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转型与政府的产业战略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困境探讨摘要: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协同创新发展,有利于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人才支持。
而当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与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指导缺位、高职院校自主创新不足、校企协同创新意识薄弱、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单一、“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不健全等。
因此,以河北省高职院校与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索两者协同创新发展困境及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论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与省域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Z2023087)的研究成果。
一、高职院校自主创新不足从整体上看,当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具体表现在:第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河北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从2018年-2022年河北省高职院校获得的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和专利数量看,与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当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主要以横向项目为主,成果转化大多局限于产品的技术升级或改造等方面;此外,高职院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也存在不足。
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相互冲突;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能力。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提出入手,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北京市职业教育现状,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
在措施方面,本文提出了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并着重探讨了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文章展望了未来发展,强调了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市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需要抓住机遇,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北京市的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产业发展、发展机遇、现状分析、必要性、措施、融合、重要性、未来发展、思考、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面对这一背景,北京市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必须深入剖析目前北京市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迅速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产教深度合作、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等战略目标。
1.2 问题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着重要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
在现实中,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与产业需求脱节等。
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策略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强”起来,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自身成长。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整合资源、拉长短板,在发展中强化自己,成长自己。
一、立德树人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把握四项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
在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坚定不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在育人导向、价值引领方面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纠正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训,忽视育人导向、价值引领的现象。
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受到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浸润与熏陶。
2.坚持学科知识完整性。
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是基础,思政融其中。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要保持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防止为思政而思政现象发生。
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惜破坏学科知识学习完整性的做法,不仅会对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还有可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反而弄巧成拙。
3.坚持教育形式适切性。
在找到并厘清课程内容中思政教育元素后,要在教育形式适切性方面下功夫。
在充分了解把握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基础上,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特色,运用现代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爱学、认真学。
4.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
这是衡量课程思政效果好坏的关键。
成功的课程思政一定是无声胜有声的。
在课程内容学习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化于无形,不贴标签、不生搬硬套,而是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如其分、自然呈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启发思维,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达到感悟、升华,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突出思想性”,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把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融汇,使之精彩呈现、隐性体现,化教育于无形中。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前言】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与政策。
本文将着重探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为职业教育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 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是指面向就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两极分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办学质量不稳定等。
2. 职业教育的挑战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
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广,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职业教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转型,为学生提供实用性强、能够立刻投入生产的技能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将职业教育紧密地融入生产力的需要,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2. 多元化办学增加职业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及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使其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另外,应该加快发展非公立职业院校办学,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职业教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创业是密不可分的。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还应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对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应该予以重点培养,以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政策】1. 教育投入加大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区域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013-11-01 16:11:48作者:来自:字体大小:【大】【中】【小】摘要:沧州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沧州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都对本地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本文在分析沧州高职教育及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提出地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摘要:沧州“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沧州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都对本地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本文在分析沧州高职教育及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提出地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一、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一)区域产业结构制约高职教育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高职教育提供发展动力。
地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受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区域呈现出产业的结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区域不同要求的劳动力结构类型。
