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 经济学应该怎么学》
- 格式:wps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书笔记张五常先生才华横溢,是天才,是怪才,是老顽童,是金圣叹式的人物,是当前中国及至世界经济学界的泰山北斗。
他不走寻常路,他玩世不恭,他特立独行,用他自己独创的,反主流的,独立思考的方式来对日常经济现象作出解释,走出了一条经济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他语出惊人,常常提出了和当前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相左的观点,但细思又合情合理。
他师从多位获诺奖的学者,年少成名,堪称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人。
是目前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华人经济学家。
第一章:科学的方法主要讲了经济学研究,需要一些科学方法。
这些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基础,是避免落入“套套”的思维方式。
所以,要避免误入歧途,先要学习这些方法,所以放在第一章。
这些研究方法且与其它学科是不一样的,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的,看一遍基本看不懂。
在后面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回头来看,来验证,来体会。
小结:本章是讲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第二章:从自私说起任何学科都要有最基础的起点,或者说是基础假设。
才有得研究辩论。
比如数学上最基础的一加一等于二之类,才有后面的千千万万。
经济学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是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
任何经济问题不可以从团体、政府、国家为起点分析。
经济学上所有行为都是个人的决策,但要注意个人决策是武断的。
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
经济学第二个基础假设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利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精辟的论证了这一点,人人都是在局限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但张五常先生扩展了斯密的说法,认为自私自利也是有害的。
张五常的导师阿尔钦论证了自私是为了适者生存,生物学家道金斯又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自私是动物的基因。
张五常先生不争论这些,不去争人性本善或恶,而把自私作为一个基础的假设。
从而为后面的经济学研究提供辩证基础。
小结:本章是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
第三章:缺乏与竞争首先张五常先生解释了什么叫“物品”(GOODS):产品、商品、服务、关爱、空气、明月清风等“有胜于无”的东西。
经济学的经典书籍推荐经济学书籍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
大家草民,各抒己见,可谓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而适合普罗大众阅读的经济学书籍并不多,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济学的经典书籍推荐,欢迎阅读!经济学的经典书籍推荐1:《卖桔者言》张五常:《卖桔者言》,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张五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新制度经济学和合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和香港大学任教,曾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1年,张五常教授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而被邀请的经济学者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被世人称为科斯学说的“御用阐师”。
1997年,他担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张五常同时也是著名的摄影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本书是张五常于香港《信报》“张五常论衡”专栏文章的结集。
在这本文集中,张教授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与概念来解释表面复杂无比的世界,从现实案例中理解并抽取理论。
二十余年来再版无数,行销两岸三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学子。
经济学的经典书籍推荐2:《自由秩序原理》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哈耶克(1899-1992):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20世纪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德弗莱堡大学等。
1974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其“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原于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基本原理;第二部分论述西方历史上为保障个人自由逐渐形成的各种制度;第三部分检讨了当代西方国家一系列基本政策的得失利弊,涉及就业、社会保障、税制、住房、城镇规划、农业与自然资源、教育问题等等,可以说实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当下或即将面对的困惑与难题。
阅读书目1、亚当斯密:《国富论》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3、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4、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5、希克斯:《经济史理论》6、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7、张五常:《经济解释》8、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改革》9、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10、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11、刘伟:《经济学导论》12、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1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15、杨小凯:《新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7、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18、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19、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0、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2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2、张维迎:《博弈与社会》23、张维迎:《市场的逻辑》24、张军:《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25、张军:《比较经济模式》26、刘晓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与市场》27、朱玲:《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28、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29、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30、琼斯:《经济增长导论》31、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32、平新乔:《经济研究十二篇》3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34、谢拉.C.道:《经济学方法论》35、洪银兴:《市场秩序和规范》36、赫维茨:《经济机制设计》37、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38、巴罗:《自由社会中的市场和选择》39、席勒:《非理性繁荣》40、米香:《经济增长的代价》41、钱穆:《中国经济史》。
[在此处输入文章标题]各位同学:今天要跟你们谈的是怎样学好经济学,把自己当年的经验择其优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认为经济学应该怎样学才对。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议的方法学,在大学考试,或到外地争取什么博士,凶多吉少。
我走的是实证经济学的路,着重于理论的实用性,不花巧,写出来的学术文章不一定可以打进今天的国际学报。
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点困难,虽然某些学报编辑记得我这个人,可能给个面子。
当年在西方发表的文章,今天还有人记得,但在「格局」与思维上,与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释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经济学很传统,从史密斯到李嘉图到米尔到马歇尔到鲁宾逊夫人到凯恩斯到费沙等,我都读得认真。
跟着是森穆逊、阿罗、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发、普纳、高斯等较为近期的,也读得认真。
可以说,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献我读得多而透。
六五到六九年间,我转攻资料性的读物。
一九六九之后,自己不再进图书馆,要什么资料由助手替我找寻。
大约一九七二起,我谢绝替学报评审文章。
行内朋友找我研讨,懂得一定奉陪。
一九八二回港任职后,通讯没有今天那样方便,交谈是减少了。
喜欢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跟我交谈。
像巴赛尔那种愿意跟着我魂游的行内君子不多。
我认为一个人在求学时要多读他家之作,但当自己进入了创作时期,要重视的还是自己怎样想。
我的经济学底子很传统,比今天的新秀传统得多了。
熟读传统,有欣赏的也有不欣赏的。
选择自己认为可取的发展下去,过程中修改了不少认为有不足之处的前贤之见,而好些认为一无是处的,淘汰了。
这样的发展不是很有意思吗?夸夸其谈的背后,知道自己沧海一粟,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
一士谔谔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领神会,对自己的进度是挺满意的。
