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复
- 格式:docx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1)哲学思想: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1)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 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学术流派多争鸣:争论辩论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思想: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④阶级:士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3、派别和代表:其中儒、道、法家和墨影响深远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表现:1、道家:1)老子: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伦理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其他: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后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2)孟子: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地位:孟子有“亚圣”之称,代表作:《孟子》。
3)荀子:地位:战国儒家集大成者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5.“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6.《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8.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9.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②私学兴盛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
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
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 )A.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B.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C.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D.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没有实践孔子的政治思想。
当时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都力图变法图强。
而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实现“仁”,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下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需要是不符的。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3.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4.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有学派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该主张( )A.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强烈要求B.体现了小生产者的愿望C.导致了世卿世禄局面的瓦解D.是社会进步的重大障碍解析:任用有高尚德行的人,给他们安排职位,尊重崇尚有贤能的人,即使他们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人,如果他们有才能,就选举提拔他们。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总结第1课〝百花怒放〞和儒家思想的构成【本课考点】1.〝百花怒放〞的背景及意义;2.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一、〝百花怒放〞1. 背景:(l〕经济要素:春秋战国时期消费力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要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逐渐瓦解;(3阶级关系:社会结构发作急剧分化,〝士〞阶级生动并遭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4)文明:出现公家讲学,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3. 意义:(1) 〝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 各家学派相互批驳、诘难,又彼此吸收、融合,构成了中国思想文明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系。
二、【重点】儒家思想的构成:历史时期-- 人物-- 主张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主张:①思想中心是〝仁〞和〝礼〞,〝仁〞,即〝爱人〞,要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政治:〝以德治民〞,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顾惜民力,支持苛政。
③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①政治:开展孔子的〝仁〞"为〝暴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开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或许【性善论】。
3.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①政治:施政用〝仁义〞和〝霸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力气,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恶〞或许【性恶论】。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4.影响:战国前期,儒学逐渐构成体系,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开展成中国传统文明主流思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3.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
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这突出反映了子产(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C.发展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D.反对尊神敬天4.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6.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7.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复习巩固十八第1题【单选题】《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墨子倡导节用的主张C、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
秦人之悖于古者。
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 )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复习特训五十四第1题【单选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C、墨子“兼爱”思想D、庄子“齐物”观点【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其实质是(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 )A、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学派是( )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复习巩固四十五第1题【单选题】《焚书·何心隐论》说到:“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A、遵循学以致用B、倡导婚姻自主C、挑战正统思想D、鼓吹专制集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A、挑战正统,提倡个性B、批判专制,否定帝权C、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
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
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
”这表明(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
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赞( )A、反对封建礼教B、反对盲从孔子C、反对君主专制D、反儒学对优学经典【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在谈论清初风气时,梁启超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清史稿》载“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陈独秀也说“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
这表明明末清初( )A、盛行一时的政策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导致逐利盛行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了学术风气D、思想界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亡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B、抨击君主专制C、提倡经世致用D、主张君主立宪【答案】:【解析】:第11题【判断题】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利益要求,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
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
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
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
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答案】:【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相似点。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答案】:无【解析】:第15题【材料分析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答案】:【解析】: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