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悲情”力量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赏析你知道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那么你是不是在找关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鉴赏?我这里有它的相关资料,下面是!让我来帮助你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作品:《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悲怆》它是老柴生前自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其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情绪贯穿了乐曲的始终。
这部作品里完美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音乐美学观,乐曲旋律优美,形式均衡,管弦乐手法精巧,具有忧郁的抒情性。
因此这首《悲怆》也被誉为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与老柴之前的六部交响曲不同(虽然这部交响曲标号是第六号,但是在1885年,作者还写过一部《曼弗雷德交响曲》,因此这部交响曲其实是第七部。
)《悲怆》的音乐主旨是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
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
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
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
音乐节奏不安定而稍快,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
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采用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
本乐章第一主题采用谐谑曲式,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摘要:音乐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倾诉,它使生命增加了意义,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叔本华赞道:“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
”马丁·路德说:“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
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更是在音乐史上一枝独秀,解读并了解这部曲子,是对学习钢琴的一个提升。
本文就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艺术特色引言柴科夫斯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用音乐传扬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音乐大师,曾经有一位梅克夫人资助他生活十四年。
后来梅克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对柴可夫斯基的赞助,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1893 年在阿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逝世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
有些音乐学家认为,柴科夫斯基逝世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一、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俄国,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独裁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
柴可夫斯基与无数俄国知识分子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无所适从;个人生活方面的不幸也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一八九零年,长期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都无私给予他极大帮助的梅克夫人突然原因不明地与他绝交;一八九一年,自幼亲密相处,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的妹妹不幸辞世;一八九二年,与阔别四十年的儿时的家庭教师迪尔巴赫偶然重逢,遥远的往事,甜蜜的回忆使如今仍孑然一身的音乐家老泪纵横……柴可夫斯基把这一切,把他对人生的全部体验都写进了他的《悲怆交响曲》。
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情感真挚、惊心动魄的激昂音响,可以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可以体会对幸福的追求渴望,可以看到希望的彻底破灭与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更可以感受到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民族之魂悲怆之美[摘要]柴科夫斯基是俄国民族音乐家,“世界性”的作曲家。
音乐是他生命和灵魂的支柱,作品是他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
他一个民族艺术家,是最民族的“民族主义”者,他将民族主义深刻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使我们感受到音乐中的民族性因素——那就是在他音乐中的俄罗斯民族“魂”!同时,在音乐创作中,柴科夫斯基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因为他表达了19世纪末的绝望。
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而且他们的民族性都是通过这种强烈的个性来表达。
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充满了他自己生命的声音。
柴科夫斯基要我们看到他在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中屡屡受挫,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最后是伤痕累累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感伤的怀旧,纤弱的内心情感,强烈的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病态的内心分裂的真实灵魂。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俄罗斯民族“魂”;悲之化身悲怆之美“如果想要领悟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深刻精神内涵,那最好到哲学中去找吧”。
1俄罗斯民族“魂”柴科夫斯基是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倍受争议的一位作曲家,而归纳其争议的中心,都是源自“民族主义”。
19世纪人们评价音乐家的标准已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中的民族性”,这一点在除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的身上更被重视,音乐史类的书籍在谈到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的章节更是在“民族主义”前题下。
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不屑一顾”的音乐家、评论家绝不在少数,但仍有许多音乐家深深地爱着这位音乐巨人。
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就直截了当地宣布:“他(指柴科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的!”。
