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5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布尔什维克党为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进行准备。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人民委员会建立。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地法令》。
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苏联的成立及工业化进程和两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方针、成就和1936 年宪法。
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意义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十月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及工人、农民及革命士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苏联在短期内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归纳总结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3、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4、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5.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本专题主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十月革命的过程、特点、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是本主题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成熟。
【特别提醒】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要与巴黎公社革命作比较,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学科总第课时教案课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使用时间:主备人:宋教学札记三、其他补充教学资料(各位教师根据各班教学特点选择补充资料,可另附纸)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学科总第课时导学案课题使用时间:主备人:宋军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构成:三、学法和自检:课题四、达标检测1.(08北京文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答案】C【解析】七月事件发生后,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故答案为C项2.(08广东文科基础)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A项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项的标志是巴黎公社;在C项和D项的表述中,D项比较符合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3.(09年浙江卷)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答案】D【解析】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4.(09年福建文综)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
课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梳理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明确其重大意义。
2.分析归纳列宁、斯大林领导苏俄(联)期间的主要政策及其影响。
3.梳理20世纪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概况,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4.知道苏维埃、布尔什维克、苏联等专有名词的基本内涵、“苏共”名称的变化轨迹、“苏联”国名的前世今生。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一战、第二国际的相关史实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背景。
2.从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等角度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或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苏联改革的步履维艰、苏联最后的解体又从根本上说明新生事物发展的艰难。
【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影响。
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
【基础梳理】一.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①必然性: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激起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抗;阶级力量对比变化的必然结果;②爆发的偶然性:一战成为催化剂,并为革命胜利创造有利条件;俄国尚未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以列宁为领导的偶然;(二)过程:1.二月革命(1917.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2.《四月提纲》(1917.4)提出用和平方式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革命;3.“七月流血事件”(1917.7)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
4.十月革命(1917.11)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士兵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三)结果及意义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政权建立、革命措施、苏联成立等)①1917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一切权力转归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新政府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教材分析从学科知识结构来看,本课属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整个世界史出发,可以清楚的看到本课内容既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创立后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产物,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由俄国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的开端。
本课围绕第八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
第八单元组织了三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内容来表达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大主题: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前两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第三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内容。
本课时学习主题是俄国十月革命,第一目“革命前夜的‘火星’”,讲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新的政治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其中对十月革命历史背景的介绍,需要讲清两个层次:①俄国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落后国家;②一战时期的俄国社会情况。
尤其是革命力量的发展。
第二目“帝国大厦的坍塌”,要强调战争引发革命的思想。
侧重二月革命影响和四月提纲的内容和影响。
第三目“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通过讲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的主要施政措施,说明其社会主义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突出十月革命开辟解放新道路的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2、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难点:十月革命的历史影响;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对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的当前形势的特点和革命无产阶级的任务的认识;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府对待一战态度为何不同。
五、知识结构历史背景:(主观和客观条件)革命过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起义及政权巩固革命影响:(对俄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资料:沙俄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化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工业的发展水平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落后的。
从经济布局上看,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
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其典型特征。
【时空概览】【知识主线】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素养对接】第27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题1 人类历史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方面①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③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1)革命准备①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②七月流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①1917年11月6日晚,起义开始。
②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8日凌晨,冬宫被占领。
3.意义——伟大的开端(1)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①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XX届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总复习教案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本讲在近两年高考中的题目不多。
XX年高考只有江苏卷、上海卷和海南卷各一个选择题,命题点是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十月革命的土地政策,以提供新情景材料为主要题型过“冷”并不意味不重要,有时往往“冷”了几年后会突然被重视。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无疑是考试的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高考复习中不可忽视【高频考点1 十月革命】高考真题示例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B解析:B。
此题容易误选A,把粮荒的出现归因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注意材料现象的出现是全国性的,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困境,只有B符合题意。
【教材知识回顾】【高频考点2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真题示例2“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故选D项。
D【解题技巧指导】如何做概念型选择题背景法。
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定性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第19 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课标要求】简述俄国1917 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1、说出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2、列举十月革命期间重大历史事件3、概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理解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革命,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5、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重要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阵痛与震荡合作探究:十月革命之背景材料1: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工业发展状况问1: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发展状况如何?材料2:一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德15.7%法6.4% 美35.8%英14%问2:相比其他工业国,俄国的发展程度如何?俄5.3%其他问3:农民生存情况如何?材料3:根据俄罗斯最新统计资料,1907 年各种形式农民反抗达179 次,1914 年发生1046 次。
材料4: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 小时,甚至达到l6—18 小时。
一个月仅有6—19卢布,完全不够养家糊口。
工人被剥夺了参加组织的权利,如果罢工将被关押2—8 个月。
问4:工人生活情况如何?材料5:因为参加“一战”,在1917 年,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7.4%。
粮食收获量减少1/4。
参战造成300 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统治者的革命。
”——列宁问5:“一战”有没有改变俄国相对落后的局面和缓和国内各种矛盾?材料6: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问6: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自主整理:十月革命的背景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二碰撞与新生——十月革命之过程自主学习1:观看视频,找出俄国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状况,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过程与方法理解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论从史出的分析、说明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关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具资料课件辅助教学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一、导入新课:教学导言: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
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
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入火的岁月。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是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现在就让我们把努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追寻历史的足迹把二、新授1、十月革命的背景课堂设问: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他的古代历史是怎样的.课堂设问:革命前的沙俄为何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课堂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有什么关系史实叙述不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总结出社会特点就可以。
演示1989年东欧剧变有关录像资料,以及1991年冬莫斯科,镰刀斧头苏联1红旗被俄罗斯取代。
将学生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激发起探究新质的兴趣用大屏幕打出地图,演示俄罗斯简史让学生对俄国历史发展有所了解。
学生先阅读上流社会举办的豪华酒宴等图片,在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矛盾尖锐等角度去分析提示:俄国参加一战却连遭惨败,加剧了国内社会矛盾。
、,促成了革命时机的成熟课堂设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由资产阶级掌权二月革命后,俄国的普通公民最希望的是什么临时政府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吗探究思考,以达到为问题的准确理解,也便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更易于理解教师对教材的分析2、十月革命的经过:课堂设问:为什么只能采取起义的方式实现革命的过渡课堂设问:如果你是一名记者,正好赶上列宁从流放地回来,在火车站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你将如何做现场报道课堂设问:十月革命怎样向前发展问题探究:通过辩论,进一步全面认识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3、评价十月革命课堂设问:有没有评价十月革命的必要课堂设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课堂设问:俄国为什么必须采取与西欧革命运动不同的暴力革命的方法三、教学总结提示:民众最希望解决和平、土地、面包等基本生存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课标内容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专题2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8新课标Ⅲ,35题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以相关史实切入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等2018江苏卷,18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通过历史现象切入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中等2017新课标Ⅰ,34题苏联经济的发展通过漫画材料考查苏联经济的发展中等2017新课标Ⅲ,34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通过社会现象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等2017年江苏卷,17题俄国十月革命本题以列宁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中等2017海南卷,18题苏联经济的发展以社会现象为切入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中等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二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三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四是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进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利与弊等方面评价斯大林模式。
(4)运用列表法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解题思路】【要点解密】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XX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教
案
专题2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意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直接目的
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
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经济
主要内容
农业
无代价的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政治影响
由于对农民的剥削,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经济效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评价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前提)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根本目的)巩固政权;(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贸和分配等方面;(结果)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及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模式与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斯大林模式
英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资本主义农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中)、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两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联几种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集体化
工业
大中型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点商品货币关系)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商品和市场
分配
实行实物配机制(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
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