但当我偶尔翻阅今天的经济学报,不容易见到自己熟知的传统。
术语好些还是以前的,但看不到传统的思维。
新秀们放弃了传统,我则认为史密斯的传统怎样也不要放弃。
回头说自己的经济学着重于实用性,是指解释力,解释人的行为,解释因为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之一。
然而,如何高效地读书,提取和吸收知识,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读书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
第一部分: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阅读新的书籍之前,张五常先生强调了以下的准备工作,以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1.明确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非常重要。
是否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娱乐放松?明确目的有助于读者聚焦于阅读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调整心理状态:读书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因此在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或者放松的音乐来帮助专注。
3.了解作者和背景:在开始阅读之前,了解作者以及书籍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观点和写作背景,可以使你更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有效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张五常先生提倡一种主动的,有策略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收获。
以下是他常用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略读与精读结合:当你第一次接触一本新书时,可以通过快速翻阅目录、章节标题和副标题来获取整体思路。
然后进行略读,浏览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在略读之后,再进行精读,关注重点段落和细节。
2.划重点和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划重点和做笔记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使用高亮笔或者书签标记重要观点、关键词和有意义的句子。
同时,在书籍的空白页或者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想法、问题和心得体会。
3.提问和思考:寻找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不断提问自己,思考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是否合理。
通过思考和探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与他人讨论和分享: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读书心得可以帮助巩固和拓展理解。
可以加入读书俱乐部、参与书评活动或者与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见解。
第三部分:读后的整理与巩固阅读一本好书并不意味着结束,对所读书籍的整理和巩固才能使知识真正融入自己的脑海中。
如何自学经济学原理学习经济学原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学习目标:明确自己学习经济学原理的目的和动机,例如是出于兴趣还是为了应对工作需求等。
这有助于你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
2. 寻找学习资源:经济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有许多书籍、教材、在线课程和视频等资源供学习者选择。
可以选择一本经济学原理的经典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并结合其他辅助资源进行学习。
3.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将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或章节,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巩固。
要确保每次学习都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4. 基础知识准备:在开始学习经济学原理之前,建议先对一些基础概念和数学知识进行温习和掌握,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统计学等。
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经济学模型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5. 学习方法选择:经济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证研究的学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可以结合阅读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得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6. 反复实践和巩固:学习经济学原理需要反复实践和巩固。
可以通过解答教材或课程提供的习题,参与相关讨论和案例分析,或者进行经济数据的分析和模型构建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7. 扩展应用和拓宽视野:经济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关注经济新闻、参与社会和政策讨论等方式,将学到的经济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拓宽自己的经济学视野。
8. 与他人学习和交流:与他人学习和交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可以参加经济学学习小组、参观或参与经济学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学习者和专家交流和分享经验。
9. 持续学习和实践: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要保持持续学习和实践的态度。
可以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参与经济学相关的学术和实际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素养和能力。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对于经济学,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地道的门外汉。
百无聊赖,网上闲逛,偶然发现五常老师的文章,气贯长虹,海上骑鲸,出神入化,机智泉涌,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一旦拥有,爱不释手,走马观花,尽是享受。
有些内容已经懂了,有的还没有看懂。
为了获得老师的指教,凡没看懂的,一律假定五常老师错,这叫抬杠长本事,岂能怕虎啊。
一、需求定律太混乱五常老师在《经济解释》中说:“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多如天上星,而价格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这句话的错误是因果关系倒置。
先有价格还是先有需求?这不是鸡和蛋的问题。
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市场决定了价格,而不是相反。
没有供和求,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何来价格? 近百年来,人们都说:“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供应定律: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把价格变动当作供应和需求变动的原动力,显然是把因果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1、这是形而上的错误比如,火车站内有车,信号亮红灯。
站外车见红灯,就不能进站。
红灯提供给站外车一个信息——站内有车,不能进站。
站内有车是红灯信号的本质,也是站外车不能进站的根本原因。
价格仅仅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告诉人们供求关系的状况。
在形式上,无论供方还是需方,都是根据市场价格制定自己的行动决策。
但实质上,决策是根据供求关系制定的,不过价格信息易得,而供需量信息不易得到罢了。
恰如站外火车看不到站内车,只能根据红灯信号停车一样,当信息不充分时,供需双方只能根据价格制定决策。
恰如信号灯有搬错的时候,价格也有误导供求行动的时候。
2、两个定律相互矛盾“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这两句话显然是驴唇和马嘴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价格岂能同时既升又降呢?供求双方,在同一时刻,在同一市场上,见到的是同一价格变动。
根据五常老师的定律,各位客官你说说,当价格上升时,供应增长,卖给谁?价格下降时,需求增长,谁来供应??难道世界上竟然存在没有需求的供应,没有市场的价格吗?由此可见,流传那么广泛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统统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
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来学到的经济学精髓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所学经济学的精髓作者:张五常这是张五常先生的精彩演讲,他自己曾说过,“我用了大约一个小时总结我40年所学经济学的精髓。
”“给那些喜欢学习经济学并想用经济学来理解世界的朋友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原理。
对这两个原则的掌握和理解可以反映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
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其次,在正常情况下,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女士们、先生们:我想花一个小时总结一下我在40年里学到的经济学的精髓。
经济学现在看起来非常技术性和复杂,但事实上我们总结的经济学基本原理非常简单。
我总是试图用最简单的经济原理来解释这个世界,并试图避免复杂的技术。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原理。
对这两个原则的掌握和理解可以反映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
