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_裴长洪
- 格式:pdf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裴长洪㊀郑㊀文内容提要: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要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构建全球价值链,并争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有利于应对新技术革命酝酿的新形势,促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发展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要有利于利用新优势和发挥中西部优势,提高整体开放水平;要有利于利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扩大的新形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㊂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对外投资逐渐为互利共盈提供更大动力;坚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石,统筹多边㊁双边和区域自贸区的建设;着眼于更高标准,主动适应国际经贸新规则;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战略空间㊂关键词:开放型经济㊀体制㊀贸易规则㊀自贸区㊀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出: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㊁资源高效配置㊁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㊂什么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需要从理解和把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入手来探讨,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㊂一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一)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构建中向中高端攀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生产和贸易已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㊂所谓全球价值链就是指,当商品的产品设计㊁原材料提供㊁中间品生产与组装,成品销售㊁回收等所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后,形成的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生产网络㊂在全球价值链的每个生产环节上,附加值被不断地创造㊁累加,并通过该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流动㊂近年来,在通讯与运输成本下降和制度创新的带动下,各种产品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重组,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全球价值链的阶段㊂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更多的是对外国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参与与适应,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的环节㊂据‘2013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㊁印度㊁巴西㊁澳大利亚等国,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出口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㊂因此,我国开放型经济需要提高生产的分工档次或建立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在开放中争取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㊂为此,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积极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建设高水平自贸区网络;结合好东部地区资金㊁人力资本优势与内陆地区的优势,提高整体开放水平;扩大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㊂(二)在新技术革命酝酿中促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技术㊁新能源技术㊁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㊁生物医药技术㊁太空与海洋开发技术等方面㊂世8 ∗裴长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云山讲座教授 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pe i c h h c a s s 739@163.c o m ;郑文,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邮政编码:330013,电子邮箱:z h w e n z h h u a @163.c o m ㊂界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将有可能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方式产生三大重要影响:首先,生产制造模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生产;其次,生产组织方式从工厂化转向网络化;再次,产业组织形态从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转向中小企业的网络集聚,推动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市场竞争新格局㊂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对制造业各领域的持续渗透,有利于掌控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企业实现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组,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继续处于主导地位㊂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已经开始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使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㊁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产业升级模式遇到某些阻力㊂此外,如果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将不再是起主要作用的企业竞争要素,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将成为企业动态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快速成型技术和网络协作体系的支持下,更多的企业将选择在终端消费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㊂这将对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基础上的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㊂因此,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以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结构调整㊂(三)在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酝酿中主动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当前,传统WT O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受阻,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化浪潮逐步兴起㊂尤其是2013年以来,T I S 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㊁T P 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㊁T T I 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均在加速推进㊂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更加侧重于贸易与投资并重㊁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㊂发达国家加大力度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积极推进新议题谈判,以占领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㊂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㊁内容㊁要义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使我国面临新一轮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的挑战㊂例如,大多数T I S A谈判参与方在金融㊁证券㊁法律服务等领域已没有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㊂而我国这些领域的政策仍停留在传统的WT 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银行㊁证券㊁保险㊁电信等行业在上一轮加入WT O谈判时仍保留有许多限制外资准入的措施,缺乏参与T I S A谈判的基本条件㊂T P P㊁T T I