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三)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考点针对练(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温州踪迹陈孝全温州市的浙江省第十中学原系温州府学堂,创办于1902年,校舍是原来的中山书院,辛亥革命后被改为省立第十学堂。
翌年,“学堂”改称“学校”。
第十师范学校前身为温州师范学堂。
1923年实行新学制,十中和十师合并,仍称省立第十中学,分中学部和师范部两部。
前者设在仓桥的十中,而后者设在道司前的十师。
学校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主任金嵘轩是浙江瑞安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章太炎、陶成章等革命党人有过交往,富有民主主义思想,是浙江省著名的教育家。
朱自清就是由他提议聘请来校的。
在春花烂漫的三月,朱自清带着家小来到了这个位于瓯江下游的古城,先在离学校较近的大士门租了一所房子,不久因大士门失火又迁至朔门西营堂34号。
这是一座老式的两进平房,前后都有院子,四周有围墙,靠大门处有两间厢房,外面一间当住室,里面一间前半间为书房。
朱自清又从学校里借了一张学生自修桌,放在前方的门下。
靠墙的0.66米许空隙,放了一把旧藤椅。
房子的后半间便做了厨房。
厢房外面有花墙把大院隔开,自成小院落,种了些花木,环境还颇幽静。
在十中,朱自清的教学任务相当重,在中学部教国文,又在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他教学认真,态度严肃。
在课堂上他极力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播种新文学种子,还讲究教育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当时一个学生有生动的回忆: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
经常提一个黑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
管教严,分数紧,课外还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
同学们开始都不习惯,感觉这位老师特别啰嗦多事、刻板严厉,因而对他没有好感。
但日子一久,同学们对朱老师的看法起了变化:说起教书的态度和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用的都是文言文。
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写白话文。
“窗外”“书的自叙”等都是他出的作文题目,并且要我们自由命题,这对于写惯了“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文言文的我们来说,是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陈耀明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到东莞(长安、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通车,×日入粤”……同时,这些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店”、“深圳西饼屋”……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
然而,“打工潮”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
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却在不自觉地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
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
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86亿元,平均每天2300多万元。
四川省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202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其中一些县的汇款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人口为6000万,平均年龄是23.4岁。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1800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
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分出“深圳分院”、“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湖南人把8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9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二期”。
专题03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
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
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
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
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
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三信息的整合
(一)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二)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三)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变通法之一:用“蜂起”概括了宋代的“涌现更多”和元代的“兴起”;变通法之二:根据“竹画家蜂起” 是主谓结构,将后面的“独特的风格”和“高超技艺”都变动为主谓结构。
〕
(四)徐渭之书法,用扭曲的夸张融合、遮盖了平和简静、妩媚飘逸,然后以急风暴雨的形态展示了他的狂怪。
(五)(1)雨中的神韵与魅力;(2)对称之美;(3)团结与温情;(4)对乡村的坚守。
(六)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感到难以把握自然的原状。
(七)(1)当时的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状况〔或:过去那种官民平等的“和声”〕;(2)当今“官本位”思想〔或:当时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的“劳动”〕。
(八)分别说明手机文学总是把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以及它所流露的灵动的生命智慧。
(九)曾受自己引导、教化的民众的迷茫与愚昧成了统治者的帮凶。
〔仅一句话,而且答案简明,这就是概括的好处〕
(十) (1)它们,指那些无人采撷又被不定的风撒落到海角天涯的种籽。
〔不宜照抄第2段首句,中心词必须落在“种籽”二字上〕(2)这些种籽必须自己去寻找赖以生存的土壤。
(意思对即可)
(十一)时下年轻人穿着时尚、新颖;他们个性独立,行为新潮。
(十二)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重点题型二归纳概括要点题——化事为理,化实为虚构建解答归纳概括要点题的知识体系一、掌握归纳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1.归纳内容要点实质是准确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要点,体现在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2)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要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如下:①可以在有关题目的上下文寻找。
②在段首、段尾寻找,找中心句和总结句。
③可以抓重点词语加以连缀、概括。
④涉及主题的要纵观全文,从每一段提炼一个中心句概括。
2.概括内容的文字组织可采用以下办法:(1)直接摘用法。
直接摘用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这种概括,既准确又省力,但考试中很少用。
(2)摘录拼接法。
摘录关键词语,按要求将其拼接,从而归纳出要点。
(3)要点相加法。
依次提取各层次、各段落的要点,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4)揣摩提炼法。
从整体形象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提炼出内容要点。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作“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语基+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推荐时间:35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肺腑./拊.掌溃.烂/匮.乏模.拟/装模.作样B.挚.友/擎.起窘.状/炯.炯恶.果/深恶.痛绝C.谨慎./滇.池敷.设/趺.坐变迁./纤.纤玉手D.履.行/屡.次看.守/看.管腈.纶/泾.渭分明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清晨,越南的街头慢慢开始忙碌起来,但依然带着几分闲适。
