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1895年阶段特征
- 格式:pptx
- 大小:199.78 KB
- 文档页数:14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背景)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政 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
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
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
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
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
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又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
晚清前期自强之道述论(1860–1895)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以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安于土地,通过双手劳动获得生活所需被视为正途,而投机取巧,追求新奇精巧,无用之物及制作技术则被斥为旁门左道,“奇技淫巧”①所反映的即是后者。
但是到了近代,这一观念开始受到西方器物的冲击。
西国的侵略,泱泱大国难以抵挡西方的洋枪、洋炮、轮船,西方器物不断涌入并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进而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提出了挑战。
为此,士大夫②们对西方器物也经历了排斥到好奇,到反思自我器物观念,再到学习西方器物,并实现由“奇技淫巧”到“西方文明”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因此,也常常会站在是否对传统伦理和利民利国的高度对待西方器物做出判断。
其中一些最早受到西方器物影响的开明士大夫在自我判断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实现强兵富国,抵抗侵略,以实现自强的措施。
在对西方器物的认识过程中,士大夫群体有着不同的声音,即使是提倡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们,也存在着分歧。
对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学习什么,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均是在对“奇技淫巧”观念认识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影响着近代早期的近代化发展,对西洋器物与“奇巧淫技”观念的探讨和反思是这一自强运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拟对1860年至1895年这一时期士大夫们对“奇技淫巧”、西方器物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探讨,对士大夫们由“奇技淫巧”到“西方文明”观念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晚清前期自强之道有一定的认识。
一、西方器物与“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前,西方器物已进入中国,数量有限,这些外来物也自然被视为无用之物的“奇技淫巧”,但是鸦片战争,西方的洋枪、洋炮、轮船等开始对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
这一时期,那些最先受到西方器物影响的士大夫,特别是沿海开埠的几个城市,开始对这些西洋器物进行审视,因为这些器物是在外国武力和不平等条约下进入了,因此在此后的近20年里这些器物大都被视为无用之物,祸国殃民,同时也有一些人在面对战争和外来物中开始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现代史各时段划分
1、中国近代分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到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1919到1954第一次人民大表大会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二半”程度加深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二半”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二半社会
(这期间虽然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君主立宪,都没有改变过国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派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期中指导思想就是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即“民生,民权,民主”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迫切要求国共合作,因此国共合作的纲领即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自此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现代分为:
1949新中国成立,确立政协制度,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社会主义正式确立
1956-1966探索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78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49新中国成立虽然属于现代史其实我们归根结底到1954才开始社会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