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成像及屈光不正教学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45
一、课程名称:眼视光学二、授课时间:2课时三、授课对象:眼视光学专业学生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眼视光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眼视光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眼视光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基本概念:眼、视觉、屈光、屈光不正等3. 基本理论:光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病理学原理等第二课时1. 眼视光学的基本方法:屈光检查、眼视光检查、视功能检查等2. 眼视光学的临床应用:屈光不正矫正、低视力康复、眼视光器械应用等3. 眼视光学的前沿技术:屈光手术、视觉训练、眼镜设计等六、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眼视光学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眼视光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讲解基本概念:眼、视觉、屈光、屈光不正等。
3. 讲解基本理论:光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病理学原理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 讲解眼视光学的基本方法:屈光检查、眼视光检查、视功能检查等。
2. 讲解眼视光学的临床应用:屈光不正矫正、低视力康复、眼视光器械应用等。
3. 讲解眼视光学的前沿技术:屈光手术、视觉训练、眼镜设计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眼视光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收集眼视光学相关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 撰写一篇关于眼视光学发展的论文。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出勤、发言、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完成度等。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眼视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屈光不正教案范文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屈光不正的定义、类型、原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区分近视、远视和散光等不同的屈光不正类型,并了解如何预防和纠正这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屈光不正的定义、类型、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能够准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屈光不正类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积极预防和纠正屈光不正问题。
三、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 (10分钟)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屈光不正症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屈光不正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Step 2: 知识阐述 (20分钟)1.谈论近视、远视和散光的定义和原因。
2.解释近视的症状,如看近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模糊。
3.解释远视的症状,如看远处物体清晰而看近处模糊。
4.解释散光的症状,如看近物时,物体模糊不清,且周围有光晕或多幅图像。
5.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屈光不正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Step 3: 学习方法与预防 (15分钟)1.讨论如何预防屈光不正问题,如保持正确阅读和用眼姿势、适度休息眼睛、远离电子屏幕等。
2.告知学生戴眼镜或使用隐形眼镜的纠正方法。
Step 4: 活动与讨论 (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讨论一个案例,并分析屈光不正类型及其纠正方法。
2.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3.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Step 5: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1.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以小组形式分享。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PPT或白板2.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入和解释屈光不正症状3.不同屈光不正类型的案例分析材料五、教学评估1.小组活动中的讨论和分析2.学生的总结分享和课堂参与度3.学生对预防和纠正屈光不正问题的理解和态度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眼科医院或眼镜店,深入了解屈光不正的症状、检查和治疗过程。
5.屈光不正与矫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中职医学教材《 眼科学》中关于屈光不正与矫正的部分。
屈光不正是指眼睛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
矫正方法主要包括配戴眼镜、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等。
二、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中职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于眼的构造和生理功能有基本的了解。
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屈光不正的分类、矫正方法及原理。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具备基本的验光配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医德意识,增强学生对患者负责的职业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屈光不正的分类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屈光不正的矫正原理及验光配镜技能。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屈光不正的分类、矫正方法及原理,掌握验光配镜技能,为今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六、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展示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屈光不正的矫正原理及方法。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准备教材: 眼科学》教材及相关章节的活页教材。
教学视频:关于屈光不正与矫正的科普视频和实验教学视频。
教学器材:验光仪、镜架、镜片箱等实验器材。
教学课件:包含课程PPT、动画和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八、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什么是屈光不正?它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教师行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行为: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程讲解做好铺垫。
思政元素:无知识讲解(15分钟):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内容:讲解屈光不正的分类、成因及矫正方法。
屈光不正教案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屈光不正1.眼屈光系统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2.眼的屈光:光线进入眼的光学系统,在视网膜黄斑部成像称为眼的屈光。
5.屈光度的形成人眼总屈折力的大小是由各屈光要素的代数和。
例如:中+中+中+中=正视眼高+高+低+低=正视眼高+高+高+高=近视眼低+低+低+低=远视眼6.眼屈光系统的光学常数7.简化眼:三对基点:焦点、主点、结点。
前焦点(距第一主点)-17.05mm后焦点(距第二主点)+22.78mm第一主点;1.348mm第二主点;1.602mm第一结点;7.078mm第二结点;7.332mm二、眼的调节与集合调节定义: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体的曲率(弯曲度),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晶状体的弹性和睫状肌的肌力。