任何时候看越南,它都那么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在看似应该万人空巷的清晨,河内仍保持自己的步伐。
街头的摩托车由开始的三五辆变成连续不断的“车龙”,店铺也渐渐开始营业。
你能感觉到这个城市正在跳动着的脉搏。
越南,就这样自然而生动地呈现在你眼前,你品味的都是它的原汁原味。
这时你会恍然大悟,这才是你朝思暮想的生活。
A.慢条斯理B.万人空巷C.恍然大悟D.朝思暮想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今年春晚,以“旭日阳刚”“西单女孩”为代表的草根歌手一炮走红以后,使得很多经纪公司从中发现了商机,开始打起草根歌手的主意。
B.国务院成渝经济区规划出台后,成都和重庆的绝大部分二级城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布局、升级等方面,其资源分配将会更合理。
C.只要我们认为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必需,那么实行异地高考制度就是我们的明智选择,不管推行起来有多难,我们都要不断付诸于努力。
D.虽然史铁生已离我们而去,如今的地坛也早经修整,再不是他笔下的那个地坛了,但这些都不要紧,地坛早已成了读者心灵家园的代名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考点综合提升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吻[加拿大]菲丽丝·沃尔肯斯我是护士。
每天下午,我值班的时候,总要沿护理之家的走廊走一走,和每个房间的病人们聊上几句,观察一下他们的病况。
每次我都会看到凯特和查尔斯夫妇二人坐在那里,腿上放着一本大大的相册..,看着上面的照片追忆往事。
凯特总是很自豪地给我看当年他们的那些旧照。
照片上,查尔斯高高的个子,金发碧眼,英俊潇洒。
而凯特则是一头黑黑的秀发,她笑容可掬,楚楚动人。
两个年轻的恋人含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现在看上去他们依然还是那么相亲相爱。
灯光照着他们那满头银发,照着那两张满是时间线的脸。
他们含笑沉浸在过去那幸福的回忆之中。
就寝前,我总是要给病人们送去晚上服用的药。
每次,凯特都是穿着睡衣和拖鞋坐在椅子上等我。
每次都是我和查尔斯看着她把药吃下。
然后,查尔斯便小心翼翼地把她从椅子上扶到床上,再给她那虚弱的身子盖好被子。
看着他们的举动,我曾一千次地想过:上帝啊,护理之家为什么不给已婚夫妇设置双人床呢?他们一生都是同床共枕的,可在这里却要把他们分开,一夜之间他们就被剥夺了一生的舒适。
接着他温存地弯下身去,两人轻轻地吻着。
而后,查尔斯轻轻地拍拍凯特的脸蛋,两人便会心地相视而笑。
接着,查尔斯把凯特床边的栏杆升起。
随后他便转过身去吃他自己的药。
当我走到走廊时,总能听到查尔斯说:“晚安,凯特!”凯特也用同样的问候说:“晚安,查尔斯!”我休了两天假,回来上班时,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查尔斯昨天早上去世了。
”“什么病?”“心脏病。
来得太快了。
”“凯特怎么样?”“很不好。
”我来到了凯特的房间,只见她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里,手搭在了腿上,目光呆滞地看着前方。
我用手托着她的下颚,轻轻地转动着她的头,才使她不得不看着我。
“凯特,我刚听说查尔斯的事。
我感到很难过。
”一听“查尔斯”三个字,立刻她的眼中闪烁出了光芒。
她迷惘地瞧着我,好像我是突然出现的似的。
她认清并回忆起一切后,她的脸红红的,泪水夺眶而出。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好用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
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
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忧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
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恳切的表明:“(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够用完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高校教化的经典名言:“所谓高校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
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假如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假如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
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
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
他在主见学术独立、自由教化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化。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高校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意社会、国家的须要为宗旨。
明显,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育,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需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Ⅰ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2010·课标全国)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答案(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而伯乐不常有骈死于槽枥之间(3)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注意“砺”“知”“骈”“枥”“豚”等字的写法,不要多字、漏字。
试题评点该题从篇目分布看,高中一句,初中两句。
易写错的字有:第(1)句中的“砺”“知”“矣”,第(2)句中的“骈”“枥”,第(3)句中的“豚”。
2.(2011·新课标全国)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2)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解析名篇名句的默写,平时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试题评点该题与2010年保持不变,也是高中一句,初中两句。
易写错的字有:第(2)句中的“峨眉”“钩”,第(3)句中的“暝”。
第(1)句中考生容易将“必有我师焉”与《师说》中的“则必有我师”弄混,下半句可能会多写“择”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威廉·伯克·米勒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
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
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
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
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
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
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
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
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
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
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句子的含义(含意)Ⅰ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一、关于考点的理解在实用类文本中,重要词语与概念有时并不是一回事,所谓重要词语,指的是对实用类文本中人物、观点理解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实用类文本中重要的科学术语。
但在考试中,实用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考查的是句中的重要词语。
二、理解文中词语、概念的基本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记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2006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10飞机终于亮相了。
同时,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李中华的情感也少有地波动了起来,兴奋和激动涌动全身,因为歼—10。
多年来,他为这架飞机在天空与地面之间已经无数次地起起落落。
在飞机从图纸变为实体的过程中,他从事的是那个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环节——试飞。
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