高职院校对专业的设置只有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相关联,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本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反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会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进而引起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高职教育应及时跟进,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满足生产管理一线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高职教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高职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的调整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为区域产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地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整体办学质量,才能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能够为新型产业规模和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壮大提供大量有效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从而实现了产业升级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保障。
总的说,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相互促进的,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首先体现在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上。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职业教育正是为区域经济提供了这样的人力资源保障。
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具备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知识,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当一个区域以制造业为主导时,职业教育会侧重于培养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而在服务业发达的区域,旅游管理、金融服务等相关专业则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
这种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进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促进产业的发展。
同时,职业教育还能够促进就业和创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就业的有效途径。
通过掌握实用的技能,他们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而且,一些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还会选择自主创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办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经济的繁荣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包括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加强课程研发等。
企业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提升实践能力。
此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还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区域产业需要不断升级和创新。
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供支持。
同时,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能够促进技术的转移和应用,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出发,探讨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是在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主导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
首先,职业教育政策要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衔接。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政府需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职业教育政策,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强有力支撑。
其次,职业教育政策要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政策制定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最后,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中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管,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运行。
二、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相对清晰,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还存在一些法规和制度上的不完善,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2.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实际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造成了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
3.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职业教育机构存在质量不高、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4.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割。
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壁垒,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和转换难度较大。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政策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重大的调整,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但现实的职业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职业教育问题对策说起职业教育,笔者不禁想起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然而,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经常被看成是“洼地”、“短板”、“软肋”,上高职院校好像矮人一头似的。
随着教育部“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这个发展方针的出台是基于当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情做出的战略选择。
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总体上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才能形成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造成的:一、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式僵化落后这个问题突出体现在长线专业、理论课设置过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及适应当前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明显薄弱,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忘记了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宗旨,把职业学院办成了四不像的学术理论研究型院校。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展学校规模,开设了大量理论性强、社会需求差的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了大量的毕业生学无所用,无处就业,直接导致了社会技能型人才断层。
2、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博士毕业的教师很多,但大多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家”或是高学历、低动手能力的“高材生”。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解决的难度依然很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依然很紧迫。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策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是推动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1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虽然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增长,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依然不充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政府和学校也没有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社会的人才观念、用人用工制度,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收力;在人事制度和待遇上没有配套的政策,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能力评价考核体系和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实行,与普通教育文凭证书相比,职业教育文凭证书显得缺乏“含金量”,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就业缺乏保障。
1.2职业教育依然缺乏统筹。
各级政府与职业院校、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脱节,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质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1.3公共财政投入依然不足。
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资金仍不足,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滚动。
2021年第11期245高教论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孟繁硕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 300162一、引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如何把握机遇,找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到提升质量的举措,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概述(一)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
其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以适应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一般指中等及中等以下的职业教育,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其他形式的就业前的职业培训。
(二)“双师型”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同时,还应当具备所教授的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双职称”“双素质(双能力)”“双证书”三个内涵的有机融合。
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多元投入职业教育不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仍然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投入为主。
虽然社会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量产业和企业,但是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区生均办学仪器、实训工位、图书等严重不足,办学质量也较差。
