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45.18 KB
- 文档页数:6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地形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知道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知识。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3.利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地形图的阅读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相关的地理实践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地形图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让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初步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等高距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图是如何表示地形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形图,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师提供一些地形图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地图学》教案前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也被称作地球表层学。
对人类个体而言,地球几乎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难以一窥全貌,而地图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得以概括而全面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开始。
地图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对空间信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结果。
学习地图学本身是学习空间信息可视化的表达原理和方法,同时也是对地理学其他各门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因此,《地图学》是地理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地图学》对地学工作者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
我们学习《地图学》,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原理和规范,特别需要大家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应的课堂练习、实验和实践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学习中注意观察、领会前人地图编绘的技巧和特色,并将相关内容贯穿于你们其他各项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
在你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地学专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工作区域的图件制作完成几乎就是工作顺利展开、甚至即将完成工作的标志,图件的制作水平是各项专业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地图学的科学概念它是脱胎于测量学与地理学,于近代形成一门科学体系,简而言之:地图是表现和反映地球表层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图解、图像、图形……。
传统的意义,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实质与发展,同时也是研究地图编制与复制的科学。
国际地图学会(ICA)(1973)定义:地图学是制作地图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把地图作为科学文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
在这个意义上,地图可以看作是以任何比例尺表示地球或任何量体的包括所有类型的地图,平面图、航图。
三维模型和地球仪。
(lnternational Cartogra Phic Association ICA)此外,鲁滨逊(美),萨里谢夫(苏)文名有定义。
《辞海》(1980)定义“地图学是研究地图及其制作的理论,工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
《地图学》(1990)定义: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科学。
《地形图》说课稿课本分析1.地位及感染本节课是选自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深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倾向跟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如何在地图上识不空中的高低坎坷,末端存在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年夜洲地形全然特色的深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老师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深造打下基础。
2、教学目的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初一老师的理论,我制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恳求老师末端学会使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不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岳、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不五种要紧的地形典范。
〔2〕过程与办法建构主义实践的内容夸大年夜:以老师为中心,夸大年夜老师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觉察跟对所学知识意思的主动建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办法,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停顿拾掇、加工的办法,树破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不雅观点,停顿知识的建构。
〔3〕情感破场与价值不雅观教学大年夜纲恳求老师末端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破场、精确的价值不雅观。
这一部分内容看似实践性特不强,不随便停顿这方面的培养,因此我在新课的导入跟课堂的练习中留心了内容的选择,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
3、课标恳求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不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岳、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不五种要紧的地形典范。
对于“识不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岳、山脊、山谷等〞这一标准,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恳求,否那么的话,老师将不克不迭残缺地读清楚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多种罕见解形部位中,山岳、鞍部、陡崖全然上比较随便识不的,山脊跟山谷的区分那么较难一些。
4.教学重点跟教学难点按照《课程标准》跟教学目的,鉴于本课在地理深造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高线外形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这一重点是通过山体差异部位的等高线外形表示图跟用手的抽象演示离开达。
而鉴于老师的认知才能,本课的难点该当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不地形种类,这一难点的攻破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来完成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地球形状及大小;结识地球仪,并能辨认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纬线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拟定地球上某点位置办法。
2.通过学生理解人类摸索地球形状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敢于摸索、进一步钻研精神,形成对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形状结识及用数据表达地球大小;经纬线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含义;经纬度概念;运用经纬同拟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学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窗们,咱们生活在地球上,诸多同窗曾经或当前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结识这个地球?这节课咱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摸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窗们,你们懂得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阐明:咱们人们都懂得地球是一种球体,怎么懂得呢?咱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是一种难解之谜。
一、结识地球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批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以为整个大地是平,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一口巨大锅,你批准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窗们都非常聪颖,不像古代人同样完全凭借直观结识世界.简朴地结识天空是圆,大地是平。
随着人们活动范畴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例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影子边沿总是弧形。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说法,同窗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提出了地球也许是球体假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教案【设计意图】等高线地势图是地势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势图的判读,专门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靠学生最直观的自躯体验,使学生主动同意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用教法:即在制作等高线地势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势图的活动中,逐步把握等高线地势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势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势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势部位。
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势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定坡度陡缓。
4、学会在活动中观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看法、动手参与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状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状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方法:实验、观看、讲解、讨论【课前预备】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块橡皮泥,一张白纸。
