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实验5
- 格式:ppt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10
实验五 PCR引物设计及评价【实验目的】1、掌握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熟悉使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进行引物搜索。
2、掌握使用软件oligo6.0对设计的引物进行评价分析。
【实验原理】一、引物设计原则聚合梅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PCR技术,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 序列的方法,故又称基因的体外扩增法。
PCR技术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手段之一,而引物设计是PCR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使用不合适的PCR引物容易导致实验失败:表现为扩增出目的带之外的多条带(如形成引物二聚体带),不出带或出带很弱,等等。
现在PCR 引物设计大都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可以直接提交模板序列到特定网页,得到设计好的引物,也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引物设计专业软件。
引物设计原则如下:1、引物应在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具有特异性。
引物序列应位于基因组DNA的高度保守区,且与非扩增区无同源序列。
这样可以减少引物与基因组的非特异结合,提高反应的特异性;2、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 bp。
常用的是18-27 bp,但不应大于38,因为过长会导致其延伸温度大于74℃,不适于Taq DNA聚合酶进行反应;3、引物不应形成二级结构。
引物二聚体及发夹结构的能值过高(超过4.5kcal/mol)易导致产生引物二聚体带,并且降低引物有效浓度而使PCR反应不能正常进行;4、引物序列的GC含量一般为40-60%。
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引发反应。
上下游引物的GC含量不能相差太大;5、引物所对应模板位置序列的Tm值在72℃左右可使复性条件最佳。
Tm值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如按公式Tm=4(G+C)+2(A+T);6、引物5'端序列对PCR影响不太大,因此常用来引进修饰位点或标记物。
可根据下一步实验中要插入PCR产物的载体的相应序列而确定。
7、引物3’端不可修饰。
引物3'端的末位碱基对Taq酶的DNA合成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实验5 牛蛙外形和内部解剖(两栖纲)
牛蛙是蛙类的一种,也是现在家庭饲养的蛙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属于两栖类动物。
牛蛙的外形多少有点像牛,因此又被称作牛蛙,它的特征是有十二根根短粗的脊椎,有一
对大耳,脑袋略有方方正正的形状。
牛蛙的眼睛也比较明亮,眼睛上有着一条贯穿全身的
皱纹,以及一道白色的斑纹,花纹十分独特,很容易让人喜爱。
牛蛙的背部多数是灰色的,中间布满着绿色斑纹,特别是七八绿色斑斑、点点的斑纹,看起来特别地美观。
从牛蛙的内部解剖上来说,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头部、躯干和髋部,它的头部包括
一对大角蝰蟊状的耳朵,一对带有色素的大眼睛,鼻孔常常嵌在眼睛之间,一张可以把食
物抓住的嘴,以及连接到大脑的脊髓。
头部的背面还有一片细胞棘,被称为甲状腺,可以
调节饥饿和身体温度。
牛蛙的躯干部分由肋骨、胸骨、尾部和腹部四个部分构成,肋骨是
支撑牛蛙全身的骨骼架构,而胸骨是保护内脏的重要骨骼,尾部有着一条体表灵活的肌肉,可以推动牛蛙的前进,腹部则是牛蛙的消化、代谢和营养转移部分。
牛蛙的髋部和其他爬
行动物相似,两侧各有一对腿脚,腿跟十分灵活,能够适应大跳和短跳,两条腿四掌类似,有助于它攀爬和抓取小鱼,鱼虾等小动物。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其主要部分为一对发达的肾脏(kidney)。
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肾脏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前肾(pronephron),中肾(mesonephron)和后肾(metanephros)。
后肾的排泄小管末端只有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
各肾小管运送尿液汇入的总管道,就是后肾导管(前肾导管,中肾导管和后肾导管,通常亦泛称为输尿管)。
此管是由中肾导管生出来的一对突起,向前延伸成管,各和一个后肾连接。
后肾发生后,中肾和中肾导管都失去了泌尿的机能而转成生殖系统的组成部分,中肾导管完全成为输精管,遗留下来的中肾排泄小管则形成副睾等构造。
编辑本段结构后肾是脊椎动物肾脏中最高级的类型。
就哺乳类而言,它的后肾是一对常呈豆形的主要的排泄器官,滤出尿液,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而排出体外。
如果沿正中线将肾脏纵剖为两个对称的部分,然后在切面处作从外向内的观察,就可以看到三层结构;外层为皮质部,是肾小体密集的地方,中层为髓质部,是许多排泄小管汇集的地方,内层为肾盂(renal pelvis),是输尿管在肾内的膨大部分,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地方。
编辑本段工作过程肾小体中的血管球是一丛动脉微血管,接受来自肾动脉的血液,并把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的一切水溶性物质都随水滤入肾球囊中。
这样的滤液称为原尿(crude urine)。
原尿中几乎不含蛋白质,其它成分及含量都和血浆基本相同。
当肾小球发生炎症,缺氧或中毒时,其通透性增大,原来不能滤过的物质如红血球,蛋白质等也可以大量滤出,这就出现了血尿和蛋白尿。
原尿从肾球囊流向排泄小管,先后经过近曲小管、髓襻(亨氏襻)、远曲小管,然后汇入集合管成为终尿,通过输尿管等结构而排到体外。
终尿的成分与含量和原尿有很大的区别。
这是因为原尿在流经近曲小管、髓襻和远曲小管等处时,其中的某些物质(例如葡萄糖)被小管的上皮细胞重新吸收,送入周围微血管的血液中运走,而小管上皮细胞又能分泌某些物质(例如氨、钾等)加到原尿中去,因此终尿和原尿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第 2 课时1.重点:说出脊椎动物类群常见的种类和特征。
2.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比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强化生物进化观点,体会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大约有2200多种,体表覆盖着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鱼类可以制成药品、饲料、皮革等。
知识点二:两栖动物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①有许多是农业害虫的天敌;②有的可供人食用;③还有许多两栖动物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知识点三:爬行动物1. 结构特点:真正的陆生动物,生殖过程离开水,在陆地上生活和繁殖。