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其次,在正常情况下,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有些人可能认为的规模效益递减也是一个原则,但我认为总的来说,当你遇到实际问题时,谈论产品需求或需求就足够了。
换句话说,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必要将后两个原则分开。
他们实际上在谈论同一个问题。
这样,我们有两个基本原则:1。
特定约束下的最大化;2.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学就是关于这两个原则的。
现实世界当然非常复杂,但这两个原则足以解释这个世界。
我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只有这两个原则才能解释我们遇到的所有经济现象。
我和其他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我只用这两个原则来解释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两个原则是任意的假设。
非常重要的是,你的经济研究不应该违反这两个原则。
世界上任何经济法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
如果任何经济法违反了这两个原则,那么整个经济学就是自相矛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两个原则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任意假设。
我之所以说这两个原则是任意的,是因为在这两个原则上你不能和我有任何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经济学伟大的原因是我们只能用这两个原则来解释世界。
刚才我已经指出,你不能对这两个原则有任何怀疑。
因为他们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他们是正确的,经济学家永远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原则。
在经济学中说自私——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之科学说需求》政法学院2012级思教二班韩晓奇2012010373在经济学中说自私——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之科学说需求》经济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总是有很多收获。
不仅是学问,更多的是疑问。
在此期间,我很荣幸的拜读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让我对于经济学这门课、对于张五常先生本人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经济解释》这部书中也蕴含着许多经济学的原理。
张五常说过:“说过了,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很麻烦,这种观察为时甚久,年逾古稀的我还在继续。
但我认为这三卷本的《经济解释》可以减少后学的二三十年的时间。
应该可以:我走了很多冤枉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左淘汰右淘汰,才获得了剩下来的今天我自己认为可靠可用的理论及概念”。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也是站在张五常先生的肩膀上,看经济学世界中的种种繁华吧。
《经济解释》第一卷《科学说需求》中,共计八章。
它们分别是《科学的方法》、《从自私说起》、《缺乏与竞争》、《功用的理念》、《需求定律》、《小试牛刀》、《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和《公用品的经济分析》。
在这八章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便是第二章《从自私说起》。
因为这也是经济学的起点吧。
虽然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是也恳请大家原谅我的学识浅薄。
在科学发展中,有一个大家都不言而喻的规则:凡指明是基础假设或公理,大家都不在这基础上争论。
说起来那些不容许有争议的基础假设或公理,可能近于滑稽,但是它们却可以导致令人叹为观止的学问。
虽然你可能不明白,但是凡事都要有基础,理论也是如此。
否则一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
那也就是说,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人为基础。
因为所有取舍和选择是以人为基础的。
人是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人,才会引发诸多的例如选择、竞争、缺乏等问题。
张五常谈中国的经济制度这是冬天,张五常赤脚穿一双拖鞋,捧一只不锈钢茶杯,头发比从前更花白,永远保持着怒发冲冠的姿态——的确有怒要言,虽然刚刚出版了一本薄薄的《中国经济制度》。
但张先生说读这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多时间、搭配很多思考,才有可能读得明白。
美丽的张太常常嗔怪他说得太直白,但到底谁能真正读懂这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呢?有关中国的经济制度,有关《新劳动法》,有关中国农民……他总说:“我是老人家了,没有工夫再做周旋。
”您将这本《中国的经济制度》作为学术生涯的终结,可以视为一种功成身退吧。
张五常:解通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我跟进中国发展三十年,才写出这本书。
解释的过程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一开始能够解释得出来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是很重要的。
怎么能够解释得到呢?中国经济三十年发展那么快,当然是个奇迹。
但中国的奇迹不是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不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九十年代才是奇迹发生的年代。
任何国家,只要过去是吃大锅饭的,经济转为有了些私营的市场的性质,急速增长是很自然的事。
改革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较现在可以说是近于零,从零这样的低水平上升个百分之几百,也算不了什么。
1984年左右南中国的有些地方,每年有百分之五十的增长。
那个时候,美国只有百分之三,香港是百分之六、七,而中国一些地区有百分之五十,不值得骄傲。
从无到有,有了些小的变化,就上升得很快。
你们太年轻,不知道以前的国家职工制度,做不做都是三十六块。
广东一开始有合同工的时候,从三十六块钱一个月升到一百多块钱一个月,是很容易的事。
1980年代的增长,主要是权利界定这个问题的转变。
那时候的中国,通过承包责任的合约,由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也就是当年中国的干部按照资历级别的排列)逐步转型成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这一点我认为是解释中国三十年来发展的重心所在。
在1984、1985年的时候,我就大声疾呼: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是不重要的。
读张五常《我是怎样学习经济学的》姓名:朱金梦学号:3120103819专业:经济学1201说来惭愧,这样的文章,我本应该在大一确定经济学专业后就该拜读的。
如今,我已步入大三,才回过头来看大师学习经济学的方法,是否算是亡羊补牢还说不准。
不过,这次的回头思考,于我看来,还是非常值得的。
严格来说,这应该算是一次张五常的讲座讲稿。
不过,我正巧在搜寻张先生的资料时便看到了这次讲稿,索性就当书来看了。
这次所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观点,这次探讨的是学习经济学的方法。
我思来想去,觉得有必要写一写。
看完这篇讲稿,我的最初感受是张五常,他本人就是个天才,所以,对于他所说的方法,我最初是心存疑虑的。
他所有的经济学的课程都能拿满分,但我不行。
我有学习经济学的天分吗?这是我常常想问的问题。
我自问我是没有多高的天赋,但对于经济学,我也常抱有敬仰之心,对其我还是充满了热枕。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他的很多话还是值得我们去参考,去学习。
张五常首先便提到了兴趣,他在其谈话中引了很多实例,我读起来也感觉相当的风趣生动。
当然,我可不能仅停留在笑一笑的层面上,否则,这篇长长的讲稿也白读了。
我自认我对经济学还是充满兴趣的,但从其所作所为来看,我做的实在是不够。
我曾想,我学的挺勤了,够了吧。
现在看来,当然略显幼稚。
天才尚且如此努力,作为凡人,我该怎么办呢?我不是更应该拼了命的追干吗?这接下来,他便提到了投入。
投入,是真正的投入才行。
我们作为经济学的本科生,更应无时不刻不心怀经济,思考经济的问题。
他说,他曾真的睡在图书馆好几年。
我想,这是真的心有经济。
而我现在做的还太少。
我学到现在,仍然无法登堂入室,天资上或许也有欠缺,但欠的更多的还是一份执着与努力吧。
张五常接下来讲的一点,我觉得我是更应铭记于心了。
经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还应该是其基础。
然而我们现在,在学习更为高深的理论时,往往就会忽视经济学的基础东西。
他在这篇讲稿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他考硕士时口语考试被问到的题目):“你知道竞争市场,没有人能赚着钱的,那既然是没有人能赚到钱,为什么还要去参加竞争呢?”。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后感张五常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他的经济解释是一部经济学入门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社会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张五常在书中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用生动的例子和比喻,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例如,他用“大炮和黄瓜”的比喻解释了供求关系,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故事说明了机会成本,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对经济学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张五常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
他指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原理和特点的解释,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张五常还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市场经济虽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他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讨论让我对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张五常在书中还对全球化和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和实现繁荣的关键。