个别民办职业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严重损害了职业教育在家长和学生中的形象。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来看,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入职前没有进行从业培训,从教经验不足。
部分教师从普通学历学校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专业与所教授科目不完全对口,又没有按要求参加企业实践,实践技能不足。
(三)产教融合深度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市场竞争、生存紧迫感增强,现有的某些政策对企业有一定倾向性,但对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界定还不明晰,对企业激励与预期还有差距,大部分企业对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纳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对产教融合方面的投入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安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探索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在这一区域内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发展机遇。
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才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职业教育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
1.1 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当前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存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是必要的。
1.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协同发展战略中具有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适应新兴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各地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水平。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目前,职业教育在京津冀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2.1 职业教育水平仍需提高尽管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2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程度还不够紧密,缺乏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和深度合作,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用人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如何在与新兴产业结合中求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适应《规划纲要》要求,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国家产业振兴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确定31个专业、150个专业点进行改革创新试点,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
与新兴产业发展相伴生的是一些新职业的出现,与新职业相对应的是职业人才短缺。
从一定意义讲,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引导着职业学校就业方向。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日照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战略关系为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日照市确立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2011年,着力组织实施100项计划投资506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立起一批国家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日照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重要增长极。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钢铁及配套产业、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等十大蓝色产业成为日照今后重点打造的产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许多变数,有一定的风险性。
我国某些新兴产业开始出现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
如物联网产业由于缺乏对其本质和内涵的准确认识,以及没有宏观的统一协调与规划,已开始造成全国范围内物联网产业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6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开展,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各行各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紧迫任务。
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发展和2035远景目标的启动之年,还是中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的关键阶段。
为确保圆满收官,与“十四五”规划做好衔接,课题组全面梳理《教育规划纲要》中涉及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总结十年间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并面向“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主要成就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培养数以亿计毕业生,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贡献作者简介孙诚(1961- ),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终身教育(北京,100088);聂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通讯作者宗诚(1982- ),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南京大学教育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北京,100088)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GYB2020009 ),主持人:孙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孙诚 宗诚 聂伟摘 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培养和引进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推进“三农”工作发展的关键。
要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就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 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的意义1.1 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重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农业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满足农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人才紧缺。
职业教育可以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契机,使他们在专业领域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能力,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2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大问题之一,乡践机会和实习平台。
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技巧,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知识体系。
2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2.1 职业教育层次化习惯阻碍了农业产业服务能力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有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人才为主的“农”字号中等职业学校;一类是以培养“农”字号高等职业院校为主的“农”字号高等职业院校。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农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农业教育中的地位较低。
与德国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办学层次不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关于国企办职业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及策略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国企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问题也不容回避。
解决国企办职业教育中的问题,对于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企技能人才实践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16年底的4791万人增长到2021年底的6000万人,应该说,高技能人才有明显增长,但总量仅占全部技能人才的30%左右,与国外高技能人才占比70%的比例相比,差距巨大。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对于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人才瓶颈。
所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仅是一项经济领域的改革,同时也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领域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十大领域人才缺口逐渐加大,尤其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电机及农机装备等领域,2020-2025年,人才缺口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如何解决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是摆在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较地方公办学校和民办职业学校而言,国有企业主办的职业学校在培养实用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一是国企办职业学校背靠国企,比如中国中铁所属的几所职业院校,其主业单位有丰富施工、制造一线经验丰富的技师和技术人才可以共享;二是国企大量的设备、场地可以作为教学和实训资源共享;三是国企先进的技术可以共享到教学一线。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
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提高经济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职业教育的未来进行探讨和展望。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和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而开设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推动产业进步和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产业的需求和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正是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促使各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加上升。
