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过草地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 KB
- 文档页数:1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1、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概况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樊功会师。
经过一周艰苦跋涉,编入红军右路军的四方面军第4、第30军官兵于8月底前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与此同时,左路军先头部队也进入了草地。
9月15日,张国焘又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南下,这样,第4军、第30军的红军官兵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南下。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开始北上。
不得不第三次穿越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绵延数百里的大草地。
他们再次面临过草地的行路难、御寒难、宿营难和饥饿等生死考验。
这次过草地,由于途中粮食严重不足,大家以野菜、草根以至马皮、皮带充饥。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取得了北上的重大胜利。
2、他们一共走了多少天才走出草地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
3、草地具体情况介绍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4、红军进草地之前发放的物资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
6.《老山界》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1)夜宿燕子矶,听山泉在脚下wūyè,望四周一片漆黑,心里bùkězhuōmō的意念在升腾--新奇,害怕,神秘,超然……兼而有之吧!(2)研读司马迁的《史记》,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是没有收获的,必须细细j ǔjué_ ,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来,即使hān rán rùmèng_ 了,梦里也会回味悠长。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绿植养护工人们把营养液灌输..到移栽植物的枝干里。
B.做事需要别人不停督促..就是自律性不够的突出表现。
C.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D.他劳累了一天,洗好澡,一上床就酣然入梦....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C.通过学习《老山界》,使我明白了红军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军队。
D.《老山界》由于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艺术手法,被很多地方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4.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比喻)B.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夸张)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比喻)D.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隐退消失。
(拟人)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陆定一,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无产阶级革命家,参与编辑了《中国青年》。
B.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C.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D.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行程约十万八千里。
二、名著阅读。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考阶段检测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gē da jǔ sàng dǐ yùgān zào cí chǎngpáo xiào fàng sìshēn yín xián qìzāo gāo二、在加点的字正确的读音下打“√”。
僧.人(sēnɡzēnɡ)脱缰.(jiānɡjiàng)演绎.(zé yì)依偎.(wèi wēi)惆怅.(chànɡzhànɡ)缥缈.(miǎo mǎo)三、比一比,组词语。
饺(______)骏(______)拌(______)揭(______)排(______)绞(______)峻(______)绊(______)褐(______)徘(______)四、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填空。
一(____)而入目不转(____)怒气(____)(____)喜出(____)(____)热气(____)(____)精兵(____)政死得其(____)(____)(____)叠叠1.仿写两个与画“”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一词指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3.他____________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五、选词填空。
声息叹息1.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______)。
2.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______)。
惊羡惊呆3.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______)了。
4.他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令人(_______)的动作。
六、按要求写句子。
1.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感人事迹900字以上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感人事迹900字以上红军长征三过草地。
在这三次中,有的部队三次是穿越草地,有的部队三次则是进入草地一次、退出草地一次,又穿越草地一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事迹1红军长征过草地,不仅让国民党军把红军困死在荒僻高原的企图成了泡影,而且红军创造了大部队长距离穿越无人区的奇迹。
但凡老红军回忆长征,说的最多的,都是“爬雪山”“过草地”,他们尤其念念不忘“三过草地”。
我们重走长征路,汇集了一些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加深了我们对长征路上过草地行程的认识,对老红军念念不忘“三过草地”的理解。
