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6
核舟记第一课时一、默一默给以下字的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二、读一读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第1、2段。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想一想第2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四、练一练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
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
(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_______。
核舟记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一、默一默翻译加点字词句奇巧..:为.宫室: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中轩敞者为.舱:尝贻..余核舟一:二、读一读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第3-6段。
三、想一想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3.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练一练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导学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难读的字音洢()八分有()奇()箬()糁()髯()诎()戌()篆()(2)重要的字音罔()贻()膝()器皿()衣褶()倚之()轩敞()袒()(3)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二、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1.重要词语解释:明有奇巧人()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高可二黍许()其两膝相比者()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历历数也()钩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通假字: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诎右臂支船()三、三读课文,了解内容思路1.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2.将文章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二><三>四、四读课文,深入探究本文介绍了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又是如何围绕核舟的特点来加以介绍的?五、课堂反馈1.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可今义:许今义:古义:古义:尝比今义:今义:2.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阅读拓展东坡画扇(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通晓课文的大致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掌握相关的古典文学知识: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特殊句式,了解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古代人物称谓等等。
3、体会这篇静物写实的文章中,作者是怎样用合理的顺序安排细致的观察将这枚稀世珍品“桃核舟”的风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重难点)4、学习说明文的阅读分析与写作方法。
5、学习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学习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一边阅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思考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预习内容一、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解决生僻字的注音。
二、探究文体(解题):本文题目有“记”字,该怎样理解?它与《桃花源记》中的“记”含义是否相同?这两篇文章是不是同一种文体?(可以从对象及语言两方面分析)三、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的解释及文章翻译。
并完成相关的问题: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问题:⑴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⑵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⑶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⑷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⑸这一段有何作用?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
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
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
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
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下接课文本句)[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
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核舟记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重点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教学难点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1、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2、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写作时代。
魏学洢(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
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正音、正字1、检查预习。
2、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3、通假字。
4、朗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课文可分三部分。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1、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2、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3、概括段的主要内容;4、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第1段:1、重点实词(包括短语):奇巧、因势象形、贻、泛。
(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2、重点虚词:以:介词,用。
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
罔:否定副词,没有。
尝:时间副词,曾经。
盖:句首发语词。
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3、内容要点: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
第2段:1、重点实词(包括短语):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2、重点虚词:为:动词,是。
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的内容不同。
核舟记【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外独自完成、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小展示、点评5分钟)1.课文写得很生动很形象,我认真读了()遍。
2.我会读下面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读准下面的字词。
3.课文中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把这几个字写正确。
4. (1)本文的说明对象,其特征是(2)本文采用了的说明结构。
5.本文选自(由朝编辑),作者,字,(朝代)人。
著有。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小组交流8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4分钟——大展示,点评12分钟)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学案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目标1.运用想像及绘图阅读的方法疏通文意2.感受雕刻家创造的意境美及其高超的技艺3.学习作者有条不紊的介绍方法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自主探究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1)尝贻()余核舟一A.yíB.tái(2)高可二黍()许A.zhǔ B.shǔ(3)篛()篷覆之A.ruò B.nuò(4)其两膝()相比者A.xīB.qī(5)诎()右臂支船A.chū B.qū(6)天启壬戌()秋日 A.shù B.xū(7)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A.yúB.wú(8)又用篆()章一A.zuàn B.zhuàn (9)居右者椎()髻仰面A.zhuī B.chuí(10)罔()不因势象形 A.wǎng B.gāng2.下面字注音有误的是()A.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B.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C.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珠可历历数(shǔ)也钩画了了(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D.矫(jiǎ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佛印绝类弥勒(lè)舟尾横卧一楫(jí)3.给加横线的字注音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B.其船背稍夷()C.为字共三十有()四D.左臂挂念珠倚()之4.本文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A.记叙 B.议论 C.说明 D.描写 E.抒情5.作者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想表现的人物是谁?此人最大的技能是什么?6.作者介绍的核舟有多大?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本文的首尾安排有什么特点?7.核舟上一共有多少人,多少个字?二、认真默读第13段,重点明白以下词语(括号前)的意思1.为()宫室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予4.盖()大苏泛赤壁云5.八分有()奇( )6.高可()二黍许()7.中轩敞者为()舱8.雕栏相望()焉9.石青糁()之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如有所语()12.其()两膝相比()者13.绝类()弥勒14.与苏黄不属()。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 核舟记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 核舟记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核舟记》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核舟记》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资料先知】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一、基础字词句A级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 膝( ) 褶( )髻( )倚( )戌( ) 篆(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14《核舟记》教课设计教材剖析:明朝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琢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
魏学洢以文记之。
核舟雕工精良,《核舟记》文笔精良,文“舟”相辅相成,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芒。
教课目的: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要点词句,累积文言字词,培育语感。
2、梳理文章有条不紊的层次构造,环绕“因势象形,各具神态”八个字,领悟文中精良独到的风采。
3、感觉中国古代办感人民的聪慧才干和优秀才艺,领会工艺美术之魅力,培育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课要点:理解文章内容,翻译要点词句,累积文言字词,培育语感。
梳理文章有条不紊的层次构造,领会写作方法。
教课难点:环绕“因势象形,各具神态”八个字,领悟文中精良独到的风采。
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准备:预习,印发相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
译读课文。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状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了解了相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要点句子进行了译读。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达成第一至四题。
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知识,共填15 个空),师可作巡视。
预计三分钟后沟通。
师作评论。
二、梳理思路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生:奇巧。
师:请解说这一词的意思——生:指手艺奇妙精良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偏差——生:奇妙精良。
师:谁啊——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洁的话来归纳这一长句话的意思——生:王叔远雕琢技艺奇妙精良。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 核舟记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 核舟记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核舟记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14 核舟记教案苏教版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
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
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
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2.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基本了解本课。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资料链接简介作者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核舟记》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核舟记》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资料先知】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一、基础字词句 A级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 膝( ) 褶( )髻( )倚( )戌( ) 篆( )八分有( )奇( )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难读的字音
洢()八分有()奇()箬
()糁()髯()诎()戌()篆()
(2)重要的字音
罔()贻()膝()器皿()衣褶()
倚之()轩敞()袒()
(3)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高可二黍许()其两膝相比
者()
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
历历数也()钩画了了()
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
木()
诎右臂支船()
三、三读课文,了解内容思路
1.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将文章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
一>
<
二>
<
三>
四、四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介绍了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又是如何围绕核舟的特点来加以介绍的?
五、课堂反馈
1.古今异义词:
古
义:古义
:
可今义:许今义:
古
义:古
义:
尝比
今义:今义: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
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
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
(5)苏、黄共阅一手
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
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之
4.阅读拓展
东坡画扇(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
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恨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
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