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676.00 KB
- 文档页数:62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
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
{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
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6、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方法理论和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建构主意理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篇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1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1、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论提供用相同原理构建不同学科概念体系的方法,其意义在于首先它为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工具,其次是一般教学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系统方法。
2、传播理论。
运用传播理论分析教学活动,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第一,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和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
一是信息传播的技能,二是态度和情意,三是知识和认知水平,四是社会以及文化背景。
第二,从讯息本身来看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
第三,从信息传播的渠道来看,不同的传播媒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展示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器官接受信息,以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3、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方法来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挂牌变化,教学设计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学习者未来的能力与与倾向。
有两在学习理论体系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决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它们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概括地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刺激与反映之间联结的建立或习惯的形成,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种组织作用,是学习者对情境的认知、顿悟和理解,是学习者知觉的再构造或认知结构的变化。
二者虽然对学习产生的情境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4、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教学理论以教学的普遍规律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包括了教学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这都为教学设计提供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源泉。
篇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杨开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定义和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原则。
在教育学中,教学设计被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
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
心理学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活动,对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
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启发式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学生主体地位原则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所期望达到的学习成果的描述,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要求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的性质来选择,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
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生参与的活动。
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科学性,即教学设计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科学地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二是系统性,即教学设计需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
三是灵活性,即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目标、方法、媒介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帮助教师实现优质课堂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科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应用。
一、学科教育理论支持教学设计学科教育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的参照标准和规范。
教学活动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通过学科教育理论,教学设计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1.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科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完成学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准确地设计课程,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
学科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在联系,发现学科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定理、原理和规律等,以此来对教学设计的核心知识进行整合和分析。
只有在确立学科知识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之后,才能更好地对课程进行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科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讨论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而学科教育理论则可以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提供基础,根据学科的知识特点等,选择出最适合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的支持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问题解决活动,该过程涉及到众多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心理测量、学习理论等内容,以及基础认知科学中的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教育心理测量与学习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测量与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认知和学习的基础上。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一、重难点解析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几项内容: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和功能、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设计模式发展的“二代”,以及教学设计模式的各种类型。
1.教学设计模式的和功能⑴含义模式,通常是指可以使人模仿的系统化的、稳定的操作样式,它表现为某种规范的结构或者框架。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操作样式,它用简约的方式,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有关理论。
教学设计的模式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升华,它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特征。
⑵功能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第二,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
教学设计模式包含了关于教学设计的特定的理论、指导思想,这些教学理论可以转化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来源。
第三,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
因为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关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信息。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可以从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和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两个方面来把握。
⑴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教学模式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可称为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14个步骤,这14个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分别为:需要的评估;考虑不同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系统;明确限制;形成广泛目标和可以观察的具体化子目标;生成与总目标和子目标相匹配的前测和后测测验;分析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类型并将下属技能序列化;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和准备状态;形成与科目和学习者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选择媒体以采用教学策略;形成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课件;对课件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诊断课件使用者的学习困难;在诊断基础上,对课件进行修改;开发有关安装和维持以及定期修理教学程序的材料和过程。
教育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教育教学设计是一门关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学科。
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估和反馈等方面。
教育教学设计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并促进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和社会构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强调学习是一种响应外部刺激的行为,并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弱这种行为。
行为主义教育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创造有序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以讲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并通过反馈和奖励来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的优点是对学习过程的直接控制,容易评估学习结果,但缺点是过于机械和死板,忽视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个体差异。
认知学派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它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学生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认知学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认知学派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倡导学生参与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并提供充分的反馈和支持。
认知学派的优点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深度理解,但缺点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社会构建主义学派也对教育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来实现。
社会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倡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共享和交流想法和经验。
教师在社会构建主义学派中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社会构建主义学派的优点是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但缺点是可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和社会构建主义学派是教育教学设计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理论·研究·模型》书评第一章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模型教学设计(ID)是一个关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它提供了教学设计原则的理论基础、相应的研究基础,以及与这些原则的应用直接相关的各个方面。