我们不应忽视的是、有许多重要事实让我们有力地证明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
首先,柴科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俄罗斯民歌,并且在收集俄罗斯民歌上花了大量的精力,他将收集来的民歌整理出版,如《30首俄罗斯民歌》。
其次,他将民歌素材用在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最令我们熟悉的就是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另外,无论是俄罗斯特色的音乐语言、变格终止的和声特点以及俄罗斯民间舞蹈的音乐元素都充分地体现在了作曲家的作品中。
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忧郁情结
俄罗斯幅员辽阔,纵贯群山,有着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提到俄罗斯,广阔的冰雪世界、无边无际的白桦林、被风吹舞的枯叶、雪花漫天飞扬,无一不是壮阔的景象。
除了西欧的音乐和文化之外,俄罗斯的音乐和文化也有着自己的历史。
俄国的音乐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音乐,俄国音乐有着独特的哀伤。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的代表作家之一,其音乐旋律优美、伤感和其中丰沛浓郁的民族气息使人们深受感染。
在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中,无不透露着一种审美情感——忧郁性情感。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以分析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忧郁性着手。
在歌词的选择方面,柴科夫斯基偏好悲伤主题的诗歌。
哀伤、惆怅、寂寞等消极词汇在他的艺术歌曲歌词中反复出现。
在他的音乐中,旋律的抒情、戏剧化加深了音乐中的忧郁性情感内涵。
第二部分是《离离原上草》、《在喧闹的舞会上》和《为什么》这三首艺术歌曲的音乐与演唱分析研究。
主要从歌曲背景、歌词分析、歌曲分析和演唱分析四个方面对歌曲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第三部分,本文从十九世纪俄国社会文化背景、柴科夫斯基童年的心灵创伤和柴科夫斯基不幸福的婚姻这三方面分析研究了柴科夫斯基忧郁性格形成的原因。
浅谈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摘要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内容深刻,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感情真挚热烈。
注重对人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
旋律宽广、悠长,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
但是,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笔者在学习中感悟到其艺术歌曲的独特,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抒情,钢琴与声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歌词动人,内涵丰富。
柴可夫斯基通过他的艺术歌曲展示着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思绪,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与情感。
本文从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的特点入手,对其作品进行艺术解析,再探讨其艺术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感受其作品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增进广大声乐爱好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关键字: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特征演唱目录摘要 (1)绪论 (4)第一节研究意义 (4)一、了解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4)二、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造诣 (4)第二节研究方法 (4)第三节文献综述 (5)第一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 (7)第一节人物生平简介和艺术歌曲作品 (7)第二节艺术歌曲的分类 (7)一、以描绘和赞美自然景物为主。
(7)二、以民间歌谣和民间舞曲为主。
(8)三、以诠释爱情主题为主 (8)四、以痛楚、磨难、伤感情绪为主。
(8)五、以描写作曲家自己的心绪为主。
(8)第三节艺术歌曲风格 (8)一、抒情性 (9)二、戏剧性 (9)三、浪漫性 (9)四、忧郁感 (9)五、民族性 (9)第二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代表作解析 (11)——以《早春》、《在热闹的舞会上》、《光天白昼》为例 (11)第一节俄罗斯艺术歌曲的背景 (11)第二节歌曲的结构和伴奏特征 (11)一、《早春》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征 (11)二、《在热闹的舞会上》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点 (13)三、《光天白昼》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点 (15)第三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17)第一节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17)一、题材 (17)二、体裁 (17)三、旋律 (17)四、和声色彩 (18)五、歌词 (18)第二节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19)一、演唱技巧 (19)二、演唱语言 (19)第三节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20)结论 (21)参考文献 (22)绪论柴科夫斯基他可称“俄罗斯音乐之魂”,人们对他的音乐探究也是数不胜数的。
论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民族情怀与悲剧性
刘瑞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20)1
【摘要】十九世纪是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而柴科夫斯基的创作代表了这一时期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最高成就.柴科夫斯基重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民族性,其作品总是流露出鲜明的民族情怀和悲剧性.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刘瑞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2
【相关文献】
1.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悲剧性因素--以《b小调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为例[J], 武佳
2.敲击悲怆的生命音符--试论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 [J], 汪静一
3.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分析 [J], 解华佳
4.感悟民族音乐深化民族情怀——高中演奏模块教学中民族器乐音乐美感培养的思考 [J], 史令慧
5.感悟民族音乐深化民族情怀--高中演奏模块教学中民族器乐音乐美感培养的思考[J], 史令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王奔
出版物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悲剧美;科夫;审美特性;社会矛盾冲突;形态化;现实生活;悲剧气氛;审美价值;社会悲剧;美学意义