P谈判更是由于国际政治等原因,将中国排除在外㊂为改变当前的不利地位,就要求我们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着眼于更高标准,主动适应国际经贸新规则,发展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㊂(四)在我国要素禀赋条件变化中培育新优势并发挥整体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区域,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土地稀缺㊁能源短缺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维持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现实基础逐步被侵蚀,其优势逐渐转化为资金充裕㊁人力资本积累;而中西部地区随着这些年西部大开发㊁中部崛起的推进,基础设施和软环境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加之劳动力成本低廉,逐渐形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㊂因此,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中,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发挥东部地区资金㊁人力资本新优势,又要妥善利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在产业配置和重大项目安排上向中西部重要城市和地区倾斜,在未来人口密集区的长江中游地区㊁黄河中下游地区㊁成渝地区等区域,选择若干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建设,建设成若干国家级行业中心,就能形成符合产业发展规律㊁相互支持㊁相互协调的区域经济结构,为我国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提高我国整体开放水平创造条件㊂(五)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旧的风险尚未根除,新的不确定因素又在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㊂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14年,除美国经济增长恢复较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可能达到2.5%外,其他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复苏之路仍然漫长;西欧国家虽然走出衰退阴影,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仍然疲弱,预计仅为1.5%;日本经济预计也为1.5%㊂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低迷不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表现更佳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可能上升到5.1%和5.4%㊂中国预计将在未来数年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速;印度经济增速预计升至5.3%;巴西㊁俄罗斯分别升至3%和2.9%㊂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备后发优势,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南南合作日益紧密,加之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这就为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㊂因此,改善现有体制机制,以推动中国与新兴市场和9‘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将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㊂表1㊀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行业累计统计(亿美元)分类1979-2012年2012年项目与金额项目数(个)比重(%)合同外资金额比重(%)项目数(个)比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总计73846410026591.62100277171001239.85100第一产业211272.86562.692.128653.1220.091.62第二产业50341868.1716208.4260.951163041.96557.4944.96第三产业21391928.979820.5136.931522254.92662.2753.42采矿业19240.26142.880.54870.316.130.49制造业48574565.7815207.4457.191111440.152142.02电力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080.43376.471.422140.7721.181.71建筑业125411.7481.631.812150.789.170.74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96571.31696.132.624131.4931.912.57信息传输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2911.39405.41.529933.5826.992.18批发和零售业638688.651112.914.19725926.1984.256.8住宿和餐饮业66060.89184.810.695131.858.430.68金融业6630.09780.372.931610.5898.837.97房地产业508466.894056.2615.254661.68268.8221.6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4425.481398.045.26351812.6983.826.76科学研究㊁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33951.81494.141.8613574.924.581.98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040.16148.870.561510.548.640.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2601.66340.861.282120.7618.841.52教育17050.2332.910.12150.050.040卫生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310.1867.580.25110.040.780.06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16400.22101.880.381520.550.350.51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12“㊂二㊁新体制主要特征之一:促进服务业开放潜力的释放㊀㊀(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不足,拥有巨大开放潜力1.从外资流入角度来看,服务业开放程度不足㊂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间,我国第二产业㊁服务业(第三产业,下同)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合同外资金额)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6208.42亿美元㊁9820.51亿美元,占全部F D I流入量累计额的比重分别为60.95%与36.93%,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绝大部分投向了第二产业㊂在服务业内部,外资主要进入了房地产业㊁租赁㊁商务服务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吸收的外资占吸收外资总额的15.25%,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26%)㊁批发和零售业(4.19%)㊁金融业(2.93%)㊁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2.62%)(见表1)㊂尽管近年来,外资流向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比如2012年服务业吸收F D I的比重高出第二产业8.35个百分点,但这些外资也主要是流入了少数服务行业;其中,仅房地产一个行业就吸收了当年外资进入额的21.68%;科学研究㊁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卫生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的服务性行业,吸收外资程度却很低㊂这反映出,阻碍我国多数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普遍存在,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空间㊂2.从服务贸易角度来看,服务业开放水平不够㊂按照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已积极履行了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承诺㊂截止到012012年,在按WT O 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10个,新开放的分部门,涉及银行㊁保险㊁电信㊁会计㊁分销㊁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㊂但是,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很不够㊂在跨境交付㊁境外消费㊁商业存在㊁自然人流动这四种服务贸易模式中,我国在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这两个领域的开放尤其不足,在跨境交付㊁境外消费方面还低于较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俄罗斯(见表2)㊂表2㊀WT O 成员服务贸易开放承诺的比较(部门比例%)贸易模式模式1跨境交付模式2境外消费模式3商业存在模式4自然人流动承诺范围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市场准入俄罗斯6430675196257142935中国222157523452524605545发达641125861223960101000发展441046702282075558114转型5211377911102761120991国民待遇俄罗斯6333469265178122962中国45154550453020505545发达705259532097317821发展523456613328639453421转型7032793340881251481数据来源:WT O 网站,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数据整理,2011年㊂㊀㊀(二)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原则与重点1.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原则㊂根据我国服务业发展所处阶段,进一步开放的重点部门应该符合两个条件:(1)与货物贸易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先开放㊂生产性服务行业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在产业链中处于制造业的上下游;其发展可以通过强化资本㊁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的积累,使得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重新配置,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改善整体经济和贸易结构㊂(2)体现开放倒逼改革的行业先开放㊂引入外资机构能让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国内服务业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推动相关行业深化改革也将起到正面作用㊂2.