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城市中心性评价

  • 格式:txt
  • 大小:17.84 KB
  • 文档页数:9
另外,江苏省域13个地市的商贸中心性依旧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但与生产中心性略有不同。苏南5地市商贸中心性的平均得分为0.0198,苏中3地市的商贸中心性平均得分为0.0138,苏北的平均得分为0.0124,由此可知,商贸中心性差异仍旧是从南向北梯度递减,同时苏南远高于苏中、苏北,苏中与苏北相差不大;但苏南、苏中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苏南内部来看,镇江市得分远低于南京市,两者相差0.0164,位于全省倒数第二位;从苏中内部来看,南通市商贸中心性跻身全省第四位,而扬州市却位列全省倒数第三位。地区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生产能力等对商贸业有重要影响,这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从空间上来看,江苏省13个城市生产中心性得分明显存在由南向北梯度减弱的特征。得分排在前5位的除苏中的南通市外,全部为苏南的地市;而后3位则全部为苏北的地市。苏南5地市的城市生产中心性平均得分为0.0194,苏中3地市的城市生产中心性平均得分为0.0140,苏北5地市的城市生产中心性平均得分为0.0119,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
(5)确定指标权重, 得出城市中心性水平。权重是指标差异性系数与差异性系数总和的比例。城市中心性得分等于归一化指标与其权重之积。
3 江苏省城市中心性评价的实证分析
3.1城市的Leabharlann 产中心性 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城市生产中心性得分(图1)最高的是苏州市,为0.0298,其次是无锡市,为0.0204,两者差值达0.0093;而得分最低的是宿迁市,为0.0105,它与苏州市差值达0.0192,相差近两倍。这表明苏州市是江苏省区域发展的首要生产中心,这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它距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中心---上海距离最近,受其的辐射影响最强,能够与上海实现较好的经济承接,较快的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而宿迁市位于落后的苏北地区,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2006年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542000万元,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处于未了,而且其生产条件落后,生产环境差,这些是导致成其生产中心性最低的主要原因。
3 江苏省城市中心性评价的实证分析 5
3.1城市的生产中心性 5
3.2城市的商贸中心性 6
3.3城市的信息中心性 7
3.4城市的交通中心性 8
3.5城市的科教中心 9
3.6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 10
4 增强江苏省城市中心性的主要对策 11
4.1城市的生产中心性 11
4.2城市的商贸中心性 12
(0.2129) 本地电话年末用户数 万户 0.0705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户 0.070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基本部分 万人 0.0715 交通中心性
(0.2043) 客运总量 万人 0.0684 货运总量 万吨 0.0714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业人员基本部分 万人 0.0645 科教中心性
(3)可操作性原则。要考虑到所选指标是否可以量化,资料是否可以获取,指标内容简单明了,有较强的可比性
2.1.2城市中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概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完备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城市的生产、商贸、信息、交通、科教五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评价。如在评价生产中心性时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对其进行评价,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生产实力;在评价商贸中心性时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等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因而选用其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评价城市信息中心性时选取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基本部分等指标;在评价交通中心性时选取了客运总量、货运总量等指标,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交通;在评价科教中心性时选择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等指标;这样就构成了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4.3城市的信息中心性 12
4.4城市的交通中心性 12
4.5城市的科教中心性 13
5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城市中心性评价
程丹 韩冬霞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21116,中国徐州)
摘要: 以江苏13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单元, 从城市的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科教中心性五个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熵值法对城市中心性进行测度和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的城市中心性存在两极分化且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同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南北空间差异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对城市中心性做出科学性的评价,按以下原则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1)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选取应能综合反映城市中心性的各个要素,如生产、商贸、交通、信息、科教等。
(2)主导性原则。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反映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主导因素,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城市中心性; 熵值法; 江苏省.
1 引言
中心性的概念最先由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提出,该概念反映了城市职能的对外服务能力,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的重要依据。中心城市提供的服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城市本地居民提供的服务,一部分是为城市以外的居民提供的服务。一般把城市提供的全部服务称为城市的结节性,把城市为外地居民提供的服务称为中心性。城市的中心性体现了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性[1]。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中心性的论述甚丰,但对中心性的定量测度方法不如宁越敏和严重敏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工业总产值、市区邮电业务总量计算城市中心性指数[2], 李妮莉采用的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辐射性行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区位商[3], 俞勇军和陆玉麟运用市区生产总值, 非农业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城市中心性程度[4], 张志斌和靳美娟的指标体系则包括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生产总值、市区邮电业务总量、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全市第三产业比重、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全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5]。本文从城市的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科教中心性五个方面共选取15个指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中心性进行评价,采用熵值法获得各项中心性得分。
图1.江苏省城市生产中心性得分
3.2城市的商贸中心性
城市商贸中心性得分最高的是南京市(图2),为0.0290,其次是苏州市,为0.0212,两者相差0.0078,得分最低的是宿迁市,为0.0103,它与南京市差值达0.0187,近两倍的差距,因此我们可以说南京市是江苏省区域发展的首要商贸中心。这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江苏省省会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本地区商贸业、零售业的发展,增强了商贸业对外服务能力;而宿迁市缺少商贸发展的外部条件,商贸业、零售业等发展速度较慢,水平不高,且工业不发达,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低,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0300万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588599万元)均位于江苏13个地市的末尾,且分别仅为南京市的1/44、1/9。
(1) 数据标准化处理。假设评价指标j的理想值为xj*对于正向指标, xj*越大越好,记为xj*max对于逆向指标, xj*越小越好,记为xj*min。评价指标的理想值可以从初始数据矩阵X中找到。定义X'ij为xij对于xj*的接近度。对于正向指标, x′i j = xij /xj*max ;对于逆向指标, x′ij =xij /xj*min。定义标准化矩阵: Y = { yij }m ×n ,其中, yij =x′i j /Σx′ij , 0≤yij ≤1。
(4)计算指标的熵值ej, 确定指标差异性系数gj。运用计算熵值公式(1),得出熵值, 然后根据指标间的差异性越大, 熵值越小, 指标越重要的特性, 确定指标差异性系数( 公式(2)).ej = - kΣyijlnyij,令k = 1 / lnm,则ej = ( - 1 /lnm) Σyijlnyij。(1)gj = 1 - ej。(2)
区域经济学课堂作业
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城市中心性评价
2009-05-18
1 引言 3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2.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
2.1.2城市中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4
2.2数据来源 5
2.3分析方法---熵值法 5
表1 江苏省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层 评价因子 评价指标 单位 权重 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 生产中心性
(0.1986)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0.0683 工业总产值 万元 0.0657 制造业从业人员基本部分 万人 0.0646 商贸中心性
(0.20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0.071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 万元 0.066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部分 万人 0.0650 信息中心性
城市中心性的概念对城市体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评价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划分城市体系等级层次, 描述城市体系空间交互作用网络的结构, 确定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还可以对城市体系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并对城镇体系规划, 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起到指导作用[3]。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数据非负化处理。为缩小极值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 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标准化处理后数据会出现负数, 这一方面会影响最终评价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求熵值时要用对数进行计算, 因此, 在标准化处理后需对数据进行非负化平移。
(3)指标归一化。各个指标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为便于指标间比较, 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0.1816)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 人 0.0602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 人 0.060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基本部分 万人 0.06122.2数据来源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