摘要:悲剧美,它的美学意义是指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它不仅在作为戏曲或戏剧的悲剧里得到极为明显的形态化,而且在其他各门艺术里和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得丰富多彩。
柴科夫斯基和他的悲怆交响曲郑小瑛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位,他的芭蕾舞《天鹅湖》、歌剧《胡桃夹子》、《奥涅金》至今仍在世界舞台上长盛不衰。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在他的六部交响曲中,他能将气息宽广、抒情流畅的旋律同高度的戏剧性非常自然地统一在刻画复杂情感的交响乐语言之中。
在他的音乐中,表现手法更加旋律化,经常运用一些长的如歌的旋律。
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
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
该章弦乐的旋律强烈,使人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
通常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而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乐章作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
文字介绍讲座全文我很高兴能够应约到这里来跟大家一起欣赏一点音乐。
但是我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我不知道大家想听什么。
因为我有很久不在北京了,大概有三年了吧,没有再在北京做这种讲座,所以不大知道行情啦。
我很希望大家先提一点问题……(听众1)我想知道一下这部交响曲产生的背景,也就是说和柴科夫斯基的生平有怎样的关系?(听众2)我想知道这部交响曲的特色是什么?它在交响曲的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听众3)我想知道柴科夫斯基和其他作曲家比较,有什么不同?(听众4)我想请您谈一谈他那部著名的《天鹅湖》。
(听众5)这部作品和他的第四、第五交响曲有怎样的关系?在每一次做音乐普及讲座中,常常有些年轻朋友问我交响乐是什么。
虽然都说它很“阳春白雪”,可就是听不懂,怎么办?其实,音乐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正是可以作用于你的感情。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heme“Compassionate”in Tchaikovsky’s The Sixth Symphony 作者: 张盼盼
作者机构: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页码: 105-10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 梅克夫人 悲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
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
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赏析你知道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那么你是不是在找关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鉴赏?我这里有它的相关资料,下面是!让小编我来帮助你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赏析作品:《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悲怆》它是老柴生前自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其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情绪贯穿了乐曲的始终。
这部作品里完美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音乐美学观,乐曲旋律优美,形式均衡,管弦乐手法精巧,具有忧郁的抒情性。
因此这首《悲怆》也被誉为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与老柴之前的六部交响曲不同(虽然这部交响曲标号是第六号,但是在1885年,作者还写过一部《曼弗雷德交响曲》,因此这部交响曲其实是第七部。
)《悲怆》的音乐主旨是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
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
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
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
音乐节奏不安定而稍快,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
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采用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
本乐章第一主题采用谐谑曲式,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悲剧特点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
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
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
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
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悲剧的第一幕,展示了个人的悲剧性体验的内心世界;作为悲剧的第二幕,《第五交响曲》表现出险恶力量的寒冷气息;至于《第六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步交响曲,是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
小议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悲情”力量
作者:张宁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8期
【摘要】有人说:柴可夫斯基的“悲情”音乐,因具有“软弱”、“徘徊”的心理特征而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笔者认为:作曲家音乐中的“悲情”是进步力量在斗争中所体现的另外一种形式,它的真实性、民族性确定了作曲家现实主义和民族乐派的创作风格,所以说“悲情”的合理性恰恰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进步性。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悲情力量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一位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集大成者,更是一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他那深邃而富于哲理的音乐启迪着我们的人生,其创作风格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生前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俄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安·帕·契诃夫曾这样说:“我准备在彼得·伊里奇的台阶前肃立,当一名荣誉哨兵,我对他的敬爱达到如此程度。
……①”。
9世纪是俄国最黑暗的年代,面对残酷的现实,柴可夫斯基对这一时代的民众所遭受苦难给予无限的同情,他曾这样表述:“那些受苦的人让我很难过,只要一想到他们,我的心就会紧缩在一起②”。
柴可夫斯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反抗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他用音乐反映、启发和感召那个时代,音乐就是他斗争的武器,他的音乐已成为当时革命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