机制:平时睫状肌松弛使悬韧带保持一定紧张度,晶状体被牵拉而扁平,屈光力最小,有利于视远。
视近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形成的环缩小,放松晶体悬韧带-->晶体凭本身的弹性和晶体囊的张力前凸-->在结点前移和屈率变大两种作用下增加了屈光力。
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调节近点:经过眼的调节所能看清楚的最近距离。
调节远点:无调节作用下所能看清楚的最远距离。
调节范围:远点与近点距离之差称为调节范围。
调节幅度、调节与年龄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调节幅度。
调节力与年龄有关:青少年调节力强;老年人调节力弱,视近困难症状(老花眼)。
调节与屈光状态无关:无论正视、远、近视及散光人其绝对调节力基本相同,但是调节近点、远点与屈光不正有密切关系(详见各论)。
第二节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一、婴幼儿的屈光状态和发育新生儿眼轴长度12—16mm,和发育成熟的眼球相比,需要增长8—11mm。
从数据看,外界光线要聚焦在视网膜之后,造成20D左右的远视,实际并非如此。
《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二、实验器材:眼球仪、焦距5cm 、7cm 、9cm 玻璃双凸透镜、可调节曲度的胶膜凸透镜、注射器、“F ”光源、转盘等。
三、实验创新:介于教材实验的有如下不足之处:1.晶状体不可调节 2.视网膜不可动 3.难以测量晶状体凸度 4.观察角度受限 5.物像难找 6.实验耗材多。
创新改进: (一)更换晶状体将原来的“晶状体”换成三种不同焦距的双凸透镜,经研究焦距最好为5厘米、7厘米、9厘米的玻璃凸透镜,另一个是用胶膜制成的双凸透镜。
(图1)(二)制作活动视网膜取直径5厘米的PVC 落水管约10厘米,中间横切开口,将半透明屏板安装在PVC 管内用胶水固定,在PVC 管的一端打孔,作为活动视网膜,再用PVC 管,剪成宽2厘米,长约15厘米的一段,从中开槽,制成活动轨道,用螺丝把作为屏板的PVC 管安装到活动轨道内,让视网膜在轨道上能前后自由活动。
(图2)(三)添加转盘为了解决不同位置学生观察的不便,在演示仪的底座下用双面胶固定一转盘,实验时,轻轻转动转盘,即可让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学生看到视网膜上的物像。
(图3)图1几种凸透镜 图2活动视网膜图3转盘四、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说明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描述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关注生命和健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六、实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
七、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眼球仪模型,演示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接着运用可调节凸透镜,模拟远、近不同物体眼球成像的过程,理解正常人眼既能看清近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物体,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然后通过创新模型,让学生自主探究近视成因及矫正方法,轻松的探究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最后根据学生自身体验,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如何预防近视。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眼的成像原理与视力的矫正》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方法,使学生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力矫正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视力珍爱的认识。
一、眼的成像原理1. 眼的结构:人眼主要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角膜是眼睛的前表面,起到聚光的作用;瞳孔是眼睛的出入口,可以调节光线的进出;晶状体是眼睛的聚光器,可以调节焦距;视网膜是眼睛的感光器官,可以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 成像原理:当光线通过角膜和瞳孔进入眼睛后,经过晶状体的调节形成清晰的倒立像投射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最终形成视觉感知。
3. 近视、遥视和散光:近视是指眼睛在看近处物体时看清楚,而看遥处物体模糊;遥视则相反;散光是指眼睛无法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造成视物不清晰。
二、视力的矫正1. 眼镜:眼镜是通过透镜的原理矫正视力的工具,近视者需要凹透镜,遥视者需要凸透镜,散光者需要柱面透镜。
2. 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接触眼球的矫正方式,可以有效矫正视力问题,但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
3. 护眼方法:正确应用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室内外光线适度,定期进行眼部保健操等方法可以有效珍爱视力。
三、教室实践1.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眼睛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模拟眼的成像过程,了解透镜的原理和矫正视力的方式。
3. 分组讨论:讨论近视、遥视和散光的原因及对应的矫正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延伸1. 作业安置:安置相关习题,稳固学生对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理解。
2. 资料查找: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眼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3. 视力珍爱:鼓励学生每天进行眼部保健操,珍爱视力健康。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珍爱视力的重要性。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眼的成像原理与视力的矫正》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
眼睛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承担着捕捉光线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号的重要任务。
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珍爱视力,预防近视和其他眼部问题。
二、眼的成像原理1. 眼睛的结构人类的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器官,主要由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通明介质在眼内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眼的调节眼睛的晶状体可以通过调节来使焦距变化,从而实现对不同距离物体的清晰成像。
这种调节功能称为调节力,是眼睛保持清晰视觉的重要机制之一。
3. 近视和遥视近视和遥视是常见的视力问题,主要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力出现问题导致的。
近视是指眼睛对遥处物体的成像不清晰,遥视则是指眼睛对近处物体的成像不清晰。
通过眼镜、隐形眼镜或者手术等方法可以对视力进行矫正。
三、视力的矫正1. 眼镜眼镜是最常见的视力矫正工具,通过透镜的特性来改变光线的折射,从而使得眼睛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实像。
根据不同的度数,眼镜可以分为近视眼镜、遥视眼镜、散光眼镜等。
2. 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一种切近眼睛表面的通明透气镜片,它可以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对视力进行矫正。
隐形眼镜有软性和硬性两种材质,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隐形眼镜。
3. 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隐形眼镜,可以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来对视力进行矫正。
这种镜片通常在夜间佩戴,通过压迫角膜使其形状改变,白天取下镜片后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清晰视力。
四、实践应用1. 了解自己的视力问题,及时进行检查和矫正。
2. 注意珍爱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或者光源。
3. 定期进行眼部保健操和眼部按摩,增进眼部血液循环和松弛眼肌。
4. 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保持眼睛健康。
五、总结通过进修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矫正视力问题,珍爱眼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