”李中华说自己会选择当试飞员是因为觉得挑战性很大,某个型号的飞机的完善过程,凝聚着试飞员的心血,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机的制造。
当然,试飞事业也选择了勇于接受挑战的李中华。
李中华,中国歼—10首批试飞员,中国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中国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失速尾旋专家,目前保持多项国内飞行纪录,并曾作为教官带飞过多个国家的试飞员。
当飞机进入一种漩涡状态,像树叶一样打着旋儿往下飘时,飞快的旋转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离心力令人头昏目眩,这种情况就是“失速尾旋”,又被航空界和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死亡螺旋”。
据统计,在各种训练和实战演习任务中,“失速尾旋”导致的战机失事的比率约为90%。
不服输的李中华挑中了这块“硬骨头”。
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他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苏—27的所有“失速尾旋”试飞科目,并与其中最危险的“眼镜蛇”动作过了招。
重点题型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构建解答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的知识体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筛选。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在所难免。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领奖台上逃亡王波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
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
此时此刻,这位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想要的,是那个并不起眼的信封。
重点题型四传主探究题——体悟传主与时代的共振构建解答传主探究题的知识体系一、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应包括作品主人公或传主、访谈对象等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作者、访谈者、传者的情感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
“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外也包括文本本身与当代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一包括属于历史性的,后一包括则属于现实性的。
实用类文本无不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体现人物的价值追求。
但文本类型不同,高考考查所要求发掘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也有所差异。
新闻,要求发掘的多是事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传记和访谈,多是要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掘传主和被访者的精神追求,发掘这种追求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科普文章,多是要求结合时代特征,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报告,要求发掘的多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发掘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意义。
除要把握不同文体探究的角度不同外,我们还要认真阅读文本,对于人物,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于事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作因果思考,从而发现其意义和价值;要捕捉主要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
另外,要注意:①善于选择角度,如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去发掘其意义;②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如从字面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是浅层面,如能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就深了一层;也可以从情感、哲学、美学、文化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发掘其意义。
边练边悟(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罗曼·罗兰徐志摩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第1节真题解读篇一、(2020·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为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陈耀明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到东莞(长安、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通车,×日入粤”……同时,这些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店”、“深圳西饼屋”……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
然而,“打工潮”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
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却在不自觉地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
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
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86亿元,平均每天2300多万元。
四川省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202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其中一些县的汇款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人口为6000万,平均年龄是23.4岁。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1800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
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分出“深圳分院”、“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湖南人把8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9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二期”。
贵州人认为“招工等于招生”,他们喜欢把外出的打工仔美其名曰“留粤生”、“留沪生”、“留京生”……四川省劳务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沈亮认为:“打工仔返乡创业,意义并不在投资本身,他们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湖南省宁远县一位镇长则把打工仔称为“四有能人”,即:经商办厂有本钱,生产经营有技术,管理企业有经验,产品销售有门路。
当一个打工仔从沿海地区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土头土脑的山里娃了,而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
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就连乡里的干部也不大明白,什么配额、报关、CI、H股、MBA……他不但说话的声音变了,走路的姿势变了,重要的是他的脑壳变了!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同志对打工仔评价说:“打工仔从挣钱填肚子、攒钱盖房子,到投资办厂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他们是四川未来加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的确,中国农村的巨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打工仔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大转变!“回归”是一次新的进军,当一个打工仔踌躇满志地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带着规划、设计、方案,从遥远的城市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昨天,他们依靠体力出来打工,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今天,他们依靠资本回去创业,则能改变家乡的命运、农村的命运!(节选自《农民工的新选择》,原载《华声报》) 1.阅读全文,分点概括“打工潮”产生了哪些社会效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使沿海文化辐射到内地,促进了内地农村人的观念的转变。