但这一事实曾遭到人们的质疑,认为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悲观”倾向,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否认“悲剧性”倾向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中,尤其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已成为主要特征。
这种“悲剧性”特征所折射出的“忧郁”、“矛盾”、“徘徊”确实不是斗争中的理想要求,但它却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作曲家及民众在斗争中的心态。
就柴可夫斯基音乐中“悲剧性”的产生而言,笔者认为:它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一、在客观方面:柴可夫斯基出生的年代正是俄罗斯的“残酷的时代”,俄罗斯的农奴制度正处于更加残忍的时期,尼古拉一世更加限制俄罗斯人民的自由思想,他说:“永远不会下决心赐给农奴自由。
”尽管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由于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革命力量还处于成长阶段(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背景大量史料已作充分阐述③)。
在列宁对十九世纪俄罗斯革命运动史所划分出的三个时期(贵族革命时期、平民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是以“软弱性”、“不彻底性”“矛盾性”为主要特征;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以“彻底性”为主要特征)中,作曲家正处于第三时期之前。
二、在主观方面:作曲家有一个软弱的性格以及在爱情方面富有双重的特殊心理,加之从童年就深受家庭环境、教养和生活接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在抗争中显示出不彻底性、思想深处的矛盾性、对生活态度的不确定性,时而充满信心,乐观明朗,时而又无法摆脱苦闷,找不到出路等等心态,这种复杂的心理在柴可夫斯基成熟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尤为明显,它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知识分子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和压抑,同时又向往着光明的心态。
但物质运动规律告诉我们:“始”和“终”对运动物质而言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现在还无法定论,而物质的运动“过程”
却是我们有能力看到的。
列宁所划分的三个革命时期,不管其中所产生的“犹豫”心态,还是“坚定”的心态,都不能用简单的“积极”或“消极”来评判,它们都是过程,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完善于前者而已,但它们的本质特征都是:发展的、不完善的、相互联系的。
柴可夫斯基所处的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只是整个革命运动中的一个环节,尽管其中的革命特征存在“软弱”、“不彻底”、“矛盾”和“徘徊”等不足,但革命的含义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反抗旧的统治是通过“悲怆”这样的音乐主题来表达的。
这种存在于发展中的、不完善的革命者是真实的、客观的、合理的,他与那些“塑造”出来的、所谓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相比,会更加生动、感人,更具有力量。
在《世界艺术大师传记丛书》中是这样评价柴可夫斯基的:“伟大的人物像他的人民一样,从来是民族的,正因为他代表自己的人民,所以才伟大④”。
柴可夫斯基正是因为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才创作出了“悲怆”那样伟大的系列音乐作品,它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民众就是以这种“悲怆”心态与腐朽进行斗争。
我们不能不承认,柴可夫斯基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
当我们观察一个天才式人物时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瞩目的伟大人物,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是由现实的和超越现实的两部分所组成。
其中,现实的因素往往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而超越现实中的某些因素则容易给我们带来疑虑和问题(如:他对同性恋的认识及其行为。
为此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克劳斯·曼曾为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行为辩护,大意是这样的:这与异性之间的爱情是一样的,它没有伤害他人,更没有危害社会⑤。
)。
那么面对这些“疑虑”和“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其实,不论是一个群体还是个人,他们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层面来观察事物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时,他们往往对它持肯定态度;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他们的需求和习惯,他们则持否定态度。
但他们并意识不到这种判断事物的方式往往是不可靠的,因为在时空的变化中,某一局部的“需求”和“习惯”往往是狭隘的、自私的、本能的、有局限的,如果我们只从这个狭小的空间去观察和判断一个超越时代的事物,又怎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呢?!所以在评价伟人的过程中,我们的观点常常因缺少逻辑而自相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所站的角度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当我们去评价一个超越现实的伟人时,就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超越现实的层面来观察,这时我们才能看到伟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就会发现伟人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自然的,而我们回顾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些狭隘和偏见的想法是如此的渺小,那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来自我们自己认识事物的局限。
正是这种时代的局限,使柴可夫斯基对人生的“苦难”有了超乎寻常的理解。
注解:
①《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毛宇宽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6月北京第1版P3
②《悲情柴可夫斯基》【德】克劳斯·曼著姜丽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P180③《浪漫派的巨星》许钟荣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P128-133
④《柴可夫斯基》张洪模编著叶廷芳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P438
⑤《悲怆交响曲》克劳斯·曼著王泰智、沈惠珠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7月第1版
P317-318
作者简介:张宁(196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职单位全称: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职称:教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民族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