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格式:docx
- 大小:18.38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点汇总与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个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和牺牲之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一、建国前的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在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中形成的。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遭受着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由人民领导的革命,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运动在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为中国革命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革命过程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满清封建帝国统治的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爆发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号召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破了满清封建统治的统一格局,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新的一页。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而进行的革命性战争的结果。
这场战争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自身利益和中国的命运进行的一场严重斗争。
在这场革命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第一阶段(1949-1956)过渡时期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⑴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⑶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
③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共同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的职能转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㈡一届人大的召开⑴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开始。
⑵地点:1954年在北京。
⑶内容: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⑷一届人大人大召开的意义:①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二经济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⑴国民经济的恢复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ⅰ原因:⒈长期的战乱。
2.帝国主义的掠夺3.官僚资本的搜刮。
②措施:ⅰ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造,建立国营经济。
ⅱ平抑物价ⅲ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分配给农民②时间:1949-1952③结果;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①背景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ⅱ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国防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ⅰ优先发展重工业③一五计划主要成就ⅰ鞍山钢铁公司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ⅲ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时间1953——1957⑤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也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第一章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第一节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第二节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二章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第一节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第二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第三节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第三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第一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二节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四节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五节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没第六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第四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第一节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第二节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第三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第四节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第五节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第六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第五章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第一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第二节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第三节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第四节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第五节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第六章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二节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第四节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第五节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第七章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第一节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节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第三节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第四节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第五节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节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第八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第一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第二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第三节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第四节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第五节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第九章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第二节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第三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五节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第六节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第一节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第二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节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节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第六节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第十一章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二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第四节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第五节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第六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七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第十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第一节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节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节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七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节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作了准备。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仪式:54门礼炮齐响28响。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得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1953年,出兵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彭德怀。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射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邱少云: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一、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旨在全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二、古代中国1.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和文物-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分裂2. 帝国时代的兴衰- 秦始皇统一六国- 汉朝、三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隋、唐、宋时期的中国疆域扩张与文化繁荣- 元、明、清朝的外族统治与土地改革三、近代中国1. 清末封建社会的崩溃- 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不平等条约- 农民起义与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中华民国时期-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与解放区的建立- 共和国的诞生与国共合作的解体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1. 建国初年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三反五反运动与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五年计划的实施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经济特区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进展- 文化、艺术、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挑战与前景1. 持续的经济增长与改革发展趋势2. 外交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崛起3. 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4. 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六、结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希望读者通过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价值观多样的国家,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个国家的多样性,为共同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78)国歌国旗国徽1.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除对《共同纲领》,对国旗、国徽、国徽、纪年、国都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国都定于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取公元纪年,今年为1949年;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采用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29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性质: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国内各族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此项规定也从法律的形式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一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工作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策略。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建国之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
所谓“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外交代表看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简介指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的简要介绍,主要涉及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简介: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政策和人物等方面的知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政策和人物等方面。
此外,课程还会介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交流。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
评估标准将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简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的简要介绍,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
内容包括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主要包括了建国初期的战后重建
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
战后重建的巨大任务,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生
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
随后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有化、土
地改革、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还包括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
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动
荡的政治运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
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
开放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还包括了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地
位的变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发展了广泛的经济、
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经历了与一些国家的外交风波和冲突,但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大国之一。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主要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与变迁,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进程。
这些历史内容对于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时期名称时间段开始标志结束标志执政者发展方向课时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国大典三大改造毛泽东向前进步1-5课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三大改造文革开始毛泽东艰难曲折6、10课文革时期1966-1976年五一六通知逮捕四人帮毛泽东向后倒退7-9课徘徊时期1976-1978年逮捕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华国锋原地踏步12课改革开放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飞速前进11-14课政协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
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我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4门礼炮28响象征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28年(1921——1949年)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从民族觉醒到民族独立,1919五四运动-1949开国大典解放西藏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港澳台地区依然分裂,改革开放时期解决)土地改革时间:1951——1952年底开始标志: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方式: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作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发展。
抗美援朝(1950—1953年)军队: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毛岸英原因:1美国干涉朝鲜内战,2美国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3美国轰炸中国东北。
胜利意义: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中国国际威望,为中国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并仍然存在至今。
它是中国
大陆的现行政权,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1.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指的是1945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以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正式成立。
2.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指的是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一系
列改革开放政策,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外贸开放、城市化进程、农村改革等,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体系。
4. “两个一百年”目标: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 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指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及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的历史事件。
6. 一带一路倡议:指的是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
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从新中国的诞生到现代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在中国大地上冉冉升起,这一历
史节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回望历史长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去
7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众多辉煌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于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管理。
中国人民将国家主权握在自己手中,展开了一场宏大的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战后重建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任务。
通过土地改革、发展农业合作社、推动工业化等一系列政策,中国农村和城市逐渐恢复了秩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此外,国有企业的建立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展开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开放措施。
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始,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融入了国际贸易体系,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
了很多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建立,并且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和倡议。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
中国人民共和国取
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在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继续为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史书。
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以期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一、《中国史纲要》《中国史纲要》是一部系统、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中国历史的史书。
它从远古时代一直延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以简练的文字和清晰的逻辑框架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
二、《中国史新编》《中国史新编》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史书。
它以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突出了历史的变革和演进。
这本书打破了传统史书的束缚,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方式和文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史书,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朝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集,更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著作。
通过阅读《中国通史》,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的荣辱兴衰,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专著。
它详细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事件、重大决策和历史发展趋势。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描述,更是一部对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述的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现实。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话》是一部采访和访谈的形式来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史书。
它以生动的口述方式展示了中国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这本书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亲历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的光辉历程和发展进程。
复习题
1.建国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
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党中央毛主席,应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和朝鲜劳动党金日成主席、朝鲜人民的要求,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我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只是由当时特定的世界环境决定的。
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如果当时朝鲜半岛全部落入美国人手中,整个东北亚就全部落入了美国人的手中,东北地区就要直接面对美军和美国人的渗透,对首都北京来说也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历史意义:(1)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同时,国内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朝鲜战争则使中国的力量和地位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普遍承认: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成功进入联合国,成为世界秩序的执定者和维护者之一,便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使然。
牵制了美国,为后来的援越战争创造了条件。
一旦朝鲜沦落,东北中国就直接和美国亲密接触了,后来中国就不可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援越战争中去了。
.
