迅《社戏》原⽂文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倘⾃⼰还未当家,夏间便⼤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
那地⽅叫平桥村,是⼀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村庄;住户不满三⼗家,都种⽥,打鱼,只有⼀家很⼩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因为我在这⾥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幽幽南ft”了。
和我⼀同玩的是许多⼩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母那⾥得了减少⼯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村⾥,⼀家的客,⼏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辈来,却⾄少是叔⼦,有⼏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吵闹起来,打了太公,⼀村的⽼⽼⼩⼩,也决没有⼀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世界⾥的呆⼦,决不惮⽤了⾃⼰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同去放⽜,但或者因为⾼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都欺⽣,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于我在那⾥所第⼀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的较⼤的村庄;平桥村太⼩,⾃⼰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就在我⼗⼀⼆岁时候的这⼀年,这⽇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船,决没有留⽤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船,不合⽤;央⼈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定下了。
外祖母很⽓恼,怪家⾥的⼈不早定,絮叨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村⾥的好得多,⼀年看⼏回,今天就算了。
鲁迅社戏原文《社戏》原文如下:我们航船的船底还有好几条螺旋似的铁锚,大船轻捷的将我们的自船顶过之后,那个江乡船便将大船拉进中流,靠近岸边泊下来了。
我们都跳下船,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这里的一带只是远山,在这里开船实在太危险,中午时过路戏班会在这里走过,船停在这里,不很打眼么?”我们一任他们走出老远,却别撑篙,船夫倒也不很惊奇,只说一声“要小心!”等你再一回头那船便离了岸,张起淡黑的篷,船里各处有人声。
在这迟疑当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大声的叫道,“旧历二十八帮船不是在这里演过社戏么?我前天才听航船的说过。
”真的,铁丝棚和台上的几根白木支柱的中间,清油把已将红纸裹好,曾经供奉过财神菩萨;他此时便在红纸前面放一把条帚,将残剩的许多花生壳扫去。
双喜以为再多偷豆是不行的了,各人便将艇子驶回到原处。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等母亲来接我们时,几个朋友和他儿子铁头已经回来了,我们的艇子也已在朋友们的艇子之列,推到横石的埠头来了。
“都尽兴么?”等母亲问时,我们笑着答应道,“尽兴!”“豆呢?”“没有了。
”我和双喜阿发都说不信。
“真的呢,不怎么多。
”外祖母说,“盐换了几包?多的一定是属于八公公的八公公还有六公公。
”这是神的世界,但即此也可以想见社戏的盛况。
人们并非专到戏台下去才是热闹,实在是上上下下都热闹。
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到赵庄去。
到了下午,在阿发的导引下我们才跨上航船。
但大家于嚷闹争食之后,只留下元亨叔在船头喝豆浆;连后舱的小弟弟们也不见一个。
双喜和阿发都上全上前面船仓里坐去了。
豆浆已喝尽,双喜拿出篮中干饭来请大家吃,大约是些毛谷和米焦吧,是中午留下来的。
我们咽着米焦来下酒大家都不出声;双喜独自勉强说着那吹箫拖管子什么的;随即念起“田家供鸡栖稻梁”的经来了。
待到船头喝完豆浆,在舱面看好一会戏;又回到后舱谈不一会话;终于连那早先喝的一杯酒也抵不住了;又东颠西走想走出船仓到街上去。
不久就听到闲话声了——哈哈的笑声是没有的。
《社戏》原文删除部分《社戏》原文删除部分《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社戏》原文删除部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
我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
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文档模板范本标题:鲁迅《社戏》原文及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1. 鲁迅简介2.《社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二、鲁迅《社戏》原文正文:一切的舞台中,聚眾最多、最热烈的不是人生的喜剧,而是人生的惨剧。
不错,人生真是好戏,值得我们来几次的欣赏。
我看过几种惨剧。
有些是专为营利而造出来的,有些是作者自己采撷人类种种忧悔的细胞进行组合的。
对于前一种,我们普通对它冷淡;对于后一种,我们则总有些兴致。
但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却总让人看到第一种。
近来,将近我家的静安村上流行了一种新社戏,名曰〖芋娃娃〗。
它题目虽善良,实际上却是说暗地里的侮辱——讽刺别人家的孩子是芋娃娃似的,样样不逾。
每日的上演,气氛之热烈,可怕。
一个地方的贞良妇女,竟如此容易地就可以背叛别人;一个地方的奇男子,竟如此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真不知这芋娃娃到底教育了什么,但知道它正在侵蚀静安人心,玷污家庭美德,成为一种流行病。
有人说,那是〖社戏〗的一种,人不能在乎它过多了。
既说这是一种无害的迷信,又说这是一种无害的给大众以娱乐的方法,不能去悲观。
但是,假如真如此,这村庄中的大人小孩就都应该变为名姓桥梁般的虫子,而不能再是人类。
虫子对于这种声响,当不会有反抗,但是人类却应该有。
可惜他们并没有。
我近来读了一些〖群众教育〗上面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目:〖你也应该接近社戏〗。
我看了,真应该接近社戏。
三、本文注释1. 营利:指为了获取金钱或者物质利益而做某种事情。
2. 细胞:指构成生物体的最小单位。
3. 侮辱:对人的尊严、名誉、品格等进行不公正的或者讽刺的攻击。
4. 鸟桥梁:鸟飞行路径上的高架桥梁,普通由人造或者天然的结构组成。
四、本文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鲁迅的《社戏》的原文和背景,并对其中涉及的术语进行了详细注释。
此文虽未涉及法律名词,但可以为读者提供文学、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呐喊·社戏》赏析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
“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
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
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情。
同时更激起了我和农村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鲁迅笔下,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无私,真切体现当时农村孩子的风貌。
在这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
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
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他们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鲁迅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鲁迅社戏原文阅读鲁迅社戏原文阅读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社戏原文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标签:标题]篇一:鲁迅小说《祝福》赏析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摘要] 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
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祝福》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关键词] 祝福,鲁迅,批判主义,封建社会,祥林嫂一、作家及作品简介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1936 年10 月19 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 多篇。
??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 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 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 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二、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
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
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
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
《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
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
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
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 ,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 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
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
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
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
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
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
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
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
有人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
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
对于祥林嫂之死,围绕在她周围的每一个人———信奉理学的鲁四老爷、善女人柳妈等等都脱不了干系。
这些曾经充满同情心的人们为什么最终使祥林嫂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所致:(一)、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
早婚、买卖婚、抢婚,这就构成了当时鲁镇一带的婚俗,这些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二)、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信仰习俗,成为祥林嫂巨大的精神枷锁。
封建社会“从一而终” 的贞节习俗使祥林嫂已无存活的条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祥林嫂最终在人们的唾弃与漠视中死去。
(三)、封建社会最隆重的祭祀习俗,最终将祥林嫂逼入绝境。
鲁迅以其深邃的眼光,把笔触伸向民间文化的积淀层,把祥林嫂纳入婚俗、信仰民俗和祭祀习俗的网络之中,并让她在这些民间陋习的网络中无挣扎的力量,从而展示小说结局的必然性,道出作品的批判意蕴。
三、作品的艺术性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 ,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 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 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
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
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
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 ,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
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 作对比。
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
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
又如《阿Q 正传》用阿Q 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 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
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
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