通过对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解释,我对全球化的影响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一、入门读物/启蒙读物1、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再版2、张五常:《卖桔者言》,香港信报有限公司1993年再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有删节)二、经济学原理1、曼昆:《经济学原理》,北大出版社2、萨谬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3、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二、微观经济学:中级和高级(中)1、平迪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模型和扩展》(推荐使用英文版)(高)4、瓦里安(即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高)3、马斯科莱尔等(MWG):《高级微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宏观经济学:中级和高级(中)1、曼昆:《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2、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高)3、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高)4、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社科出版社四、数理经济学准备1、蒋中一:《数理经济学基础》(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蒋中一:《动态优化基础》,商务印书馆3、高山晟(takayama):《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人大出版社4、龚六堂:《动态经济学方法》,北大出版社,2002五、金融学1、博迪和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罗斯:《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六、计量经济学(初)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现代观点》,人大出版社(中)格林:《经济计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七、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文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文第六版2、奥伯斯法尔德、若戈夫:《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刘红忠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八、制度经济学1、张五常:《经济解释》,香港花千树出版社,或《21世纪经济报道》连载版2、费吕博腾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3、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4、《企业理论:现代观点》,杨瑞龙主编,人大出版社2005年九、发展经济学吉利斯、罗默:《发展经济学》,人大出版社第四版十、博弈论(初)1、拉斯谬斯:《博弈与信息》,人大出版社(中)2、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高)3、弗登博格、梯若尔:《博弈论》,人大出版社,2002年(高)4、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十一、公共经济学/财政学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人大出版社2、布郎、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哈维·罗森:《财政学》,人大出版社十二、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初)1、克拉克森、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2、海、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高)3、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人大出版社,1998年十三、激励理论/信息经济学(中)1、马可-斯达德勒等:《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和合约》,上海财大出版社,2004年(高)2、博尔顿、德瓦特里庞:《合同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十四、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人大出版社2002年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时下,张五常热正席卷中国大陆,对其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
赞赏者称其为华人第一经济学家,批评者斥之为轻狂浅薄,可以说张五常正处在火山与冰河的交汇点。
然而,在众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却缺乏一种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经济思想的精神,许多人对他的批评或赞赏都是围绕其品性、文风而展开,在大众传媒上的报道也多是针对其性格、言行上的怪异和狂放不羁。
然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决不是简单的一个“明星经济学家”。
与其说张五常是一个轻薄的学者,不如说是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浮躁风气使我们只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和荷叶,而忽视了水下的鱼虾和莲藕。
张五常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和阐释者、合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工作。
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其代表性著作有《私有产权和分成租佃》、《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和约安排的选择》、《企业的合约性质》等,其中前两篇出自其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佃农理论》。
广为流传而且在大陆影响深远的作品有《卖桔者言》、《经济解释》、《学术上的老人与海》、《随意集》、《凭阑集》等。
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张五常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中的主线。
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两条基本的思想路线。
从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重商主义就鼓吹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扩大对外商品输出,赚取外国贵金属货币;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重建自然秩序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尤其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从理论上把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历史性高度。
从那时起,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占据统治地位。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06113091 马俊)摘要:张五常教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学术思想,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基础上对教授的经济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主要内容涉及教授对产权,交易费用等若干概念的解释,以及佃农理论和企业理论等•从而,为我们熟悉和掌握教授的经济学思想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张五常;价格理论;产权;交易费用如今在国内,说起张五常(StevenN.S.Cheung教授,即便不是学经济的人恐怕也是早有耳闻的.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价格理论,交易费用和合约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将新制度经济学应用于中国问题研究的第一人.教授传奇的学术经历和丰富的学术成果让人们对他本人及其理论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这也正是张五常热在国内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回首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全力专注于产权和交易费用研究的只有四个人,即阿尔钦(A.A.AI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科斯(RonaldH.Coase)和张五常.一九五九年张五常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后,得到了导师阿尔钦,以及其他名师如德姆塞茨等人的言传身教.同时,他也深受科斯和戴维德(A.Director)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作为今天合约经济学开山之作的《佃农理论》,从而影响力大增.一九六七年由于《佃农理论》被戴维德等人看中,张五常因而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并跟从科斯作博士后研究.由于他表现出色所以深受科斯的欣赏,后来他被转为了该校的助理教授.在这里,与他共事还有德姆塞茨,戴维德以及斯蒂格勒(G.J.Stigler) 等许多名家.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之他自身的刻苦钻研,芝大的研究生活对他影响很大.此间,他写成了关于合约选择与合约结构的两篇重要的文章.一九六九年他去了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与巴泽尔(Y.Barzel),麦基(J.S.Mcgee), 诺斯(D.C.North)等人共事多年,并以诸多原创性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泽尔和诺斯. 显而易见,这种多年来身处潮头,屡遇名师的学术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应该说教授是幸运的,更是成功的.