先说草地(准确地说,是水草地)是怎样的。
在八年级历史课本(北师大版)上,是这样描述草地的:“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
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事迹2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爷爷,爬雪山,过草地,他都坚持下来了,再苦再累也没有哭过。
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识字与写字本学期,五年级开展了以“承中华传统,做有为少年”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收集资料,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
情境一: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关注到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阅读下活面同学们搜集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总会首先浮现于我们脑海。
长城在中国人心中有着(tèshū)的地位,它不仅是伟大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精神的象征。
千百年来,长城犹如一道坚实的(píng zhàng),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zǔdǎng)着外敌肆意而来的铁蹄,为无数人提供了保护。
岁月流转,时光的痕迹遮掩不住它的魅力,无论是在破晓的晨光辉映下,还是在满天的晚霞(lǒng zhào)中,长城那伟岸的身影,那雄伟的气魄都让人(yóu zhōng)地赞叹。
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在下面的方格里,按顺序写出词语,力求把字写美观。
2.选出与文段中“提供”的“供”字读音相同的一项()A.供.奉B.供.认C.供.职D.供.不应求3.选出与文段中“破晓”的“晓”字意思不同..的一项()A.拂晓.B.春晓.C.知晓.D.金鸡报晓.4.文段中“肆”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_部,除部首外还剩________笔。
“肆”字的第二笔是________。
在“肆意”一词中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肆sì①不顾一切,任意去做:放~|~无忌惮|~意妄为。
②旧时指铺子,商店:酒坊茶~|。
③“四”字的大写。
5.选出与文段中“遮掩”一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远处高低起伏的山峦被雨雾遮掩..着,反倒平添几分朦胧之美。
B.深深的野草遮掩..着运河,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
着C.想到上午犯下的过错,小刚极力遮掩..着内心的不安向老师走去。
情境二:在同学们搜集的材料中,出现了下列词语,按要求完成第6-7题。
《短文两篇》之《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这篇演讲词是1944年9月8日在中共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直属机关在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时以后,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在本文中,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为人民服务”就是替人民作事、为人民着想,这是中国共产人的宗旨。
利用悼念张思德大会的场合讲这番话是有深刻用意的。
一是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高尚品德,二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三是在共产人中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鸿.毛()李鼎铭..()()哀.悼()2.形近字┏哀:哀伤┏悼:悼念┏泰:泰山┗衰:衰弱┗掉:打掉┗秦:秦国3、词语解释【精兵简政】指政紧缩机构,精简人员。
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寄托】课文中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原指①依托,安身。
②托付,委托。
③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
语出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哀思】课文中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4、文学(文体)常识议论文的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包括_______、_______。
本文是_______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中共警备团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的讲演。
【参考答案】1、鸿毛(hóng)李鼎铭(dǐng míng)哀悼(dào)4、论点论据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张思德二、课文学习1、这篇演讲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讲了哪些内容?【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的这篇演讲词的思路。
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内容:第一段: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过草地三大红军损失惨重:巨大牺牲换来广阔空间三过草地筹粮困难红军不得已插牌借粮1935年9月,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严令下,调头折返南下。
回去的路上粮食供给更为困难,不少人又倒在泥泞的草甸中。
南下的四方面军部队在川康边苦战十个月,无法建立根据地,难以得到人、物补充,部队人数减至4万多人,干部战士普遍要求北上。
翌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张国焘面对无情的现实,只得同意北上,于是两军又经过草地向甘肃前进。
女红军李伯钊回忆说:“我曾三次过草地。
那是长征中最困难的地段。
第一次用了五天,第二次四天,第三次过大草原的中部,一共走了29天。
” 红二、四方面军最后一次过草地时走的路程最远,时间花费也最多,约有一个多月。
若加上前两次在草地中的折返,红四方面军走过草地的路程最为漫长。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间更长,是由于不能再走松潘地区,不得不走草原的纵深地带。
由于有前两次过草地的经验,总部要求每个战士要准备15斤粮食。
红军停留的藏区本来产粮就不多,经几万大军往返,筹粮更感困难。
红军发动藏、羌族僧俗群众,许多群众积极把存粮卖给红军,一些寺院还把多年积存的粮食和茶叶都拿出来,小寺院往往有几百斤,大寺院则有成千上万斤。
在德荣县龙绒喇嘛寺,赠送红军的青稞达1.5万斤,成为当时记载捐粮最多的寺院。
藏胞支援的牛羊也很宝贵,肉可以吃,皮子拿来做背心、坎肩,穿几个眼还可做皮鞋,走起路来比草鞋好得多。
