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0.90 KB
- 文档页数:1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材分析:(1)知识体系:(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
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2一. 教材分析《乘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混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难点: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练习题:准备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骰子等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乘法运算定律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计算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知识点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知识点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a-b)c=ac-bc 小学生数学法则知识归类(一)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三)混合运算计算法则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0的性质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介于-1和+1之间的整数。
2、0的相反数是0,即-0=0。
3、0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对数运算定律》教案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对数运算定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数运算定律的概念,掌握对数运算定律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数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数运算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对数运算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对数运算定律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对数运算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对数运算定律。
2. 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对数运算定律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对数运算定律的学习。
2. 探究对数运算定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对数运算定律,并总结表达式。
3. 讲解实例:运用实例讲解对数运算定律的应用,让学生加深理解。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5. 拓展提高: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对数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总结对数运算定律的应用,撰写心得体会。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数运算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对数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数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目标导学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一)自学提纲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425+14+18675+168+25环节三、合作探究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四、达标训练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3、P20做一做1、2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长=宽面积÷宽=长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2、教学例题(一)例1教学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预设2:画图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二)教学“试一试”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三)比一比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三、变式练习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1)变式1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二)变式2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40×5=200(平方米)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50×5=250(平方米)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生:200+250=450(平方米)(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生1:分三部分来求、生2:分两部分来求、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四、课堂小结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在运算方面上的一系列定律,统称为运算定律。
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1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开展分析^p 、比拟、抽象、概括才能,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概括才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详细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安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答复)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究发现第一环节探究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单独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
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假如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a+b=b+a老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适宜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环节探究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并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运算定律;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的奥秘。
例如:25 + 35 + 45 =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例如,讲解乘法交换律时,可以展示(2 × 3) × 4 = 2 × (3 × 4)的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检验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程度。
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 488+40+60 165+93+35 65+28+35+72=50+50+98 =488+(40+60)=93+165+35=(65+35)+(28+72)=100+98 =488+100 =93+(165+35)= 100+100=198 =588 =293 = 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a – b – c = a – c –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 - b - c=a - c - b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 = 106-26-74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除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和基本符号;2. 掌握除法运算的性质和运算定律;3. 能够运用除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2. 教学课件;3. 学生练习册;4. 黑板、粉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导入与展示(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等,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例如:如果有12个苹果,想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2.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他们发现可以使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讲解除法运算的符号和性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运算的符号“÷”,并解释其含义为“除以”。
2. 教师提醒学生除法运算有两个重要性质:- 除法的结果称为商,商乘以除数等于被除数;- 除数不能为0。
3.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性质。
讲解除法运算定律(15分钟)1. 教师提出两个除法运算定律:- 除法的交换律:两个数交换位置,商不变;- 除法的结合律:如果一个数除以另外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先除以其中一个数,再除以另外一个数的商。
2.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定律。
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进行书本上的练习,巩固除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概念和技巧。
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如果一个数除以3的商是10,那这个数是多少?2.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他们运用除法运算定律解决这个问题。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除法运算的概念、符号、性质和定律。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答一些提问,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与除法运算定律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教学策略,通过导入与展示、讲解、练习与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运算定律。
数学四年级下《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算中运用这些定律,简化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定义和特点。
2.定律的实际应用和计算例子。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基本概念。
•难点:在实际运算中运用这些定律,并能够正确判断运算结果的正确性。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教学软件:数学计算器或相关的教学APP。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和乘法知识,激活学生的前知。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如购物时计算找零、计算时间等,引出加法和乘法运算的定律。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巩固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然后小组讨论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应用。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定律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定律。
6.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定律。
7.教师自我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运算定律|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法和乘法,让学生初步感受运算定律的存在。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法和乘法中的规律。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三环节:应用与实践练习: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独立练习使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案例解析:分析实际案例,展示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环节:巩固与拓展游戏:设计运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挑战题:提供难度较高的题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
板书设计核心内容:板书将突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公式。
图表辅助:使用图表和示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运算定律。
作业设计必做题: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新知。
选做题:提供一些挑战性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程度。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设计生活实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进行加法和乘法计算的例子,如购物找零、分配食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运算定律总复习》-人教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四则运算的基本性质和运算定律。