教授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始终坚持着两个原则.一,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并推出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义.二,强调价格理论的重要性并始终用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去解释现象.他常说自己的研究是继承了斯密.马歇尔.奈特.弗里德曼和科斯等价格理论大师的伟大传统,且坚持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同时,他在众多前辈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特的创见,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经济解释》(三卷本)是集其经济学思想的大成之作,当中形成了价格理论新的分析架构.在开始介绍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之前,对实证经济学(关于价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是非常有必要的.1776 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最先确立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在这部巨著中, 真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他的分析中缺一直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存在需求定律.而且,他对价格有完全一般化的理解,他把所有约束人的行为的局限条件都处理为价格或成本.同时,斯密确立的体系属于实证经济学体系.因为他没有使用复杂的计量工具就抓住了复杂事实的简单逻辑,也没有使用数学公式却透析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这一点意义非凡.教授常说自己是在复斯密的古,并称自己是"古人",发展的理论是"古文",看来不无道理.然而,斯密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最主要的失误在于真实价格或价值与名义价格的区分以及将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绝对标准.正是这些失误直接误导了后来的经济学者,使经济学走向了歧途.这一点在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中,以李嘉图最为典型.他对价值的错误理解,使得他从成本或供给的角度来分析价值,形成了劳动价值论或成本价值论.而且,其中缺乏明确的选择行为分析架构.由于对资本,财富等概念没有一般性的理解,他发展出了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如资本积累,储蓄,投资和再生产等.同时,他的分析中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概念,常常使自己陷入循环论.他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公理"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 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制度安排或制度选择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分析中的应用也完全没有给予考虑.经济学到了李嘉图手里,已经开始以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了.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基础上,19 世纪70 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发起了边际效用革命.他们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从需求的角度或效用的角度来分析价格或价值的决定,未考虑成本或供给,最后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理念使得数学开始大量进入经济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欣赏数学方程式的完备,抽象和优美,追求对经济系统最一般的"镜像"描述,而不关心是否可以解释真实世界.对边际效用的研究,还促使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可见,边际效用革命使经济学在背离实证经济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也不能认为全无贡献和进步.至少边际理念为经济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方法,因而意义重大.还有就是,它促使马歇尔提出了价格理论的完整分析架构.1890 年马歇尔将需求价值论和成本价值论合而为一,建立了价格理论的第一个真正完整的理论架构.他认为经济学家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复杂事物间的简单规律,并用简单规律解释复杂现象.他的《经济学原理》是继《国富论》之后对经济思想史的又一次整合.他明确强调经济学的唯一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他还认为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统一的基础,是经济学的基石,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关系决定所有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另外,边际理念和边际相等原理在他这里得到了绝妙的应用.遗憾的是,马歇尔对成本理念认识不清,对供应的本质认识不足,这使他在面临规模收益递增问题时几乎束手无策.为此他发明了长期,短期,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而这些对于解释现象或行为没有任何作用的概念,不仅违背了他自己的许多理念和初衷而且还深深误导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他对需求定律的理解不完全,也使他在解释吉芬商品的存在时力不从心.正是基于此,教授常说自己一生没有发明什么新的理论,他所做的只是对马歇尔传统的补充和完善.在《经济学原理》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马歇尔的传统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追随.相反,瓦尔拉斯系统却占了上风,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信奉的经济学规范.此后,以政策为导向的经济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向:一是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张伯伦教授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了完全市场竞争的理念.他们将斯密"看不见的手"简单的,教条式地理解为完全市场竞争.二是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教授的《通论》所引发的革命.虽然凯恩斯是一个关注真实世界的人,但他的理论却不是为了解释现象或行为.其追随者对《通论》的片面理解以及对著作中一些理论失误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经济学成为了更加名副其实的"经世致用"之学.三是英国剑桥大学庇古教授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他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不仅诸多概念模糊不清,而且全部理论都是服务于提供政策建议.四是法国经济学大师瓦尔拉斯发起的数理经济学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与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创立的计量经济学.由于数学方法的大量运用,使得经济学具有了"科学"的外衣和"精确"的名声,所以追随者无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经济学也不例外.20世纪60年代,经济解释的潮流开始不断高涨,经济学开始向斯密和马歇尔的传统回归•产权和交易费用经济学既新制度经济学很快兴起,并在奈特,弗里德曼,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以及张五常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壮大•说实话,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博•本文受笔者自身局限条件的约束,也仅仅在几个方面对其做了简单的概述.回味教授的著作,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他贯穿于所有文章中的分析方法,以及由此组织建立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在这方面, 教授大量借鉴了卡纳等人的逻辑哲学成果•本文将从介绍教授的分析方法开始,逐渐涉及他的经济学思想.一,科学的方法:实证主义与经济解释教授始终认为,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但困难的是,经济学者也是人,于是就难免将自己的价值观牵涉在内,以致用主观的好恶来作为科学的结论.因此, 主观感情与客观分析的清楚划分是尤为重要的•优秀经济学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够冷却自己的感情,并将上述二者划分的泾渭分明•而所谓科学的方法,是抽象理论与客观世界转接中的实证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实证经济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授强调,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因而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尤为重要•(一)现象必有规律.不管是大自然或人为的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事实上,现象有规律,自古以来就概莫能夕卜.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正是出于人们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孜孜不倦现是必有原因的.这些就是科学的必需条件.(二)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解释现象是需要非事实的抽象理论的.事实的规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释. 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私有产权带来经济繁荣(这也是规律),但繁荣不能解释私产的存在•倒过来说,也没有什么解释能力.