过草地的“三怕”与“三难” 红军过草地,有“三怕”和“三难”。
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越挣扎就陷得越深,如果抢救方法不得当,救人者和被救者都会被污泥吞噬。
后来人们知道,不能莽撞往上挣扎,只能斜躺着蹬草兜,往浅处翻滚移动,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者腰间拉上来。
二怕下雨--因为这时脚底下的草甸会更软、更滑,稍不慎就会摔倒,掉进泥沼里去。
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身体虚弱者经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战士倒下。
小学课文三个红军过草地“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
因此,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
他确定的目标越来越近,而且也更常常怀疑起自己的眼睛:该不是眼睛有什么毛病吧,为什么看来很近,走起来却这么远?这次又是这样,他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
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一星期以前,他带着他的连队踏进这茫茫的草地,这草地是多么平坦啊!可是眼前这路却变得坑坑洼洼;水草那么滑,简直站不稳脚;草根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摔倒……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
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
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义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
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
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营养’就行。
”小周腾出一只手,把怀里的车前菜叶子翻了翻,拣了两片嫩叶,摸索着放进指导员的嘴里。
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
两个人把吃这种野菜叶子叫做“增加营养”。
好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
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
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说什么。
王吉文连忙凑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也掉队了?”“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三过雪山草地作者:来源:《祖国》2016年第11期1935年8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与中央红军汇合后,决定“北上”,李德生所在的右路军北穿纵横数百里的草地,向班佑、巴西前进。
草地中间到处是草墩和泥沼,没有道路可寻,只有先头部队留下的标记和时隐时现依稀可辨的足迹。
许多地方草深过胯,踩在上面软绵绵,晃悠悠,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深可没顶的烂泥潭中。
大约经过一周的艰苦跋涉,李德生与战友们终于从死神统治的草地挣扎出来,胜利抵达班佑地区。
8月29日黄昏,李德生所在10师神速进抵包座,守敌负隅顽抗,组织敢死队拼命反扑。
包座战役先后打了3天,以红军的全胜而告终,共计毙伤敌师长伍诚仁以下官兵4000余人,俘虏近千人,缴获各种枪支近2000支及大量弹药、粮食和牛、羊、马匹。
1935年9月中旬,李德生所在的右路军在徐向前等同志率领下,第二次穿越草地,踏上了回四川西南的艰苦征程。
同第一次过草地相比,这一次苦难更大、更多。
大家穿着薄单衣,咬紧牙关,顶风冒雨,忍饥挨饿,踉踉跄跄地向前跋涉,又有许多体弱多病的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七八个痛苦煎熬的白天黑夜,再一次穿越草地。
9月底,在大金川北端的党坝,李德生他们抬着工兵自己修成的木船,翻过山坡,度过金沙江,同左路军会合。
在此期间,朱德、徐向前同志等指挥红军打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
总计溃敌刘文辉、杨森部6个旅,毙伤敌3千余人。
绥崇丹懋战役后,红军兵分3路向南进击。
10月24日,右纵队沿大渡河、金汤河南下,一举攻克金汤镇,继而翻越海拔4千米冰雪覆盖的夹金山。
李德生所在10师,在师长陈锡联、副师长王近山的率领下,徒步趟过冰冷的青衣江,夺取天全城南的浮桥。
尔后,又攻占了刘湘“模范师”师部。
中旬,部队离开天全,经达维、懋功向西北行进。
途中再次翻越夹金山、折多山等大雪山。
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又先后开始北上。
这是李德生第三次过草地了。
大家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大约熬过了20几个日日夜夜,终于第三次走出了草地。
【优质文档】第三次过草地阅读答案-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第三次过草地阅读答案阅读园地。
第三次过草地我们在雪山脚下,吃了一餐用为数甚少的土豆、青稞和野菜煮成的“饭”,整装出发了。
同志们拄着木棍.踏着蜿蜒崎岖的山径向上攀登。
忽然,西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挨着山头压了过来,这预示着一场暴风雪将要来临。
为争取时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
不过一刻钟,暴风雪就来了。
好不容易挨到风停雪止,天色微明,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冻得失去了知觉的双脚已不听使唤,走一步跌一跤,爬起来再走,走出二三十步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不少同志的脚冻裂了,鲜血渗透了裹在脚上的破布和草鞋,在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印。
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
稀薄了。
同志们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每走一步都要用出全身的力气。
在这最艰难的时刻,政治工作发挥出特有的威力。
王建安政委不顾自己身体虚弱,不断地给部队鼓舞士气。
各级干部以短促有力的口号,宣传队员们敲响锣鼓,打起“呱嗒板”,活跃气氛,激励大家去战胜困难。
距顶峰越来越近了。
突然,前面传来一阵欢呼声。
走在我身后的警卫员一步跳到我跟前,手指着山顶高兴地说:“军长你看。
”我抬头一看,只见一面鲜艳的红旗耸立在顶峰,在皑皑白雪的衬映下,是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振奋人心。