教学设计理论通常被看做是规定性理论,亦即,ID理论可为给定的学习结果预测出变量和条件;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实践则为开发和创设基于ID理论的学习环境提供方法和技术。
在北美,教学设计各种发展的一致目标是:在学习理论和实践运用之间寻找一个起桥梁作用的知识体系。
不论是结构化取向(结构法)还是发现取向(发现法),其潜在的几个假设是相同的。
首先,都认为学习应该是境脉性的,而且是一个以特定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主动运用知识的过程。
其次,都承认将问题解决策略模型化的重要性,亦即冲突和失败对推动新的学习的作用。
在评价用于培训教学设计者的项目时,布里格斯观察到,“教学设计存在一种危险,即过于狭窄地训练学生。
为了他们也是为了这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理论、研究、历史、实践、对其他学科的尊重以及人际关系中寻找合理的平衡”。
人际交往可能会成为未来ID主流发展的一个中心。
例如,学习者变量已经开始在ID 理论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动机领域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受到格外的注意。
我们也希望,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注重发展学习者中心,而不是器具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器具中心的观点是一种狭隘的教学技术观。
相对规范的、实证的研究将对教学设计的未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种原来与行为主义有很大关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认知运动更为直觉的方法所取代。
今天,ID的发展不可能只与某单一学科有关。
同样,教学设计理论不会再只是受制于学习理论,来自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学、传播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整合将形成教学设计的基础。
本书的作者预言ID领域将趋于放弃对单一的、试图包揽一切的教学设计理论的追求,而集中努力去建立一个互动的理论网络。
教学设计师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师是教育领域中的专业角色,负责设计和规划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学业成就。
作为教学设计师,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师的理论基础,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教学设计过程中。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科学,它提供了教学设计师所需的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行为。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师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例如行为主义学说、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教学设计师可以应用这些理论,了解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环境来促进学习。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人类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教学设计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征,以便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3.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了个体参与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了解学生的动机因素可以帮助教学设计师设计激励学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是教学设计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它明确了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教学设计师应该根据学科、学生特点和学习背景,制定具体和可测量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学设计师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设计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是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和方式。
教学设计师应该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教学设计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概论与理论基础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论1、P4 分析任务:分析从学生的原有水平达到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的从属的知识与技能,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学习类型、学习条件等2、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
也就是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包括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也包括了解学生动机和态度。
3、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或教学设计者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选择教学内容;决定教材呈现方式,如让学生阅读或者教师讲解或演示;安排师生互动的方式,包括练习与反馈的方式。
4、找出成绩不良的原因:原因一是虽然教学设计合理,但教学执行上存在缺陷。
原因二:属于教学设计中的缺陷,如目标要求过高或任务分析中遗漏某些子技能,或者学生缺乏某项起点能力。
5、P7 教学设计的定义:迪克和凯瑞:用系统方法描述教学、分析、设计、设计、开发、评价和修改的全过程。
史密斯和雷根:教学设计指将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教学评价计划的系统化和反思性过程。
乌美娜: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6、P9 (迪克和凯瑞)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图1-2(4)陈述目标行为(5)编制标准参照测验7、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化的模型,如迪克的模型,另一类是情景化的模型(加涅),即适合于专门领域的教学与培训任务的模型8、P10 图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成分包含五个共同成分: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 、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 —ADDIE模型9、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加涅)第一,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第二,学习是受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的过程第三,教学设计可以在多种水平上进行第四,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第五,教学设计是由一些可识别的相关子过程组成的过程第六,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10、教学设计起源于心理学研究人员努力将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教育应用技术的追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将其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
其中,教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理论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基础。
在教育学理论方面,教学设计需要基于教育学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教学设计应遵循教育的全面性原则,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应呼应学校教育目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教学设计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启发理论,教学设计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学设计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智力类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外,学科教育学的理论也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科教育学主要研究特定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推理证明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下是一个教学设计示例。
假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质运动。
现代教育技术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信息时代的教育传统教育①教育目标:创新型、能力本位型;知识型、学科本位型②教学环境:凡是能提供学习环境、资源的地方;以学校、教室为中心③教师地位:辅助地位,知识的指导组织者主体地位,知识的传输者④教学方式:灵活便捷的个性化教学,混合教学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教学,说教性讲授⑤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依靠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⑥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很少改变⑦教学资源:以书本、电子课件、网络学习资源为主以书本为主⑧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单一⑨教育制度:泛在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学校教学,仅针对在校学生2、AECT的定义:“1994”概念: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一个目标),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两大对象)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两种性质)。
启示:1、理论与实践并重2、教育技术的核心方法是系统方法3、与学习相关的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对象4、学习资源是改善、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条件3、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创新性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来实现教与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的体现:★更多的注重、探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题;★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吸收科学的和现代的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科学化、系统化4、信息化教育定义: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5、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使用;研究对象是运用了先进技术的教学过程(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卫星广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一)基本特征:所有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共同特征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其要旨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二)代表模式:20世纪50、60年代崛起于世界各地的“新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7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①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二,注重知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②布鲁纳认为,发现行为具有如下价值:第一,一切真知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发现行为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第四,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由此可以看出布鲁纳的假设的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方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特征。
③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表征或形象表征是人们直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形式或规则。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
这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学习论为基础的。
就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讲,他和布鲁纳的主张有相同之处,但就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观来讲,奥苏伯尔与布鲁纳又有所不同,二者恰恰形成对照、互补的关系。
①学习观: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类,即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