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4
趣说孔子与《论语》3新高考新国学2011-09-04 08575cc149a20102drzb趣说孔子与《论语》331、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仁”?“仁”是贯穿《论语》全书最主要的内容,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论语》中涉及仁的内容的有16篇54章,共出现大约109次;从第一篇第二章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开始,直到未尾篇的“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真正是一以贯之地传播仁。
在《论语》中,“仁”与义、道、德、礼、政等字词相互联系使用。
孔子极力推崇仁政,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国不服从周王朝的统一领导,互相攻略,天下大乱。
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
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立场,孔子希望诸侯国维护周王朝的礼制,让社会安稳发展与生存。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
从这个意义去看,“仁”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核心。
当然,在《论语》中,“仁”被孔子理想化,并提到至高无上的位臵,有走极端之嫌!“仁”的核心和外延,体现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延伸到爱怜一切生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对于鱼鸟的生命都能珍惜,更不用说人的生命了!当有人告诉孔子马厩发生了火灾时,他老人家第一句是问伤了人没有,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
孔子和一个有丧事的人一起吃饭,从没有吃饱过。
孔子在那天哭了,就不唱歌!这是真正的哀心与行为。
从这些内容可看出,“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核心是爱人,爱人类文明事业。
什么叫“仁”?甲骨文已有“仁”这个字,可见最迟在殷代(公元前1600——1028)就有这个字。
“仁”就是“人”与“二”,无论父子、主从、旅途邂逅的陌生旅伴,只要两个人相见,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必须相互遵循的道德规范,二者相辅相成,这就是仁的原始用义。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1.孔子的原名是什么?2.孔子的故乡在哪里?3.孔子的年龄是多少?4.孔子有多少个学生?5.《论语》一共有几篇章节?6.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是怎样的?7.《论语》中最常用的字是什么?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国家?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人物?1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城市?11.孔子的说教有多少是关于人的?12.孔子在《论语》中最喜欢用的比喻是什么?1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品德?1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人生观?15.孔子对待弟子的方式是怎样的?16.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少条教条和格言?1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为优秀?1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学科?1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道德范畴?20.孔子认为哪种学问最为重要?2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礼节和规范?2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历史事件?23.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什么?24.孔子在《论语》中发表了多少篇弟子的赞美文章?2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宗教信仰?26.孔子对于兵器和战争有何看法?27.孔子对于家庭、社会和政治有何看法?28.孔子对于妇女和儿童有何看法?2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30.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小人?31.孔子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3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功夫才是最难练习的?3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特别有趣的故事?3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哪些令人反思的观点?35.孔子是否表达过对于自己临终前的想法?3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37.孔子对于财富和物质有何看法?38.孔子对于文学和艺术有何看法?39.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什么样的技能?4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自我修养的话题?4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心态和个性的话题?42.孔子对于自律和纪律有何看法?43.孔子认为哪些品德和行为是大忌?4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易经》中,有哪些内容?4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经典?46.孔子对于禅宗和佛教有何看法?47.孔子对于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有何看法?48.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袖?4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公务员?50.孔子对于博学和多才多艺的人有何看法?5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朋友?52.孔子对于夫妻关系有何看法?5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54.孔子是否探讨过人的福利和福利政策?55.孔子是否认为有必要慷慨解囊?56.孔子是否认为富裕和贫困是合理的现象?58.孔子是否对于人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59.孔子是否对于性格失调和人格障碍进行了探讨?60.孔子是否认为纪律和道德相互作用?61.孔子是否认为职业和品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统治和民主的看法?6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6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爱和仁爱的看法?6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忠诚和背叛的看法?6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愚蠢和智慧的看法?6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世俗和信仰的看法?6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6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武功和经验的看法?7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高兴和悲伤的看法?7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信任和怀疑的看法?7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革命和改良的看法?7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宽容和狭隘的看法?7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看法?7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历史和现代的看法?7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灵性和精神的看法?7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自由和命运的看法?7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天命和天道的看法?8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宿命和自由意志的看法?8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志向和追求的看法?8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智慧和怀疑的看法?8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看法?8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认知和真理的看法?8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教育和启发的看法?8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伦理和后勤的看法?8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道德性和理性的看法?8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职业和人性的看法?8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本主义和宗教主义的看法?9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女性和男性平等的看法?9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看法?9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看法?9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习惯和规律的看法?9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技术和知识的看法?95.孔子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何看法?9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困境和精神压力的看法?9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看法?9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生活和健康的看法?9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美德和美学的看法?10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讲义气和友情的看法?10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看法?。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孔子《论语》古诗的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言,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孔子和《论语》简介孔子啊,那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极为璀璨的巨星。
