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6.74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文化问题及对策摘要: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办学自主权的增加,高校可自主支配的资金增加,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对策一、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内涵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9月1日发布施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明确,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指审计组织及其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
它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进程中与组织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最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的价值观上,包括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作用(一)凝聚作用。
它使审计人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组织目标,使其能够自愿且主动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相同目标而努力;将审计组织的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并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二)监督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能够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它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目的是衡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其所反映的高校内部状况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协调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将社会人文和科学技术知识凝结为审计人员的素质,这种素质又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外现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之中。
审计文化的功能正在于将知识等和人员融合,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形象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可以塑造审计组织的形象,审计文化将高校的核心价值观等具体化、详细化,通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的行动体现出来。
领会十八大精神,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摘要:本文结合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参考学术界对审计文化的研究成果,从新时期审计文化构成,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具体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十八大审计文化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审计文化作为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和审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对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新时期审计文化的构成审计文化包含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和审计物质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审计物质文化是表层,审计制度文化是骨架,审计精神文化是内核。
(一)审计物质文化审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审计环境、审计条件等,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并推动审计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审计文化物质层面的差异性还是相当大的。
因此,在缩小彼此差距的同时,要立足现有条件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审计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审计制度文化审计制度文化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建设是审计文化过程的关键,包括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
因此,无论是审计组织体系还是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一旦制定就必须推广,各级部门要严格执行。
(三)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精神文化建设不能推行“规范化”或“统一化”。
对待精神层面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应该做到扬弃、互补、借鉴、创新,抛弃消极的不适应发展的因素,保留与发扬其积极的因素,将整体性与层次性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审计署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基地召开。
这次研讨会是审计署机关党委和审计科研所共同筹办的。
本次研讨会从审计署各单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报送的97篇论文中选取了20篇进行会议交流和研讨,出席会议的有30多名代表。
石爱中副审计长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在会议结束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审计文化对审计机关内部有凝聚、导向、培训、约束、激励等作用,对外有宣传形象、融入、定位、教育、交流、开放等作用。
这次研讨会活跃了整个审计系统的气氛,拓展了科研活动的视角、思路,是一个首创。
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明确了审计文化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用,初步明确了审计文化、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原则与途径。
石副审计长也指出了研讨论文存在的不足,如究竟是研究审计文化,还是研究审计机关文化不够明确等。
他对审计文化建设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明确审计文化、审计机关文化的含义。
二是将审计文化与审计机关文化作为两条主线研究,明确科研主题。
三是更加深入地探讨审计文化与审计机关文化的具体内容,不能抽象论述道德、价值取向等。
四是导向要明确,即要服务于审计工作,贴近一线审计人员需要,反映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审计,有利于审计人员在创新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五是研究审计文化的开放性,注意审计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六是审计文化建设应体现审计的特点。
研讨会邀请文化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对大会交流的论文进行了点评。
他们的点评立足点高,视野宽阔,角度新颖,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与会同志深受启发。
北京大学李成言教授,从文化的基本含义出发,阐述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并将文化的一般概念引申到行政文化与审计文化中。
他指出,审计文化主要指的应是审计人的观念,审计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思考。
其他的物质的东西、制度的东西和审计工作现象,不过是观念和理性思考的表现形式,把这些都界定为审计文化的内涵就显得过于宽泛了,不利于把握审计文化的本质与核心,会弱化审计文化,改变审计文化的特定的视角。
新时代下企业审计的创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审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要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和发展要求,企业审计必须进行创新发展。
一、加强技术创新。
新时代下,企业审计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在企业审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快速发现风险和问题,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审计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企业审计也需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主要包括对企业环境保护、劳动权益、公益慈善等方面的审计。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可以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风险审计。
新时代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
企业审计需要加强对风险的审计。
风险审计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审计。
通过风险审计,可以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预防和化解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大对小微企业审计的支持。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规模较小、管理薄弱,面临的审计难题较多。
企业审计需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审计的支持。
既要在技术上提供支持,提高审计效率和成本效益,也要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减少审计成本和负担。
还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推动审计与信用体系建设的互动。
审计和信用体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审计可以发现和揭示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而信用体系则可以为审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企业审计需要与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互动,共同促进企业的诚信经营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多,企业审计面临着更多的国际化需求和挑战。
论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途径作者:欧阳民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5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更全面认识。