1.我们在雪山脚下吃了一顿怎样的“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登山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志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地夜行阅读答案推荐文章《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中考阅读答案说明文热度:草地夜行节选阅读答案热度:第三次过草地阅读答案热度:大学生入党自我鉴定阅读热度:学生的优秀自我评价范文阅读热度:《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究竟草地上发生了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草地夜行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草地夜行阅读材料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
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
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
我一再请求老红军放下自己,可无论我怎样说老红军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____老红军的身子猛然往下一沉____小鬼____快离开我____他急忙说____我掉进泥潭里了____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老红军往下陷。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 ),一下子把我( )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我使劲伸手去( )他,可是什么也没有( )住,老红军( )下去了,连头顶也看不见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让我走出草地,赶上部队;为了革命,他被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草地夜行阅读题目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用“____”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丧命(sāng sàng)吞没(mò méi)可恶(wù è)3.辨字组词。
陷( )吞( )焰( )蚕( )4.将下列词语分别送到文段中的括号里。
陷抓顶拉甩从这些动词上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5.写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地夜行阅读答案1.,。
《七律长征》语段阅读及答案(2)《七律长征》语段阅读及答案(2)文章来自:爱师网《七律长征》语段(一)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写长征的诗篇,完成16—19题。
(8分)七律长征过草地毛泽东张爱萍一九三五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八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16.请分别用四个字描述这两首诗的语言特点。
(2分)答]《七律·长征》:_________________《过草地》:_______________ 1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两首诗都用到“暖”“寒”二字,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8.毛泽东的诗写于1935年10月,那时已走过了草地,但在他的七律中没有提及过草地的内容,你认为这是作者有意省略还是无意疏漏,为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9.两首诗都提到了笑:“三军过后尽开颜”、“谈笑低吟道明天”,这笑的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长征途中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是由陆定一创作的一篇小学课文,故事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草地的长征途中。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炊事班班长,他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在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不惜牺牲自己,完成了任务。
这位炊事班长年近四十,背有些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斑白。
因为他对大家都特别亲,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
尽管病号们走得很慢,每天只能走二十里路,但老班长依然耐心地带他们走一阵歇一阵。
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他到处寻找野菜和草根来做饭。
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老班长发现了一个水塘,他利用一根缝衣针做成了钓鱼钩。
他在水塘边给小战士们洗衣服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高兴地跑回来,用烧红的缝衣针弯成了钓鱼钩。
第二天,他就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小战士们吃。
这个故事不仅描绘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而且真实的事件中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半截皮带”的故事:“半截皮带”的故事源自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苦历程。
这是一条由红军长征战士周广才在草地中保留下来的被割成两段的老旧皮带,它见证了他们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和不屈精神。
1936年7月,南下征战的红军从四川甘孜出发再次过草地北上,对大部分红四方面军将士来说,这已是第三次过草地了。
刚刚走出雪山的红二方面军,体力受到严重消耗的情况下,由甘孜东部北上,开始了荒凉的草地行军。
其中一位名叫周广才的战士,为了维持生命,不得不将皮带割短来食用。
而当他吃完这截皮带后,决定将其珍藏,作为艰难奋斗的见证。
几十年后,周广才将这半截皮带捐献给了国家,以此展现红军的坚定信仰和铁心意志。
“进军路上遇‘孝子’”:的故事源自红军长征时期。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行军途中,红军战士们展现了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同时,他们也是足智多谋、妙计连连。
位红军战士在行进途中遇到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年轻男孩。
红色经典故事英勇的草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四方面军则是第三次过草地了。
朱德总司令随左路军行进。
进入水草地不久,又出现粮食不够的问题,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每顿饭也只有2两左右的炒面泡水充饥。
此时,先头部队给朱德总司令送来了一头牦牛。
朱总司令和身边的战士们都非常高兴,“把牦牛杀了,美美的吃上一顿”,是这时大家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可是仅仅一头牦牛,怎么够这么多人吃呢?