•能力目标: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基本性质和运算定律。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3. 教学准备•课件:准备相关的PPT教学课件。
•教具:白板、彩色粉笔、练习册等。
•材料:准备相关的练习题。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复习运算定律的定义和概念(15分钟)1.利用PPT介绍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定义和性质。
2.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基本概念。
第二步: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的复习(20分钟)1.讲解加法的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
2.按照顺序,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三步:乘法和除法运算定律的复习(20分钟)1.讲解乘法的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按照顺序,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四步:综合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20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2.老师在一旁引导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小结(10分钟)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
5. 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总结复习内容,做好笔记。
6. 教学反思本节课侧重于运算定律的复习,通过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定律的知识。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知识点总结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只改变加数位置,不改变运算顺序。
①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只改变运算顺序。
运用方法:做题时应从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方面观察加数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第二观察是否改变运算顺序。
若只改变加数位置则只用了加法交换律,若只改变运算顺序则只用了加法结合律,若即改变了加数的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则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计算时的运用:观察哪几个加数合起来能凑整,然后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让这些数先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a-(b+c)=a-b-c其他相关应用:a-b+c=a-(b-c)a-(b-c)=a-b+c运用技巧:1、计算前先观察数字特征有两种情况,情况1可以将同尾数放一起相减如:375-24-75中375和75个位和十位的数相同,就可以先算375-75-24进行凑整使计算更简便。
情况2减数中的两个数可以凑整可以先求这两个减数的和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如:375-73-27可以写成375-(73+27)计算更简便。
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乘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只交换因数位置,不改变运算顺序。
①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乘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不改变因数位置,只改变运算顺序。
运用方法:做题时应从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方面观察因数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第二观察是否改变运算顺序。
运算定律(一)教学教案例2 用交换不同位置的方法算一算。
172+58+42+28拓展提升归纳1、若干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和位置,和不变。
2、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交换加数、减数的位置再进行计算,其结果不变。
考点题库一1.(重点题)比一比,算一算。
(1)43+64+36 43+(64+36)(2)73+26+27 73+27+262.(难点题)不计算,在圆圈里填上“>”“<”或“=”。
269+377 377+269360+178+40 (360+40)+17899+162 162+9825+98+12+75 (25+75)×(98+12)【知识点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例1 用简便方法计算:115+132+118+85归纳总结在一个连加算式中,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考点题库二1.(重点题)填一填。
263+38+62+137=(263+)+(38+)46+35+65= +(+65)2.(难点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9+101+111 142+914+58+863.(辨析题)标出计算错误的步骤,并改正。
31+33+39+37=31+39+33+37=70+70 改正:=1404.(探究题)计算。
1+3+5+7+9+…+17+19【知识点三】减法的运算性质及应用例1 计算:800-278-122归纳总结1、减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即:a-b-c=a-(b+c)(2)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即:a-b-c=a-c-b2、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考点题库三1.(重点题)填一填。
356-27-73= ()478-43-78=2.(难点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927-127-653-47 400-133-85-1673.(辨析题)标出计算错误的步骤,并改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好PPT或教案内容。
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
3.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教学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第二步: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第四步:拓展延伸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组织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解题技巧。
五、课堂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1.思考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2.思考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调整下节课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技巧和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知识点梳理=346-146-.63=200-63=137减法性质的逆运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相当于从被减数中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2.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3.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加数、减数可以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起交换位置再进行计算,其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a>c)三、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如: 25×17×4=17×(25×4)=100×17=1700这里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把乘积是整百的两个数结合。
在连乘算式中,如果某两个因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运用乘法交换律或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如:(125+12)×8=125×8+12×8=1000+96=1096典型题目:(1)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先...将其转化成整十、整百……的数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99×24=(300+2)×24302×24 =(100-1)×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加法计算已经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运算规律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辅助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3.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教具,用于直观演示和讲解。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如,计算23 + 45,引导学生发现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结果不变,即23 + 45 = 45 + 23。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规律。
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除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运算定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除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除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复习除法的概念,引入除法运算定律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除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解释除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3.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实际计算和观察,验证除法运算定律的正确性。
4.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进一步解释除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对除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6.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除法运算定律的关键点,并进行相关的拓展练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小组活动,评价学生对除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除法运算定律的示例和练习题。
2. 分组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2. 通过实际计算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除法运算定律。
3.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除法运算定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
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78+64=______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比较88+104+9688+104+96=192+96=88+200=288=288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②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6完成18做一做2三、练习巩固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3教材练习五四、小结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教学目标1.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举出例子说出是哪两个吗?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425+14+18675+168+25三、合作探究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四、达标训练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400=400+320做一做1、2五、全课总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减法的性质【例4】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一、激趣生疑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第一组第二组72-6-472-6+485-8-285-8+2126-70-30126-70+30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6.举例验证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简便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尝试各种算法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34—66—34234—66+34234—34—66=168—34=234—100=200—66=1 34=134=134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即234-66-34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21做一做1、2小结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5,例6】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旧知复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
教师板书4×25和25×4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引导说出依据4×25和25×4得数相等?都表示什么?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60×30=30×603概括规律、总结定律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