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对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也有明确的规划和梳理。
例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提到了要推进产业升级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方面提高培养质量,引导学生专攻高技术领域。
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产业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占据优势地位。
其次,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与产业实际的结合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和合作。
此外,职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也需要更贴近产业实际,既要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也要注重培养专业精神和实践技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对教育机构加强指导和管理,对企业加大吸纳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体系。
职业教育的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注重与产业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产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职业教育需要更广泛地涉及和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例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电竞产业等。
在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管理,推进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和协同发展;教育机构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强化学生与产业实践的联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则需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和职业培训等支持。
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徐晓静王丹张敬文摘要:职业教育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作者简介:徐晓静(197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兴产业管理;王丹(1997-),女,湖北南漳人,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兴产业创新;张敬文(1971-),男,江西永丰人,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机理研究———基于演化视角”(编号: GJJ150826),主持人:徐晓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9)06-0124-05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占领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复杂性高,跨学科、跨产业的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更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创新能力比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不符等问题。
产教融合以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培养符合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是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13|专家笔谈|General No.5722024.01革、盲目攀比的情况。
二要矫正理念,回归县域职校育人本性。
西部县域职校要明确认识到“成果导向”并不等于“成果至上”,系列专业建设、教师比赛等活动都属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手段,其主旨在于实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要摆正改革心态,树立改革信心,秉持“育人”的本质属性,不可本末倒置。
三要矫正价值,祛除县域职校改革的功利化倾向。
县域职校的价值在于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渴望获得一技之长的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机会,从而筹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这一价值导向不可偏废。
教育资源本就缺乏的西部地区县域职校更要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在办学价值追求中理应摒弃功利主义理念,回归到“人”的教育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追求。
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关注底层发展逻辑综上来看,“生存”和“竞争”是支配县域职校行动的底层逻辑,通过呈现宏大叙事逻辑与底层发展逻辑的冲突,能描绘出西部地区县域职校发展生态,一定程度上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如何理解并正确引导西部地区县域职校的行动逻辑,这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难题。
同时,需要加以明确的是,西部地区县域职校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县级职业教育的“缩影”,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未来,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看到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还要看到职业学校对政策制度的真实期盼;不仅要看到局部的职业教育现象,还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背后的成因;不仅要看到当前的职业教育困境,更要用长远眼光寻找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
总之,从微观之处捕捉真相,从底层逻辑窥探问题,才能精准把脉,推动职业教育大跨步发展,汇聚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张栋科(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将职业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战略思考。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些人才将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往往与国际化需求脱节,导致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语言交流障碍也是阻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差异为交流合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国际化的内容,如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管理等,以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海外实习,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程设置方面,应将国际化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
还可以开设外语课程,尤其是小语种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合作交流方面,应积极推动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入国际校际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享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更多机遇。
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国际化标准的普及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都将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024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与会代表: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对各位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事业,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距离上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已经过去了数年,过去的这几年里,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形式,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职业教育和产业结合的不紧密。
现如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量的需求转变为质的需求,需要更加具有专业技能和深度知识的人才。
但是目前仍有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职业教育应当更加密切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搭建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平台,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第三,职业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
我们要大力培养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的转变,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转型与政府的产业战略问题
摘要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转型重点应由“设计模式”向“内生模式”转变,政府在这种转变中应重新定位角色,在对职业教育的调控和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其“内生发展”的规律,重在营造环境、完善制度、促进协调,并逐步放弃传统的垂直管理方式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战略;转型;政府
职业教育主体、目标、形式、内容和办学效益等因素都受到社会产业需求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因而职业教育的同步转型是政府产业调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影响产业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转型的背景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现有职业教育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即转型内因;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进化即转型外因。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与转型预期
(一)教育的体制惯性及运行封闭性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公立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体制几乎是普通教育体制的平行移植,如有学者指出的:“多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是‘计划’的产物,这种办学模式可以称为‘设计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职业教育,其与社会结合的紧密程度是非常有限的[1]。
”虽然“设计模式”不直接等同于“计划模式”,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基于学者和政府而不是企业界的价值认识发展的,这种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强烈的体制惯性,一旦社会经济转型情况超出规划预设,其体制目标就会显著偏离社会需要。