②缩小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及地区差别。
③为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及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和资本积累。
④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中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
2.文中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对南下打工有各种各样的“美称”,如何理解这些“美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美称”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高度评价,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为内地及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才,反映了人们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肯定与向往;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们对外出打工行为的理性认识。
在人们眼中,外出打工不仅是赚钱谋生的手段,更是学技术、学本领的机会,是打工族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的途径。
(意思对即可)3.从文本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什么新的变化?如何评价这种新变化?试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变化:①由贫困盲目被动(或:莽撞)南下转变为理性主动流向东部等发达地区。
②由依靠体力外出打工的“打工潮”转变为依靠资本、技术等回乡创业的“创业潮”。
(2)评价: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观念改变产生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与劳动者观念的改变与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国家西部开发及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也为有理想有能力的“打工仔”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地图的魔术[美国]克莱·摩根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思;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
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
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说得更多。
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
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
它还有边——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
在一些早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
古人觉得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
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
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可能在100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
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
然后指着地图说:“这里,小伙子。
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到那个地方。
”我们把这些线条当做魔术,你说多有意义。
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
这个新玩意儿叫做“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里。
它加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
这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抵达,多令人欣慰。
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地方。
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
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
当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用想象力来填补。
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过: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空白;在不适合人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
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
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1/10)。
托勒密的数字,流传了13个世纪。
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轻易地抵达东方。
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
1519年,费迪南·麦哲伦启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
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
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
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想到疆界。
我们各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为自己建立了帝国。
帝王玩地图的游戏,像我们玩棋子一样。
教皇用一条线就分开了“新世界”;西班牙把西面的全要了,葡萄牙只得要余下来的。
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界促成了战争。
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的地图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
17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地图让他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的。
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的意图。
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1941年与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
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存在。
地图是充满想象的富藏。
在地图上,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岛屿在镣铐中憔悴。
古老的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下去。
“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
”4.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以下作用:—是交代喜欢地图的原因;二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5.作者讲述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讲述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证明“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
哥伦布根据托密勒的观点和数据,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却发现了浩渺的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