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上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
2.种类:恐龙、蛇、扬子鳄、壁虎等。
知识点五:鸟类1.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2.生殖特点:卵一般较大,胚胎发育过程在卵内完成。
3.种类:现存9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鸟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如花头鹦鹉、鸳鸯、苍鹰、原鸡等。
知识点六:哺乳类1.结构特点:体表一般有体毛,胎生,哺乳。
大脑发达,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基本相似,是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①为人类提供肉食;②还有的是优质的药材;③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重要的作用;④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1. 观察鲫鱼体型图,讨论问题:(1)鱼的体色和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鲫鱼背面颜色较深,腹面呈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
体形呈梭形,体表有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鳍是运动器官。
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3)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就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为蛋白质的质量展开拆分和提纯。
层析柱中的填料就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就是交联的聚糖(例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相同展开拆分。
通常就是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拆分效果的因素主要存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轻易的影响就是kav值的差异性,kav值差异性小,拆分效果不好;kav值差异性大,则拆分效果很差,或显然无法分离。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挑选:短的层析柱分辨率必须比长的高,但层析柱长度无法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器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就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就是基于相同物质在流动阴之木紧固二者之间的分配系数相同而将混合组分拆分的技术。
样章第一部分基础必修实验Ⅱ、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实验实验6 脊椎动物的骨骼[目的要求](一)比较观察鲤鱼(鲫鱼)、蜥蜴、蟾蜍(蛙)、家鸽(鸡)和家兔等脊椎动物各主要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二)了解脊椎动物各纲骨骼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三)掌握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其意义。
[材料和器具]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体骨骼标本及部分骨骼模型。
[实验内容](一)观察鱼类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由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
1.中轴骨:由头骨和脊柱组成(1)软骨鱼类的头骨:观察星鲨的头骨标本。
头骨终生保持软骨状态,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
脑颅为一个完整的软骨匣,保护脑部及嗅、视、听觉器官。
脑颅最前端为吻骨。
吻骨基部两侧为鼻囊。
鼻囊后方两侧的大窝为眼窝。
眼窝后方两侧的突起为耳囊。
吻骨基部背面有一较大的孔为囱门,其上覆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脑颅后端有一孔为枕骨大孔。
咽颅由7对咽弓组成:第1对称颌弓,背部的左右两块为腭方软骨,构成上颌;腹面的左右两块为麦氏软骨,构成下颌。
第2对称舌弓,支持舌部,共由5块软骨组成,最背方的1对为舌颌软骨。
舌颌软骨由结缔组织与脑颅相连构成下颌的悬器,将颌弓连雨脑颅上(舌接型)。
其余5对为鳃弓,支持鳃;每对鳃弓均由5部分组成,由背向腹依次为: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和基鳃软骨。
(2)鲤鱼头骨(图1、2):鱼类头骨骨片数目多,也分为脑颅、咽颅两大部分。
①脑颅:包括4个骨化区。
筛骨区:位于最前端,环绕鼻囊的区域。
主要有中筛骨1块、前筛骨1块、侧筛骨1对。
蝶骨区:紧接筛骨区的侧面,环绕眼眶四周。
主要有组成眼眶内侧壁的翼蝶骨和眶蝶骨各1对,基蝶骨和前蝶骨各1块。
耳骨区:前接蝶骨区,围绕耳囊四周。
包括前耳骨1对,蝶耳骨1对、翼耳骨1对、上耳骨1对。
枕骨区:由围绕枕骨大孔的4块骨片组成。
包括位于头骨后端中央的1块上枕骨;枕骨大孔两侧的1对外枕骨;以及脑颅腹面后端正中的1块基枕骨。
一、教案基本信息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4.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3.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技巧;2.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及显微镜片;2. 无脊椎动物标本或图片;3. 实验操作工具(如镊子、刀片等);4. 实验记录表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标本,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特点,重点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为学生实验观察打下基础。
3. 实验操作(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
4. 结果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的收获。