事实的规律只可以使我们知其然,但却不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三)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是指只能特殊地解释一个现象,完全没有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因而内容太多.所谓套套逻辑,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甚至不可能被想像为错,因而没有内容.例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对此,我们通过增加约束条件或局限条件,可以使特殊理论增加更具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代价不至过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套套逻辑增加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内容.通常,可以解释现象和行为的理论都必定是介于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在整个科学方法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 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不管是对还是错,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有用的理论.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套套逻辑•还有四种情况会使一个理论免于可能被事实推1, 理论模糊不清.能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是•概念或分析模糊不清•理论就不可能清楚地证明是错的•也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因此• 模糊不清的理论没有解释能力.例女口•下雨天空就一定有云可能是错的(但从未错过),但是如果我们不清楚地知道云为何物•我们又怎么来判断对与错呢2, 理论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并非空洞(不像套套逻辑),也并非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言论互相矛盾,使人不知所指,因而变得没有意义了.例如•有人说"一幅全白的墙壁有污点".这句话不空洞,也很清楚.但"全白"与"污点"互相矛盾,不能共存,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见,矛盾的言论可以有内容,也可以很清楚,但不可能有意义. 3, 用以验证的现象,并非现象(事实).天下雨,天上必有云.这句话中的雨和云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但假如雨或云不是事实,无从观察,那么雨云之说就无法验证了. 这反映了实证科学中的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一方面,凡是一个有解释能力的推断,其考证方法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假若A发生,B就会跟着发生,而A与B皆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但问题在于,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所以,在另一方面,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得始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4, 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例如,经济学上所说的均衡或非均衡只是概念,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不是现象或事实,是不可以被观察至V的.教授认为,非均衡是指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而均衡则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也就是说,可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含意中的附加条件以及现象的推断不能是没有限制的.(五)理论的真实性.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必然是抽象的,那么理论有真实性吗在教授看来,真实有多种意义,若不搞清楚是哪个方面的,争论就永无止境了.有解释力的理论最终是要被用于事实验证的,这就表明有实用性的理论是有其真实性的.对于有解释力的理论的非真实性,其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论本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说它非真实,当然是对的.但说它非真实而没有解释力,却是错了.第二,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都一定需要简化,而这简化使事实变得非真实了.第三,世界很复杂,简化的假设(与思想上的抽象假设不同)是必需的.但这个简化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处理,若取消这个简化并不会影响效果.第四,当把验证条件作为一种假设时,它一定要有迹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大致吻合世界的真实情况例如,做化学实验时需用一支清洁的试管(清洁是一个验证条件),我们不能用一支肮脏的试管而假设它是清洁的.在经济学上,局限条件(验证条件)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二,价格理论的传承:需求定律、交易费用与制度效率教授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注重概念的科学,只有对基本概念掌握的通透才能深入浅出,让价格理论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经济学真正有用的概念少之又少.所以, 掌握基本概念就是领会教授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一)对价格理论基础假设的解释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有一个起点,因为科学不可能在一个争论不休的起点上存在和进行下去•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们之间的共识作为基础假设或公理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规则.只有当人们在共识之上以理性的思维推出一些可以用事实来验证的含意时,争论和反对才会有理有据•那么,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什么呢?教授认为用价格理论来解释世事的两个最关键的共识或基础假设是,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教授称之为自私的假设)和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减量增).其实,这正是教授经常所称道的自己解释世事的两个制胜绝招,也是价格理论的精髓所在•若局限条件发生变化,则人的行为就一定发生变化•但是要解释或推测人的行为的变化,人的行为就不能随意变化,而必须要受到理论的约束.在这里,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律即理论主要是指需求定律.1,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经济学的分析是以个人为起点的,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由个人来作出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是选择问题.而经济学要想通过推测人的选择(行为)来解释现象,那么人的选择就必须受到理论的约束.因为,不受约束的行为中是推不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内容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数和目标函数,他们的选择就取决于是否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尽力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只是人们各自不同的目标使得利益最大化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随之人们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如果我们轻易地认为任何选择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就是犯了套套逻辑的错误.关键是我们必须指明在怎样的局限条件下,人会因为自私而作出怎样的选择,而局限条件的变化又会导致选择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见,局限条件的认识,审核和界定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人们对于自私的本质历来持有不同的观点,如:斯密认为自私是被逼局限条件行为变动理论(需求定律)出来的,是适者生存;阿尔钦以自私作为基础假设,同时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道更斯认为自私属于遗传;教授认为自私应该作为一个基础假设.自私作为基础假设,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但是,只要能把局限条件处理得当,各种观点的解释能力都是一样的.可见,作为一个基础假设,人的本质是否真的自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最为关键的是,用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假设来解释人的行为时是否能推出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含意.2,需求定律需求定律主要是用来指出人们需求行为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假设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效用分析常常被用来研究人们需求行为的变化规律,可是事实证明效用分析推不出需求定律.因为吉芬商品的存在, 使得效用分析的三个定理(争取局限下的最高效用;替换定理;内凸定理)推出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需求曲线不能总是保证向右下方倾斜.所以,为了解释行为,我们必须假设一个需求定律并以此为基础假设.而这个需求定律就是指,当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时,对物品的需求量必定增加.可见,需求定律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假设,主要是因为它对行为具有更强的约束,不仅包括了效用分析中三个定理的所有行为约束,而且也把吉芬商品排除在外了,因此很容易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其实在教授看来,效用分析是可以被挽救的.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竞争和吉芬商品是不能共存的.一样物品,如果价格越高人们越愿意多买,那么卖者就会越不愿意卖,因为价格还可以长得更高.