朱总司令对战士们打趣道:“你们是不是想吃牛肉,还嫌一头牛少了啊?”被一眼看穿了心思,大家都咧着嘴笑了。
“可是不能都一顿吃了啊,最困难的时刻还没到呢!”朱总司令像是自言自语,他提高嗓门对大家说:“同志们,过日子要有长远打算,不能光看到鼻子尖上,宁愿顿顿缺,不愿一顿无。
”听了总司令的话,战士们频频点头,都表示应该把牦牛留到最困难的时候。
于是,朱总司令这才指示把牦牛杀了,留下牛皮、牛肉做干粮,当晚就吃牛骨头炖野菜,并吩咐大家去野地里找一些野菜。
当时草地里可供食用的野菜不多了,大家分头寻了很久,每人也只找到一小把。
这些野菜和剔出的牛骨头熬了一大锅汤,虽然锅里没有肉,但大家觉得这是长征途中
一次难得的会餐。
朱总司令也端着一茶缸牛骨头炖野菜汤吃的津津有味。
后来,人们称它为“英勇的草”,没有这些“英勇的草”,长征队伍也可能走不出草地,剩下的牛皮、牛肉虽少,但在后续行程里,细水长流,支撑着朱总司令和身边的战士们走出草地。
吴先恩生平事迹吴先恩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本文导读: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听说部队有一批伤病员住在兵站,兵站负责人对怎么把这批伤病员安全带过草地非常发愁。
朱总司令对此非常关心,把兵站负责人吴先恩找来询问:“你们兵站有多少伤病员?”“600多。
”“有多少担架、骡马?”“有100多担架,200多骡马。
”朱总司令关切地问:“有没有能坚持走的伤病员?”“绝大多数都不能走。
”“你们打算怎么办?”朱德望着吴先恩。
吴先恩沉默了。
朱德踱了几步,突然问:“200匹牲口驮的是什么?”“全部是枪支。
”“能不能把枪支腾出来驮伤病员?”吴先恩为难了:“那这么多枪支怎么办呢?”“统统毁掉!”朱德毫不犹豫他说。
吴先恩望着朱总司令说:“按照红四方面军的规定,毁枪是要受处分的。
”朱总司令动情他说:“这个规定好,但是同志,情况不同了,过去是人多枪少,现在是人少枪多,人是最宝贵的。
多一个人,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有了人,不愁将来没有枪。
”朱总司令接着坚定他说:“就这么办,要人不要枪。
把枪统统毁掉,如果受处分,由我替你顶着。
”朱总司令看到还需要一些马匹才能把所有伤病员带走,就亲自打电话给各部队,要求把能抽出的骡马和牦牛都抽出来,领导干部有两匹牲口的抽出一匹,他带头抽出了自己的一匹牲口,最终把所有伤病员带出了草地。
1936年的2月,吴先恩担任红四方面军一个兵站部长,他带领一群红军战士在翻越党岭山,党岭山是红军翻越的大雪山之一,在翻越这个山上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很多冻僵了红军战士的遗体,这时天上下着大雪,这个遗体已经被雪覆盖住了。
这时候他们发现,在一个雪包当中,高高的举起一只手臂,吴先恩就上前去了,这手紧攥着,他就把手扒开了,扒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有一个党证一枚银元。
他把这个党证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
这个时候,很多红军战士就明白了,吴先恩也明白了,很多红军战士留下了热泪。
吴先恩就说,志海同志,你安息吧,你向党组织交的最后一次党费,我们一定把它交给党组织。
阅读园地。
第三次过草地
我们在雪山脚下,吃了一餐用为数甚少的土豆、青稞和野菜煮成的“饭”,整装出发了。
同志们拄着木棍.踏着蜿蜒崎岖的山径向上攀登。
忽然,西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挨着山头压了过来,这预示着一场暴风雪将要来临。
为争取时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
不过一刻钟,暴风雪就来了。
好不容易挨到风停雪止,天色微明,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冻得失去了知觉的双脚已不听使唤,走一步跌一跤,爬起来再走,走出二三十步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不少同志的脚冻裂了,鲜血渗透了裹在脚上的破布和草鞋,在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印。
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
稀薄了。
同志们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每走一步都要用出全身的力气。
在这最艰难的时刻,政治工作发挥出特有的威力。
王建安政委不顾自己身体虚弱,不断地给部队鼓舞士气。
各级干部以短促有力的口号,宣传队员们敲响锣鼓,打起“呱嗒板”,活跃气氛,激励大家去战胜困难。
距顶峰越来越近了。
突然,前面传来一阵欢呼声。
走在我身后的警卫员一步跳到我跟前,手指着山顶高兴地说:“军长你看。
”我抬头一看,只见一面鲜艳的红旗耸立在顶峰,在皑皑白雪的衬映下,是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振奋人心。
1.我们在雪山脚下吃了一顿怎样的“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登山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志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为数甚少的土豆、青稞和野菜煮成的“饭”。
2.遇到了暴风雪。
3.互相帮助,互相搀扶。
4.“略”。
(提示:从“遇到困难,如何战胜困难”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