在“设计模式”下,政府主导教育资源的规划、配置和调控,职业院校的运行必然围绕政府要求,致力于教育资源的争取和院校级别的提升,而很少关心与产业界的互动。
并且由于体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被人为分割,前者归入教育部门,后者归入劳动部门,这种二元管理体制更使得各级职业院校活动主要围绕教育性要求开展,相对于产业环境是封闭独立的。
这种封闭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
要使职业教育真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人力资源环境有机结合,既有的“设计模式”办学体制应向“内生模式”转变,即将职业教育植根于经济产业之上,让产业界真正参与到职教体系中来。
考虑到我国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同时并存的经济现状,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应该坚持“设计-内生模式”的复合体制,即以设计的方式做战略规划和宏观调控,由内生来主导职业院校的运行和发展。
(二)教学体系的理论化或技术化倾向
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大致存在两种倾向,即理论化倾向或技术化倾向,前者注重理论学习,注重课堂讲授和考试,后者倾向于具体的技能学习,倡导“工学结合”“技术实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理论化倾向实质是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延续,虽然受到职教界和理论界的一致批评,但由于其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升本”的学历性考试,所以在部分院校依然存在。
而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则相对普遍,在许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被简单的视为“就业教育”,
课程设置趋于功利,教学内容局限于狭窄刚性的操作技能训练。
然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培训出的学员专业视野偏于狭窄,成长潜力有限,面对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调整其就业能力也明显不足,反而与“就业教育”的初衷相背离。
教学的普适性和专业性一直是职教领域的基本课题。
一方面,教育在本质上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提供更好的人生机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有别于普通教育,即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普通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适应力强的优质人力资源,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
要处理好教学的普适性和专业性问题,就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即能力本位而非学历本位或技术本位。
而职业能力则是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活动相关要素的综合有机体,职业能力诸要素应该如同普通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一样有机融入和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各类教学活动中。
(三)教育层次和结构的失衡
学历层次失衡主要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和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和学历层次的单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黄金时代”,但随着高等教育以及普通中等教育的扩张以及就业市场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大面积滑坡,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技术型劳动力断档,虽然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有所恢复,但仍然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我国本科层次以上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学术型和工程型两类,技术型本科相当稀缺,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本可以成为技术型本科的发展契机,但由于体制惯性,扩招的生源依然流入了学术型和工程型院校或专业,甚至许多专业性学院都纷纷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由此造成了今天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技术应用人才稀缺的局面。
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和技术型本科的稀缺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几乎等同于“大专教育”,未来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目标之一是要建立结构完善、层次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流动和进修提供了更多选择。
专业结构失衡是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2]。
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失衡源于体制的僵化,而市场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失衡则主要源于职业院校办学的盲目性。
由于缺少和产业界的有效沟通,许多职业院校对招生就业的功利和片面理解使得其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过分集中于热门领域尤其是新兴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领域,专业比例失衡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第三产业人才过剩、第二产业人才稀缺。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结合还不够密切,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人力资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有的制造业基地出现产业升级,未经专门职业培训的农民工逐渐难以适应,同时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但中西部原有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已经萎缩,产业转移所需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其次,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在全球经济浪潮的荡涤和产业分工的压力下,产业界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应尽早着眼于下一阶段的“正规比赛”,依据企业发展或转型方向全方位思考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将企业管理的重心由物流及营销管理转移至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而非坐等“人才馅饼”。
行业内部应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博弈逐步形成以技术升级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高端“游戏规则”。
职业教育的“内生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果敢地放弃对政府的依赖,转而成为独立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实体,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理性分析及与产业界的有效合作来发展、壮大自己。
(二)职业教育与政府产业战略的协调问题
如图1所示,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包括微观层面的产学合作问题,中观的院校专业立体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互动,宏观层面的教育与经济共生生态和区域教育规划。
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良性互动既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愿景也是政府产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目标[7]。
所谓产学合作即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
德国、日本、瑞士等后福特主义国家对产学合作的关注一直不遗余力,良好的产学合作又反过来奠定和支撑了德国、日本、瑞士等国闻名于世的高端精工制造业。
我国沿海地区粗放型制造业向集约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承接和换代都需要良好的产学合作来解决人力资源瓶颈,但仅仅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很难自动促使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政府在进行产业战略规划时有必要思考和创建能够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产学合作机制或环境,如通过政策、税收、法律等方式鼓励新兴高端制造业成长,设立公益性培训基金以支持紧缺劳动力培训计划(基金直接支持受教育者而非教育机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鼓励技术进步,发展成熟的行业协会并组织或促进职教界与企业联谊互动等。
职业院校及其专业体系与产业经济的契合与互动,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市场各要素向职业教育界的正向良性反馈。
所谓正向反馈是指人力资源市场的要素变动通过适当的机制可以正面引导职业院校的发展和进化,所谓良性反馈是指这种反馈的质量较高,可以真实而确切地传达产业领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要达成这种正向良性反馈,首先要求良好透明的市场机制,二是职业院校本身应基于“内生模式”来进行自身的规划和发展。
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维护市场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并依据既定的产业规划以及政府所掌握的信息为职业院校提供信息及政策咨询[8]。
宏观层面的区域职业教育规划及职业教育经济文化环境的创建则应直接植根于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只有在整个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和生产系统运转良好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才有健康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尤其是产业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只有把区域职业教育规划放到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所做出的规划才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现实可行性。
职业教育规划与政府宏观规划及专项政策规划间存在着密切的纵向及横向联系,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协调是多维度、多元化的。
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调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关注的课题,有研究强调“内生模式”在二者协调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当今职业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即还原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推动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在产业经济的土壤中以“萌芽—生长—调整”的方式形成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于既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则需要大胆脱离由政府学者设计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独立的社会实体[9]。
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角色应由控制者蜕变为环境培塑者、产业大系统及社会大系统的维护者,主要以间接调控的方式引导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