这样的物品怎么可能在市场成交呢但教授最终没有接受效用分析,因为"效用"是抽象的不存在之物,不仅很难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而且很容易陷入套套逻辑的陷阱.当然,需求定律不仅限于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很多物品没有市价,一些制度中也不存在市场,但需求定律依然适用.因此,可以影响需求的因素是数不胜数的."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也就在于此,即前者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而后者随价格之外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在影响需求的这些因素中哪些变哪些不变呢显然,需求定律选择变与不变的因素是需要准则的.教授所定的准则是: 只要需求定律的验证含意不被事实推翻,其他的不变因素越少越好,其他可变因素越多越好,因为这会增加需求定律解释现象的广泛性.基于此,教授认为关于变与不变的界定有如下三项是安全的,是可以不被事实推翻的.1,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皆可变.如,农业丰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2,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可变.如,连天大雨影响雨伞需求量.3, 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价格的转变还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转变,而这些其他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如, 糖作为中间因素可以影响咖啡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这些在中间的,间接地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可变.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为了需求定律能解释行为,我们要假设每个人的品位是不变的.因为以品位的变化来解释行为,不可能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需求定律是价与有关的量的定律•关于什么是价,什么是量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斯密指出,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用值,一种是换值.所谓用值是指某物品给予其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换值是指获得该物品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那么,价格就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在选择均衡点上,市价就必定等于最高的边际用值.而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换值)下,消费者试图换取的最高的量•事实上, 需求量是一个无从观察,不存在的量,是个意图之量.教授认为量可以分为"有质"的和"委托"的两类,以及二者的合并•其中,凡是质量被直接度量而算价的,就是有质的量.如,钻石的定价.凡是通过无质的委托单位来算价的,就是委托的量.如,瓶装维他命的定价•重要的是,价与量是必定有直接联系的,有关的量是价直接表达着的量•(二)对交易费用的解释局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变化,那么认识和界定局限条件呢其实, 所谓局限条件是指那些约束人们争取更多利益的条件•根据不同的角度,局限条件可分为八种:财富,知识,价格,成本,边际产量下降,竞争,产权和交易费用•其中前五项的分析是比较简单的,如:价格和财富(收入)约束着消费需求咸本,知识和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约束着生产供应•而后三项的分析都不太容易处理,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竞争这个局限条件上下足了功夫,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则引入了对于产权和交易费用这两个局限条件的分析•当然,最后这两种局限条件也是最难处理的.教授认为,相对于抽象的产权而言交易费用是可以考证的.同时,产权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所以,以交易费用作为局限条件时就可以不考虑产权了.交易费用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休谟和斯密,但直到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后,交易费用才首次得到了开拓性的分析•最广义地说,交易费用包括了鲁宾逊(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那些费用.这样定义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常常只有在边际上才可以分开.如果我们能够在边际上把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区分开来,并能够把这些费用按顺序排列好,便会得到可检验的命题•严格地说,交易费用实际上应该称为"制度费用",这也是科斯的观点.一个人以上的经济必然包含有制度,但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却完全不需要有任何交易.尽管"交易费用"这个词严格说来并不正确,甚至会产生误导,但却是沿用至今.交易费用。
卖桔者言读后感卖桔者言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桔者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桔者言读后感1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让我感触很深,我才渐渐明白该怎么去学习理论,该怎么去质疑,该怎么去研究。
在该偏文章中,张五常先生着重探讨了市场和价格定价理论。
在经典经济学中,如果采取价格歧视定价,那么消费者剩余将被极大的榨取,生产者获取的剩余也会增加。
价格歧视定价有前提条件:市场分割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张先生通过自身年夜时在香港市场上卖桔,来切身体会价格歧视的做法、条件和效果。
而根据实际卖桔的情况,在开始时要价都很高,且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意将价格提高,给消费者来侃价,这时价格的高低主要受双方侃价能力的影响。
到11点天下雨后,要价也因此降低,当然成交价格也随之改变。
午夜之后,因为买方侃价能力强,所以成交价格价格也很低。
同一天晚上,价格却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种价格歧视的实现却与经济学教材上写的不太一致,主要表现为市场或者顾客分开:一般认为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家fede 讯息费用相当高,且这讯息买者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定的价格够便宜,他便不会去浪费时间查询,而且很多时候也无处查询,因为买者也不太会公布自己的买价。
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弹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张先生觉得信息少的人付价较高,信息多的人付价较低,而信息多寡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他认为价格歧视的理论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
其实,我觉得张先生讲的也不完全对。
他在一天卖桔,但是多个顾客到来的时间是不同的,他卖给多个顾客的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一个卖的(如果同一时间的一般也会只按一个价格来卖),其实通过时间的不同还是将顾客市场区分开了。
这样几乎可以达到第三种价格歧视的状态。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交通企业管理
页码: 77-77页
主题词: 经济学价值 张五常 凯恩斯 经济学家 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 普朗克 主人公
摘要:有这么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聪明绝顶如凯恩斯爵士,却被世界的简单和复杂困扰了一辈子。
早年,凯恩斯曾经问罗素,说罗素你这样的天才为什么不去研究经济学。
罗素回答说:“经济学太简单了!”1922年,凯恩斯又向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普朗克提出同样的问题,普朗克说:“经济学太复杂
了!”凯恩斯一直试图弄明白这两位天才到底想说什么,但是,他一生都没有参透其中的玄机。
张五常:《经济学应该怎么学》各位同学:今天要跟你们谈的是怎样学好经济学,把自己当年的经验择其优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认为经济学应该怎样学才对。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议的方法学,在大学考试,或到外地争取什么博士,凶多吉少。
我走的是实证经济学的路,着重于理论的实用性,不花巧,写出来的学术文章不一定可以打进今天的国际学报。
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点困难,虽然某些学报编辑记得我这个人,可能给个面子。
当年在西方发表的文章,今天还有人记得,但在「格局」与思维上,与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释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经济学很传统,从史密斯到李嘉图到米尔到马歇尔到鲁宾逊夫人到凯恩斯到费沙等,我都读得认真。
跟着是森穆逊、阿罗、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发、普纳、高斯等较为近期的,也读得认真。
可以说,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献我读得多而透。
六五到六九年间,我转攻资料性的读物。
一九六九之后,自己不再进图书馆,要什么资料由助手替我找寻。
大约一九七二起,我谢绝替学报评审文章。
行内朋友找我研讨,懂得一定奉陪。
一九八二回港任职后,通讯没有今天那样方便,交谈是减少了。
喜欢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跟我交谈。
像巴赛尔那种愿意跟着我魂游的行内君子不多。
我认为一个人在求学时要多读他家之作,但当自己进入了创作时期,要重视的还是自己怎样想。
我的经济学底子很传统,比今天的新秀传统得多了。
熟读传统,有欣赏的也有不欣赏的。
选择自己认为可取的发展下去,过程中修改了不少认为有不足之处的前贤之见,而好些认为一无是处的,淘汰了。
这样的发展不是很有意思吗?夸夸其谈的背后,知道自己沧海一粟,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
一士谔谔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领神会,对自己的进度是挺满意的。
但当我偶尔翻阅今天的经济学报,不容易见到自己熟知的传统。
术语好些还是以前的,但看不到传统的思维。