审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弘扬审计精神、树立审计价值理念、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在介绍审计文化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审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路径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审计文化文化建设必要性与途径一、审计文化的概念和功能(一)审计文化的概念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既是一种象征性标识,又是一种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
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部门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以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审计精神、审计目标和文化信念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将审计部门内各种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哲学下,齐心协力地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一种文化的总和。
因此,审计文化内涵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部分,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
二是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保障,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是审计机关文化理念的主要承载者。
三是精神文化。
主要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是审计文化的核心。
(二)审计文化的基本功能1.服务公众。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审计工作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这是新时期、新环境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两者最终统一到服务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地将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也就是我们所说服务大局观、和谐发展观、民本审计观。
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推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我单位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审计文化建设工作。
首先,我们加强了审计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提高了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强化了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
其次,我们加强了审计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活动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社会对审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传播审计文化,扩大了审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最后,我们加强了审计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通过完善审计制度和规范管理,规范了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流程,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审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和准确。
总的来说,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
我们将继续深化审计文化建设,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做好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
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履职尽责,紧盯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权力运行,在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审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审计监督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路径,不断提升和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逐渐明晰。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审计监督是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对审计制度做出针对性的结构调整,扩大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发展要求;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2018年3月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地方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强化了审计监督政治属性。
这是对国家审计体制的顶层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
根据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领域逐渐扩大,各级审计机关按要求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从重点领域、重点事项、重点环节入手开展审计,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为载体,不断推进实施政策跟踪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乡村振兴审计、医保基金审计等。
审计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和机构对审计工作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于建立和发展审计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探讨审计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首先,审计文化是指在企业和机构中形成的一种关于审计工作价值与标准的共识和风气。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蕴含了审计机构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规范和行为习惯,反映出了企业和机构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审计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如审计范围不够全面,监管不够严格,抽查不够常规等。
同时,在企业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应用,审计工作不够专业化等。
而一些企业和机构内部尚没有形成健康的审计文化,缺乏锻炼和磨练,这就容易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和低效。
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开展审计文化建设工作,加强对企业和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管理,并注重理念的宣传和培养,以形成一种健康良好的审计文化。
具体而言,建设审计文化需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审计文化。
只有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审计素质和精神的审计人员,才能对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审计工作。
因此,审计机构应该加强人才选拔和审计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二是完善审计制度。
企业和机构应当制定合理、完善的审计制度和标准,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这些制度和标准应当体现在财务报表编制、审计范围确定、报告书的编写等方面,并且应强化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三是推广审计文化。
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审计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打造出健康良好的审计文化。
因此,企业和机构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审计文化,增强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提高审计工作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四是倡导审计诚信。
倡导审计诚信可以缩小审计工作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建立起诚信的工作氛围。
同时,企业和机构应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管,对于发现的不当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在审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审计领域中树立我国审计工作的良好声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具体路径(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与意义二、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四、结论正文(篇1)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与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财政收支、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监督、评价和揭示问题的制度安排。
国家审计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
2.坚持依法治国。
国家审计制度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
3.坚持全面监督。
国家审计制度要对国家财政收支、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4.坚持问题导向。
国家审计制度要注重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推动问题整改,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包括: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审计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提高审计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2.优化审计监督体制。