服务业开放的重点行业㊂(1)通讯服务业㊂入世后,外资电信运营商的进入并没有对我国电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但我国电信服务贸易仍然不稳定,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㊂通讯服务业开放有助于通讯技术在其他关联行业的扩散,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应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㊂(2)海运服务业㊂海运服务业是发达国家普遍有限制开放的行业部门,而我国对海运业的开放力度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大的㊂目前,关于海运服务开放的焦点在于捎带运输,我国禁止国外海运公司在国内港口进行捎带运输的操作㊂就捎带运输本身而言,它的灵活性使航线网络得以优化,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提高了港口利用的效率㊂在这一点上,美国和欧盟各港口之间自由运输集装箱的业务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㊂因此,捎带运输业务是我国海运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重点㊂(3)航空运输服务业㊂航空运输服务本身是发达国家重点限制或者禁止开放的行业,但与航空运输密切相关的二级服务行业是可以进一步开放的部门㊂我国目前在民航业计算机订座系统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的机制性进入壁垒,2012年颁布的‘外国航空运输企业在中国境内指定的销售代理直接进入和使用外国计算机订座系统许可管理暂行规定“试图打破市场垄断,但相关政策依然难以落地㊂在不影响航空运输安全的条件下,航空外围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引入适度竞争,提高民用航空服务质量,是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下一步开放的重点㊂(4)教育服务业㊂在中外合作模式之外探索直接办分校模式,将是对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农㊁林㊁矿㊁理工科等教育领域应大胆开放,引进境外办学资源,推动我国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程度㊂(5)医疗服务业㊂大胆引11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进境外医疗投资和医疗资源㊁医疗人才,对外资医疗服务机构放开医疗服务价格,资质好的医疗机构应给予医保覆盖的待遇㊂通过外资医疗机构的竞争,促进国内医药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㊂三㊁新体制主要特征之二:促进 外在型经济 成长㊀㊀(一)资本净输出时代即将到来,对外投资渐成主角当前,我国的对外经济结构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外投资将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提供更大的驱动力㊂从趋势上看,不论是中国的外贸还是吸引外资,都已经进入中低增速区间,无法再现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而对外投资则方兴未艾㊂我国吸收外资额和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18:1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2:1,继而上升至2013年的1.3:1㊂2010至2013年,中国F D I流入量分别为1088.21亿美元㊁1160.11亿美元㊁1117.16亿美元㊁1175.86亿美元,流出量分别为688.1亿美元㊁746.5亿美元㊁878亿美元㊁901.7亿美元㊂这表明,近四年的F D I流入量一直徘徊于1110亿美元的水平,而流出量则增长了31%(见表3)㊂从2013年的数值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比实际使用外资少了274.16亿美元,资本流出追上流入的水平已成为基本趋势㊂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可能于2015年或者2016年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迎来实业资本净流出的时代㊂事实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往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方式面临深刻变革,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㊁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㊂因此,中国的开放型经济特征将从以往偏重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为主,转变为进出口贸易并重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㊁以对外投资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化生产网络为主要内容的 外在型经济 新格局,使开放经济在质和量上出现新飞跃㊂表3㊀中国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亿美元)年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海外并购流量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当年新设项目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856.2993,07319.56 19908.30.644.557,27334.87 1995202.49177.6837,011375.21 20009.164.7277.6822,347407.15 2005122.6152.79572.0644,019724.06 2010688.12973172.1274061088.21 2011746.52724247.81277121160.11 20128782765319.4249251117.16 2013901.71175.86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㊁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㊂㊀㊀(二)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增强投资主体权利我国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复杂,落后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践要求,这一状况亟待改变㊂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以核准制为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商务部及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来核准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凡属规定情形的企业境外投资均须报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二是由国家和省级发改委对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类项目的核准,称为项目核准㊂这一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着审批过程中环节多㊁材料复杂㊁程序繁琐状况,使一些项目丧失最佳时机,影响了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与积极性㊂因此,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㊂(1)扩大备案制的适用范围㊂事实上,国家发改委2004年‘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已对特定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备案制㊂依据该办法,中央管理企业可以自主决策其投资的中方限额以下的资源开发类和其他类境外投资项目,并报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境外投资自由化㊂但是,现行备案制仅为国家发改委在境外投资项目核准中采用,且适用的范围较为狭窄,即仅适用于为数不多的中央管理企业㊂今后应尽力使不同类型的企业享有同等的权利,备案制不应仅局限于中央管理企业,而且也不该仅适用于境外投资项目,而是应该统一适用于所有的境外投资㊂(2)建立核准制的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㊂逐步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 管理迈进,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社会主体依法自行决定㊂目前境外投资核准条件有两种方式,商务部采用否定列举的方式规定核准条件,这类似于 负面清单 管理,国家发改委则采用21肯定列举的方式规定了核准条件㊂从效果看,采用否定列举的效果明显优于肯定列举,因为采用肯定列举,非得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质审查不可,并且将能获得核准的境外投资限定在了较小范围内;而采用否定列举,只要不违反公共利益的境外投资要求就能获得核准,这就扩大了企业境外自由投资权利的范围,限制了政府规制境外投资活动的范围,并使核准制变得更为简便㊁更具效率㊂四㊁新体制主要特征之三:适应多种形式贸易投资自由化㊀㊀(一)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出发点㊁以区域自贸区建设为重点突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安排,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是在适应多边贸易体制基础上起步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基本适应了多边贸易规则,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多样化,各种区域贸易自由化谈判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为新的潮流㊂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也必须适应形势的新发展,要使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㊂当然,在如今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的热潮中,也要注意防止否定或轻视多边贸易体制作用的倾向㊂我们要坚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㊁以区域自贸区建设为重点突破方向㊂坚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㊂WT O规则实质上是在总结两次世界大战教训之上,制定出的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对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㊁贸易的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㊂WT O的透明度㊁非歧视性㊁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三原则与对成员的审议㊁争端解决㊁通过贸易谈判来制定新规则三大功能仍然具有生命力;尽管要达成协议仍面临许多困难,但现在的日内瓦多边谈判正努力争取在贸易便利㊁最不发达国家的诉求以及有关发展中成员农业安全与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等方面有所收获;所以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㊂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不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对立面,反而是其基本动力和有益补充㊂当前区域主义的确对多边体制造成了一定挑战,但这种挑战恰恰是由于区域主义发展程度还不够;当区域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主动增加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诉求,近年来不少区域贸易争端最终通过WT