③等高线地势图若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句成语叫“开门见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这种地势专门多。
我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同学们尽管不能“出门见山”,然而“见山”“爬山”却专门普遍。
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山呢?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将真正认识山,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状。
[学习新课]:一、了解山体的具体地势部位1、老师出示自制的山体模型,请学生说一说山体的具体地势部位,学生一样能说出山峰、陡坡、缓坡、悬崖。
2、教师纠正、点拨,如山峰应为山顶,悬崖应叫悬崖。
教师利用自制模型,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二、制作山体模型1、布置第一项任务,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实现从遥远的抽象到周围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给学生最直截了当的学习体验。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八年级复习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及分层设色地形图;2、能力目标:提高区分地理概念的能力,提升看图析图画图的能力,提高整合知识能力;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利用图片获取知识过程中体悟自然地理的美好和整合知识的获得感。
教学重点: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教学方法:知识梳理整合、看图析图画图熟知知识、多媒体教学教学准备: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学情了解、教材考点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探索无限快乐无边”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二、我会算1、看图析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完成计算海拔——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A点海拔300米,B点海拔200米;A点B点间相对高度为100米2、举例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例如: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多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大别山1729米高是海拔;日常生活中说的身高、楼层高度是相对高度等;三、我会看1、引导看图,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较平坦,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崎岖不平、呈条带状分布。
2、小结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超500米超500米低500米不一定低200米相对高度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平坦3、地形图面面观(1) 等高线地形图简要识别(2) 地形剖面图的简要识别(3) 分层设色地形图简要识别四、我会细看等高线地形图1、引导看山体图,将海拔相同各点连连看,理解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2、引导看山体图,看各海拔高度及切口、切口投影,理解等高距及等高线地形图3、引导看山体实景图,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引导看图析图画图(1)理解山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高)(2)大胆质疑,理解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低)(3)理解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点的连线(4)理解山谷—等高线表现为向高处凸出(低处凸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5)理解鞍部—两山峰之间的低地,连接的地方(6)理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5、课堂巩固,辨认不同地形部位6、引导看图理解陡坡、缓坡7、引导看图理解,了解等高线剖面图的简单画法8、总结巩固(1)随歌谣学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力,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时阅读地形图的重要的手段。
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山体有何特征?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通读课本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2.如何计算相对高度?多媒体展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点拨:相对高度=两地点海拔之差练习:请你确定图1-20中A点的海拔,A点对于B点和C点相对高度。
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结合示意图思考:明确:海拔是某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强调:相对高度=一个地点的海拔-另一个地点的海拔。
利用练习巩固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理解:A点的海拔是600米;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是400米;A点与C点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利用练习巩固对含义的理解。
1.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点击链接可以看到实物景观。
低。
结合景观图,引导学生说明山体不导问:这些山体不同地形部位,如何用等高线表示的呢?学法指导: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一般步骤:1。
读出每条等高线的海拔方法。
练习:1.请判断下面等高线形态代表的地形部位。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二在地图上识别地形对照图1—22,读图1-23,结合教材,分析并回答:1.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2.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作用?3.在图1-23中找出图例,说出北京市东南部与西北部的海拔有什么差异,在图中什么方法表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
点拨: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根据自学问题,阅读教材,读图1-23,结合教材,并对照图1—22,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明确:1.分层设色地形图含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按照不同高度着以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2.表示高度的方法:用颜色的深浅表示海拔的高低,更具形象化。
3.北京市地势特征:东南部颜色为绿色,表示的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低;西北部颜色为淡黄色为500米以上,地势高。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说课课题(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第三节《地形图》。
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地形图》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学习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本节课主要包括“陆地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两部分内容。
五种地形类型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
地形图是富有《地理学》专业特色的一种地图,学会判读地形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和必备技能,也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七年级(上)册书来看,位于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地球与地图”部分知识的收尾,是对《第二节地图》的延伸与应用,承上启下,地位至关重要,尤其会直接影响“第三章《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及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区别海拔和相对高度;明确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五种地形类型;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地形部位,且学会区别“山谷和山脊”;情感目标:明确地形图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较胆小,接触信息较少。
但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其空间想象刚起步,读图能力仍比较薄弱,读图训练接触较少。
因此本节课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读图。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宗旨本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等。
1、等高线。
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
《第二节地图》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图的用途。
2.知道地图的三要素。
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认识常见的图例。
3.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在经纬网上判读方向。
2.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3.了解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地理挂图(**市地图)、地图册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地图。
简单的谜语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一、地图的用途讲解:提起地图,你一定不会陌生。
你可能已经将一些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和旅游图等(向学生展示这些种类的地图)人们要了解一个地方,经常从查看地图开始。
外出旅游、行军打仗、工程建设、航海航空都离不开地图。
带领学生学习P14阅读中的“农民用地图”。
归师生一起纳总结。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接着在黑板上画出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让同学们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看分布在操场和办公楼的什么方向?(活动)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一张中国地图,我们学校位于中国的什么方位?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平顶山市第十七届市级优质课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中图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第二课时【课标要求】:1.说出等高线的定义,在等高线模型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
