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三节师⽣关系⼀、什么是师⽣关系师⽣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与⼈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形成的⼀种最基本、最主要的⼈际关系,也是⼀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千百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关系,有利于调动师⽣双⽅的积极性、⽣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动活泼的教学⽓氛;有利于提⾼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是有效地进⾏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师⽣关系是以培养全⾯发展的新⼈为根本⽬标的。
这是⼀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教学相长。
这种师⽣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符合教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
⼆、师⽣关系的类型师⽣关系并不是⼀种单⼀的关系形式,⽽是⼀个由多层⾯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
具体来说,它是由以下⼏种层⾯的关系⽽构成的。
(⼀)师⽣之间的⼯作关系师⽣之间的⼯作关系是教师和学⽣为完成⼀定的教育任务⽽产⽣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具性的⽬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师⽣之间良好的⼯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的教学⽬标上的协调⼀致。
在师⽣关系中,⼯作关系是师⽣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之间⼀种合理化的结合关系,师⽣之间的良好⼯作关系的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平和素质修养。
具有较⾼教育⽔平和良好素质修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为达到共同的教学⽬标⽽努⼒。
(⼆)师⽣之间的⼼理关系⼼理关系是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形成和建⽴的⼈际情感关系。
这种关系使师⽣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的束缚,把师⽣双⽅联结在⼀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明确做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建议本章教学内容“教师”部分重点在“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部分的内容重点在“学生的特点”,可以增加自学的分量,让学生去收集各种资料,加深对中学生的了解。
本章教学时数:4课时。
其中讲授3课时,自学1课时。
三、教学实施程序(一)课堂讲授 1.着重讲授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师职业道德、智能结构及心理素质的要求要讲清讲透。
2.讲清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类型应着重讲授。
3.讲清社会对当代中学生的特殊要求。
(二)学生自学 1.自学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待点。
2.自学《帮孩子走过心理断乳期》。
3.自学《中国的孩子敢向新世纪发问吗?》。
(三)实践与练习 1.到中学就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需求、师生关系等进行问卷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杨乃虹主编《教育学教程》 2.做《实践与习题》中的练习题。
(四)观看教学录像 1.观看《校园先锋》,说说高三(八)班学生的心理特点。
2.观看《校园先锋》,说说南芳老师教育成功的原因。
3.观看《成功少年》,比较两位老师不同的育人观。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学生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要研究教育系统,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学生和教师,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虽然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
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对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不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学生是人,这是不需证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题。
但是在教育的实际活动中,甚至在教育理论中,却往往会出现否定学生的人的属性的情况。
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对象——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和植物,而是活的能动体。
所谓能动体,首先,意味着他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
他不仅与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对外界的摄取活动,使自己的身体得以保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还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发展自己的身心。
其次,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以一种与教师相重叠的目的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
这也是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反映不仅限于认知范围内的,这也即是说,与其他的实践对象不同,在教师的心理上,应不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应与学生在其他心理系统,诸如情感、需要等建立联系,这种心理联系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有感情。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原创)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原创范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2)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一、选择题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
A.未成年公民 B .社会公民 C .普通受教育者 D .青少年儿童2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
A.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 .名誉权3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
A .平等关系B .上下关系C .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4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 ( )。
A .原始社会初期B .奴隶社会初期C .封建社会初期D .资本主义初期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 .传授知识B .开发学生的智力C .做学生的朋友D .教书育人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单一性B、多重性C、模糊性D、低级性7、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8 .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 .孔子 B.荀子 C .扬雄 D .韩愈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人格尊严权 B .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 .名誉权10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 .公正评价权 C .隐私权 D .人格尊严权11.《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
A .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B .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C .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D .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12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
A.潜在性 B .现实性 C.可塑性 D .特殊性13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A、职业首先素养B、能力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心理素养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B )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9、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A、以诚相待B、互助互惠C、民主平等D、和谐亲密10、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D、老师穿的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D )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1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13、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C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B、较强的组织能力C、创造能力D、观察能力二、判断题1、从狭义来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学习要求】●这部分是我们招教考试考查的重点之一,非常重要。
考点很多,容易出大题,并且经常在案例分析中涉及。
但是知识点也比较集中,只要密切关注,把相关知识点掌握牢固,在答题中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1.了解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专业特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
第一节教师教师的概念●《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填空选择)△●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专业化。
●20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描述了这种专业特点: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活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权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
我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学校未产生前以长者、能者为师,●学校产生后出现专职教师,●秦代的吏师制度,官师和一;●汉代的“博士”“祭酒”专职教师的出现;●私学中的塾师,职业教师的出现。
●教师地位的不断变化:●天地君亲师——老九——当今●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出台官学、私学和书院中的教师●汉代设太学、太学中的教师称“博士”,地方有经师和孝经师。
●唐代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其领导人称“祭酒”。
●明代的教师有不同的成为,府称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喻,并且教师开始享受朝廷俸禄。
●清代也同样设有各级教师,分别成为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
●而各级私塾和私学中的教师也开始日益繁荣起来(经学大师和蒙学之师)●在官私成分都有的书院中设有山长(洞主)等教师职位。
师范教育的出现●1681年法国的拉所尔在兰斯创办了小学教师讲习所。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1.【多选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其特点包括()。
A.学生是迅速发展中的人B.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C.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D.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可塑性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D.人格尊严权4.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B.无歧视原则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6.【多选题】《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有()A.遵守法律法规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E.保持身心健康1.我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学B.教书育人C.科研D.解惑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方面。
A.传道者的角色B.授业者的角色C.示范者的角色D.朋友的角色4.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管理者B.示范者C.朋友D.传道者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角色。
A.管理者B.示范者C.授业解惑者D.传道者6.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
A.研究者B.示范者C.朋友D.管理者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进行科学发现B.进行技术的发明C.创造性的利用教育规律D.探索未知领域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A.主体性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性3.“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这是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4.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心理健康。
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创造性5.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个人魅力D.举止端庄6.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教学媒体B.教师C.学生D.环境7.依据“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关注“我怎么样才能行”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A. “非关注”阶段B. “虚拟关注”阶段C. “生存关注”阶段D. “任务关注”阶段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A.独立的社会职业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C.非专门化职业D.专门化职业9.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0.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
人.创造性 B.面向全体学生C.示范性D.长期性11.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一一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主题展”,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四个方面强调了如何做个好老师。
这四个方面体现了教师的()A.专业知识素养B.专业技能素养C.专业道德素养D.职业素养12.教师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