O的规则和机制加以解决就是明证㊂由于各个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不同,同一种产品来自不同区域和国家关税不同,不同的安全标准与检验检疫标准势必要加大各国外贸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我们还须看到,尽管,区域㊁次区域合作和自贸区谈判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各个区域一体化谈判过程也面临很多的难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协议㊂因此,结论是明确的,区域主义再怎么发展,也仍然不可能彻底摆脱多边体制㊂以区域自贸区建设为重点突破方向㊂相对于区域主义,多边贸易体制并不能及时㊁高效㊁全面地满足成员方的需求,有些方面特别是那些敏感㊁涉及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较大的领域,如竞争政策㊁政府采购和政策与立法协调等在多边范围内很难在短时间有所作为,区域主义则容易在这些领域先行取得成果㊂区域主义作为介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 地区多边贸易体系 ,不仅为开辟和进一步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培养专业化人才㊁积累经验和提供 试验场地 ,而且有助于自由经贸政策思想在成员间的传播,成为加强成员内政治利益集团与工商产业同多边贸易谈判沟通联络的纽带㊂因此,我们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统筹多边㊁双边和区域自贸区的建设;以更加开放㊁包容和进取的姿态,积极参与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进程,同时为实现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做出努力,为巩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系做出新贡献㊂(二)加速区域自贸区谈判,升级现有区域自贸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还极为有限,需大力发展㊂展望未来,应以中国 冰岛和中国 瑞士的自贸协定为基础,以中德为突破口,建立中国 欧盟自由贸易区;以中国 智利㊁中国 秘鲁和中国 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为基础,以中国 巴西为突破口建立中国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区;以最终建立包括中国 非洲自由贸易区㊁中国 俄罗斯自由贸易区在内的以中国㊁俄罗斯㊁德国㊁巴西为主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议,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㊂但就现实性而言,近期应力争在2014年内完成中韩自贸区谈判,中澳自贸区谈判实现突破,并致力于构建大中华自贸区㊂在我国已建成的12个自由贸易区中,东盟的人口㊁地域与经济规模均最大,且地处我国周边㊂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现有自由贸易区升级发展的重中之重,它的升级发展也将为其他已建成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示31‘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
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战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分析其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和全球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当前,中国正在逐步实施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战略,以应对挑战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二、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内涵新时代的中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深化改革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将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2.扩大开放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这包括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放宽外资在特定领域的股权比例限制,并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
同时,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建设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3.推动创新中国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等措施,中国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
4.推进区域一体化中国将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这将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
三、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影响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国将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推动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将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2.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贸易,中国将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将为中国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这体现着党中央放眼全球,对开放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开放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迫切需要将开放型经济推向更高层次。
1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面临的环境1.1开放型经济已经具有坚实基础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全球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吸收外资第一大国、对外投资第三大国、外汇储备国第一大,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相互融合。
外资利用量增质优,对外投资发展迅速。
利用外资稳定发展,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已经远远高于制造业。
跨国公司研发、设计、物流等高端环节加快向我国转移。
2014年从而净资本输入国转为净输出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提升,表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布局全球产业链,构建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提升。
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已经具备。
1.2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区域高水平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意图通过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重新主导新的全球蚂蚁规则体系,维持他们在经济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欧盟也在不断完善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保护主义从单纯的贸易保护转向投资保护、金融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新产业保护等全面的经济保护。
中国的贸易环境从比较自由宽松的转向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依然严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
全球经济从低端到高端均受需求不足影响。
目前许多更具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产业的低端领域。
在产业高端形成优势只有从技术创新上形成实质性突破,并且产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优势,重新赢得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地位,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
世界各国在价值链高端不断加剧的竞争,蕴含着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1.3开放型经济的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开放型经济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实现协调发展,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经济体制,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发展环境。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加强国际贸易合作。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应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
我们需要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第三,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深化金融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促进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保护,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规则。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的全球保护。
第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摘要: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在过去五年内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国家通过系统的部署实现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逐步构建。
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开放型经济,可满足领域更广、水平更高以及层次更深的需求。
不断健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时代内涵特征的直观表现有积极意义。
