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琳娜》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安娜~卡列琳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那》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少有的以已婚妇女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有一句话:“如果你没读过《安娜!卡列琳娜》那你就像整天。。。。。。。。。”,可见,《安娜、卡列琳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关心的是家庭的题材,但家庭的冲突是与时代的矛盾、社会生活的激流密切联系的,主人公的生活历史被纳进到时代的框架之内,单个人物及其愿看、渴求、欢乐和痛苦是时代与社会生活激流的一部分。作者在描写现实生活时夸大了习以为常、固步自封的社会关系对人性的压制,这种压制使人的个性和生命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小说以史诗性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的特点。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同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正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小说的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品最成功之处就是其出色的心理描写。
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列文的心理过程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对社会题目特别是农民总是的探索和对个人幸福、生命意义的探索。在农事改革上,他经历了理想的追求到失败后的悲观;在个人生活上,他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猜忌、痛苦,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他的心理运动是伴随着精神探索的历程有层次的展开的。小说对安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她一方面厌恶丈夫,另一方面又时有内疚与负罪感产生;一方面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断的为之感到恐惧不安。作者把她内心的爱与恨、希看与尽看、欢乐与痛苦、信任与猜疑、坚定与软弱等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与心理流变详尽的描述出来,从而使这一形象富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如镜子般让读者看到一位高贵、优雅、灵动、聪慧、有着非凡气质的美丽女人——安娜卡列尼娜,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这个灵魂只存在于托尔斯泰的心中,由于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每个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看,拒尽任何的虚伪、矫饰的内心世界。
如此美丽个性的女性最终还是死了——卧轨自杀,他的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遗憾。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由此,我们把安娜的死称为悲剧。悲剧原因,已被总结得五花八门——主要原因社会、内在原因性格、直接原因爱情破碎......
对对安娜的死,结局是早就知道的,但真正读到她的卧轨而死时,心里也不禁为之一震,合上书本,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笔者仅从爱情方面谈一下安娜的悲剧人生。
有一句话“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的全部时,也就是她无可救药的时候”,爱情本无错,但安娜的错就在于,她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已为人妻)错误的地点(人员众多的赛马场)与错误的对象(对爱情不会全部投入的男人)发生了一次错误的摩擦。为了爱情,安娜放弃
了自己的全部,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在众人的眼中,她是一个不忠诚的妻子,不负责任的母亲,为了追求爱情她放弃了一切。在她看来,只要有渥伦斯基的爱就可以幸福高傲的抬起头生活。但不幸的是,渥伦斯基的放荡、自私、虚荣、浮华理解不了也不能长久地回应她的爱情。至使她最后尽看的扑向铁轨,摆脱了身体和灵魂的痛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安娜狂热的追求爱情和最后因猜疑和报复卧轨而终的可悲结局,似乎也并非是一种偶合。记得最深的一段对话,安娜尽看的看着渥伦斯基说:“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的爱情。”而对方回馈给她的却是无奈的仰天长叹:“天啊,爱情,怎么又是爱情~~~~~~”
象安娜一样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追求理想爱情的女人现在还有吗?我肯定地说,有现实生活中不乏安娜这样率真敢爱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信仰真爱,凭着感觉,平常在跟男人接触中不会轻易泛生爱,但一旦碰到她生命中以为的真爱时,即会直奔主题,平素埋躲、积蓄于心底的爱如地下岩浆似地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爱的勇敢、热烈,爱得让男人难以抗拒她的魅力。
安娜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深刻教益,就让自己带着思考和感悟认真经历我们的人生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