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伤仲永学习导航1、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2、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一、沙滩拾贝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著名家家、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文题“伤”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世隶.( )耕日扳.( )仲永环谒.(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 )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二、浪里串珠4、解释下列多义词:⑴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⑵书: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⑶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⑷去: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⑸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欲之南海()其邻人之父亦云()忽啼求之()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⑵忽啼求之(啼:)⑶父异焉(异:)⑷父利其然也(利:)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⑹从先人还家(先人:)⑺或以钱币乞之(或:)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或以钱币乞之7、下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8、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9、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第5课伤仲永(王安石)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二、预习导学完成《评价手册》P9-10之“自主梳理”1、2、3。
三、课堂研讨1.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①父异.焉()②稍稍宾客..其父()③父利.其然也()④邑人奇.之()3.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四、当堂反馈完成《评价手册》P10之“合作交流”1-3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对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卒之为众人:于:(1)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3)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其(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以: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或以.钱币乞之()三、课堂研讨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卒( ) 焉( ) 耶(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三.合作探究.翻译下面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余闻之也久.(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三、课堂测试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自主学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2.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奇: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②父利其然也.利:3.重点词语(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三、合作探究.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四、课堂检测与作业.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二、自主学习.用原文填空.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 ,其具体做法是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四、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2、揣摩本文精当的言语3、学习本文详略妥当的写法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3预习要求思索文后练习一教学进程一、反省预习,全体掌握内容[投影]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如今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阅历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地吗?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明白: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干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伟大之人3、从方仲永团体状况来看,缘由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下去说,缘由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失掉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往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言语[讲述]白话文普通都很繁复,本白话语尤为精练。
前两段表达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进程及缘由,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厚的表现力。
[例]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烘托了方仲永的特殊天资,又暗示了形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神态。
请同窗们尝试着到文中开掘开掘。
〔先生讨论〕自在宣布意见。
明白: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特殊、文思矫捷的神童笼统呼之欲出。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烘托出方仲永的出色才气。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描写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笨无知的笼统。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缘由。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开头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5 伤仲永?导学案5、?伤仲永?【预习案】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一、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 ,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 ,即随手笔录 ,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二、根底知识〔一〕、掌握以下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二〕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三〕词类活用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 ,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 ,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 ,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 ,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 ,感到惊异 ,对……感到惊讶。
〕〔四〕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古义:再 ,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shangzhongyong lesson 5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章2:伤仲永模板通用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伤仲永》学案设计人:李因娥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五、迁移拓展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六、当堂达标(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⑴未尝识书具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从先人还家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稍稍宾客其父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父利其然也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伤仲永》学案答案3、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4、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⑴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6、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7、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8、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9、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⑴曾经⑵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⑶文采和道理⑷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⑴pān yè⑵chèn⑶mǐn2、⑴自己的⑵他的⑶他的⑷他的⑸这种4、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二)、阅读测试题1、⑴同乡的人⑵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⑶同“攀”,牵、拉⑷四处拜访2、⑴chèn相当⑵mǐn消失的样子3、D4、D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
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不使学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