教师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2. 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 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4. 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实验一:观察蚯蚓【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脊柱半切实验报告介绍脊柱是人体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由24个椎骨组成,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
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重量、保护脊髓和神经根,以及使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
脊柱的疾病和损伤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脊柱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脊柱半切实验,通过对脊柱进行解剖和观察,了解其内部结构和组织。
实验目的1. 理解脊柱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脊柱解剖的基本操作。
3. 观察和研究脊柱的内部构造。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人体脊柱标本- 解剖刀- 钳子- 实验平台方法1. 将脊柱放置在实验平台上。
2. 使用解剖刀沿着脊柱的背侧,从头部一直切割到骶骨处,形成脊柱的半切面。
3. 将切割后的脊柱上下两部分分离开,并使用钳子将神经根剪断。
4. 仔细观察并记录脊柱的内部结构,包括椎体、椎间盘、椎弓、椎间孔以及脊柱内的神经等。
实验结果通过脊柱半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脊柱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椎骨组成,它们由椎间盘连接在一起。
2. 椎体是脊柱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堆叠在一起形成了整个脊柱结构。
3. 椎间盘位于相邻的椎骨之间,起到缓冲和支撑的作用。
4. 椎弓与椎体相连,形成了椎管,保护脊髓和神经根。
5. 椎间孔是相邻的椎弓之间的空隙,神经根通过这些空隙从脊髓走出。
6. 脊柱内的神经根与各个器官和组织相连,形成了人体神经系统。
实验结果清晰地呈现了脊柱的内部结构,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脊柱组织的理解。
实验讨论脊柱是人体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对人体的功能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脊柱的损伤和疾病会导致背部疼痛、神经压迫和瘫痪等严重后果。
通过脊柱半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脊柱的内部构造和组织,进一步研究和预防相关疾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使用的标本可能来自于已故的人体,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进行类似实验时,我们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标本的合法和道德使用,并对标本进行妥善保存和处理。
此外,脊柱半切实验只能提供对脊柱内部结构的静态观察,对于脊柱的运动和功能可能无法全面了解。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脊椎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功能。
2. 掌握脊椎的解剖学位置和毗邻关系。
3. 提高解剖学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脊椎是人体重要的骨骼系统之一,由脊椎骨、椎间盘和连接椎骨的韧带、关节等组成。
脊椎具有支撑身体、保护脊髓、缓冲和连接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通过解剖脊椎,可以深入了解脊椎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三、实验器材1. 实验用脊椎标本2. 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3. 实验显微镜4. 解剖图谱、解剖学教学课件等四、实验方法1. 观察脊椎标本,了解其大体结构。
2. 分离脊椎骨,观察椎体、椎弓、椎板、椎间孔、椎间盘等结构。
3. 解剖椎骨的韧带和关节,观察其形态和功能。
4. 利用显微镜观察脊椎骨的微细结构。
五、实验步骤1. 观察脊椎标本,了解其大体结构,包括脊椎骨的数量、形态和排列方式。
2. 分离脊椎骨,观察椎体、椎弓、椎板、椎间孔、椎间盘等结构。
(1)椎体:椎体是脊椎骨的主要部分,呈圆柱形,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称为椎体,后部称为椎体后部。
椎体内部有椎管,脊髓位于椎管内。
(2)椎弓:椎弓是脊椎骨的后部,由椎板、椎棘和横突组成。
椎板是椎弓的两侧部分,椎棘是椎板的上端,横突是椎板的外侧部分。
(3)椎间孔:椎间孔是脊椎骨之间的空隙,脊髓和神经根通过椎间孔。
(4)椎间盘:椎间盘是脊椎骨之间的弹性垫,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
纤维环是椎间盘的外部,髓核是椎间盘的内部。
3. 解剖椎骨的韧带和关节,观察其形态和功能。
(1)椎骨间的韧带:椎骨间的韧带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椎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等。
这些韧带具有连接和固定椎骨的作用。
(2)椎骨间的关节:椎骨间的关节包括椎间盘关节、椎间关节等。
这些关节具有缓冲和连接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4. 利用显微镜观察脊椎骨的微细结构。
(1)观察椎体和椎弓的骨小梁结构。
(2)观察椎间盘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
六、实验结果1. 脊椎骨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2. 椎体、椎弓、椎板、椎间孔、椎间盘等结构的形态和功能。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马骨骼系统的分类和命名。
3. 观察马骨骼标本,熟悉其形态特征。
二、实验用具1. 马骨骼标本2. 解剖盘3. 解剖镊4. 研究笔记5. 纸和笔三、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概述2. 马骨骼系统的分类3. 马骨骼标本观察四、观察步骤1. 骨骼系统概述(1)介绍马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讲解骨骼系统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2. 马骨骼系统的分类(1)中轴骨:观察马的脊椎、胸骨、肋骨和骨盆等中轴骨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2)四肢骨:观察马的四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跗骨等,了解其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3. 马骨骼标本观察(1)观察马脊椎骨:观察脊椎骨的形态、数量、椎间盘和椎间孔等特征。