在全新的时代趋势与背景之下,相关改革仍然要将高标准作为主要原则,进而满足开放新格局全面性的需求,这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全球范围内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也作为一个可行方案推动各国经济利益进一步融合。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需要再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发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引言: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过去五年间不断建立健全,是由党的19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需要在全新的发展背景是下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
利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实现对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其层次。
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顺利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重要作用。
我国在实际构建开发型经济新体制以及开放型世界经济时,是顺应时代以及社会发展潮流的一种直观体现。
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需要在不断探究与深化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与价值。
因此,针对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展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在逻辑(一)提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历史与时代背景1、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完整的交易链条需要从生产开始,一直到市场结束,其中还会涉及到分工与交换,生产在这一链条中占据起点位置。
对于世界市场来说,生产力是一个核心推动力。
生产力的快速提升需要在国家以及行业降低贸易的过程中实现,与外国直接投资涉及到的国际壁垒之间同样存在密切联系,也就是说生产力在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过程中呈现出大力发展的趋势,进而发挥自身价值与作用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1]。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开放型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这种经济体制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为适应这一趋势,各国不断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
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开放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商品、服务和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包括:•自由贸易:即国家之间取消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进出口。
•资本流动:即允许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吸引外国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在于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规模并带来技术进步。
然而,开放型经济也面临着市场波动、竞争激烈和金融风险等挑战。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各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促进国际贸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跨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开放型经济,吸收外部优质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
3.促进技术创新:开放型经济可以带入外部技术,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国内科技发展。
4.拓展市场空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路径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简化贸易手续:降低关税、简化贸易手续,促进商品流通。
2.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外商投资的安全感。
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4.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应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通过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各国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构建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诉求。
本文将介绍这种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开放型经济的定义、特点和构建方法。
一、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开放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通过引进外资、出口贸易、技术转移等方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开放型经济的特点1. 国际化程度高:开放型经济的国家或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紧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都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程度。
2. 经济开放度高:开放型经济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外资进入,支持本企走出去,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3. 竞争优势明显:开放型经济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竞争力,提高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4. 经济安全可靠:开放型经济在开放的同时,重视经济安全,加强监管和调控,防范外部经济风险和冲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三、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1. 提高开放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外资准入领域,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2. 优化贸易结构:加快贸易结构调整,鼓励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出口,促进贸易平衡和多元化。
3. 推进投资自由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投资自由化。
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水平。
4. 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5.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改革开放的坚持,更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的支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要加强外贸合作,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拓展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关税壁垒、简化贸易手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
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形式,它能够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三,要推动金融开放和创新,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支撑,其开放和创新对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金融业的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来我国工作和创业。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外贸合作,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金融开放和创新,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一、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的特点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中国政府在经济开放的同时,加强了国内法制建设,并对外资企业营商环境进行了改善,提高了外商的信心。
2、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纳国际资本和技术,同时秉持独立自主原则,避免受制于他国。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这项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3、深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并在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不断提升本国的科技和技术能力。
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的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市场化改革,优化经济机制。
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逐步推行市场化改革,降低政府干预,推动经济自由化,引入了全球先进的市场机制和管理经验。
2、积极开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吸引国际资本进入。
中国积极开放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提升外汇管理和监管水平,以此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3、借鉴全球化的经验和现代管理的理念。
中国在经济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全球化的经验和现代管理的理念,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能力。