新秀们放弃了传统,我则认为史密斯的传统怎样也不要放弃。
回头说自己的经济学着重于实用性,是指解释力,解释人的行为,解释因为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我认为解释现象是经济学的唯一用途,没有其它。
福利经济学是废物。
不是说不应该关注社会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专家」,不需要读过经济。
二百多年来,经济学无法证明,从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会福利会改进或改退。
学经济可以协助赚钱吗?可以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或减少受骗的机会,但我没有遇到过一位富豪是经济学家。
我自己母亲的投资命中率比我高,但她连书也没有读过,不识字。
经济学可以协助政府决策吗?可以解释怎样的政策会有怎样的后果,但如果关心政府会否接受你的建议,不被气死才奇怪。
解释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这里说的是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
一门科学往往由一些没有学过的人想出来。
我们是后学,学经济是学经济科学了。
科学有科学的规格。
任何人接受这规格,同意其中的理论,那么任何人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大致上应该相同。
物理、化学、生物学都有这样的一般性。
这方面,经济学比较麻烦:自称是经济学家的五花八门,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见,忽略了经济科学的规格。
史德拉(G. J. Stigler)曾经对我说:「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物理学家,听者会回应:『物理学我不懂。
』不再说下去。
但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听者会回应:『经济学吗?我不懂,但我认为……』跟着滔滔不绝。
」其实作为科学,经济在规格上与物理或其它自然科学没有什么不同。
方法是一样的,而其可靠性也没有多大分别。
后者很多人不同意,认为经济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not an exact science)。
他们认为经济学的推断往往模棱两可,或各各不同,没有像物理学那种精确的解释力。
为此我曾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天一些美国的教授「盗」而用之,使我高兴。
四十年前在美国教学生时,我说:「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不见了。
有谁敢跟我打赌?一百博一?一万博一?要赌的请站出来。
」这就是了。
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化学,都无从推断或解释那张百元钞票为什么会不翼而飞。
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而其准确性与物理或化学等自然科学是一样的。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该钞票可以相当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黄叶无风自落,但秋风起黄叶却可飘到天上去。
「某些情况」的指定是重要的。
科学方法称之为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经济学则称为局限条件(constraints)。
这就带来推测与预测之分。
推测是要指定条件的。
条件是真实世界的条件,可以观察到。
条件不对,推测的效果往往不同。
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
在我指定的条件下,推测百元钞票会在街道上不翼而飞,逻辑说,等于我解释了该钞票为什么会消失。
推测是prediction,是解释,永远有条件。
经济推测要指明局限条件,有时不言自明,用不着说出来,但有时不说清楚条件为何听者或读者会被误导。
不管条件的推断不是推测,而是预测,forecast是也。
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风水。
不是科学,但相信水晶球的人甚众。
风水先生这个行业有了数千年,历久不衰。
举个例子吧。
我称「推断」股市走势的图表派为风水派。
什么三角形呀,什么双肩呀,等等,是没有条件指定的。
这是预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预测股市的图表派没有指明局限条件及局限的转变。
这是看风水,有人为之发达,也有人为之破产,但人还是人,不少相信,所以风水先生有收入。
科学是没有水晶球的。
我懂得的经济学也没有。
二,科学是有法则的,逻辑的法则,科学的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是也。
逻辑属哲学系,可能是人类最湛深的学问,深得有点发神经,不主张同学们钻进去。
然而,基本的「方法」逻辑重要,尤其是对中国的青年来说,多多少少总要知一点。
我曾经是二十世纪哲学逻辑大师加纳(R. Carnap)的学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点过一两手。
是二十世纪大名鼎鼎的维也纳学派的思维,在三卷本的《经济解释》的首卷《科学说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我从经济实证的角度解释过了。
写于一九八九年,那章写得称意而重要,同学们要一读再读。
说重要,因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从经济实证的角度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哲学逻辑走进了象牙之塔,走进了一个圣殿,其中的大师君子不能分身参与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研究工作。
我学了象牙塔内的一小点就跑出来,作了多年的实证研究,然后回顾塔中所学,以自己的实证或验证经验与逻辑哲学互相印证,写成了该章。
该章很长,这里不重述。
要说的重点,是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而是求可以被事实推翻。
可以被事实推翻但没有被推翻,科学理论就算是被证实或验证(confirmed)了。
A theory cannot be proven; it can only be confirmed——同学们要记着这句话。
Proving与confirming不同,在实证科学中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分别。
前者是证实了,不可能错,正如数学上证实了的定理。
后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说是证实,较为正确是验证了是对的,没有错。
但验证了的对,还可能错,对了无数次还可能错。
可以被事实推翻(可以错)但没有被推翻,英文字是confirm——还可能是错的证实。
文化不同,严格来说,中文没有这个字。
我自己在经济科学方法上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与坚持,验证理论一定要用可以观察到的变量。
浅得离奇,对得无话可说,但经济学者一般不重视。
或者说,他们认为那样浅,是小儿科,没有想深一层,无从验证的却认为是验证了。
说什么意图,谈什么意欲,又或者搞什么博弈、什么偷懒出术的,在真实世界看得到吗?不是说人不会博弈,但在观察上我们怎可以知道?我看着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转睛,意图相当明显,但我可没有动手动脚,你怎可以知道我的意图是什么?要以我的行为验证你的理论,你只能说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女人,因为是事实,可以观察到,而如果换了一个男的,我忙顾左右,也可以观察到,也是事实。
如果你发明了一个「异性相吸」的理论,你只能从上述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验证。
我不认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论是可取的实证科学,因为其中无从观察的变量太多,不能验证。
一般而言,科学的起点是一些武断的假设,称公理(postulate或axiom)。
通常不真实,往往抽象。
所谓公理,是参与的人不准在公理上争辩。
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跟着的第二个公理,是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经称之为「自私的假设」——又称局限下争取极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这就带来一个难题:「极大化」用什么来量度呢?财富(wealth)、收入(income)、盈利(pro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经济学者采用。
出自洛杉矶加大与芝加哥大学的传统,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为盈利是意外的收获,逻辑说不可以刻意地争取。
行内最普遍地采用的是「功用」,但我个人从开始就避之则吉。
这是因为功用是空中楼阁,二百年前由边沁(J. Bentham)想象出来,真实世界不存在。
功用是个变量(variable),科学理论往往有无从观察的变量存在。
从开始写博士论文起,我知道验证只能靠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无从观察的以少为妙。
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个香炉多只鬼,可以不用当然不用。
话虽如此,同学们对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认识的。
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机。
这是因为功用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重要思维。
其一是以数字排列选择。
不管用什么名目来排列,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理,对极大化的思维有助。
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数(ordinal numbers)。
序数是以数字分高下,不比较数字之间的差距,也即是说数字不可以加起来。
从选择的角度解释行为,选择的排列重要,而从边际转变的角度论选择,我们是不需要顾及数字之间的差距的。
用上功用理论的理念,却放弃了以功用作为量度选择的工具,在经济学行内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数。
我认为功用量度在行内盛行,主要是数学方程式可以写得漂亮。
我的兴趣是理论的实用性。
真实世界不存在的变量,以少为妙,可以不用不应该用。
在从事解释行为或现象的经济学者中,喜欢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应该是贝加(G. S. Becker)。
个人认为,贝加可以解释的,我可以不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释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时会中套套逻辑(tautology)之计,高明如贝加也不一定避得开。
方程式,方程式!同学们要用我当然不反对,但千万不要因为好看或显得有学问而用之。
好看,却比不上流畅的文字。
学问吗?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方程式是不能把学问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