他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两千多年前的时光里,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为后人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明灯。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这旅程就像一场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冒险。
他带着自己的弟子们,风餐露宿,从一个诸侯国走向另一个诸侯国。
他是不是像一位执着的传教士,一心想要把自己心中的“道”传播出去呢?他面对各国君主,不卑不亢,用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去说服他们,可这过程并不容易。
有些君主像紧闭双耳的石头,对他的理念毫无兴趣,孔子是不是也会感到一丝失落呢?但他从未放弃,就像一位勇敢的航海者,即使遇到狂风巨浪,也依然坚定地驶向心中的彼岸。
而《论语》呢,它就像是孔子思想的宝藏箱。
里面记录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简单的话语,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习的快乐之门。
它告诉人们,学习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像品尝美味的糖果,每一次复习都能收获新的甜蜜。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那世界是不是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少了许多纷争与矛盾呢?孔子的教育理念更是独特。
他对待弟子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因材施教。
他能看到每个弟子的不同之处,就像能分辨出花园里每一朵花的品种和习性。
对于聪明伶俐但有些浮躁的弟子,他是不是像一位耐心的工匠,精心打磨,让其变得沉稳?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弟子,他又像温暖的阳光,慢慢融化其内心的坚冰,鼓励他们勇敢表达。
《论语》中的很多语句都富有哲理且极具画面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仿佛能看到孔子带着弟子们在路上行走,他用手指着周围的人说,看啊,这些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是多么谦逊又深刻的思想啊。
孔子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场景就像一位诗人站在时光的河边,看着河水奔腾而去,心中涌起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与敬畏。
孔子和《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那是深远得像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古老大树。
趣说孔子与《论语》2新高考新国学2011-09-04 08565cc149a20102drz9趣说孔子与《论语》2二、仁义道德圣贤经17、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如何反映的?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程度是指他的教育思想的重大影响。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孔子是历史上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又是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开山之祖和从事简化而有效的平民教育的先驱;其二,《论语》及他所整理的典籍成为影响封建社会,特别是科举制中的金科玉律,影响长达2300年的历史。
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思想及用正确的思想舆论引导人等;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联系实际,身体力行。
“有教无类”(《卫灵公篇》)。
这一名言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原则,包含着孔子伟大的博爱思想。
孔子提出的这一教育思想原则,打破了夏、商、周二千多年以来“学在官府”的等级教育制度。
主张受教育者不受财富多寡、不论身份贵贱、不分年龄大小、不分男女性别、不分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都可以受教育,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
“有教无类”这四个字对于孔子的人生经历和教育思想有承前启后的功用。
既是孔子对自己青少年时代自学的经验总结,又是孔子对社会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创新。
孔子出生贫苦,三岁丧父,靠母亲教他识字,靠他自己常去观看官方的祭祀典礼活动,受启发而学礼、学乐、学御、学射、学书、学数。
有了这些技术专长后,他就从当吹鼓手开始立足社会,后来又做管谷物和牛羊的计帐工作,直到在鲁国上层任职。
他亲身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弃官之后,他仍坚持办教育,并首开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例。
这说明孔子有着好古守旧与开拓创新二重性格。
后来,教育活动成为孔子终生职业,无论从政做官,或是在外流亡,他都把招徒授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承担起来。
对于孔子从事教育的执着追求,当时有人赞叹“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篇》)。
史书上记载孔子弟子达三千多人,而且出类拔萃者达七十多人,为各国输送了一批如子夏等优秀从政人才,这不能不说是孔子了不起的贡献。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和那本超有名的《论语》。
孔子啊,就像是古代文化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超大型恒星,他的光芒那可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到现在还在照亮着咱们呢!孔子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可他呢,就像一个超级文化传播者,穿着他那长袍大袖的衣服,带着一群弟子,到处讲学。
他就像一个移动的文化宝库,走到哪儿,就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哪儿。
弟子们就像一群小迷弟,紧紧跟着他,生怕错过任何一句金句。
而《论语》呢,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是孔子的智慧大集合,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金矿。
这里面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有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就像“吾日三省吾身”,这就好比每天都要给自己来个全方位的扫描,看看有没有什么小毛病,要是有就赶紧改正,这可比给手机清理垃圾还重要呢!再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好像在说,你走在路上,随便遇到三个人,那里面肯定有一个能当你老师的。
这就好比你在游戏里,总能遇到隐藏的高手一样,可不能小瞧任何人。
孔子在《论语》里还特别强调“仁”。
这个“仁”啊,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能让世界变得美好。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花园,那“仁”就是最肥沃的土壤,能让每一朵善良、友爱的花朵茁壮成长。
孔子还像一个超级大厨,他把各种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用最简洁的话语做出来一道道菜,放在《论语》这个大餐盘里。
我们就像一群食客,每品尝一道菜,就收获一份营养。
有时候觉得孔子像一个预言家呢,他说的很多话在现代社会还是超级适用。
比如说“礼之用,和为贵”,现在大家倡导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孔子早就预见到的嘛。
而且《论语》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把古代的智慧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合适的时候打开,就能给现代的我们带来无尽的启发。
它就像一个智慧的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翻翻它,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总之呢,孔子和《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超级珍贵的宝贝,它们就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一直引导着我们在人生的海洋里航行,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只要朝着灯塔的方向,准没错!。
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及其贡献1、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圣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