三、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开放。
中国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增加市场主体数量。
2、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实力。
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整个中国产业的水平。
3、深化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化的进程,发挥中国的重要作用。
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经济体系是指在现代化背景下形成并运行的经济体系。
而开放型经济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开放的条件下,与世界经济保持交流与合作的一种经济模式。
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一、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开放型经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国际流动。
其次,开放型经济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兴起,通过外资投入和技术转让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第三,开放型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开放型经济注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通过共同利益的追求实现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高效的市场机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
最后,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着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
首先,开放型经济可以为现代化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将国内的优势资源与国际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和整合。
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而开放型经济正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了这一点。
第三,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互促进可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繁荣,从而实现人民的幸福与福祉。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愈发重要。
国家和地区应当积极推动经济的开放与改革,建立健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通过开放型经济的方式实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开放型经济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已经逐渐走向了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首先,开放型经济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国际贸易是开放型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全球贸易,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机会。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到中国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开放型经济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 competitiveness 国际竞争力。
开放型经济能够增加外商的投资并带来更多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让我们更具有竞争力。
此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过去几年,中国已经与许多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开放型经济能够带来很多好处,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挑战。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相对较高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在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方面追赶。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有些国家在贸易中处于劣势的情况。
另外,开放型经济也会面临一些地缘政治问题。
国际贸易中会存在着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情况、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可能让本来依赖出口的企业受到影响或无法持续经营。
同时,开放型经济也会导致贸易战和民粹主义情绪的加剧。
在国际贸易中,很多传统行业会受到威胁。
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一些利用贸易政策进行保护主义的做法。
这种情况下,国际间贸易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进而导致贸易战和民粹主义的加剧。
结语总的来说,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很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少挑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推动全球经济一起走向更加互信、协作、共赢的发展。
2020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特稿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法:国际法治的理想与现实赵宏(2-4)加强重点领域中日双边合作面临的新机遇赵晋平(7•4)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践进展与理论认识裴长洪(12-4)中国经贸中美贸易摩擦下外向型企业的应对与政策诉求——基于2019年“降成本”调查的分析陈怀锦周孝(1・22)中国制造业大企业外向国际化趋势、问题与应对策略冯德连(1•31)WTO发展中成员地位改革及中国应对建议顾宝志(1•38)对我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思考与建议邱毅郑晶玮(1•44)PHEIC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及对策葛琛陈江滢葛顺奇(2•8)中国自贸区战略实施的现状、效果、趋势及未来策略刘晓宁(2•16)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田云华周燕萍邹浩王凌峰(2-24)消费国际化趋势下的中国对策梁威关利欣胡雪(2・32)跨境电商统计方法改革研究周广澜王健苏为华(2-40)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白光裕(2-48)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演进与展望邢孝兵雷颖飞徐洁香(3・4)竞争中性、国企改革与市场演化研究——基于国际博弈的背景彭波韩亚品(3-14)网络数字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贸易发展水平研究——以博物馆为例刘绍坚(3・21)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政策应对朱京安王海龙(3-29)中美经贸协议背景下电商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路径研究徐明陈亮(3・37)国际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程瑶孙文远杜秀红(3•44)中美经贸摩擦与日美经贸摩擦比较研究及启示王雪佳(3•54)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内涵、标准与评估李计广李秋静(4•4)“十四五”期间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思路与路径朱福林(4•14)我国加入CPA出价谈判:进程、前景及对策张幸临(4・2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稳外资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聂平香邹建生(4•33)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洪俊杰芈斐斐杨志浩(4・40)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国际经验与海南路径曹晓路王崇敏(4・48)数字贸易:国际趋势及我国发展路径研究郑伟钊阳(4•56)全球疫情和经贸摩擦背景下中美服务贸易合作思路与对策李俊崔艳新孙铭壕赵若锦(5・4)以进博会创新发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对策思考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张婷刘洪愧(5•14)赵文(8•21)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挑战及中国的参与路径疫情冲击下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王璐瑶万淑贞葛顺奇(5・21)——基于供求视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欧班列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王海军刘超(8•29)许英明(5•28)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加入RCEP对中国经济及相关产业影响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理论逻辑与政策思路分析梁一新(8•38)夏杰长肖宇孙盼盼(6•4)美国关于WTO改革的主张、措施及中国的策略选择美国“印太战略”发展态势及中国应对思考宋瑞琛(8•48)祁欣肖雨濛(6•14)新冠疫情叠加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全球价值链新动向研究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措施的策略宏结钟晓欢(9•4)张德锋王伟高露华(6•22)新冠疫情影响下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新趋势欧盟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监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崔新健彭谞慧(9•⑷赵晶晶(6•30)中国能源贸易形势与前景张生玲胡晓晓(9•22)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协同发展研究我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王友丽南宁豫(6•37)——