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3.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4.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推动审计结果在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运用,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篇2)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在逻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2.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3.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路径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2.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4.深化审计体制改革正文(篇2)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在逻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对国家审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追求的价值、遵循的规范以及所展示的形象等,它具有独立、公正、进取等特定内涵。
以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审计文化,既要从“共时性”的角度对目前各种审计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并列性归纳、分析与讨论,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并列性归纳;也应从“历时性”的研究角度,就这些并列的研究成果其具体生成过程及其相应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及实际生成这些“成果”的现实社会个体的作用及其相应特征。
因此,我们应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两个维度来把握和相应地建构新时期的审计文化体系。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国外(主要是北美和欧洲共同体)对审计职业的学术研究是从多个角度展开的,而专门的审计文化研究却比较少见。
一方面由于是北美国家的历史比较短,如美国;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移民的国家,其国家文化多元化,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是其具有广泛的文化包容性。
国外审计职业的文化研究一般散见于他们制定和不断修订的制度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体现其文化特征的语音表述:独立性:形式独立与实质独立;责任:对社会、委托人、客户以及第三方;称职能力:技术能力、克尽职守与职业谨慎;职业道德的遵循;不断学习:就业前和就业后,典型的是审计职业领域大规模开展的后续教育;职业风险:执业风险和道德风险;审计中的权力对等;压力集团: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独立司法的诉讼等均含有西方文化的元素。
审计文化是一个集合,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
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审计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审计文化同时又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在历史维度下审计文化具体生成的过程及其相应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及审计个体在审计历史过程中适应能力、学习态度和行为选择。
中国的审计历史源远流长,历史过程中传承启合的文化密码仍自然地镶嵌在我国审计的理念之中。
如政府审计人员并没有树立纳税人利益至上的现代观念,执法的思想状态保留牢固的“国家至上”的遗传密码,因此在审计执法中“禀公”的含义就褪色不少,而“强制”的色彩却加重了许多。
除此而外,审计语言、文字、组织设置、审计法律等全部或局部都表现为对中国审计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改革开放这一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的审计事业有序发展的今天,在对中国审计问题逐步深化的研究过程中,反映中国审计现象的内核基因--审计文化渐渐浮出了水面。
我们之所以会把审计文化作为一种审计思想提出来,是因为它有着别的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文化手段,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与其它管理资源、管理要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审计文化的作用机制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具体来说,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文化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的支配,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是由其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等观念支配的,而审计价值观则又构成上述观念的核心。
在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审计群体中,人们完全了解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其行动的动力不仅来自制度、纪律的约束和奖金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来自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目标的自觉追求。
这就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2、审计文化将审计组织的组织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化为审计行为准则。
它将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
正是这些内在的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审计行为准则,成为人们行动的基本指南
和规范,并以其特有的内驱力引导、规范着审计组织的全体成员,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3、审计文化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凝结为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又通过审计人员发挥着知识、科技和智能的机能。
在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科技和智能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审计人员作载体。
离开了人,这些要素将不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了。
而如果仅有人,却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智能,同样也不能发挥作用。
审计文化的机能正在于将知识等因素和审计人员融为一体,从而造就出一批适应时代进步要求、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4、审计文化以其自成体系的组织目标、宗旨和原则等本质内容和特征,给外界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具有塑造审计组织形象的功能。
在人类理性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一个组织的印象已不仅仅来自该组织的宣传,而是主要看你做得如何。
因此,审计文化将主要通过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发散和辐射其影响。
审计文化的外化,将在审计客体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5、审计文化将发挥组织“调节器”的机能,将审计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消弭于萌芽状态之中。
由于审计文化中群体共同的价值观、精神、道德观、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审计组织在同一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全体成员则具有一种强烈的一体感,这就非常有利于审计组织内部人员的协调和一致。
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也比较容易消解。
审计文化对我国审计事业和审计组织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是当前包括广大审计人员在内全社会业已形成的一种共识。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对此的文化研究其数量可称之为烟如浩渺。
但对于职业文化研究如审计文化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目前的研究成果有陈正兴撰写的《中国审计文化研究》一书是《当代审计书库》的一本入选图书。
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有:1。
系统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2。
文化结构观点:认为审计文化的架构应由外到内大体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3。
公共行政观点:该观点认为国家审计本身既是公共行政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中负责执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部门。
因此,公共审计文化体现为看门狗”精神和“牛虻”精神,以“看门狗”精神作守护国有资产的忠诚卫士,以“牛虻”精神刺痛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
3 由于审计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一个三级分支(人类文化---职业文化----审计职业文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审计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理想文化体系的构建层面,还没有进行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的应用研究与实证研究。
而国外的审计文化成果也只是针对其各自的国别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传承和经济体制导致这些研究成果难以适用我们的国情。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本次研究试图通过国内外审计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进一步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发展需要,从审计文化生成所必须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心理等环境出发,动态地建构中国审计文化整体的逻辑框架和相关要素。
同时,审计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是为了对现有的审计文化形成的理论进行总结,更应提供对将来审计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导和行为预测有益的一种参考坐标。
通过审计文化来引导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通过审计文化来对审计活动来施加影响,以使之向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中外审计文化进行为我所用的比较分析研究,构建新时期审计文化的逻辑内容体系。
比较分析的内容涉及到审计文化的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三个部分。
比较分析研究的宗旨在于“物”的部分要选择优良;心物结合的部分要选择合理配置,如制度要素,既可以创新也可以学习;心的部分则是审计文化的最后归宿,我们应在不抛弃中国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
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审计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