2.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目标】1.利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等高线的特点。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并总结其等高线特征。
【教学重点】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地理模型教具教学、合作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教学过程】2020 年4 月底我国启动新一轮的珠峰高程测量工作,5 月27 日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过一段时间将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数据。
图中为“珠峰测量攀登的部分线路示意图”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地图?你能看懂它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等高线地形图)承转过度:同学们都喜欢爬山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外出爬山过程拍的山体部位图,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图中进行识别,并引导他们说出特征)最后一幅图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识别这些山体部位)。
程转过度:认识了山体的部位,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活动一:制作山体模型材料:彩泥要求:使用彩泥捏出山体及山体的各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目的:让学生感受山体部位和山体的整体面貌,为下一步制作等高校地形图作准备。
(在做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可以给予简单的指导)学生做完,学生对照制作的模型指出山体部位,找部分同学展示。
承转过度:同学们的山体模型做的非常棒,怎样把这个山体转化到平面地图上?活动二: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材料:自制的山体模型、刻度尺、小刀、线过程:1、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以1cm代表海拔100m)每隔1cm在山体上取点做标记用线把这些点连起来(连成封闭的圆)2、沿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3、从最底层开始将切割的等高线绘制到纸上,将其取走,对上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据此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中图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第三节地图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了解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学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二、进程与方法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消费、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需求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求的天文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气。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区分方向。
难点比例尺大小地图上天文信息的关系。
教学进程:【新课导入】迷语导入:老师:同窗们,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迷底:地图〕同窗们猜得对,是地图,明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地图【自主学习】提问:一张地图怎样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学生:把实物增加,用符号表示……请同窗们结合教材P13-P22,完成以下要求。
一、地图的用途1.地图被称为天文学的第二言语 ,是学习天文的重要工具。
2.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二、地图上的方向3.普通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通常指向南方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三、地图的比例尺4.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
5.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 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四、地图的图例6.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五、应用地图查找信息7.首先,确定并获取你所需求的地图;其次,仔细看地图的图例;最后,详细查找你需求的信息。
【小组探求】1.下面甲、乙、丙图区分用三种方式表示地图上的方向,细心阅读后完成下面方框内的填空。
〔答案:三个框区分为:北南西东南方南北东西〕2.阅读〝北京植物园图〞、〝北京市地图〞、〝中国地图〞,完成以下活动。
1.完成比例尺之间的换算类型图A 图B 图C线段式数字式 1:1800000 1:4000000 1:8000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8千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2.在C图上量算出我国南北两端的实地距离:800× 6.3=5000千米。
第三节地图第二课时提出问题导入: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学生活动:1、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2、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3、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一、比例尺的大小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
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讲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比例尺所示范围内容反映比例尺愈大愈小愈详细比例尺愈小愈大愈简略练习:做P21读图活动1巩固: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城区地图”,量算从文化宫到美术馆的直线距离;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学生活动:1.量算P21G图中河流的曲线距离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提问过渡: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承转: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板书:二、地图的种类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导入: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我们要会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2课时)
主备人:主讲人:
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二、新课讲授
(一)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我们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相连的线称为等高线。
展示: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
2.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等的。
如图:
3.等高线地形图: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视频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读图活动:完成课本P26读图,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如何绘制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呢?
①先将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②按叠放关系,用笔把它们的轮廓描画在一张白纸上。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硬币拿出来在纸上试着画出来)
认识山地不同的地形部位:读图认识山顶、鞍部、陡崖、山谷、山脊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第25页最后一段内容,找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
高线特点,并尝试画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提示,画出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归纳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
展图: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特点。
4.山地地形部位特点(表格)
区分山顶与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如图)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中间低,四周高。
区别陡坡与缓坡(如图)
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
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
知识延伸:巧记地形部位
①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让学生左手握拳,手背向上放在
桌面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②口诀:线疏则缓,线密则陡,线交则崖,凸高山谷凸低脊,两山
相连为鞍部。
山峰(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等高线数值最
大的地方,闭
合曲线中心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两个山顶之间低地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完成课本P26读图活动
哪幅图表示山谷,哪幅图表示山脊。
(a是山谷,b是山脊)
请完成对应地形图的绘制。
哪里代表陡崖,哪里代表缓坡(如图)
活动:把代表各种地形的字母填写到图中适当的位置:
山峰---A,山脊---B ,山谷---C ,陡坡--- D,
缓坡---E ,鞍部---F ,陡崖---G 。
(如图)
活动:完成课本P26思考
此图是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用到的登山线路图,请结合等高线知识分析登山队员是沿着山的什么部位向上攀登的,并说明他们选择此路线的原因。
(山脊;是为了防止雪崩,也是因为走山脊不容易迷路,风雪也小一些。
)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伏起状况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如图)
2.颜色表示
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
绿色:平原;
黄、褐色:山地和高原;
白色:雪山冰川;
浅蓝到深蓝: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3.作用:比较容易判读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
4.一幅等高线图上所标数值四周小,中间大,它所表示的地形可能是()
A.山地B.盆地C.高原D.平原
5、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四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
王村地处;张村地处;余村地处;李村地处。
(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山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