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视角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影响及应对郑建明杨策王万军(9•31)何波(6•45)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产业链的“危中之机”及破局之策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及中国应对林志刚彭波韩亚品(9•38)——基于供给侧中断与需求侧疲软双重叠加的视角双边到多边:欧盟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和中国选择刘瑶陈珊珊(6•53)李佳吴思柳(9・46)COVID-19大流行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欧盟绿色复苏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杨成玉(9•54)赵瑾(7•9)数字关境对我国数字市场开放的意义及政策涵义新冠疫情对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冲击及应对彭磊(9•61)展金泳张航林桂军(7•16)差异化试验下中国自贸试验区创新的研究新冠疫情与中国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影响和展望----以临港新片区为例黄建忠吴瑕(10•4)蒋殿春唐浩丹方森辉(7•25)印度对华经济脱钩的动因及影响疫情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对越南投资的困境与对策王蕊潘怡辰朱思翘(10•12)白玉华(7•33)全球供应链格局调整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推动新时代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林梦路红艳孙继勇(10•19)马林静梁明夏融冰(7•41)中俄“长江一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分析新时期主动扩大进口的理论机制及政策建议高立伟杨慧(10•26)赵新泉卫平东刘文革(7•47)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原住民问题及应对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风险及对策研究魏伟黄世席(10•35)徐保昌潘昌蔚杨志龙(7•55)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考新时期我国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路径李光辉王芮(10・43)范鹏辉张威崔卫杰(8•4)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我国推进区域合作和FTA建设的进程、目标与策略——基于生产服务业开放的视角全毅(8•11)陈明李健欣李文秀(10•51)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唐宜红张鹏杨(11-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重塑戴翔张二震张雨(11-11)新冠疫情后我国产业链外移及产业链竞争力研究——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例王晓红郭霞(11-18)我国出口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徐强(11-28)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冲击与机遇高运胜孙露张玉连(11-36)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基础条件、挑战及对策思考陈慧吴崇伯(11-45)中美供应链调整与中国产业应对陶涛(12-13)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基本态势与应对策略魏浩连慧君张雨(12-20)后疫情时代促进10+3供应链互联互通的研究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12-29)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球治理视角的高质量自贸区网络陈淑梅(12-41)湾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趋势杜昕然(12-48)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李猛史小今(12-58)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新举措与新思路王绍媛秦煜洽(12-67)疫情背景下贸易冲突常态化与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蒋含明谢仁非(12-75)_带_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区域价值链协同构建——来自装备制造业的证据李焱高雅雪黄庆波(1-4)“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张晓静王康妮李姣宋荟柯(1•15)“一带一路”建设工程争端预防机制的应用魏庆(2-82)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蓝庆新梁伟唐琬(3-90)“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对外援助促进对外经贸合作的政策思考宋微(6-80)“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及其发展态势分析林炳坤郭国庆(6•89)欧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与路径研究张辉姜峰(10-69)国际商务WTO框架下的全球贸易争端研究马妍妍展金泳林桂军(1・78)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之国际协调李春晖(1•89)美日欧WTO补贴规则改革方案及其对中国的挑战刘斌宫方茗李川川(2-57)贸易争端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农业贸易补贴政策研究刘传平徐鹏(2-64)加快推进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基于产业链构建视角杨文兰陈迁影(2-72)美国收紧FDI国家安全审查新动向、影响以及对策胡子南秦一(4•64)欧盟产业结构变化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赵柯李刚(4•72)美国的赤字型国际领导与世贸组织改革李明哲(4•80)全球制造业质量竞争:基本格局、驱动因素与发展对策霍忻(4•87)WTO渔业补贴谈判和海洋法的重叠性与兼容性问题研究余敏友严兴(7•63)美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满与改革诉求李杨尹紫伊(7•4)72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战略思考桑百川鲁雁南(8•56)关于全球价值链研究的进一步思考徐清军徐正则(8•62)美国单方修订发展中成员名单的背景、内容及应对郎丽华冯雪(8•71)开放与安全平衡背景下英国外资审查改革路径及影响张怀岭(9•68)东盟贸易位次提升:原因分析与前景展望冯晓玲王玉荣赵鹏鹏(9•76)美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最新进展与可能影响陈波张晓洁(10•59)美国限制技术流出的措施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经蕊顾学明(11•54)金融欧亚经济合作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温健纯常雅丽(2•89)中国金融业开放新趋势及政策选择尹开拓解紫形谭小芬(7•80)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中欧货币合作:动因及前景胡弘志左海聪(7•89)新冠疫情下美国数字美元的发展及其影响李仁真关蕴珈(10•90)新冠疫情下新一轮欧债危机爆发风险评估及对中欧经贸影响余元堂(11•6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跨国并购交易中的角色与作用——以中联重科并购CIFA为例张晓涛徐微茵郑艺(12•85)服务贸易中国对外文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和对策方英郭周明薛焱(8•87)服务贸易观念的构建及其意义谢珵(11•70)中国出入境旅游:特征、问题及对策宋芳秀(11•77)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十四五”时期提升路径徐娟张梦潇(11•85)《中美经贸协议》中的商业秘密保护条款及我国的法律回应冯辉姜婷婷于海纯(8•80)美国《国际紧急状态经济权力法案》的运用及影响杨荣珍罗慧(9•83)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法治化路径蔡伟(9•90)美国外资安全审查的政治化趋势及我国的法律应对王保民袁博(10•89)外资我国养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发展特点及其路径思考高宝华(1•50)中美双边投资:在波动中寻求共识与机遇何小钢罗奇冯大威(1・59)特朗普政府对华投资保护政策的新进展与中国对策姜伟孙楚仁(1・70)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挑战与展望耿楠(3•63)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收益、经验及启示张彩云桑百川钱佳靖(3•73)中国企业对非洲制造业投资路径研究蒲大可郝睿(3•82)外商投资撤资回流的趋向与对策李玉梅王园园胡可可(6•63)与外资安审联动的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制度及中国应对刘瑛孙冰(6•72)对外投资法律新版国际贸易术语的发展变化及应用策略姚新超肖岚(5•68)国有企业的“公共机构”身份厘清及相应立法完善——以推动我国尽快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为切入点李本唐宇琛(5•75)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强制技术转让问题研究廖丽曹慧卓(5•83)数字知识产权规则“美式模板”的典型特征及对中国的挑战周念利李玉昊(5・9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张晓涛刘笑萍刘亿(5•35)“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格局优化及对策研究王曼怡郭珺妍(5・43)区域合作CPTPP的成效、前景与中国的对策张宇(5•52)“全球英国”理念下的英国自贸协定谈判及中英FTA前景展望韩剑(5•61)。
裴长洪研究员学术报告会心得——世界当前经济贸易形势分析报告人:裴长洪 研究员报告时间:2012年12月7日上午9:00~11:00报告主题:世界当前经济贸易形势分析报告地点:商学院128学术报告厅裴长洪研究员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经济研究》杂志主编,1996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2005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长期从事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与服务经济研究,其博士论文《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于2000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4年以来,多次参加由吴仪副总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领导主持的专家座谈会,参与讨论有关领域的政策问题;2005年5月31日为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讲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2006年2月6日应邀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专家座谈会,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