取得了现代化战争的作战经验、造就了一批军事指挥人才,我军的作战能力、战术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2.反右扩大化的原因何在,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原因:
一、对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右派分子的进攻“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普
遍的,全国性的”,而毛泽东却把它“看成是‘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
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晚了。
直到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才定出一个统一的《划分
右派分子的标准》,于10月15日下发,而此时省市以上机关和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反右斗争已基本结束了。
三、不应把整风和“肃反”弄在一起。
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曾正确地指出:“整
风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在延安做过,它不跟肃反联系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
”可惜,这次整风运动,恰恰又和“肃反”(反右)联系起来了。
反右开始后,毛泽东不只一次指出:“反右派就是肃反”,“新式肃反”。
教训:没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矛盾;没有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没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斯文化,必须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确保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简析大跃进的原因及其主要教训。
原因:一、高指标。
中央原定58年粮食产量3920亿斤,但由于“大跃进”是以反“右倾保守”的“大辩论”开路的,谁把指标定得低了,就有可能被打成“右倾保守”而被“拔白旗”,因而各地的指标越报越高。
二、大炼钢铁的过高指标挤压农业。
三是人民公社的“共产风”。
一方面是“吃大锅饭”,“更加剧了农村的灾难”。
另一方面是“一平、二调、三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
”
教训:首先,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是不可取的。
其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4.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何在,造成什么后果?
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1.对历史纷扰的不同认识是导致转向的根本因素。
许多考证表明: 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人在历史上有些矛盾和成见, 有很多历史疙瘩没有解开。
虽然这些历史矛盾和争论属于非原则
性的, 但却是日后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 特别是重大历史问题上的分歧是引发最终转向的根本原因;
2.党内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是导致转向的重要条件。
在党的发展史上, 毛泽东几乎就是正确领导的化身, 长期以来毛泽东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 在发生分歧时, 大家都习惯于服从毛泽东的意见;
3.国际形势的骤变以及对里通外国的过分敏感是导致转向的背景因素;
4.有关领导人的个性弱点和少数野心家的推波助澜是导致转向的助推剂。
庐山会议后期之所以出现一边倒、众人群起围攻的局面,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彭德怀那种个性弱点的必然结果, 尤其失去控制地与毛泽东牵扯到骂娘问题上, 使与会者震惊异常, 容易形成墙倒众人推的群体效应,这是酿成彭德怀庐山悲剧的人际因素。
造成的后果:
首先, 庐山会议打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进程, 从事实上中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共八大所形成的正确路线。
庐山会议本以纠左开始, 反以反右结束, 结束了大跃进以后的纠左历程, 反而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右倾政治运动, 将本来可以早些结束的大跃进又向后持续了一年多, 使本来可以早些解决的建设和分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反而进一步加深和恶化, 加剧了随后到来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困难。
其次, 庐山会议使反右派运动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一步升级。
再次, 庐山会议使本来已经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不正常, 加剧了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5.试析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
原因: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毛做为执政党领袖,极为关注党和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是他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形成了带有空想色彩的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构想。
毛将中共党内的不同意见视为修正主义或走资本主义道路,认为在追求公平、完美的社会主义的努力中受到来自党内领导层的严重阻碍,党内形成了独立王国或资产阶级司令部,因此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和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完全搞清楚。
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一直处在探索中;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被严重削弱以致被破坏。
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不是很容易肃清的。
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文革”的爆发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苏联背景。
这种背景一方面使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论战,它是毛泽东同志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理论不断“左”倾的极其重要的“助剂”。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在苏联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其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为毛泽东提供了“现代修正主义”的蓝本,使毛泽东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事实上的危险,终于发动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教训:
1.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对社会致意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做科学仍系正确的区分两类(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矛盾.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4.必须进一步建全社会主义民主
和社会主义法制.
6.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及其意义是什么?
成果:1.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
3.恢复正确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解决了若干重大历史是非问题
6.强调民主法治建设,恢复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7.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开端 9.统一祖国的方针 10.建立新的外交路线意义:第一,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第二,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三,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四,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五,提出了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第六,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第七,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八,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
《决议》在列举了这八大成果后写道:“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