(2)观察马胸骨:观察胸骨的形态、数量、肋骨的连接方式等特征。
(3)观察马肋骨:观察肋骨的形态、数量、与胸骨的连接方式等特征。
(4)观察马骨盆:观察骨盆的形态、数量、与脊椎骨的连接方式等特征。
(5)观察马四肢骨:观察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跗骨的形态、数量、相互关系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马骨骼系统由中轴骨和四肢骨组成,具有支持、保护、运动和储存等功能。
2. 马骨骼系统的分类和命名马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其中中轴骨包括脊椎、胸骨、肋骨和骨盆,四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跗骨。
3. 马骨骼标本观察结果(1)脊椎骨:马有7个颈椎、13个胸椎、7个腰椎和1个骶椎,椎间盘数量为23个。
(2)胸骨:马有1个胸骨,与肋骨连接形成胸廓。
(3)肋骨:马有18对肋骨,与胸骨连接形成胸廓。
(4)骨盆:马有1个骨盆,与脊椎骨连接,支持体重。
(5)四肢骨:马四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跗骨,支持马的运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马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了马骨骼系统的分类和命名。
八年级生物上册上册生物实验探究综合题(提升篇)一、实验探究综合题1.如图是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请分析回答(1)从体型来看,绝大多数动物身体呈__对称,这种体形使其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能更好的捕食和御敌.(2)从体表来看,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A类动物的体表具有__,B类动物的体表具有__,D类动物的体表覆盖着__.(3)从呼吸方式来看,鱼生活在水中,用__呼吸;D类动物用__呼吸,鸟具有__辅助呼吸.(4)从生殖和发育来看,D类动物摆脱了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与此相适应的特点有: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__.与D类动物相比,E类动物最重要的繁殖特征是__.(5)从分类等级来看,脊椎动物的五个类群所处的分类等级都是__.(6)从进化过程来看,在我国发现的孔子鸟化石具有鸟类和D类动物的一些特征:被覆羽毛,具有和鸟翼一样的前肢,但前肢上长着3个爪;上下颚没有牙齿,有角质喙,据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__类动物进化而来,E类动物由__类动物进化而来,并且E类动物的牙齿有__齿、犬齿和__齿的分化.(7)动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各样的动物在维持__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等.2.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请结合下面的图解和有关实验分析回答问题:(1)观察A动物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______。
(2)观察C动物时,发现它已具有了呼吸器官[2]______。
(3)鸟类D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其身体里有发达的[2]______与肺相通,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4)为探究B的呼吸特点,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会由蓝变黄)针对B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图示现象的合理解释是:鱼的鳃由密布着______的鳃丝构成,水经过鳃丝时,能与其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水中的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课程编号:实验学时:60 实验学分: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动物学教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普通动物学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基本理论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理解和掌握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而发生进化和变异,从而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和变化。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采用理论讲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理论学习自觉地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
采用标本识别、实物观察、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装片观察和标本制作等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牢固和透彻。
1.基本实验操作和仪器的使用学生应能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解剖镜等仪器,学会常用药品的配制及常见动物的采集、制作方法。
通过各纲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和分类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和分类方法。
2.实验报告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包括绘图和观察结果描述,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表达的、分析的能力。
绘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个学生应认真对待。
绘制科学的图因以精确为主,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标本,然后按要求绘图。
除绘图外,实验报告还包括解答实验指导中提出的问题和必要的记录等,并应把它写在笔记本上。
实验报告是记录个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内容和对观察的解释,不可照抄实验指导和教材中的内容。
3.教学时数分配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本大纲安排有20个实验,每个实验基本为3学时,共约66学时,机动6学时;野外实习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