裴教授认为,第一,当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弱增长”局面。
在这个局面中,美国经济会延续复苏的势头;欧元区的经济将再次收缩;日本外需继续萎缩,经济上升势头减弱;新兴经济体的刺激政策效果初步显现,经济有望趋稳。
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阶段性上行。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趋势性放缓,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压力。
第四,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预期下降至2.5%。
裴教授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让大家对当前的世界贸易形势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因为这次讲座是我在我们学校的第一次听的讲座,对我的学术思想有很大影响,我深深地感到,学术的创新绝对离不开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也特别感谢我们学院领导为我们组织各种讲座,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提高着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
也真心的希望同学们不要错过那些精彩的讲座,因为那些学术研究者的一句话、几句话就可能对我们的学术思想起到转折性的影响。
作者: 裴长洪[1];彭磊[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86-98页
主题词: 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体制改革;流通现代化;开放型商务管理体系
摘要:中国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流通领域长期存在高度集中而又封闭分割的特征,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内贸与外贸相互隔绝,存在两个管理体制和两种政策环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流通领域的体制环境已经面貌一新,开放型现代流通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与WTO接轨的商务管理体制已见雏形,商贸服务业的产业延伸促进了体制创新。
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开放促改革;遵循先易后难、边破边立、逐步完善的渐进路径;突破传统商品流通领域框架,建立了容纳更多服务业的新商务体制。
改革经验的经济学含义是,选择出口导向的开放战略作为改革突石皮口具有必然性;商品与服务流通的市场结构与人力资本存在内在联系;扩大非物质产品流通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下面,我们就从政策、体制、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一、政策层面:推动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机制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先要有好的政策环境。
一方面,要进一步降低关税,放开更多行业,扩大市场准入,给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合作共享,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贸易方面,要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为企业提供更自由、便利的贸易环境。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
在投资方面,要建立更加规范、透明的投资机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同时,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海外市场份额。
二、体制层面:打破制度壁垒,促进经济活力释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深化改革,打破行政、财税、垄断等制度壁垒,减少行政干预,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大的决策自由度和市场化竞争空间。
在行政改革方面,要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
在财税改革方面,要加大税收体制改革力度,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轻负担。
在垄断改革方面,要加大反垄断力度,促进市场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此外,还要加强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
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层面:培育良好的开放型文化氛围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培育良好的开放型文化氛围,弘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首先,要推广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民间交流,增强开放的文化自信。
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两个转变”: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题中之义
裴长洪
【期刊名称】《国际贸易》
【年(卷),期】2013()8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要实现这一新目标,我们必须加快实现两个关键性的转变:第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第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转变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定位。
对于这“两个转变”的理论和政策涵义,需要进一步全面分析和系统认识。
【总页数】8页(P4-11)
【关键词】经济水平;两个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开放战略;积极主动;经济治理;角色定位
【作者】裴长洪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J], 徐守盛;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J], 洪庆华;
3.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J], 路小昆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经济新局面 [J], 赵华荃;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经济新局面 [J], 赵华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
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保障并重,坚持引
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与世界融合和保持中国特色相统一,坚持
统筹国内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相互促进,坚持把握开放主动权和维护
国家安全。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
国家外交战略紧密衔接,科学布局,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优势,把握好开放节奏和秩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所作为、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
总体目标是,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
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扩大开放中树立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国
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建立市场配置资源
新机制。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建
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
模式。
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作用,即在变革和优化中完善制度质量,实现从以往的简单融入到积极推动角色转变,包括实现从以往全球经济规则的简单接受者进一步向建设者和贡献者转变,为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调整和优化贡献中国方案。
具体地说,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就开放的层次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以促进外资流入和出口为主,招商引资成为全国以及各地的政策重点。
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优势要素的充分使用,通过实现要素红利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资本双向流动的基本平衡,以较为平衡的方式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
中国在国际化生产体系的角色将由优势要素的被整合者转变为全球优势资产不足甚至缺失的约束,获取此类战略性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相关环节配置到创新要素丰裕的地区。
这种战略性资产寻找型投资能够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可以减少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
就开放的范围来说,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东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新时代的开放发展,开放空间范围扩大,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即从沿海、沿江到内陆、沿边的全面开放和协调发展。
从外部市场的分布角度看,要突破对传统发达经济体市场过于集中的局限,在继续向东开放的同时加大向西和向南开放的力度,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发展空间。
资产不足甚至缺失的约束,获取此类战略性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相关环节配置到创新要素丰裕的地区。
这种战略性资产寻找型投资能够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可以减少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